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39章 援军到达

书名: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00

暂时进驻煮枣后,张唐请秦使返回咸阳报告这里的情况。魏军已经出发救援邯郸,楚军看来也是要北上救援邯郸,如此邯郸必危。张唐决定率领自己的部队也向邯郸方向移动,争取与王龁汇合。秦使同意了他的意见,自己带着几个人佣了船,从济水返回咸阳。

郑城出现秦军的消息对魏王有很大的震撼:秦人难道要向空虚的大梁进攻吗?他当即命令户牗和济阳两地加强戒备,并令济阳前出收复郑城。数日后,济阳令报告说,郑城遭秦人袭扰,魏军到达后,秦人不战自退,现已逃窜无踪。同时,魏王还得到报告,楚军已经进驻秦的陶郡,正在清理陶郡的残余秦军。又过了几天,边境小城煮枣报告,秦人攻克了煮枣。东部边境的紧张,让魏王更加提心吊胆,严令晋鄙不得轻举妄动,要作好随时回救大梁的准备。

进入十一月,秦军再次征兵的消息也传到邯郸,平原君十分紧张。现在邯郸城内外粮食不足,只能依靠战斗暂时还未波及的远郊乡邑,甚至远郊县来供应,路途遥远,加之战乱,运输不便。廉颇部队的粮食供应只能保证每天一餐,廉颇也不敢再向秦军发动高强度的进攻。

另一方面,秦军的粮食也不足。邯郸城外的谷苗、野菜、花果、禽兽……一切可食用的物品全都被劫掠一空,秦军甚至开始杀死赵人,分食尸体。秦军的军事行动也受到很大限制,实际上已经成了征粮队,部分秦军甚至外出到百里之外去征集、采购粮食。以前还能发挥作用的军市,在战乱了多时后,已经失去了意义:几乎已经没有商人敢来了。而秦军四出采购粮食,也引起了周围地区物价飞涨。

魏军已经渡过漳水,占领邺城,王龁忧心忡忡。本来王龁还想着,一旦战事不利,从太行山撤退不切实际时,可以仿照胡阳的办法,改从南边渡漳水,取道河内撤退。现在魏军占领了邺城,南边的道路已经被阻断,难道真的只能从太行山上的羊肠小道撤军吗?那几乎意味着难以承受的伤亡!

咸阳的指示是,继续向邯郸增兵,彻底击溃当面的赵军。新的援军估计将有十万人,从新年之后陆续抵达。王龁看了征兵计划:关中三万,南阳三万,河东二万,上郡一万,上党一万。这些部队估计都要通过上党进入邯郸,还是要踏上那漫长的山道。王龁有些痛苦地想。如果再来十万人,能够结束这场战争吗?结束战争的渠道,应该还是在外交方面吧!靠这种添油式的增兵,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皮绾出任上党守后,新的河东尉对河东情况不熟悉,河东守王稽和河东丞郑安平承担着主要的行政责任。在得到征兵命令后,王稽将河东的全部刑徒都集中到汾城边上,河东已经收上来的粮食也在多个县制成炒粟,装上驮筐,准备随部队运往前线。

司马靳带着自己的亲营也来到河东建立指挥部,白起的亲营士卒也前后脚到达河东。在司马靳的亲自参与下,白起的亲营士卒被任命为两万河东刑徒的军官。河东的人口来源复杂,有故魏国的遗民,有迁移过来的秦罪人;原平阳的韩人,在与故国失去联系多年后,不明不白地成了秦国人,犯了秦律,也被治罪,自己还莫名其妙;河内南阳居民多是三晋人,以商人和工匠为主。相对而言,迁移过来的秦人比较能遵守秦法,刑徒的比例较少,刑徒中的大部分都是晋人。二万人只有两千五百名指挥官明显不够,又从河东的爵士中抽调了一千多人充实到队伍中来。

十月底,司马靳报告说河东的部队编组完毕。随即咸阳方向发来指示:由于邯郸战事紧急,河东军不必等待后续部队到达,即命军尉郑安平为将军,先行前往邯郸,统归王龁节制!郑安平即将两万人分成三部:前部五千人为前锋,后部五千人为后卫,均为作战部队,中间一万人则牵引着从河东各县征发上来的牲口驮的炒粟,从汾水之滨,踏上太行山道。由于牵挽的牲口多,装载的炒粟多,郑安平一行花了近一个月才到达上党。

上党邑民,一半都出征邯郸。由于劳力不足,上党全境田园荒芜,粮食收成十分不好。又由于女性不足,炒粟的生产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一年来,上党尉李冰往来上党与邯郸之间不知道凡几,开始是支持王陵,后来是支持王龁。他率领的一万运输队,把无数辎重输送到前线。郑安平率军到达后,与皮绾、李冰见了面。他们在河东曾经共过事,算是老同事了,今日相见,自然唏嘘不已。

皮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平衡着支持邯郸作战与上党生产的两种任务,但似乎哪一样都很困难。咸阳再次向上党征兵一万,但上党哪里还有一万兵可征呢?最后,郑安平道:“上党尉所领一万运卒,乃所征也!”于是郑安平把那些牲畜交给李冰,让他运往前线。自己把部队留在上党休整,自己则随李冰下山赴邯郸,向王龁报到,请示作战任务。

十天后,李冰和郑安平将炒粟送到武安,秦军士气大振,万岁之声四起,引得武安城内的赵军也探头观望,察觉到应该是秦军的援军到了。武安城处于断粮的边缘。由于李崇见机早,仗着与秦军的互不侵犯的默契,早在几个月前就实施了日一食的制度,妇女、儿童甚至只有日半食。由于没有作战任务,纵然日一食,也还勉强能支撑。

随着秋收渐过,寒冬来临,李崇的心里也是一阵阵悲凉。本来邯郸近在咫尺,自己理应得到更好的供应;但事实却是秦军的增援来了,而赵军还必须为自己的粮食发愁。经过近一年的作战,邯郸不仅没有生产出新的粮食,存粮也早已被吃光了,甚至连野菜都要挖断了种!就算把秦军全部歼灭在邯郸城下,明年怎么过?

李崇痛苦地摇头,想,这全都是那些短视、负气之徒蛊惑赵王惹的祸。如果及早与秦军议和,哪怕给他六座城,也比把邯郸打废了好啊!邯郸是赵国的根本,根本烂了,那些枝枝叶叶能好到哪儿去?及时剪枝保本,这么基本的道理他们都不懂!

当夜,李崇派遣军使缒下城去,把秦军援军抵达武安的消息报告邯郸。

郑安平连夜拜见王龁,向他报告河东的炒粟已经到达,河东的援军二万现驻扎上党,请王龁指示,他的部队应该如何使用。王龁道:“武安,邯郸之要,而吾军之根本也。苟能保武安,则上党无恙,邯郸不宁。武安之地,易守而难攻,若扼其要,彼必不能进。愿将军领兵二万,但守武安之口,内外接应,勿令断绝。俟五大夫至,乃共击武安,共围邯郸可也!”于是郑安平返回到武安谷口,详细查勘了地形。等李冰把炒粟分配给邯郸城下的诸军后,即和李冰一起返回上党,率领援军固守谷口。

在郑安平到达邯郸城下的同时,邯郸王城也来了一名客人。他是由邺令亲自领来的,名叫新垣衍。邺令称新垣衍是魏国的将军,魏王派来出使邯郸。由于邯郸城外秦军频繁出没,邺令和新垣衍都是微服轻步而来。

魏军就在邺城,而这人又有邺令的介绍,自然真实不虚。听说魏国派来了将军,平原君立即召见。原以为是带来魏军进军的计划,但没想到新垣衍其实是来为秦王带话的:“秦以与赵不睦,故令敝邑之王代达其意。昔者秦与齐争为帝,已而复归帝;今齐已弱,唯秦雄天下。秦所以围赵者,非必贪邯郸,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听到秦王提出了新的和议,不用赵国割地,但要尊秦王为帝,平原君立即来见赵王,告知其事。平阳君闻之大喜,道:“事谐矣!此必秦力难支,但以虚言掩饰耳!应之,兵必退也,邯郸之困解矣!奉秦为帝,此又何难!”

赵王道:“必也下诸臣议之而后可!”

次日早朝时,平原君把此事提出来,秦王已经放弃了让赵献城的提议,只要赵国尊秦王为帝,秦国即可退兵!

赵臣一听说可以不献城就与秦媾和,纷纷附议表示同意。虽有少数人提出,“奉秦为帝,盖赵之辱也!”但更多的声音反驳道:“昔勾践以奴事吴王,卒霸天下,况但以之为帝乎!”

一连数天,群臣意见不一,但主张就此议和的意见似乎占多数。平阳君强烈主张答应秦王的要求,就此媾和。要不是邯郸城内还没有秦使,平阳君恨不得马上盟誓!但赵王似乎心有不甘,一直默不作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