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57章 撤军

书名: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00

廉颇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完全办完阵地移交,把赵军带到邯郸城外。自己进入王城,来见赵王兄弟。

自从王龁突破武安后,廉颇就再也没有回到王城,一直在营中指挥与秦军交战。现在他满面尘土,身上散发着难以言说的怪味,与座中养尊处优的三人形成鲜明对比。平原君和平阳君十分客气把廉颇让到西席客座上,而不是按品级叙座次。

赵王慰劳了廉颇,询问他今后的策略。廉颇道:“武安秦军尚有二万,魏军愿聚歼之。王龁秦军出漳水而东,入于黄城,取食于赵魏,虽疥癣也,未可忽也。其可畏者,魏与秦合;复可畏者,邯郸战乱,颗粒无收;今复春耕,而兵犹不解!”

平阳君道:“魏军居武安,武安少粮,军不可久。约一月,魏必退也。其可畏者,武安秦军。若魏退而秦军犹存,是心腹之患也。”

平原君道:“吾观信陵君断不出此!”

廉颇道:“信陵君有大罪于魏,王其留之邯郸,而厚遇之。彼必不与秦也!”

平原君道:“王以鄗封信陵君,并遣使与魏王和,令其早归。信陵君以秦将军郑氏,大梁故旧,欲降之!”

廉颇道:“秦军二万,比邻邯郸,若降而收之,患起心腹;不若遣之归秦为愈!”

平原君道:“遣之归秦,不啻虎入深山。秦力完足,无所折损,必复至也。”

廉颇道:“非也。秦顿兵坚城之下,进则无门,退则无路,惶惶而就食于道,犹丧家之犬。虽完足,无能为也。赵虽残破,士卒皆奋,起而击之,必破之。”

平原君道:“师老兵疲,犹能斗乎?”

廉颇道:“邯郸残破,非战无以取食,随之以饥馑。必战于他乡,就食外国,乃得全也!”

经过一番议论,大家达成共识。廉颇的赵军在邯郸城外驻扎一个月,由赵王供给粮食,直到魏军离开,秦军或灭或退后,邯郸完全安全后再解散归故里,准备春耕。那些无粮的饥民,要重新组织成军队,出境作战,以求就粮于境外。作战方向视情况而定,或陶郡,或上党,也可应诸侯请求,用于其他方向。平原君负责联络诸侯,为赵军的出击寻找客户,在跨境作战期间供应粮草。大家认为,秦国从诸侯处夺取的地域很多,趁秦国力衰之时,由赵国出兵协助收复失地,应该有不少诸侯国响应。——至于出点粮食,应该不在话下!

平原君派人向信陵君通报,秦军受降后,可以将其遣散回国,不要久留赵地。这一要求大大降低了受降的难度。仲岳先生很快就和郑安平敲定了秦军撤离方案。但将军官留下,却是信陵君坚持的。他坚信,优秀的军官是军队的灵魂。只要把军官留下,秦军的战斗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廉颇集结的部队总兵力十万人,与秦军交战多有损失,但经过及时补充,总兵力始终保持不变。维持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对赵国的后勤压力巨大,光粮食每天就要消耗一万石。平原君与廉颇密谋,可以暗中提前遣散一些军士,节省下来的粮食两人均分。

而这时,仲岳先生与郑安平的谈判已经取得成效,秦军开始从洺水河谷退出皮牢。虽然这些工作都是在魏军的势力范围内,但武安、皮牢一线毕竟是赵国的土地,从那里打探到一些情报并不困难。所以每天秦军撤离的人数赵军也能掌握。廉颇于是根据秦军撤离的情况,将手下的军士逐渐遣散回家。在这期间,迎来了新年。赵王下令,由于战乱,赵人多亡故,今年新年只吊丧,不接受朝贺。邯郸在一片萧瑟中度过了新年。自然,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大户依然灯红酒绿,只不过为了避嫌,不事张扬而已。连廉颇都回到家中,与家人们共度新年,热闹了几天才回来。

等秦军完全撤离武安后,正月已经快过完了。天气一天天转暖,春暖花开的时节一天天临近,春耕就要开始了!

信陵君从滏口返回邯郸,向赵王报告了武安秦军已经完全撤离,武安只留下秦军大夫以上军官五百人,无力行走的重伤员五千人,共计五千五百人。听说秦军还留下如此庞大的力量,平原君的脸色都变了。

但信陵君后面的话,让平原君舒了一口气。信陵君道:“时值初春,此农夫力田之时。敝邑籍田在即,士卒当速归!”

平原君道:“士卒不敢留也。惟君奈何?”

信陵君道:“待罪天涯而已!”

平原君道:“慎勿沮也。邯郸虽偏,犹有一餐之供!”

信陵君道:“安平为我,得罪于秦。安平所在,臣之所在也!”

平原君这才意识到,自己对秦人的安置未置一词,马上道:“武安秦人,尽由君遣,可乎?”

信陵君道:“若归于魏,自当任之。而今……”

平原君道:“吾当细筹之,君勿忧也!赵值战乱,户口减灭,今得其丁,必得其处!”

几天后,魏军开始陆续从滏口退出,出长城,撤往邺城。大军川流不息,平原君命沿途各家治备饮食,置之东道,直送到邺城为止。一面安排官吏,接管武安。

如此过了十几天,魏军终于完全撤离武安,而赵国的官吏也基本到位。武安令李崇由于守武安孤城有功,晋为上卿,重新任命的武安令又是一名赵公子。

聚集在武安的秦军残部是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武安令本来要粗暴地将这些伤员驱离,但伤员由数百名秦军军官护卫着,而且还有信陵君的门客们撑腰,武安令也不敢过分逼迫。另一方面,信陵君也不断找平原君要对策,向他施加压力。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和平原君是郎舅关系,而且信陵君还是平原君给“逼”来的,平原君也在赵王那里竭力争取。

终于,在魏安完全撤出邺城,邯郸城外的军队彻底解散后,平原君向信陵君提出了秦军的解决办法:郑安平实封武阳君,可以带十人上任。其余秦将按才录用,没有录用的,分给土地务农。伤员招募农户照顾,官给口粮。信陵君把这一方案通知了郑安平,郑安平要求自己与伤员不要分开,可以不分封自己什么武阳君。

郑安平的意见被信陵君否决:五千人聚集在一起,怎么可能让赵人放心,只有分散安置,才有可能被赵人接受。至于分封为武阳君,听上去很威风,其实是个苦差事。武阳在北方边境,夹在两边黄河河道中间,领地内有大片沼泽,人口不多,居住分散。如果虚封,只领租税还好说,现在是实封,人必须亲自到那里去,生活条件之艰苦,可以想见。

郑安平问道:“其可与伤员同行乎?”

信陵君道:“汝其勉之,吾未能知也!”郑安平会意。

信陵君又道:“武阳之左二百里,乃吾汤沐鄗邑;右二百里,乃平原君封地东武城。但有所困,可遣使求援。”

郑安平心中苦笑,二百里距离,求援时,早已时过境迁了。但还是表示了感谢。

大凡能行走的伤员,都已经送回上党,留在武安伤员全都是无法行动的,相当多的人事实上是在等死。郑安平心情沉重,自己马上就要去武阳了,如果可能,他愿意尽可能多地把伤员带到武阳去。但当他向众人提出,谁愿意与自己同往武阳时,竟然没有一个人应声。他本来以为,跟随自己去武阳上任会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却不想遭到冷落。

郑安平没有想明白这其中的原因,悄悄将两名五大夫带到僻静处问道:“吾于诸将薄情少义乎,何之任也,无人相随?”

两名五大夫沉默了半饷,终于一人答道:“武安近上党,旦夕可至。纵邯郸,亦未之远也。若武阳者,何日得归于秦?”

郑安平恍然明白了,这些人的心中,还怀着一丝逃归秦国的希望。但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便道:“同赴武阳,患难与共,祸福相保,死中求生也。若散至各地,恐难全也。”

另一名五大夫道:“今士卒皆得归命,虽死无憾。惟愿相望于秦地,不愿远也。将军其行之,臣等不能随也!”

郑安平脸色灰白,不敢复言。

平原君终于在信陵君的陪同下,代表赵王前来宣布对投降众将的封赏:将军郑安平,封武阳君,即日就封地;五大夫、公乘皆任上大夫,公大夫、官大夫皆任中大夫,大夫皆任下大夫,各至有司;秦伤员,公室募民收治之。准郑安平携上大夫、中大夫各一,下大夫十,同赴封地。当天就让郑安平提出同往武阳的人员名单,其他人全部带走,另行任命。

郑安平心里知道,这些军官中没有愿意与自己前往的。但赵王有令,也不得不遵。只得硬着头皮,不顾各人的意愿,把那些能通赵音的军官强行留下,和自己一起到武阳赴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