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十五章:台谏之聚宴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9

当日黄昏,庞籍乘坐马车刚回到自家宅邸门外,门房老仆便出府相迎,取出请帖。

“老爷,这是之前有人送来的。”

“唔?”

庞籍接过请帖,目光一扫帖封上的落款,见上面写着“明逸”二字,心中微微一愣,抽出内中帖子观瞧。

帖中内容很简单,只是邀请庞籍过府赴宴,同时也提及请了别人。

这是急了?还是……

庞籍心中闪过诸般念头,思忖片刻吩咐车夫道:“你在此稍后片刻,待我进府换身衣物,你再送我至钱明逸府上。”

“是。”

片刻后,庞籍便更换了一身便服走出府外,再次乘上马车,由马夫驾着马车往钱明逸的宅府而去。

途中,庞籍反复观阅钱明逸派人送来的请帖,揣摩着后者请他赴宴的意图。

不多时,马车便来到了钱宅府前。

庞籍下了马车,目光瞥见钱宅府前还停着几辆马车,稍远处,几名马夫聚在一起谈笑,他心中一动,吩咐随身侍从道:“去问问,他们是哪几家的。”

侍从应命而去,不多时便回到马车旁,禀报庞籍道:“老爷,那几人是张中丞、李丞杂、刘侍御、毋知谏家中的……”

庞籍思忖回忆了一番。

张中丞……御史中丞张观?

李丞杂……侍御史知杂事李兑?

刘侍御……侍御史刘湜?

毋知谏……知谏院毋湜?

庞籍心中微惊,待吩咐车夫几句后,领着随身侍从走向府门。

“庞相公来赴宴。”

随着迎客侍者高呼,钱明逸自前院匆匆而来,拱手拜道:“未及远迎,还请庞相公恕罪。”

庞籍摇头笑道:“钱内翰言过了。”

二人稍作寒暄,钱明逸亲自将庞籍请到前院正屋,也是今晚设宴之处。

迈步走入正屋,庞籍目光一扫屋内宾客,果然看到了御史中丞张观、侍御史知杂事李兑、侍御史刘湜、知谏院毋湜四人,遂按捺心中惊疑上前问候:“几位来得可早啊。”

“庞相公。”御史中丞张观几人也是纷纷见礼,谈笑寒暄。

就在几人寒暄期间,钱明逸又迎来一人,庞籍拿眼一扫,心中不禁暗道:好家伙,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刘夔!

莫非今日竟是朝中台谏大集会?

“刘直阁?”

“啊,庞相公……”

众人又是一番见礼、寒暄。

稍后,钱明逸邀请的宾客陆续来到,有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高若讷,殿中侍御史刘元瑜、张裪,朝散大夫、右司谏钱彦远——此人乃钱明逸之兄。

另有刑部员外郎、知谏院王贽,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知谏院杨伟等等,只瞧得庞籍暗暗心惊。

所谓台谏,即指御史台及谏官。

谏官分两省谏官及谏院谏官,其中两省谏官大多属于加官,说白了就是额外加一份权柄,比如庞籍的左谏议大夫,高若讷的右谏议大夫,赵旸的右正言等,虽有品阶高低但主要是为了与各自的官级相匹配:比如庞籍任参知政事,即副相,加个正言就稍欠品秩;反之,仅领七品寄禄官的赵旸若加个谏议大夫,加官的品秩与朝中宰辅平起平坐,那也不合适。

但不管品秩高低,谏官都有言事、劾奏之权,不过严格来说,主要负责查漏补阙。

顺便一提,主管谏院事务者称知谏院,由他官主管或司谏、言正主管皆可。

而与之不同,台官——即御史台御史,它属于正官,其主要主责便是纠察百官、督查地方,既不属加官一般也不兼任。

宋时御史台制度依然沿袭唐制,但稍有区别。

主官为御史大夫,但自宋初以来就不任实职,仅做加官用。

因此御史中丞视为真正的主官,其副职为侍御史知杂事,一般由御史台中最年长者出任,若无意外,短则数月、长则年逾便可升迁,迁为知谏院,前提是知谏院并不满员。

御史台分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设侍御史一人,主管辅助御史台事务;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二人,主管以礼仪法度纠察百官过失;察院设监察御史六人,分别主管六部及百官之事,纠察其错误。

在钱明逸招呼众宾客饮酒时,庞籍再次确认到场的御史。

御史中丞两人皆至: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张观,翰林侍读学士、兵部郎中、权御史中丞郭劝。

侍御史知杂事一人至:李兑。

台院侍御史一人至:刘湜。

殿院殿中侍御史二人至:刘元瑜、张裪。

察院监察御史六人至五人:何郯、陈旭、张择行、张中庸、彭思永。

庞籍微吐一口气,目光又扫过其他几名宾客。

起居舍人、直史馆、知谏院王贽;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权知谏院杨伟;言事御史、起居舍人、知谏院毋湜……

知谏院满额六人,实设五人,除包拯目前身在河北,其余四人尽皆到场——钱明逸亦任知谏院。

除此以外,另有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刘夔,右司谏钱彦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左谏议大夫文彦博。

算上钱明逸以及他庞籍,此刻宴中,竟有整整二十名有台谏身份的朝臣。

这是要做什么?他心中暗呼。

不止是他,在场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纷纷环视左右确认今日被钱明逸请来的宾客,脸上露出惊讶之色。

此时酒过三巡,身为宴主的钱明逸放下酒盅,拱手对众人言道:“再次感谢诸位臣僚赏脸赴宴,今日我宴请诸位,实是为与诸位商量一件大事。”

大事?

在场宾客纷纷看向钱明逸,有的面露恍然、有的似笑非笑,亦有眼睑低垂仿佛充耳不闻者。

稍等数息,钱明逸换了种口吻问道:“今日有则消息,以雷霆之势席卷城中,大小府衙、街头巷尾,皆在谈论,却不知诸位臣僚可曾听说?”

在座诸宾客神色各异,相视不语,殿中侍御史刘元瑜似笑非笑道:“莫非是那句……谁道仅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然也!”钱明逸抚掌道,随即扫视在场臣僚。

宴中诸位大臣再次相视左右,并未急着表态,侍御史知杂事李兑淡淡道:“无知厮儿之论罢了。”

听到这话,屋内众宾客脸上并无疑惑之色,显然他们都猜到传出这话的“赵指挥使”究竟是何人。

钱明逸笑着道:“李丞杂所言……倒也不错。但就这么听之任之?这合适么?”

话音刚落,就听有人冷淡道:“钱内翰今日宴请我等,究竟想做什么,不妨直言。”

众人转头看去,发现说话的正是殿中侍御史张裪。

见众人神色各异地看向自己,钱明逸干笑两声道:“素闻张侍御史刚正耿直……”

他正要夸对方几句,没想到张裪却不领情,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这令他有些没趣,咳嗽一声直言道:“也罢,钱某索性便直说了。……年初天现异相、又逢河北水害,当时我便怀疑有妖邪出世,果然,不过几日那厮儿便至汴京,以一份伪图得见圣颜,不知如何妖言哄骗,骗得官家对其深信不疑,违背朝制以七品阶官相授,纵使殿试状元亦远远不及,诸位难道不觉得不妥么?”

在座诸人相视一眼,随即看向文彦博、庞籍、高若讷三人。

这能怪我?

高若讷心中暗骂,瞥了一眼文彦博。

原来当日官家授赵旸尚书工部员外郎之官时,政事堂众人亦有表决:除首相陈执中当时颜面扫地,回家装病,文彦博、庞籍、宋庠三人皆表示认同,单他高若讷一人反对无济于事。

期间,庞籍也在暗暗观察文彦博,猜测后者心中是否后悔。

反正他庞籍不后悔,他甚至都不觉得那小子喊出“谁道仅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有什么问题,毕竟他与不少武官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

比如种世衡——种世衡曾经是他的下属。

就在宴会气氛逐渐变得僵冷之际,殿中侍御史刘元瑜笑着帮腔道:“初登仕途便领七品官阶……亏此子还在官家面前举荐范相公,若范相公在朝,岂能容得这等事?”

不少人纷纷点头附和:别人荫补大多都是领个刚刚入品阶的官,那小子倒好,直跨正七品下,一口气跨了常人需用近二十年磨勘才能达到的官位,这不叫违制,何谓违制?

此时又听钱明逸一脸痛心道:“若这厮儿懂得知恩,就此报国效君,还则罢了,可诸位瞧瞧这厮儿都做了些什么?大闹开封府,当庭羞辱钱某也就算了,朝议这等大事,他竟也敢搅乱,再度当众羞辱钱某;而如今,更是夸口说出那等大逆不道之言……我大宋自太宗定制,以文御武,他却要抬高武人,莫非要重现唐末乱局?”

在座诸人纷纷色变。

唐末五代十国,那绝对是他们这些士大夫不愿提及的乱象,那时的士大夫阶层活得连狗都不如,只能任凭武夫骑在头上,稍不顺心便遭武人打杀,纵然只是一个兵卒也不敢得罪,怕惹来灭族、屠家之祸。

在座诸人的祖先算是比较幸存的,因为侥幸活了下来,但那时更多的士大夫家族却惨遭武人抢掠、屠戮,正所谓物伤其类、其心也悲,他们这些宋朝的士大夫岂会不恨唐末武夫?

自然是恨!

同时他们也惧,畏惧大宋重现唐末的乱局,恐惧自己及家族重遭噩运,毕竟此时距离宋太祖平乱立国也不过八十年,那时期的人有不少还活着,将当时的乱象告知儿孙,甚至是描述他祖辈、父辈时的乱象,唐末乱象造成的阴影尚未被世人淡忘。

因此钱明逸一提此事,宴间众人个个色变,哪怕是对武人并无偏见的庞籍,也未反驳。

皆是武夫咎由自取!

若非唐末武夫犯下天理不容的罪孽,他大宋有何至于重文抑武?

如今武夫想要翻身?绝无可能!

这几乎是朝野所有士大夫的共识。

“果真乃妖星也!”

侍御史李兑恨恨开骂,不少人纷纷开口附和。

钱明逸见此暗喜,故作正义凛然道:“我有心劝谏官家,但诸位臣僚也看到了,这妖星不知使了什么邪法蒙蔽了官家,使官家对其言听计从,仅我一人恐斗他不过,恳请诸位臣僚与我一同上奏规谏,劝谏官家逐此妖星、重回正途,若能如此,诚天下之幸、万民之幸!”

话音刚落,侍御史刘元瑜便赞同道:“好,就一同上谏……”

数人纷纷开口赞同。

就在这时,同为殿中侍御史的张裪冷哼一声道:“来时我就猜到宴无好宴,不曾想果真如此!”

他目视钱明逸冷冷道:“日食仅天象也,自古以来有之;河北水害亦不过天灾,历朝历代皆有,钱内翰将其归罪于所谓妖星,岂不荒唐?……妖星不妖星的,我未见到,但我知此子曾在街上为民抱不平,为此不惜得罪张尧佐,此妖邪所为也?……钱内翰屡屡称此子大闹开封府,然是非曲直我等皆知,不过钱内翰愤恨此子劝官家召范相公回京,欲加报复罢了。只是钱内翰没有料到,此子居然那般受到官家信赖,以至报复不成,反遭羞辱……今日钱内翰宴请我等,我也能猜到一二,不过是明日又设早朝,恐再遭此子戏耍,颜面尽失,故请我等前来,编织罪名,欲令我等为你助也!”

“……”

见张裪直言拆穿,钱明逸面色难看,恨声道:“此子抬高武人,欲坏我大宋根基,重现唐末乱象,张侍御史何以看不明白?”

张裪冷笑道:“钱内翰莫要欺我,据我所知,此子不过激励军士,称保家卫国、流血牺牲者为好汉儿,这并不为过。若有朝一日我果真见他如钱内翰所言,欲坏我大宋根基,介时我纵使豁出命也要除去他,但眼下……我只瞧见钱内翰勾连台谏,欲以私心害人……”

“张侍御史莫不是要学陈相公,欲投妖星以图升官呐?”刘元瑜似笑非笑道。

“哈哈!”张裪大笑着起身道:“刘侍御史不必费心编造罪名,我早不愿与你等为伍,明日早朝我便上奏官家,请迁外任。”

“……”

非但刘元瑜、钱明逸瞠目,在座诸人也是一呆。

只见张裪冷笑离席,目光轻蔑扫过屋内众人,冷笑道:“诸位好自为之吧!”

说罢,他拂袖而去,留下众人面面相觑。

“张侍御史,且勿要冲动……”

庞籍见机站起,假意追赶张裪而去。

“庞相公,我与你一同去劝……”

监察御史陈旭高呼一声,亦趁机离席。

“稍等,我亦同去劝张侍御史。”

同为监察御史的张择行、张中庸、彭思永也纷纷效仿离去。

一下走了六个人,钱明逸气得暗暗咬牙。

不过再一看剩下的十三人尚坐在席中,他心中稍安。

虽说他也明白这些人留下并不代表就会答应与他一同上谏,但只要有一半人愿意相助,这声势就不得了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