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67章 回军陶郡

书名: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00

次日晨起,郑安平感觉身体发热、乏力,伤口疼痛剧烈。他觉得可能是化脓了。武父也发现了郑安平情况不对,让孙子出去采了些白茅根捣汁,一面内服,一面外洗。

经过连续几天的搬运,武阳靠着一群还有些劳动力的老人和妇女,终于把全部尸体都运到数里外的荒野里,交给秃鹫和野兽们来处理。——他们没有能力挖坑埋葬了。一连多天,武阳都深陷悲伤和恐惧之中。

这天食时,武父的孙子走家串户,将几十名家族长老请到武父家中,声明是武阳君相邀。无论是武父还是武阳君都是很大的名头,他们的邀请,无人可以拒绝。不多久,这一百人就聚集在武父的院子里。

武父和武阳君站在已经被烧成废墟的正堂阶上,焦黑的栋梁和廊柱记载着每个家庭都发生的惨剧。

郑安平面色微红,精神有些不振,但也仍然强打精神站在那里。待各家长老到齐后,武父开口道:“值此惨事,各各举哀。然豺狼在侧,吾等长老,当为子孙谋,未可尽哀也。武阳诸吏尽亡,幸有武阳君,虽遭屠戮,而天不绝之。吾等之事,犹得上达。今男儿尽丧,妇人当战守、耕种,未得辞也。各家其各遣壮妇,以充其军。举其善战者以为将。平日互耕其地,战时互保其家。”

那些长老皆道:“谨喏!”

一名长老道:“以妇人为军,权也,非可常也。愿闻其常者!”

武父道:“长久之计,犹得众长老相助!各召子弟、亲友流亡者归。武阳君禀天好生之德,乃尽赦其罪,各归南亩!”

郑安平道:“事急从权。凡归者复再犯,既往不咎!此吾所以告诸父者。”

好些长老们大喜过望,纷纷致谢。看来,各家都有不少逃亡者。

武父又道:“武阳四乡,有盗贼出没。各家其有能通者,可尽告之,但招赘于乡,其罪可免!”

这一次,明面上的反应不那么热烈,但还是能感觉到一阵阵激动的情绪,在场地中流传。

郑安平道:“各家约束其婿,勿得干犯律法。凡有征召,皆得应之,勿可缺也!”

那些长老也皆道:“谨喏!”

在武父家吃过早餐,这些长老回家,立即召集本家族的各家家长,让他们将妇女们集中起来,结成行伍;另有召集外家、亲友、流民、盗贼等事,也一一布置下去。这些家长们再回去向本家的各家长传达。到下午,一个个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离了家,向不同方向而去。

第二天,武阳的青壮妇女们就在城内的广场上集合了。和正规军队严密的行伍不同,妇女的行伍主要以家族划分,有的家族人多,有的家族人少,这给指挥带来了不小麻烦:指挥官必须记住哪个家族有多少人,才能保证需要时派哪个家族出勤。

郑安平在一群长老们的簇拥下,观看了女兵的演练。武阳地处边境,各乡尚武,看来名不虚传,这些妇女走起阵来,丝毫不乱,比起大部分民军都不差。只是由于力量的原因,杆棒要比男性的短不少。

进行了武力展示后,女人们又开始带着孩子到田头耕种。翻土的确超出了女人的力量范围。好在之前,土地已经翻过一遍,现在女人们只需要把以前男人们翻过的地重新维护一下,等下雨了,再把种子撒下去。——虽然也不轻松,也还在女人们能承受的范围内。

没过几天,开始陆续有男人进入各个邑里。郑安平将登记的权限下放给各个家族的长老,由他们将通过各种途径招来的男人登记到各邑里的户口下,或招赘,或改嫁,或婚娶,不一而足。有了男人的家中,农活的进度迅速提高,促使旁的家庭也拼命想办法吸引男人过来。等到春天结束的时候,郑安平已经有可能组建一支百人的卫人,有可能整修城门,有驿卒和周围的官僚机构建立联系。郑安平的伤口在经过治疗后,开始收口;可以喝一些比较清稀的粥;说话虽不能太大声,但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他首先派出驿吏到鄗和东武城,向信陵君和平原君报告武阳的情况;并请他们转报邯郸,派出官吏重建武阳。

张唐在攻占了武阳后,立即渡过黄河,转向巨鹿方向。一路攻城拔寨,向邯郸而来。赵王闻讯大惊,急令廉颇率军返回邯郸,加强守御。廉颇率军在返回的途中,渡过漳水时,遭遇王龁的背击。廉颇亲率赵军后军拼死抵抗,掩护主力过河。王龁不愿增加伤亡,没有过于逼迫,只是寻找有利机会,消灭些散兵游勇,增加斩获,没有向坚固的阵地强攻。赵军虽然有些损失,但还是顺利地渡过了漳水。王龁见迫使廉颇撤军的目的已经实现,立即调头重新攻打宁新中,并令张唐结束对赵地的骚扰,返回棘蒲。

由于秦、赵两军频繁在宁新中周围厮杀,宁亲中的官府不敢留在宁新中,转移到十余里外的另一座城池安阳。没有了官府,宁新中自然不堪一击,被王龁轻易占领。旁边的汾(黄)城已经被廉颇攻陷,守军只有少部分冲出来,屯于城外的野地中,大部分阵亡。撤军时,廉颇也没有在黄城多留部队,王龁在进攻了几天后,重新占领了黄城。

经过近一个月的曲折争夺,王龁击退了廉颇对自己的进攻,几乎完全恢复了战前的态势。王龁再度在黄河上修建浮桥,沟通黄城与繁阳的联系。不久,张唐等人率军返回,他们将抢来的财物、粮食被装在船上,逆流而上;部队则在两岸夹水而进。沿途经过不少赵国城邑,但赵城一般都闭城不出,秦军也不去攻打,双方相安无事。

子楚、张唐、陈四、军曹和王龁终于在黄城再度相聚。看到张唐他们抢到的整船整船的财物,排满了整个河道,王龁都感到吃惊。他下令全军欢宴,爵一级赐酒一斗,肉一斤。这天夜里,秦营出现了少有的篝火,火热的场面一直持续到半夜。

全军沉浸在胜利的兴奋中,而是王龁、子楚、张唐、陈四、军曹和几名五大夫则聚在一起,商议着今后的行动。按照咸阳给予王龁的教令,他应该到陶郡代理郡守,邯郸的部队也就地分给土地和住宅。由于地理不熟,前来接应的张唐又迟迟不到,王龁不得不在黄城、繁阳附近就粮。现在张唐也找到了,王龁也找到了,陈四并没有带来新的指令,按理王龁、张唐应按前令合军前往陶郡。但张唐认为陶郡已经陷落于楚军之手,而这支楚军战力完整,王龁所部可能难以匹敌,不如从安阳南下,经河内返回关中。

王龁曾经跟随胡阳从这条道走过一次,他提出,如果走河内,沿途都是三晋的城池,而魏韩两国经过十多年的养精蓄锐,实力恢复,如果一座城一座城地打过去,更加难以胜任。不如仍依前议,进入陶郡为上。

陈四同意王龁的意见,他提出,陶郡虽然有楚军,但楚军只占领了陶邑,并未控制周围的城邑;而且楚军在陶邑也是客军,与河内晋军是本土作战还是有区别;更何况,楚军也未必一定会占据陶邑,相比从河内打开一条通道,攻占陶邑的困难可能还要小一些。

军曹认为,既然有咸阳的指令,那就别无选择,必须完成。但也有五大夫认为,返回陶郡的命令是几个月前发出的,那时楚军还没有占领陶郡。现在敌情有了变化,不宜死守原议,应该请示咸阳,取得新的指令。

见众将意见不统一,子楚跪起道:“左庶长爵最高,年最长,王命以为将。吾意以军事尽付于左庶长可也!自吾以下尽听之。”

子楚的身份众将尽知,那是太子的太子,未来的秦王。子楚发了话,众将不再迟疑,皆跪起道:“吾等尽从左庶长!”

王龁见子楚如此说,也不推辞,即问张唐道:“从安阳至陶,当取何道?”

张唐道:“渡河至濮阳,沿濮水至于大野,转入济水,即至陶也。”

王龁问道:“濮其入于河乎?”

张唐道:“濮虽近河,不与河通。必从陆行至濮阳,转入濮水。”

王龁道:“濮阳,巨都也,商贾云集,人皆知之。众将但咨于商贾,求其往濮阳之道可也。陶,亦辐凑之地,或亦有知之者。”

此后几天,王龁军开始筹备前往陶郡的事宜。宁新中、安阳也是一处商业城,王龁也没有断绝商路,各国暗探不太费力,就探听到秦军将赴濮阳、陶郡的消息,各自通过自己的路线,传回国内。

经过十天时间,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王龁指挥部队,分成三路,一路沿黄河西支南下,宿胥口渡河;一支从繁阳南下,于黎城渡河;另一支从繁阳东进,从刚平渡过黄河东支南下。三支部队将于五日后齐聚濮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