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53章 遣散

书名:长平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00

洺水流过皮牢隘口后,依旧在峡谷中穿街。它先沿峡谷向东,受到山地阻拦后折向北,在午汲、武安之间再折向东,绕过武安后又折向北,直到易阳城下转向东,流出武安盆地。洺水流经之地,多为峡谷地带,或宽或窄,或易或险。如果是丰水期,两岸可行之处相对狭窄。但现在是枯水期,河道内也可以部分通行,行走起来并不困难。

之所以选择在河谷内通行,主要原因还是双方互不信任,利用河谷的天然屏障可以把这种不安全感隔绝掉。至少你要杀我没那么容易。

日出之后,还不到食时,秦军撤离的队伍一千人就出发了。这一千人的基础是刚刚从滏口战败释放的战俘,为了避免有奸细混入,他们甚至没有被允许进入营地,就在营地外的谷口处,找了个农舍安置进去。战俘中的军官不再是军官,一律成为士卒,军官则换上了原白起的亲卫担任。但暗地里,那些被认为可靠的军官则被赋予重任:率领这支部队到达上党;与上党接上头,报告武安的情况。

情况介绍会开了整整一个晚上,以确保被委以重任的十人真正了解自己的任务。郑安平给了他们自己的节符,他们贴肉收起。乘着晨曦,来到营地外的临时住所。

安排过来领队的军官已经在夜间就与自己的士卒们住在一起,并指定了自己离开后的继任者。没有军旗,就临时调用了武安军的一个营旗。号角也是从武安营中分配的。

点军鼓响后,战俘们开始列队。郑安平亲自来到队列前,向他们道:“汝等战败而幸存,当谨奉此身以利家国。复有战时,当更建功,勿得畏也!”

众战俘皆应道:“喏!”

行军约一个时辰,到达洺水的转折处。这里由于河道的冲刷,形成一片很大的开阔地,有农田、有人家。粟兄率领的一百人也已经在这里等候:这里距离他们的营地不过数里,能够后发先至。

武安战乱,这片河谷自然不可能是世外桃源,田园已经荒芜,农舍已经空无一人,而且因为长期没有维护,而残破不堪。公乘与粟兄接上头,两边议定在这里休息片刻,饮了水,转头向西。

往西的路就进入了山谷,两边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并无人家,也无道路。好在是冬季,洺水的枯水期,大军还能在河道中行进,否则就只能派出开路先锋去开辟道路了。由于只有一条路,不会出现什么逃跑的情况,魏军跟在秦军身后十来步的地方,并不贴身紧逼。公乘则有意拖在后面,与粟兄有一搭没一搭地搭话,目的是稳住粟兄,让他不能发出什么行动信号。至少,在发出信号时,自己能够发现。

其实,粟兄对秦军抱有更大的警惕,毕竟自己才百人,对方可有千人。如果对方翻脸杀过来,哪怕对方没有矛盾,自己有弓弩,那也没有自信可以扛得住秦军那一千支棍棒。他其实早已打定主意,万一秦军翻脸,自己立即带着部队就逃;实在不行,就逃进山里,也绝对不能和秦军硬抗。公乘主动示好,粟兄求之不得,也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应。

又走了一个时辰,大军走出山谷,这里南面还是山,但北面是一片平地——正是皮牢东口,午汲郊外。公乘和粟兄心里都长出一口气,看来,对方都没有什么阴谋,都有诚意履行承诺。

又在平地上休息了一刻,军队进入皮牢隘口。出了隘口,两边的军队都停下来。粟兄对公乘道:“敢劳诸大夫皆出,惟士卒前行!”

公乘下令全军列队,全体大夫在整好队后,自动来到公乘身后,列成一队。按编制,一千人只有十名大夫,两名官大夫,一名公大夫,现在公乘充任了公大夫,列在他身后只有十二人。粟兄发现情况不对,急忙过来道:“大夫未得若是之少也。必也百人,乃敢回报!”

公乘道:“千人之众,焉得百大夫?宁勿过乎?”

粟兄想了想,也没有硬来,道:“敢请伙长亦出可也!”

公乘假装听不懂,问道:“伙长者何?”

粟兄解释道:“五十人将。”

公乘道:“五十人将,乃不更也。士也,非大夫也!”

粟兄道:“若千人出,才得十人归,臣不敢回也!”

公乘无奈道:“不更亦出!”于是二十名安插在队伍中的不更也出列,列在公乘之后。粟兄见有三十来人,可以交差,就退下不再多言。

公乘道:“吾等今辞,愿俟之来日!同袍其奋之!”

一人出列道:“吾等愿护大夫同归!”

公乘道:“未可!二万同袍,命悬在线,未可激一时之忿,而绝其生路也!诸子且行,必得相见!”

全体秦卒以柄击地,用力吼道:“喏!”

公乘指着他们身后的那座山道:“越此岭,即至简子城。过则为黎城。上党在望。但前行,勿得他顾!”

全体秦卒再次以柄击地,用力吼道:“喏!”遂在旗手的带领下,向山地而去。

目送秦卒一行上了山,粟兄过来道:“午时已过,愿诸大夫登程。”公乘恋恋不舍地再向山上望了一眼,转身道:“且归!”他身后的三十二人转身,向隘口而去。

粟兄依然约吾魏军跟在十步之外,不过于紧逼。公乘和出来的时候一样,走在粟兄身边,和他说些闲话。人少,走得快,太阳落山前,他们已经赶到洺水转折处。粟兄道:“与大夫于此暂别,旦日再见!”

公乘道:“皆劳兄相送乎?”

粟兄道:“魏人多怨秦,似臣者未能多也!”公乘拱手相辞。

回到秦营,天已经黑了。早有巡哨秦军报知郑安平,众将一齐出营相迎,到营中,细说了一天的经过。得知粟兄手下留情,只要不更以上的都回来,就不再细究,都觉得是一个机会,可以送尽可能多的低级军官出去。然后,第二批撤出的部队也整顿完毕,这一次,有意在其中安插了更多的士官。

撤出了武安的秦卒登上山顶时,天已经黑了,但他们一鼓作气下了山,赶到简子城边。

简子城频频被兵,开始是秦军,后来是魏军,周边的邑民多把粮食藏好,自己一有风吹草动,就躲到山上。这次山顶上出现大批军队时,就被邑民发现,呼朋唤友地往山里跑。等秦军到达时,周边的邑民已经跑空了。好在房舍还在,废城还在,而且魏军设下的营栅也还基本保留,这一千人可以有安营之处。

安下营栅后,那十名领受了特殊任务的人稍事休息,即分成两批,赶往黎城。虽然行走夜路不易,但只要过了漳水,这条山路别无分岔,只要顺道而行就可,天明时,他们都顺利到达黎城。

黎城守将见是武安郑安平派出的军使,立即飞报上党。中午时,皮绾和李冰一起乘车赶到黎城。听了军使的叙述,两人一时陷入沉默!事实上,两人是被这个消息惊呆了!

太大胆了,在没有得到任何指示的情况下,郑安平直接与信陵君媾和,那就是投降!全部士卒放下武器,全体军官留在邯郸,相当于全军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停止战斗!

不过和约有一点比较有利:全体士卒分批直接撤回上党,而不是由魏军或赵军释放回来,虽然不许携带武器,但与直接的投降应该有所区别。

稍微平息一下震惊的心情,皮绾问道:“其卒何在?”

派来的人回答道:“在简子城待命。”

皮绾道:“吾当亲往简子城。”随对黎城令道:“速发五百士卒往简子城!”对李冰道:“汝当续发士卒,以为后应!”

李冰道:“愿守君安坐黎城,居中调停,臣当引兵前往。”

皮绾道:“事机玄微,吾当亲理之!尉当后之!”

李冰道:“事机玄微,守君正当居中处置,未可自陷庶务。臣往查之,必不贲事!”皮绾想了想,道:”喏!尉当往细查士卒之情,及武安之势,并筹应对之策!“

李冰也不敢耽搁,立即带着两名军使,骑马前往简子城。黎城令则点齐五百士卒,亲自领着,随后赶去。

当时骑马由于没有马镫,如果不是十分熟练的骑手,都不敢打马奔驰,最多就是快步。但就算是正堂的马步,也比人跑步要快,只两个时辰就到了简子城。在山下,李冰就看见远处的山上出现了大批人影,军使指道:”是必再出者!“

李冰来到简子城,由于这一批人是滏口的俘虏,他们的军官没有被算在必须留下的人员中,所以还保留着原有的建制。公大夫过来行礼,虽然过了一年,但当初他和李冰打过交道,李冰似乎对他还有些印象。

把马交给身边的军使,李冰就和这名公大夫以及两名官大夫一起进了城,找了个废弃的房基坐下,不及叙礼,急急地问道:”何以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