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即大宋

作者:杨氏良家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六十九章八科取士

书名:朕即大宋 作者:杨氏良家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就如陈东所说,这场波澜归根到底就是赵桓大力兴办学校,所衍生的学生阶层壮大。最终与占据了太多特权的士大夫阶层,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大宋仅培养成年学生的民间学院就数以百计,而且都显赫一方。其中像白鹭洲书院,象山书院更是名垂千古。

官府又大推学校教育的国策,在全国兴办学校。

这使每年产生的学生都规模极为庞大,不说达到后世千万规模级别,百分之一的水平,十万规模还是有的。

这些人不可能全部涌进官场做官,大宋举国上下也提供不了这么多官职。

而且这些官职明显都被士大夫们所垄断,建设了一条完整的选试之路。

针对陈东提出的情况,赵桓问道:“年年十万、数十万的学生,都是我朝珍贵的人才,这些人不可能全部涌入官场,卿打算如何安置”

陈东立即斩钉截铁的回道:“臣以为,这些学生并没有士大夫那般孤高傲气。他们不至于刚走出校门,就想做一方主官,朝廷要员。”

“此前吏部选试以选官为主,已经不适合当前形势。”

“所以臣以为应当扩大选试范围。”

听完赵桓有些了然。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与士大夫们皓首穷经就想考个进士不同,学生们要求比较低。

这也跟他们手中不掌握国家特权相关。

他们现在的追求是首先给整个阶层寻找一条可靠的出路。

所以在学生当前的争斗重点是,士大夫可以继续掌控上层,学生们可以从基层做起。

扩大选试范围,也就是给学生们一个出身之路。

可赵桓却眉头紧蹙,对陈东提出的方案非常不满意。

这份方案充满了妥协。这也是改革不如革命的地方,扫除积弊并不彻底。

赵桓其实是有决心,有毅力,发起一场席卷全国的大清扫的,借学生之手,彻底将士大夫们扫进历史尘埃。

这個封建残余势力,实在是太拖累国家发展了。

可倒是学生不想掀起腥风血雨,将国家重新拖入动乱。意图与士大夫共存,然后依靠庞大的人数优势,逐渐取代士大夫们的统治地位。

所以赵桓问道:“既然太学提议扩大选试范围,那如何确定参加选试的人员读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的儒生,跟读太学,学习数算、天文、农学、律法的学生,究竟哪个有资格参与选试”

“又如何分等学四书五经就可以在、数算就要去地方从政。那天下哪个学院还会教数算、天文、医药”

儒家刚被赵桓当面骂了一顿,大臣们不敢跳出来说读四书五经就是高贵,学论语、孟子就是清高。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从赵桓君临天下开始,就没人敢再提。凡是公开宣扬过这句话的大臣,统统都被外放,贬出了东京。

赵宋天子能把论语捧到天上,赵桓就同样能将其踩落尘埃。以无比鲜明的态度告诉所有大宋精英们,中原士大夫上千年如一日的研究论语,研究出花来,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孔老夫子说的那几句话,已经完全不适合于大宋如今朝廷的形势。

所以,哪怕儒生们把这几句话背的滚瓜烂熟,释义研究的无人能比。也一点实际用处没有,换不来任何出身。

当赵桓揭开这个尖锐的话题,士大夫们也陷入沉思,面对当今春秋鼎盛的官家,士大夫们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的出路又在何处

如果学论语、学孟子不能换来出身,儒家又当何去何从

陈东深吸了一口气,说道:“臣只是太学司业,管不了士人之事。所以臣只管天下各大书院,将会学习大食,统一为所有学生颁发学位。”

“学习律法者,颁发法学学位,学术昭著者,颁发法学博士。”

“学习数算者,颁发数算学位,如祖冲之一般,贡献不凡,学术著作为一代经典,同样授数算博士。”

“至于学习四书五经者,臣打算统一颁发文学学士,学问渊博者,颁发文学博士。”

“所以选试亦将复唐六典所设的八科选试,分医科、制科、明法科、明算科、明经科、诸史科、进士科、工商科。学子在各学院取得学位证书,方能参与选试。”

“其中医科考本草经、伤寒论等,诸史科考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明法科考律、令、朝廷律法宋刑统、试策,诸科相类。”

赵桓摆了摆手,并不认同,说道:“八科取士,前唐已经失败,沦为点缀,最终只剩下进士科,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有唐一代,科举尚不如我朝完善。”

“卿如果只是想恢复古治,那毫无意义。”

陈东立即解释道:“臣以为这两者大不相同。前唐朝只录取二十九人为进士,其他七科皆为胥吏,这才导致进士越发重视,而其他七科几乎无人问津,先后终止。”

“但臣以为国家之兴亡,在于吏治;吏治之得失,唯在用人。”

“但恰逢在我朝,吏治之腐败,堪称亘古未有。胥吏之为祸,累坏朝廷政策,频频导致地方黑暗腐败,叛乱从生。”

“以至于在我朝地方形成显著的吏强官弱局面。”

“黠吏之为奸,常起于上无所畏,而下无所忌。这是因为我朝胥吏人数是官员的数十倍,但却并没官身,亦几乎不可能升迁。无惧无畏,又无希望可言,所以他们迅速转为贪污腐败,勾结士绅。”

“但若恢复八科取士,则学子可以从取代垄断地方的胥吏。显著减轻地方的黑暗腐败。”

“而且有一点极为关键,进士科的学子,也要从基层开始升迁,并不高于其他振,感觉有十分浓厚的兴致了。

贪官污吏这个词,也就是从大宋开始,成为转折点。

在大宋之前,贪官更让底层百姓痛恨。而自大宋之后,污吏更让百姓绝望。

这就是因为从大宋开始,官吏成为两个互补流通的阶层。

胥吏之奸,成为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头痛不已的一个弊端。

如果这次趁着为学子规划出路,一并解决了奸吏的积弊,无疑是一件令人非常振奋的事情。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