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九十章:诸羌交涉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5.1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0:59

陕西位于为宋、夏、吐蕃三国边界,长久居住在此的民族主要就是汉人、吐蕃人及羌人。

吐蕃国目前的政权为昔日吐蕃赞普、藏王的后裔朗达玛的后裔欺南凌温所建立的唃厮啰政权,自建国以来便奉行对宋友好策略,尤其是在李元昊叛宋自立,日渐坐大后,唃厮啰国联宋抗夏,甚至欺南凌温本人也接受宋国的册封,被宋廷封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等。

大概在欺南凌温的考量中,陕西并非是宋国考虑国策时的首要,对唃厮啰国的威胁较小,但李元昊却是在不断试图对外扩张,威胁较宋国更大。

基于吐蕃唃厮啰国对宋国的友好,混居在宋境的吐蕃人也大多愿意接受宋国陕西官员的“编户”,不愿者便主动离开宋境,迁往吐蕃人长期控制的河湟及陇西,反正有唃厮啰国约束,吐蕃人也不至于因为编户而与宋国发生冲突。

不过这种情况在羌人中恰恰相反,建立西夏的李元昊,其出身党项人,或该称做党项羌,正是羌人中的一支,据说为汉朝西羌后裔,自古以来便占青海湖周围草原及以南地区。

相较其他逐渐消失于文献的诸羌,作为古羌之后的党项在隋书、唐书中据有记载,亦活跃于五代十国,是流传至今的诸羌中毫无争议的贵族,在诸羌中享有颇高威望。

而党项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李元昊这一支,党项拓跋部,以接受唐、宋封授的方式,自唐末宋初以来便是诸部落联合的首领,其余诸羌亦大多依附,直至李元昊叛宋自立。

因此相较吐蕃人,宋国境内的诸羌部落更有底气拒绝宋国的编户齐民,一旦宋国逼得过紧,他们便索性倒向西夏,助涨西夏威势,反过来与西夏军队一同进犯陕西,迫使宋国最后和谈。

五月二十六日,秦凤、泾原、环庆三路的诸蕃部落首领,一同来到渭州,准备就编户齐民一事与宋国交涉。

知渭州张亢代表宋国出面,亲自出城向诸首领请到城内州衙。

也许是见这些首领一个个气焰嚣张,仿佛是来兴师问罪,高若讷有意晾他们一晾,叫他们先在州衙内院中集合,仅吩咐官吏为他们提供茶水。

而在相隔数十丈外,在渭州州衙隔街的酒楼二楼,赵旸带着郭逵,及折继闵、折继祖兄弟站在窗口,眺望着州衙院内那群诸羌首领,顺便听兄弟俩介绍党项的来历。

折继闵乃麟府折家当代家主,今年三十一岁,正年富力强,官授果州团练使、麟府路兵马钤辖,其中果州团练使相当于一个武职的寄禄官,有名无实,从六品的兵马钤辖才是其正职或称差遣。

路级武官,官职最高为兵马部署——英宗时避讳称兵马总管,其次是兵马钤辖,再次是兵马都监,资深者加“都”字。

鉴于麟府折家出身党项,故上至朝廷、下至陕西四路与河东路,皆对麟府折家格外防范,此番若无赵旸,折继闵、折继祖兄弟来到渭州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高若讷既要求他们出面帮助说服诸羌部落臣服于宋国,又对他们过多防范,甚至态度上也不甚客气。

毕竟宋国建立之初,确实需要折家来协助抵挡来自西面的威胁,但直至今日,折家那些兵力已谈不上什么大用,宋国朝廷更为看重的还是折家作为党项人的身份,希望借折家去拉拢宋夏边境的诸羌,但偏偏折家在羌人中又不如拓跋李氏有威望,令朝廷颇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纠结。

当然,倘若折家在羌人中的威望高过拓跋李氏,那估计朝廷得更加防范他。

而更关键的是,折家还享有宋国建国至今的一個特权,世袭罔替对府州的掌控,不算封邑,却也相差无几。

党项人出身,世代武官,还有一块与封邑相差无几的地盘可以世袭罔替,地位超然,集以上种种,折家怎么可能不被针对?

就比如河东路,对麟府折家就防范甚多。

当然赵旸例外,他对于“北宋三家将”还是颇有了解,知道折家对宋国可谓是忠诚,前赴后继为宋国守边二百年,因此在初见折继闵、折继祖兄弟时便给于其极高礼遇,让暗暗惊叹于这位赵副使竟如此年轻的折家兄弟颇感受宠若惊。

今日值诸羌首领联袂到渭州讨个说法,赵旸在州衙对面的酒楼摆宴,单独宴请折家兄弟,顺便听听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远远眺望半晌后,折继闵捧着茶碗道:“单看衣着打扮,似是羌人,但应该并非党项人……自李继迁、李德明父子后,党项便大多前往依附,更遑论李元昊叛宋自立,应是先零、烧当等诸羌,虽同为古羌之后,但其实已与我党项相差甚远。”

“折家能号令他们么?”赵旸问道。

折继闵苦笑摇头:“若是麟府一带诸羌,我折家尚能凭借平日的恩惠约束一二,但陕西四路这边的诸羌,实在是力所不及……论号召力,我折家在此还不如范相公,更遑论拓跋李氏。”

赵旸也不失望,点点头后又问道:“若今日谈判不利,双方兵戎相见,折家夹在当中可会难以自处?”

“当然不会。”折继闵正色道:“我折家虽出身党项,但自投效大宋以来便忠心为国,甚至耻于与拓跋李氏来往,更遑论其他诸羌。”

赵旸微微点头,毕竟折家曾屡次击退西夏李元昊的进犯,就算宋国朝野仍对其怀有戒心,但他是相信的。

他宽慰折家兄弟道:“高相公请两位出面劝说诸羌部落首领,两位也不必过于忧心,成与不成皆可。……之所以要请两位出面,目的还是为了告知诸部落首领,大宋编户齐民,其实并非要加害羌人,只是为了使陕西四路更加稳定罢了。”

折继祖苦笑道:“高相公与赵副使的一番苦心,想必诸羌首领是听不进去的,这些人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权柄,若族人都被拆散安置,这些人也就无法再作威作福了……依我之见,与其和这些部落首领交涉,不如利诱其族人。赵副使莫以为那些部落首领皆会妥善照顾族人,事实上各部落族人对首领心怀怨愤者大有人在,只要派人去利诱拉拢,相信必有人倒戈。”

赵旸欣赏地看向折继祖,点头道:“这一点,高相公与我也考虑到了,不过暂时未有实施,毕竟眼下还未与那些部落撕破脸皮,不好派人利诱其族人,待双方撕破脸皮再说。”

“原来如此。”折继祖恍然大悟。

随后,待等酒楼的酒博士领人奉上酒菜,赵旸与郭逵及折家兄弟吃喝一番,待酒足饭饱,这才徐徐朝州衙而去。

而此时在州衙的院内,原本叫嚷着“叫渭州给我等一个交代”的诸羌部落,在被高若讷故意晾了近一个时辰后,大多也不复之前的精神,一个个坐在凳上、或伏在桌上,有心急的一次次去催促招待他们的官吏,但得到的回覆始终只有一句:“负责此事的高相公正在商议要事。”

但实际上,高若讷只是坐在州衙内喝茶而已,喝的还是他从赵旸这边讨去的炒茶。

不多时,赵旸领着郭逵及折家兄弟、王中正等人走入屋内,见高若讷端坐在主位上喝茶,随口问道:“你准备晾他们到几时?要不然我再去睡个午觉?”

高若讷遂吩咐一名元随道:“去外头看看,看看那些人可还在叫嚷?”

元随领命而去,此时高若讷的目光扫过折继闵、折继祖兄弟,又瞥了一眼赵旸,倒也没说什么。

稍后,那名元随一脸笑容地来报:“相公,那一众人都已失锐气。”

“好。”高若讷满意地点点头,吩咐道:“你去找张知州,请他出面将那一干人请到州衙偏堂,我与赵副使待会就过去。”

“是。”元随领命而去。

待那名元随离开后,高若讷转头看向赵旸,问道:“待会与其交涉,你我谁做那个恶人?还是……”

说话间,他的目光看向折继闵、折继祖兄弟,眼中闪过一丝计较之色。

然而赵旸却摇头道:“别,我还指望之后叫折家出面利诱呢。张亢与折家需长久在此,就让他们做个好吧,你我做个恶人。”

高若讷愣了愣,扫了眼折家兄弟,微微点头。

直到张亢派人来请,众人准备前往偏堂时,高若讷才趁折家兄弟不注意,拉住赵旸衣袖低声道:“折家……”

然而不等他说完,赵旸便已猜到,抬手阻止道:“我知道,折家我保了,有什么事我来负责。”

高若讷眉头一皱,但随即又舒展,可能在他看来,麟府折家充其量不过手握数千军队,相较二三十万之众的诸羌也谈不上什么大隐患,至少并非当务之急。

片刻后,众人步入州衙偏堂,张亢站在入口处相迎,赵旸趁机附耳对他说了几句,张亢心领神会,朝赵旸与高若讷点头回应后,便请二人进入偏堂,将其介绍给屋内等候已久的诸羌部落首领:“诸位,这位是我大宋朝廷派来专门负责编户齐民之事的经略安抚使高相公,诸位之前也都见过了,这位是赵副使。”

他有意略去了“招讨”二字,以免会谈气氛愈发紧张。

见宋方的副使竟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诸羌部落首领对视一眼,眼中自然难免流露一些轻视。

但赵旸也不在意,微笑着拱手施礼,做足礼数。

随后,张亢又替折继闵、折继祖两兄弟做了介绍,得知兄弟俩出身党项,诸羌部落首领面露敬色,甚至还有人开口求折家兄弟待会替他们说话,这令折家兄弟心中很是尴尬。

说真的,若非是赵旸,兄弟俩都不知自己能否出席此次交涉,毕竟高若讷对他们可不怎么待见。

双方寒暄几句,便进入正是交涉环节。

因此次前来的诸羌部落首领人数较多,有十几人,故州衙官吏将偏堂内的摆设做了一番调整,跟昔日在鸿胪寺的会议室倒也有几分相像,堂正中搁并排两张方桌,双方分坐两侧;宋方为高若讷、赵旸、张亢、折继闵四人,折继祖、郭逵,以及充当文记的范纯仁、文同等,皆坐在后侧的凳子上;而诸羌部落首领那一边则坐了五人,其余近十人则坐在次座。

期间,赵旸好奇地打量对面诸羌部落首领,尽管这些首领都穿着偏中原的锦袍,但仔细看就能发现他们仍然带有不少异族特色,头发上的饰物,兽牙编串而成的项链,再比如几乎人人都穿着的羊皮袄,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仿佛糅杂了中原与羌族的文化习俗。

至于相貌,这些人也较汉人略有不同,比如眼睛更大、鼻梁更挺,颧骨吐出,仿佛高山族特征,凝视他人是尤其显得凶悍,令赵旸不禁联想到了“狼顾鹰视”这个词。

他肆无忌惮的打量,自然也引起了那些诸羌部落首领的目光,不过这些首领很快便又将目光转向高若讷。

随即,阿玛部落首领阿玛率先开口,以一口极具地域口音的陕西方言介绍此番与他同行的诸部落首领,有且部落、吉子部落、古浪等等,随即又质问高若讷,叽里咕噜说了一堆,且说得又快,别说赵旸没听懂,高若讷这位学士都没听懂。

好在有州衙的官吏代为翻译:“这位是牛部落的首领阿牛,今日携羊、白羊、黄羊、白马等诸部落首领一同前来,他问高相公,泾原路是否已确定要取缔双方历来的羁縻?”

从旁,折继闵见赵旸一脸微妙,亦低声解释:“玛在羌语中即指牛,且指羊,吉子指白羊,古尔浪洼指黄羊,玛指马……”

“等等,你刚不是说玛指牛么?”

折继闵摇头道:“那是玛,玛指牛,我此刻说的是玛,指马。”

“……”赵旸欲言又止地看着折继闵,当场就打消了继续了解羌语的念头,转头看向高若讷,正好高若讷正面无表情地传达朝廷的指令:“陕西编户齐民,乃我大宋朝廷政令,岂有更改?若你等不愿,我大宋亦不强求,只要伱等率手下族人离开我大宋境内即可,吐蕃、西夏,你等尽皆可去,我方绝不阻拦。”

待州府官吏将高若讷的话翻译给诸部落首领,诸羌部落首领又惊又怒,那位叫阿牛……不,叫阿玛的首领更是拍着桌子怒斥,称宋国咄咄逼人。

一看这些人的气焰,赵旸就猜到这些人多半还不知辽国正在讨伐西夏,西夏自顾不暇,自以为能有西夏撑腰,故气焰嚣张。

眼见这些人如此无礼,张亢眼眸中闪过一丝怒意,依他的脾气早已跳起来了,不过今日赵旸让他扮好人,他也只能忍着怒气好言相劝,同时频频向赵旸使眼色。

而此时赵旸也意识到空口谈判毫无用处,在与高若讷交换一个眼神后,准备发难。

只见他猛地一拍桌案镇住众人,正色喝道:“够了!郭都监,取图来。”

“是!”

郭逵当即站起,将早已准备好的地图摊在桌上,只见这份地图上不仅标注有渭州、镇戎军等地名,还圈注有阿玛等诸部落的驻扎地。

其中阿玛部落的驻地就位于镇戎军与怀德军之间。

“我只问一遍,阿玛部落是否接受我大宋编户齐民?”赵旸正色问阿玛道。

待官吏将赵旸的话翻译给阿玛,这位部落首领面色惊疑不定,嘀嘀咕咕说了半天。

“他说什么?”赵旸皱眉问道。

翻译官吏拱手道:“他说我大宋这般做法是犯了极大过错,破坏了彼此十几二十年来的友谊,他绝不接受。”

赵旸又好气又好笑:“你再问他,是否接受编户齐民,我只要听到接受或不接受,不想听其他的。”

官吏再次询问阿玛,后者说了一堆,还是没有当面回答。

在折继闵暗暗摇头叹息之际,那名官吏拱手对赵旸道:“禀赵副使,卑职多次询问,他皆避而不谈。”

见此,赵旸当机立断,当着所有人的面,取笔在镇戎军与怀德军之间标注有“阿牛部落”的那块区域上划了一个叉。

如此意味浓重的举动,令阿玛首领面色顿变,冲着赵旸大声叫嚷,代为翻译官吏犹豫半天也不敢开口,多半是没什么好话。

不过赵旸也不在意,盯着对方正色道:“限你在三日之内率族人迁离,逾期我方将派兵驱赶,介时派遣军士所耗钱粮,及此行一切后果,皆由你部落承担。……解释给他听!”

“是。”那名官吏点点头,将赵旸的原话翻译给阿玛首领,后者又惊又怒,作势伸手欲抓向赵旸。

“你做什么?!”郭逵大喝一声,当即将佩剑抽出半截,惊地那阿玛立即抽手。

“还有谁要走的?”

赵旸提着笔环视屋内其余众部落首领。

诸部落首领怎么也没想到宋方此次竟如此强硬,更没有想到出面威胁的竟是他们此前轻视的赵旸,面面相觑之余,一时间竟也失了言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