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章 想君小时

书名: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字数:4.3千字 更新时间:01-09 04:45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p

在皇帝亲政伊始,便将已经废黜的兄长刘辩重新追认为帝、放在了孝灵皇帝的后面。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皇帝早有意于为自己另立宗庙,然而以他现在的功绩,死后称宗是绰绰有余,但他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恢复汉室统治、并不算开国之君,以汉制对皇帝庙号的严苛程度,皇帝不一定能称祖。p

即便作为一个后世人,皇帝也对宗庙这种盖棺定论的东西很是看重,这不仅关乎于他的后世之名,更是要为自己未来新政的延续性加一道保险。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皇帝势必要与东汉的首都雒阳保持距离,开创新局面,不然他所做的都是上一个朝代的延续。p

这是黄琬猛然间醒悟所得到的,若皇帝真有此念,那迁都之议,恐怕是不可再行了。p

他气势登时弱了下去,皇帝也趁势责备了黄琬几句,关中是他起家的基本盘,如今关西士人屡经敲打,势力衰微,正是他大展抱负的地方。如果回到关东士人势力范围内的雒阳,皇帝做什么都将束手束脚,关东虚浮的精神文化也会很快腐蚀掉朝廷上下的进取之心,而关中则不一样,毗邻的并州、雍凉之地胡汉杂居,矛盾重重,朔方的鲜卑又是日后的大敌。将首都定在关中,既能始终不懈、保持警惕,也能起到守国门的作用。p

鉴于黄琬在河南为前线筹备粮草、民夫,劳苦功高,所以对他的失察之罪两相抵过,仅以罚俸、罚金了事。p

迁都事关国运以及一系列的政治红利,绝不会因为现在受挫而偃旗息鼓,皇帝知道回去后还会因此争论不休,为此也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只是让他仍感到疑惑的是,出来打头阵的居然是黄琬,而且还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黄公今年有多少岁了”p

小黄门穆顺正从一旁端来茶碗,微躬着腰略一回忆,道:“好像是五十有七了。”p

“赵公只大他四岁。”皇帝站在北宫的某处破落殿宇之中,极目张望着殿中旧物,没有接穆顺递来的茶,随口道:“可人却很精神矍铄,遇事不糊涂。黄公幼时早慧成名,在长安时理政也算正直公道,很有治乱的才干,怎么才几年的功夫,言行就这样无忌了”p

皇帝只记得司空赵温的年纪,却不记得黄琬的年纪,足以见两人在皇帝心中的轻重,穆顺默记于心,轻飘飘的说道:“奴婢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是都水使者孔文举的。”p

他勾起了皇帝的好奇心,想说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么可这又有些文不对题,便问道:“是什么故事”p

穆顺没有答话,伸了伸有些发酸的胳膊,将茶碗奉到皇帝的跟前。p

皇帝无声的笑了,伸手把茶碗接了过来,吹一口茶叶,浅浅的抿了一口,只在口腔里润着,没有咽下去。p

穆顺在贾诩守孝的时候曾执掌过一段时间的平准监,知道皇帝喜欢听宫外的见闻秘事,所以即便之后没有再继续统领平准,他也建立了一部分人脉为他着意打听。见皇帝总算拿走了茶碗,穆顺这才说道:“说是孔文举小时造访李公府邸,因不得门路,故诈言孔李两家奕世通好,这才进得堂室。”p

说到这里,穆顺故意顿了顿,期待着皇帝问他为什么孔融撒谎不怕被戳穿。可皇帝却咽下一口茶汤,目光看向殿角上的瓦菲,慢慢悠悠的说道:“这一段我听过,孔丘与李耳曾于周室问礼,可算世亲。”p

穆顺有些泄气,既然皇帝都知道了,那这个故事讲起来也就不新鲜了,可是既然开了口,穆顺怎么也要接着说下去。而皇帝也在一旁看到穆顺的窘境,笑话似的看向他:“你继续说,这往后面的我还没听过。”p

不论这话里安慰的成分有多大,感受到重视的穆顺还是因此提振起了精神,接着说了起来:“当时堂下众人皆叹孔文举聪慧,而太中大夫陈韪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p

皇帝忽然将手上才喝了一口的茶碗放回穆顺手里,目光瞟了穆顺一眼,似笑非笑的说道:“他可不是你说的这样。”p

穆顺被皇帝这一笑弄得心里发毛,不知道是哪里说错了。p

然而没等穆顺反应过来什么,皇帝便打发他说:“你回一趟,让杨修写一篇赋来,就说我在永乐宫。”p

穆顺见皇帝的语气与寻常无异,便答应一声,退步走了下去。p

皇帝在庭中散漫的走着,看着陈迹旧物,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p

未过多时,侍中、平尚书事荀攸便过来了,在他身后,有人捧着一堆需要裁夺的奏疏跟着进来了。p

皇帝看了那堆奏疏一眼,略无奈的叹了口气:“真是走到哪就跟到哪。”p

荀攸知道皇帝只是随口发几句玩笑般的牢骚,对于朝政,皇帝是从来没有松懈过的,虽不至于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但也是将大事都捏在手里。他照例说了几句官话,要不是皇帝迟迟不去却非殿,这些奏疏又急需皇帝御览,荀攸也不会带着一堆奏疏来缠皇帝。p

这些奏疏中,有部分来自青州,说是东莱太守黄祖所督练的水军略有小成,苏飞、张允等都督熟悉航道时,在东牟附近的岛屿上发现了北海王室的成员,为避战乱而来此岛,当地人称其为刘公。黄祖怀疑此人与辽东公孙度有联系,因为当年公孙度曾派人跨海而来,在沿海一带设立营州,笼络了不少本地人。p

此外,还有冀州刺史王邑呈报的关于渤海盐田的探查情况;镇南将军徐晃对淮南裁兵、屯田的后续细节敲定;幽州、汝南的军事进展;交趾太守士燮因为区景卫毅、钱博等叛将据苍梧作乱,难以向朝廷贡输,请求皇帝早日派兵打通荆交要道的祈盼p

“公孙度已通过张辽递来降表,如今幽州才驱走部分乌桓,士民疲弊,要以休息为重,此时不宜再弄出是非。”许褚将搬来的席榻、桌案摆在一处没了亭盖、只剩一根亭柱的台基上,皇帝与荀攸两个在简陋的蔺席上坐着,指着一份奏疏说道:“既是北海王的家事,就先由该国中尉来查,以后若是未结,再移交廷尉不迟。”p

辽东太守公孙度经营多年,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威震一方,自称辽东侯、平州牧,穿戴出行拟于天子。由于他麾下兵强马壮、地处偏远、又与乌桓等部族联系密切,皇帝不放心让张辽贸然远征。于是打算先暂时安抚,诏拜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作为交换,公孙度不仅要停止一切僭越行为,还不得阻拦管宁、邴原、王烈等避难辽东的中原名士接受朝廷征辟。p

公孙度碍于朝廷一统天下的威势与兵锋,又因为同乡故友、宁胡将军徐荣的书信劝诫,不得不忍气吞声,将僭越的冠冕与车驾藏在府库里,放任管宁等人自愿来去。p

皇帝没有把收服辽东纳入当前的安排,是因为他当前要养精蓄锐,整顿内部,等到朝廷的实力一旦恢复,别说一个辽东,就是三韩、扶余、高句骊,都要一次性征服。处理完这件事,皇帝又拿起王邑的奏疏看了看,无论是渤海盐田还是巨鹿水患,王邑都没有急功近利,而是有条不紊的推行着,皇帝看过,批几句话就当是在时刻关注了。p

不过看到奏疏的末尾,皇帝忽然放下奏疏,说道:“王邑与主簿李孚似乎有些不愉快”p

荀攸知道王邑是在奏疏里提到了自己对李孚的不满,起因是钜鹿太守张导想疏浚河道,先要将钜鹿的民户摸查清楚,这样才好组织百姓服劳役开挖河道。然而郡中残破,没有准确的籍册,张导只好求助于王邑。王邑知道李孚就是钜鹿人,又是冀州主簿,便让他负责此事,若是钜鹿郡的民夫不够,便从邻郡调人。p

这本是件好事,却被李孚以冀州涂炭,骤兴大工,非百姓所望为由拒绝,甚至要求延缓修河工。p

他们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或是王邑一个冀州刺史所无法解决,只是因为王邑在清算叛逆的时候得罪过不少冀州人,为此想拿李孚做突破口,从而立稳脚跟。p

荀攸存了息事宁人的心思,简单的将王邑二人的龃龉说了一遍,然后道:“这本是地方上的小事,倘或今后形成定例,地方州郡长官与属吏不和,皆上奏御前,公告天下,则至朝廷颜面于何处依臣看,陛下还是让王邑自行处置为好,既然陛下选中此人为刺史,其自然要有才干管好属下,不然谈何治理大州呢”p

皇帝被荀攸说动了,李孚充其量是迂腐,不能说犯了什么大错,上位者最忌讳的就是随便拉偏架,他也着实不愿将精力浪费在这等琐事上面。王邑如果真是有能耐、有手腕的,就不会轻易的被手底下人架空,更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自己推行的主张。当下他略一颔首,将此事搁在一边,另外提起别的事:“屯田的事已有成例,徐晃要在淮南因地制宜就尽管放手去办,不用事事请奏。”p

想了想,皇帝又说道:“他是镇南将军,交州的事也一并归他统管,至于派遣何人去苍梧平乱依我看,就拜沮隽为安远将军,吴匡为立武中郎将,两人再从荆州调集一批兵马过去。至于士燮,等交州平定后,征辟他入朝做中散大夫吧。”p

士燮是颍川名士刘陶的弟子,可能是念着一份香火情,荀攸忍不住插话道:“士威彦为交趾太守有十年之久,士氏亲族多出任交州各郡要职朝廷一旦征辟,臣恐其会托词年迈、路途,不肯就任。”p

“荀君的意思是他会嫌官小”皇帝嗤笑一声,他近来一直致力于将各地豪强名士征辟入朝,强干弱枝,虽然这样会导致朝廷上的权力纷争愈加复杂,但也能为地方上的改革减少阻力。士燮是交州的地头蛇,不把他调走,以后开发交州时还得看士氏的脸色。皇帝眯着眼睛,斟酌道:“士燮安定岭南,招纳流亡,怀柔诸夷,也算是有功,就再封他一个关内侯吧先到长安来,以后还得用他。”p

荀攸没有再提出书面反对的意见,他能为素不相识的士燮多说一句话已是不易,皇帝话都说到这里,荀攸犯不着再多说什么。p

士燮不过是一个引子,如袁徽、许靖、程秉、刘熙、薛综等中原名士都在避难交州期间受过士燮的恩遇优待,为士燮说一句好话,正好可以帮袁徽这些人回报恩情。p

皇帝捡着几件重要的政务一一处理了,看着小山似的奏疏,忽然笑着说:“这段时日荀君肩上的担子不轻,承明殿与尚书台不在,每日就要代阅这些奏疏我看你的鬓发比以前要白了些。”p

从前朝廷只有并州、益州等州的时候,各地奏疏都是直接呈递长安,即便是皇帝东征也是让长安留守的朝廷代为处理,再将无权决断的大事转呈皇帝。但随着朝廷彻底收复天下,统治疆域的扩大,加上皇帝近期又驻跸河北、河南,导致徐州、豫州、冀州等地的奏疏都默契的不再走绕过皇帝发往长安、又从长安发回皇帝的路子,而是选择直接呈交给皇帝。p

虽然在这之中省去了很多繁琐的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表示了归复州郡对皇帝的尊重,但无形之中也使长安的政治地位得到削弱。在长安承明殿的赵温、董承等人目前可以说只管得到并州、益州、司隶、雍凉的政务,却管不到关东的政务。因为关东所有的奏疏都绕开了承明殿,直接上呈给皇帝,接着就被皇帝以及黄琬、荀攸等随驾臣子处理了。p

这样做不仅导致他们手上的权力大打折扣,而且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关东的具体情况,赵温他们也将成为睁眼瞎。从奏疏渠道的受阻一事上,感受到可能被关东给边缘化的赵温、董承等人,难得联起手来上书皇帝。表示既然大军已经凯旋、雒阳宗庙也已得到祭扫,皇帝是该及时返旆,振奋关中士民、慰劳雍凉将士。p

“在雒阳只有黄公与你两个尚书事,尚书们也大都不在此处,各地政务处理起来确实力有不逮。”皇帝听完荀攸的谦词,随手举起一副奏疏,缓缓说道:“有人称雍凉战乱未平,建议我暂时留在雒阳等候捷报,政务上的事,可就地征辟贤士为尚书;也有人建议早些移驾,回长安以后自然上下通达,烦剧立解。”p

荀攸抬头看了眼皇帝,接着又低下眉头:“陛下是想问迁都的事情”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