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即大宋

作者:杨氏良家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章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祸患的方法

书名:朕即大宋 作者:杨氏良家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在计相杨时继续说下去之前,赵桓打断了一下,问了一个公卿大臣们不太感兴趣的话题。

“三司使是否统计过各地亩产量大概在多少这八亿四千万亩良田,总共能生产多少石粮食”

这个数据,对朝廷财政,对军队战力并没有多少影响。

但却是最真真切切影响整个国家生产力的一个数据。

不管上层建筑如何,农业生产力才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程度。

只有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才能有充足的人口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发展工业。

大宋的城市经济无疑是十分发达的,尤其东京,亲自走在这个城市里,你几乎无法感受这是一个传统印象中的古典城市。

穿越者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发明,几乎都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比如炼焦、洗煤,缫车、水转大纺车,水晶透镜、拉杆活塞式风箱,培育水稻、肥料积制,甚至连商标、广告这种东西都有,而且是遍布整个东京城大街小巷,茶坊青楼。

就城市商品经济角度而言,东京已经具备了完善且优良的运行模式。

但之所以卡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一切的背后并没有强大的工业生产。

这繁华的一切,并没有一个坚实而又强大的后盾,或者说没有供应这繁华的肥沃土壤。

只是一国养一城的,不惜代价从各地运来的奢侈品,维持着这昙花一现似地繁荣。以满足京城士大夫们奢欲无厌的腐败。

不论是眼前这座东京城,还是整个大宋,如果想打破当前桎梏,突破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都必须发展出强大的工业。

上天给赵桓穿越来一遭,他自然不甘于只打打杀杀。

不然他都用不着改革,用不着苦心积虑的跟士大夫们咬牙博弈,只要躺在内宫跟曹叡一样花天酒地,把军队交给岳飞,早晚也能打赢金国。

但既然来到这个时代,总要有点宏伟追求,给这个时代注入不同的气象。

他又不会发明创造,又不会著书创作,能做得就只有把国家文明水准推向更高层,彻底拉开与周围国家的差距。让后人闭着眼也能吊打周围所有国家。

便比如漠北。

似乎有中原王朝以来,北方胡虏都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

一代代中原英杰都想着要怎样抵御胡虏的入侵,仿佛这是一个无法根治的死节。

如果穿越到秦汉,赵桓还真不好说,必须要小心翼翼,培养国家精神,贯彻国家武德,建设精锐大军,然后还要配合以外交、羁縻,才有可能解决。一如大孟神武皇帝张瑞。

这是由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两者的属性决定的。只要农业文明无法跨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将势力扎稳在北方草原,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就是个无法根治的死节。

但穿越到大宋,这一切就完全没有那么复杂了。一切的问题,都能够一个方法轻松破解。

那就是把文明往前推动一步。

游牧文明是农业文明的死敌

戎狄炽强,为患北疆

那来跟工业文明试试

当游牧铁骑南下,遇到一个强大的工业帝国。

那画面简直惨烈的不忍直视。

当工业文明出现那一刻,所谓的漠北,所谓的北方游牧民族,就再不配谈什么“劲兵骁将强于中国”了。

能歌善舞才是他们的民族特点。

不要跟工业帝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比军事实力,更不要用弓剑刀枪尝试去冲击工业帝国先进的火器阵线。

因为赵桓有这份规划,所以关注点与一众大臣们略有不同,更加在意整体粮食产量。

杨时眉头微蹙,思考了片刻,认真的回道:“官家,我大宋幅员辽阔,疆域万里,各地粮食产量差异极大。如陕西、永兴军、秦凤路等地,粮食产量略低,亩产只有两石左右。”

“而在成都一带,据闻粮食产量最高能达到七八石。”

“我朝最受人景仰的千古名臣,范文正公,知苏州时,曾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详述,苏州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这是精米,在大宋任何地区基本都是稻子二石折米一石。”

“这就意味着在我朝粮仓,苏湖一带亩产约有四至六石。”

赵桓听的极为认真,如陕西、秦凤路这些地区亩产量略低倒不是技术问题,完全是因为降水量不足。而南方亩产较高,反而不是因为降水,而是因为温度。

千古有名的占城稻,早在大宋开国之初就已经传入中原。而且南方各州,历任监司官员都极力推广,在大宋已经十分普及。文網

这种水稻一年能够三熟,从种下到收割仅仅五十余日,是提高亩产的良种。

因此在大宋,南方土地的亩产量一般要高于北方。如果精耕细作,改进农业生产水平,也会出现成都那种令人惊叹的情况,一亩地产量下,说道:“仅苏州一地,田地三万四千顷就能产谷一千四百万至两千万石左右”

“远远不止。”计相杨时纠正道:“这三万四千顷田地数量是范文正公上报的,系出税者数量。当地还有大量士大夫不上税土地,以及隐匿的田地。”

“苏州一带的土地在这次肃清中属于首批丈量完成的一批,我司统计的苏州良田为五万两千顷,产谷至少亦在两千一百万石,高可达三千万石。”

三千万石。

大宋禁军士兵月粮为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靖康年间禁军口粮一路下滑至八九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这说明一个壮汉一个月的口粮在两石以上,妇女儿童老人,一个月八九斗也饿不着。

大宋男女老少平均下来,每月粮食消耗在一石至两石中间。

这三千万石粮食足够供养近三千万人一个月。而大宋总共也才一亿人口。

难怪说苏湖熟,天下足。

赵桓说道:“虽然产粮数无法确定,但区间总能有所合算,最低也有二十亿石,高或可达三十至四十亿。朕算的没错吧”

“的确如此。”

“可按我朝百姓每月耗粮一石算,一亿百姓一年也不过十二亿石消耗。所有数据皆取下限,也至少应该还有八亿石存余,这些粮食都到哪里去了”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