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即大宋

作者:杨氏良家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四十三章组建静塞军

书名:朕即大宋 作者:杨氏良家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阳春三月,东京城繁花锦簇、花瓣纷飞、满城飘香时,赵桓终于从南京返回了东京。

一同返回的还有静塞军都指挥使韩世忠、副都指挥使王德,这俩人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指挥铁骑再合适不过。

东京城北方牧场里还养了两万多匹战马,一直空置简直是对战略物资最大的浪费。赵桓打算让他俩带着战马、带着骑兵到河东去。

胡闳休在京畿一带正好招募了两万四千多人,赵桓让枢密院将这两万四千人全部划归静塞军。

有人、有马、有猛将,只要多经历一段时间的捶打,静塞军一定能复现历史上战无不胜的风采。唯一的遗憾是,战马数量的确少了点。

要知道在大宋开国之初,静塞铁骑每名将士都有五匹战马,精甲强弓,能驰善射,未尝败绩。

对此,赵桓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等候大宋财政充裕,再慢慢给他们补充。同时等韩世忠逐渐筛选精锐,精选百战老兵。

毕竟这两万四千人不可能全部精于骑射,在长期严格训练,屡次沙场征战后,会选出数千名真正的精骑铁甲。

对于静塞军,赵桓并不打算将其全军都设置为骑兵。

军事理论越先进,战斗力越强大,就越能发现步骑协同的重要性。比如岳家军,比如现在的神武右军。都不是一支纯骑兵部队,相反都是多兵种、多武器混合的野战军团。

静塞军筛选一下,也没什么不好。到时候他也能成为一支独当一面的精锐野战军。有坚韧强大的步兵,有如墙而进的铁骑,甚至还有可能有火力强大的炮兵,阵线连绵的火枪军。

那敌军面对他们,可比面对一支单纯的铁骑要绝望的多。

只不过静塞军的铁骑要相比于其他宋军,要格外强大,具有铁骑决胜的传统。

南京十余万叛军的整编,赵桓则交给了杨存中,其中符合服兵役条件的青壮留下,其他绝大部分人都要遣散。

赵桓返回东京,就是要跟宰相们商量一下,究竟该如何安置南京城的近十万叛军。

这近十万人,是不可能继续再从军入伍了。

但也不能轻易的遣散了之,不然恐怕又成祸患。

议事地点选在了文德殿,政事堂就在文德殿前的广场右侧,沿着走廊很快就能抵达殿内。

左相、右相进入文德殿时,就发现平章政事李纲早已春风得意的站在了殿内,跟官家聊着国事。

只是官家脸上余怒未消,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两位宰相也不敢在这时候触其霉头,只能本分的行礼问安。

见两位宰相到来,赵桓便与李纲停止了交谈,对两位宰相说道:“今日重点是谈论南京禁军的安置,稍后两位相公且勿离开,召集公卿,朕还有国事相商。”

二人连忙应下。闭门廷议,这已经是宰相为数不多的特权了。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显然,官家还是有心让宰相负责国家具体大事的。

待众人都入座后,赵桓说道:“南京城这近十万禁军的安置,两位相公可有何章程”

这事二月份便已经传回了京城,三省效率再慢,两位宰相心中也有了基本的构思。

右相孙傅率先开口,说道:“臣打算给将士们授田。京畿遭逢兵乱,大量良田被荒置。正合适给士卒授田。这也符合仁政传统。”

这提议中规中矩,没什么出彩,但也没人挑的出什么毛病。

中原王朝,只要能解决好百姓的田地问题,给国家延寿一段时间都不是什么难事。

赵桓没有予以评论,转而看向梅执礼,问道:“左相呢有什么提议”

梅执礼起身回道:“臣以为,我大宋倒是不缺粮食,关键是粮食运不到京畿。而且如今已经错过春耕,把这些人分散安置,也没有意义。他们不产粮,只是徒增民间消耗而已。恐怕会导致粮价上升,饿殍遍野。”

这个提议,赵桓认同。关于粮食短缺,并不是粮食缺少了百分之十,粮价就会上升百分之十。而是粮价会一路飙升到百分之十的百姓买不起粮食,全部饿死为止。

这些乱兵,劫掠了大量财富,一旦把他们遣散,整个京畿地区的粮价都会轰然上升。

右相孙傅那套理论,就属于儒家典型的书生治国、空洞幻想。把几千年前的理论,照搬过来,就想治理复杂的国家。

“那左相以为该如何措置”赵桓问道。

梅执礼谨慎的答道:“臣以为可以异地就食。南京、东京都在汴河沿岸,供应两地,汴河漕运压力巨大,会使粮价攀升。不如将这十几万军队向东北移到古汴渠沿岸。这条渠道走的是萧县、徐州、彭城一带。”

赵桓看了一眼地图,大概有所了解。如果将天下分文十三州,汴河走的是豫州中原一带,连接东南。古汴渠走的则是徐州,通往东海。

梅执礼说道:“古汴渠已经逐渐淤塞,这十几万人可以一边就食于通航河段,一边疏通河道。朝廷按日给其工钱,拖到明年,再给其授田。如此他们既有了土地,又有了安家置业的钱财。”

这个提议,赵桓非常欣赏。因为神武右军重创金军,金军没有走大名府,所以杜充那个脑瘫儿还没有挖掘黄河。

但黄河现在也非常不稳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继续泛滥。

北宋对黄泛区的治理也是非常差劲,导致民怨四起。在徽宗时代,山东、河北就爆发了规模庞大的起义。只是金人的入侵,暂时压制了农民与朝廷的矛盾。

疏通一条河道,给黄河分流的确是个很好的建议。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条航道可以连接东海。大宋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非常发达。

赵桓也希望海上贸易能够直抵东京,南方吕宋等亚热带地区的水稻产量可是十分丰富的,能极大减轻国内粮食压力。

想想大宋用几百匹丝绸,换来一船一船的稻米,还是非常令人心动的。

赵桓最期待的就是有一天,大宋海军能开着坚船利炮走到海外,亲切和蔼、温柔可亲的跟对方说:“老乡开门作生意啦”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