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35章 咸阳惊变

书名: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00

平原君一行回到宅院后,这里的建筑布局令人感觉清爽、凉快,暑热似乎被隔绝在城墙之外。在大家各自歇息之时,平原君来到毛遂面前,深深一揖,道:“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毛遂道:“臣乃今日处囊中耳。”

一名门客道:“以力劫大国之君,而令之盟,其意何如?”

毛遂道:“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而齐归鲁之侵地。吾欲效之,以合纵也!”

一名门客道:“楚王经日不言者,欲君上再与其利也。而君上不允,彼意已动,遂适奉其会而已。非以力劫之功也!”

平原君道:“彼意虽动,无机不发。毛先生启其机,功不可没!”

与楚国盟誓合纵后,平原君继续留在楚国,一面督促楚国出兵之事,一面继续派人与各诸侯谈判,争取他们的支持。在得到楚与赵结盟后,韩国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似乎有意参与对秦的作战。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在得到楚国保证不会袭击其后方后,韩人决定直接出兵河内、上党,收复韩国故土,而不是出兵邯郸。平原君表示,只要韩国盟誓参与合纵,赵军可以协助韩国作战;但韩国死活不同意盟誓合纵!

与齐国的交涉并不顺利。齐王和实际掌权的君王后坚决不在诸国之间选边站,表示不参与诸国之争,齐国军队决不出国境,而且也不允许诸侯军队进入齐国国境。

随着第一批收获入仓,楚国的军队开始向睢阳集结,楚王任命令尹春申君黄歇督军,司马景阳为将,共同率领。十多天后,魏王也任命晋鄙为将军,征发魏国士卒十万,准备入赵。平原君见楚、魏两国皆已起兵,使命完成,遂带着随从二十人,低调返回邯郸。

平原君出使列国的这几个月中,赵军与秦军多次交锋,互有胜负,但秦军对邯郸的威胁始终没有解除。王龁控制着大军,牵制住赵军主力,四下派出小股部队劫掠乡里,甚至一度出现在邯郸城门外。虽然只是小股部队,但威胁甚大。廉颇不敢大意,下令邯郸城门关闭,邯郸闭市,实施警戒,邑民无故不得外出。

经过几个月的劫掠,邯郸城外已是一片荒芜,秋收自然无从谈起。廉颇为了制止秦军的劫掠,连续发起了多次进攻,但均未能动摇秦军的地位,反而造成自身巨大伤亡。好在邯郸四郊皆无法农作,邑民粮食困难,廉颇把那些胜兵者收拢起来,还能及时补充战斗损失。

经过几个月的修筑,秦军的营栅也日趋坚固。秦军驱使留在乡邑中的赵人,包括妇女和儿童,甚至外出劫掠精壮和商人,不分昼夜地修筑和加固营垒,从邯郸到武安,几乎形成一条坚固的甬道。

不能工作的赵人被秦军无情斩杀,尸体被分食——秦军的粮食供应也陷入危机,而邯郸城外已经抢不到粮食了!

王龁已经不知道该如何结束这场战争了!

按照张禄他们在咸阳的设想,只要将邯郸附近破坏到一定程度,影响到次年的收成,邯郸就一定会屈服。而现在,王龁不仅将邯郸秋天的收成彻底破坏了,连现有的粮食都吃得精光;邯郸人不仅挨不过明年的饥荒,就连今年也过不去!但邯郸并没有屈服,没有任何放弃抵抗,要求和谈的举动。

由于秦军在城外的劫掠范围日益扩大,他们与城内子楚公子的接触机会也多了起来。王龁了解到,赵王虽然没有屈服的意思,但也没有放弃媾和的可能,时不时会派人拜访子楚,询问秦国是否有意和谈。但赵国一方执意不谈献城的事,子楚也只能回答咸阳目前没有进一步指示,并敦促赵国尽快献出承诺的城池。但只要一提到献城的事,谈话就会陷入僵局。赵方会举出秦军在城外所遭受的损失,证明秦军的举动是徒劳的,而且毫无希望。并且声明,诸侯的援军不日即到,那时十万秦军将死无葬身之地!

王龁则转告子楚,十万秦军要想从邯郸周围撤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除非秦赵媾和,否则在赵军的追击下重新退回上党,很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溃退。言外之意,是希望子楚能抓住任何媾和的机会,争取媾和成功。

尽管城内外信息沟通顺畅,但秦军的处境还是越来越绝望:赵军不顾伤亡地向赵军发动一场又一场进攻,虽然都被击退,但也给秦军带来巨大伤亡。与赵军能够得到及时医治和补充不同,秦军的伤员医治往往不及时,轻伤员完全要靠自己的自愈力恢复,重伤员则必须有能力自行徒步数十里,到午汲城去医治,走不到午汲城的重伤员,几乎只有等死。目前因战斗减员人数已经过万。

除了战斗减员外,这支部队从正月集结到现在,已经七八个月了,连续作战,疲惫不堪,疾病丛生,头痛、气喘、浮肿、腹痛、泄泻、发热、黄疸、痈疽……各种病症都在营中出现,全身长虱子那都不用说了。非战斗减员几乎每天都有。

而且,粮食也到了山穷水尽的程度了。邯郸周围几乎已经抢不到粮食,指望上党接济更不可能。本来武安的农业生产恢复得不错,武安人对秦人还没有什么反感。但入秋以来,随着粮食危机,武安人与秦军的矛盾开始激化。王龁不得不采用更严厉的秦法约束武安人,并强行将武安的粮食运往邯郸城下。但以区区武安一境,供应十万大军的粮食,无异痴人说梦!

惟一还没有变化的,武安城内,李崇还遵守着与秦军的默契,秦军不攻城,赵军不出城。但武安城中那一万多士卒和三万居民,始终是一个心腹之患。

至于击败赵军、拿下邯郸城,那从来就不在王龁的计划中,也不在咸阳的计划中。按照咸阳的计算,那要经过多年削弱邯郸力量后,调集全国兵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支秦军的任务仅仅是削弱邯郸的力量,给邯郸带来尽可能多的伤害和痛苦,令邯郸失去抵抗意志。

王龁多次飞报咸阳,报告他的困难以及秦军的困境。但咸阳的答复非常简单,要王龁在邯郸坚持战斗下去。

九月初,王龁按例将八月的战况写成战报,传送回咸阳。等待咸阳的进一步指示。

平原君从大梁进入陈城的消息在几天后就传到咸阳,这成为咸阳城关注的焦点,而邯郸城下的战斗反而退居其次了。大批商旅往返于陈城与咸阳之间。由于路途遥远,咸阳得到的消息往往是十多天前,甚至一个月前的事情。当咸阳得知楚国已经与赵国盟誓合纵时,楚国的军队已经开始向睢阳集结;甚至魏国的军队也已经开始动员。

但咸阳还是能注意到,魏、韩两国不稳的迹象也越来越明显……

很明显,邯郸的战事发展已经超出了咸阳的预想和控制范围,滑向一场需要举国参与的大战的规模。

咸阳立即向各国派出使臣,希望稳住他们与秦国的友好关系;与此同时,征兵的命令也同时下发到各郡。

在邯郸作战的这几个月中,咸阳城在安静的外表下,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王龁离开后,秦王将上郡尉摎调回咸阳,协助司马靳主持军事工作。皮绾被任命为代理上党守后,作战失利的王陵被押解回咸阳,交给尉摎审理,最终被处以流刑。受王陵的牵连,一批老资格的官员被降爵,并免除职务;又从各地提拔上一批新的官员,充实中央各部。几个月下来,咸阳的要害部门几乎全都换上了新面孔!

随着征兵令和虎符下达到各郡,谁为统兵将军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没过多久,秦王发布了命令,任命武安君白起为将军,统率新的部队前往邯郸增援王龁,并接管原在邯郸的王龁部队。

然而,这一次,秦王却并没有事先征求白起的意见……

当谒者前往武安君府宣布任命时,白起大惊失色,坚辞不受!他对传令的谒者道:“臣早有言,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臣病笃,未能就征也!”

当谒者将白起的回复报告秦王后,秦王也十分惊讶!他立即召来张禄和司马靳,让谒者转述了白起的态度。

张禄道:“白起抗王命,当依秦律责之!”

司马靳道:“恐其中别有其情,愿王察之!”

秦王沉思片刻,道:“应侯与国尉即往武安君府,面见武安君,当面谕寡人教,其观其效!谒者其同往!”

三人知道其中利害,立即同乘马车,匆匆赶到武安君府。

白仲到门前迎接了三人,但推说白起病重,不能见客。

张禄十分严肃地道:“臣等奉王命,面授王谕!”

白仲道:“非臣敢阻应侯。家父实病笃,未能起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