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50章 楚人议论

书名: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00

楚令尹春申君黄歇目前在楚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一切权力于一身。楚王本来就是他的学生和侄辈,加之在秦国生死与共,楚王对黄歇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任,甚至依恋。他将一切朝政都托付给黄歇,自己只管在宫中呼吸吐纳。楚王的这套功法最初是从穰侯魏冉那里学来的,不料楚王一学就上了瘾。回到楚国后,楚王集举国之力,招募到许多有成就的练气之士,在宫中指导自己练功。五年来,楚王的功夫日长,但生出一样不祥之兆:楚王不好女色。这可急坏了黄歇。一国之君最重要的职责是主持祭祀,其次就是生下嫡子,如果没有嫡子至少也要有儿子,否则下一任祭司由谁担任呢?这可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和行军打仗一样重要: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楚王其实是有儿子的,他在还是太子时,为质于秦,与秦王女生了两个儿子。楚王可能觉得自己为楚国诞下下一任祭司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再也不想和别的女人生孩子,甚至不与女人同房。但秦国在楚人心目中的形象实在太坏了,楚人可以接受为了与秦国媾和,而割让自己的一块土地,但却无法接受一个秦女生下的男孩成为楚王,而秦女成为楚王母。在楚人的心目中,恢复故国郢都是自己存在的惟一价值!而除非打败秦国,这一目标无法实现。所以打败秦国是楚国上上下下的共识。楚王和黄歇虽然贵为王和令尹,也不敢与这股民意相抗衡,秦王女和她与楚王生的两个儿子就一直留在秦国,仿佛他们并不存在。

这日朝后,黄歇请司马景阳为自己和楚王讲解长平之战的经过。

景阳是景家人,而景家世代为楚将军,是楚军中的豪门。景阳本人贪酒好色,但打起仗来毫不含糊,成为楚国最高军事长官。新年之后,远征长平的南郡秦军陆续回乡。秦南郡就是楚郢都,楚国与那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快就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参加战斗的士兵和指挥官,探听到有关长平之战的诸多细节。这些细节汇集到陈城,加上楚人派出间谍亲自前往长平实地考察,拼凑出长平之战的完整图景。景阳就是将这用了三四个月时间调查到的情况,向楚王作一个完整的汇报。

景阳在地上摊开一幅用整匹布绘制的长平形势图,开始讲解道:“长平,上党之屏障也。有岭曰丹朱,东西屏障上党,丹水出焉。山势转折,有四山环绕。赵人依山筑城,沿水设垒,以为坚城。丹水之外,赵人复设亭障,以为犄角之势。其间营垒交错,沟壑纵横,有锐卒十万,士卒十五万,民众二十万,计四十五万。诚难攻也!而秦遂能以少击众,卒灭赵军者,皆赵之怯也!”

楚王问道:“赵,苦寒之地;赵人尚武,重死而轻生。言赵之怯者,何也?”

景阳道:“非赵人之怯也,赵王之怯也!何者?长平地不过三百里,深沟坚城,有军万人,足以当之。然赵遂以四十万众猬集一隅,何者?惧与秦战也。“

楚王问道:”赵集四十万众,欲与秦战也,奈何司马言惧秦?“

景阳道:”战守之地也,需百人则百人,需千人则千人,需万人则万人,道也。今地当万人,而欲集四十万众,何也?是无计以万人守之。奈何无计以守之?惧未之敌也。“

楚王道:”不谷思之,凡战,吾以万人守之,彼以十万攻之,必克,故以十万守之。吾以十万守之,彼以百万攻之,必克,故以百万守之。攻守之道,在因敌而变,岂汲汲于地耶?“

景阳有些不耐烦,道:”赵王所见,正与王同。是故万人之地,以四十万众守之,秦以十万攻之,遂兵败地失,为天下笑!“

楚王见景阳不仅不解释自己的疑问,反而加以嘲笑,心中不快,但又无法说什么,只得道:”以四十万守长平,赵王固惧战也!“

景阳道:”非止赵王,廉颇亦未能战。何者?廉颇之所将者,四十万也;而其心之所及,仅长平耳。四十万众不得其用,仅当万人而已!何以故?惧与白起战于野!“

楚王道:”以卿之论,当以何策战之?“

景阳道:”臣少德无能,故不敢领四十万众。若得十万之师,或东出河东,或南下南阳,批亢捣虚,形格势禁,长平不守而自守,上党不固而自固。必攻不守,此战之道也。“

黄歇击掌赞叹道:”人皆曰兵多则胜,卿独见兵多致败;人皆曰攻则有余,守则不足,卿独见必攻不守,此诚发古之未发。非世之良将,何能及此!楚人与赵人战,其胜负何如?“

景阳道:”楚与赵,山川修阻,从未交兵。然楚与秦战数矣。赵人之兵法,与秦相类,皆以盾矛为守,箭矢为攻,长戟为奇也。楚人战,遇矛戟则胜,惟败于箭矢也。“景阳再详细地详述了几场楚人参战的战役中,双方的战术变化,特别是赵括发起的最后一战,对赵人近乎不要命的打法,给楚人造成巨大的损失。

黄歇评论道:”一人必死,十人不待;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此之谓也。若士必死,则难与斗也。“

景阳道:”令尹得兵家之要道也。凡将之道,令士不畏死,其上必死,其上乐死,其上甘死,其上义死,其上视死如归。赵人乐死,乃知其将之道非易也。“

黄歇道:”令士乐死,廉颇或能为之。赵括小儿,焉能及此!“

景阳道:”赵括虽少,能得士心,皆乐为之死,诚良将也!赵括之生也,其卒皆无降者;而赵括之亡也,四十万众一朝而亡。赵括之于赵,可谓砥柱其间!“

黄歇道:”奈何其亡也!廉颇、赵括闻不相值,楚若得其一,可敌诸侯!“

景阳有些不悦道:”赵人而将楚卒,非其类也!“

楚王赶紧转换话题,道:”秦人屠灭赵人四十万,自身受损几何?“

景阳道:”楚人二万入南阳,其归者不过万人,且多伤者。他军亦当类尔。故秦军十万,亡者盖五万余,余多伤者。“

楚王道:”所亡五万,秦必哀声遍野。然秦地如常。何也?“

景阳道:”秦军十万,非皆关中。闻其卒发自巴、蜀、南郡、关中、上郡、北地六郡,关中只发二万,若亡万人,虽有哀声,未能恸也!“

楚王道:”巴、蜀、南郡勿论也。上郡,魏地也;北地,义渠也。皆为秦用,是秦战胜而益强,楚将奈何?“

黄歇道:”大哉王之所问也!巴、蜀之入秦也,屡叛,数十年乃定之。上郡入秦,乃历百岁,民习秦法。北地义渠,实为戎人,非秦异类也。今秦皆以秦法一之,争战千里,如运臂指,曾无稍碍。此秦之可畏也!“

景阳道:”秦法非有他,惟苛也!闻南郡兵之入南阳也,白起屡用之而不成阵,杀其什一,乃得整齐!楚人尚武而不尚齐,怀德而不畏威,白起尽以其卒长什伍,练之数月,乃得运用。惟臣思之,若斩楚军什一,亦得整齐耳。“

楚王有些不屑,道:”白起斩南郡,以楚人也。关中……“

黄歇打断道:”商君之行秦法也,一日斩万人,渭水为壅。秦人不便甚矣,三年乃便之!……“

楚王道:”楚十年生养,乃得其众,若杀什一,十年之功尽弃矣!“

两人见楚王如此说,也就都不说话了。

楚王道:”吾居秦十载,多闻秦事。秦非暴虐无道:民近其上,非只畏也;上之御下,非但威也;秦王议事,群臣皆起而言,或直斥秦王之非,非但唯喏而已。‘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之志也。”

景阳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此乃楚志也!”

黄歇明白,景阳对楚王多次称赞秦政有些不满,连忙出来干预道:“秦兵非死战,即死法,等死,不若死战而得功为上。楚人诚勇以武,刚强不可凌,遇强则愈强,遇弱则无功……”

还不等黄歇把圆场打完,楚王倔强道:“楚遇强秦,丧师失地,故国为丘,亦无功也!”楚王一下子挑动了楚人敏感的神经,黄歇和景阳都闭了嘴!

楚王见二人不再说话,又道:“长平之失也,赵丧师失地,未得为秦敌也。楚将奈何?”

黄歇和景阳交换一下眼色,景阳道:“赵虽丧师四十万,而根本未失,力未之屈也。秦挟战胜之威,西击太原,东出武安,皆无功而返,乃其证也。”

楚王道:“昔楚之失郢也,所失不足四十万,至今未复。奈何赵力之盛若此耶?”

黄歇道:“臣自邯郸探得,长平四十五万,上党韩民居其半也。秦人所杀大半韩人,赵人才半,且多他郡者,是故力尚完,而能抵秦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