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十四章:谈判预热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4.5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0:59

“砰!”

在离种谔较远处,一名天武第五军第一营禁军手中的突火枪炸膛了,竹制的枪管整个炸裂,迸裂出一片火焰,将那名禁军及身旁的友卒吓得不轻。

所幸赵旸早就预料,叫这些禁军全部身穿步人甲,连手上亦用厚实的皮条缠绕,就是为了防止突火枪炸膛导致有人受伤,因此那几名禁军倒也没有受到什么伤害,纯纯吓了一跳。

“这就有十七支了……”

沈遘提笔在一本簿子上记了几笔,随即向辅助那名禁军装填火药的工匠询问火药剂量。

取代冯京为连中三元,且为今年殿试状元的他,已在赵旸的推荐下正式成为尚书工部技术司火器监主簿,授文散官承务郎之职,官比将作监主簿,为从九品。

虽说与许多荫补官员入职的品级相当,但沈遘有进士出身,况且又是今年皇佑元年新科状元,他的磨勘之路必然要比许多人快捷许多,不需二十年就能爬到赵旸当前的官阶,若有功劳则升得更快。

莫以为从九品距正七品只相差二品,但实际上可相差了整整八阶呢。

上一个状元之才就是钱明逸,四十岁不到便成为权知开封府事,尽管当前被贬离了京朝。

而除沈遘以外,范纯仁、吕大防、钱公辅、文同、黄氏兄弟几人如今亦在尚书工部及技术司任职,尽管若干年后这些人要升迁必然会调离他处,但当前工部及技术司作为他们起步仕途的官衙倒也足够了。

其中对仕途最无欲无求的当属范纯仁与文同,前者只求在父亲范仲淹身边即可,若非赵旸对他范家有恩,他都不会接受赵旸的邀请为官;而后者,若非赵旸邀请,他原本只打算去当一名县令,照拂当地百姓即可,倒也没有什么宏图大志,随遇而安地很。

而与此同时,赵旸正在宫内旁观辽国使团觐见官家。

这次觐见颇为隆重,尽管官家并未在宫内的正殿会见使团,而是在宫内一处池中的亭室,但政事堂与枢密院的几位相公皆有出面。

在这座三面环水,四面皆透风的亭厅内,官家与辽国使臣萧孝友对面而坐,一侧有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高若讷、范仲淹几人陪座,另一侧则陪座有陪同萧孝友而来的辽国从使官。

先是萧孝友传达辽主耶律宗真的问候,且呈上辽主赠于宋主的礼物,然后官家回赠,并向萧孝友询问辽主的近况:最近身体是否安康啊,子女是否健康啊,辽国国内百姓尤其是汉州百姓生活如何啊,等等等等。

赵旸站在亭外旁听了片刻觉得很是没趣,暗暗庆幸自己没有入亭,转身准备离开,却被王守规唤住。

王守规低声问赵旸道:“下午会宴契丹使者,小赵郎君是否出席?”

赵旸一愣,表情古怪道:“我可以出席么?”

“当然。”王守规看出赵旸有些误会,忙解释道:“为防契丹使者挑刺,下午的会宴当十分严谨……”

说罢,他向赵旸简单介绍了会宴规矩,赵旸这才知道似这等国宴严谨到什么程度,比如座次,比如喝一杯酒换几道菜,再比如用宴的规矩,赵旸听了半程就已感觉头大,若非他想见识一下宋国文人如何与辽国使者以诗词歌赋争斗,他怎么也不愿出席这种几乎毫无自由可言的宴席。

“替我安排个座次吧。”

听到这话,王守规忙点头答应,随即犹豫不决道:“关于座次,及此次用宴几道酒、几道菜,皆有严格规定,故……”

赵旸恍然,无所谓道:“无妨,我只是想见识一下双方的文斗。”

王守规如释重负。

历来朝中官员为了座次等问题结怨者比比皆是,王守规自然也不愿因此得罪赵旸,但又不好当着辽国使团的面徇私,免得被对方抓住口实,因此事先与赵旸打声招呼,所幸赵旸对这些不甚在意。

告别王守规后,赵旸带着王中正等人径直出了皇宫,乘坐马车直奔城外西郊训练场地。

此时沈遘便将今日又有炸膛之事告知赵旸,而对此赵旸也不甚意外,毕竟突火枪的枪管说白了就是一根竹管,再加固又能加固到哪去?

他摇摇头对沈遘道:“时日还是太紧迫了,日后可以用铜铸或铁铸枪管,炸膛之事就会有所降低,介时火药剂量也能有所增加,不至于只有二十步的射程。”

事实上,当前突火枪的水平连二十步的射程都没有,其有效射程只有两三丈,若非是想拿来震慑一下辽国使者,这种丢人玩意赵旸都不屑于使用。

和沈遘聊了片刻,又和种家三兄弟及第五军指挥使陈许打了個招呼,赵旸又立刻乘坐马车前往他技术司新衙,和在那边负责监修新衙的范纯仁、吕大防、文同、钱公辅、黄氏兄弟打了个照面,才临近中午时,又急匆匆乘坐马车返回宫内。

正屋及下午设国宴会请辽国使臣,宴请场地设于文德殿,并非单人单座,而是九人围坐的方桌,座次有着严格的安排,所幸他身边的王中正就是东头供奉官,且事先得到了王守规的叮嘱,将赵旸领到了座位,否则赵旸估计连座位都找不着。

待坐下后左右一瞧,好家伙,整桌都是台谏,除御史中丞张观、郭劝二人不在外,侍御史知杂事李兑,侍御史刘湜,殿中侍御史刘元瑜、贾渐,监察御史何郯、陈旭、张择行、张中庸等都在。

这几名台谏也看着赵旸,双方大眼瞪小眼。

除了前一阵子监考省试的陈旭赵旸还算熟络,其他人不说没什么来往,甚至还有私怨,就比如李兑、刘湜、刘元瑜等。

而辽使萧孝友及其从使官,则坐在主桌与相邻的桌席,主桌有几位相公陪同,相邻桌席则由张尧佐、曹佾等人陪同,还有几个则不认识。

随着宴会开始,宫人先献果盘,随即陆续上菜,新菜、老菜、酒菜搭配,酒体由淡到满,旧盘子也不撤除,盘碗相叠。

虽然王守规事先提醒过今日每人几杯酒几道菜都有严格的规定,但那指的是桌次,同一桌的酒菜还是相同的。

也许是赵旸在的关系,他这一桌格外安静,除赵旸偶尔对陈旭说两句外,其他人几乎没什么交谈。

赵旸也乐得清静,喝一口酒,吃两口菜,结果引来李兑与刘湜的嗤笑。

“赵正言莫非不知国宴席间规矩?”李兑压低声音讥笑道。

赵旸瞥了他一眼,毫不客气道:“我爱怎么吃就怎么吃,你管得着么?”

“赵正言怎能如此无礼?”刘湜与刘元瑜趁机发难。

眼见双方要吵起来,陈旭连忙相劝:“诸位、诸位,今日不同以往,我等台谏切莫生事。”

同为监察御史的何郯亦道:“陈御史所言极是,今日一致对外。”

听到这话,李兑、刘湜、刘元瑜三人也不再说话。

陈旭、何郯二人说的没错,今日一致对外,谁故意滋事给辽国使者抓到把柄,便是群起而攻之的罪人。

这事让赵旸颇感意外,心下暗暗点头:看来对外,宋国朝廷内部还是颇为团结的。

当然,团结对外并不代表对外立场也一致,比如主战与主和,而赵旸早已被贴上了主战派的标签,被范仲淹视为第二个韩琦,不过叶清臣却认为赵旸与韩琦有着本质的区别。

随着宴到中程,菜品逐渐从淡到浓,宴间众人也陆续从微醉到半醉。

“差不多了。”李兑小声道。

话音刚落,辽国从使那桌便有人站起,吟诗颂唱宋国及两国邦交,而宋国这边亦吟诗颂唱辽国及两国邦交,若非已亲眼见过辽使一方的挑衅,大概赵旸也会觉得双方和睦融洽。

随即,辽国使臣图穷匕见,借诗词歌赋开始挑衅宋国官员。

不得不说辽国使臣这是挑错了对手,论带兵打仗,宋国官员大多不擅战,甚至不知兵,但论吟诗作对、诗词歌赋,双方怕是四六开都难——宋占六分,辽占四分。

根本无需赵旸出面,由文彦博、宋庠、庞籍、范仲淹、高若讷等人携朝中百官,便足以将萧孝友那二十几名从使官击败,你方作一首,我方便作三首,赵旸亲眼看着那二十几名辽国从使从最初的自信微笑、从容镇定,到最终面红耳赤,满脸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这一场,拿下了。”李兑淡淡道,语气波澜不惊,似乎从一开始就认为大宋必胜。

参与作诗一首的刘元瑜更是自得,轻蔑低声道:“北邦蛮夷,亦敢与我华夏正统拼试才学,不自量力。”

“嘘,慎言。”陈旭小声提醒。

他所谓慎言,并不是单指刘元瑜称辽人为蛮夷,更包括“北邦”这个词,就像辽国使臣之前称宋国为“南朝”,许多年前,辽国就曾提出与宋国“南北分治”,仿效曾经的南北朝,但宋国并未接受。

就像辽国不承认宋国对承袭汉唐的正统性,宋国也不承认辽国对承袭汉唐的正统性,双方都自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统,而事实上在赵旸看来,双方也的确都是,只不过在大一统的格局下,双方是注定不能共同的,若非一方击败另一方,那就是双方都被后来崛起的第三方扫除,就像历史上那样。

相较之下,赵旸对辽国使团中几个极善诗词歌赋的文人感到颇有兴趣:“那几个辽人,似乎颇善诗词?”

“估计是汉州人吧,数典忘宗之辈。”李兑一脸不屑,其余几名台谏亦点头附和。

赵旸环视了一眼众人,没有说话。

事实上他知道李兑所谓汉州便是指燕云十八州等地,他甚至还知道辽国治下燕云十八州百姓还生活得不错,反而是宋国后来短暂夺回验燕云之地时,宋军在燕云之地劫掠杀戮了一番。

当日宴罢后,赵旸返回工部本衙,早已等候多时的范纯仁、沈遘、钱公辅等人忙上前询问宴间结果,得知宋方占得上风,这几位进士大为欣喜,吩咐衙内厨子烧了一桌酒菜,众人欢庆了一番。

次日,即三月二十三日,也是迎辽使的第三日,赵祯果然像宋庠所说的那般,在宫内召开经筵,请来诸学阁学士,邀辽国使臣讲解经义,随即宋辽两方文人就经义又展开第二轮辩论。

经义这玩意不像诗词歌赋,作得好作得差一目了然,大多都是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见解。

故出席经筵的赵旸亲眼看到诸学阁学士与辽国使者辩地面红脖子粗,从最初的细声细语到最后恨不得挽袖子上去揍人,可谓是精彩至极。

至于经筵本身嘛,枯燥乏味。

总之第二轮比拼,宋辽两方不相上下,说白了就是谁也没能说服谁。

好不容易熬到黄昏,赵祯又于文德殿设宴,这次已见识过一回的赵旸干脆不去了,因为没什么意思。

果不其然,次日他派往王中正到宫内询问,宋方果然赢得了第三轮文采比拼的胜利。

连败两场的辽使可谓是气急败坏,于二十四日再请赵祯召开经筵,不过这次双方不再比拼对经义的理解,而是比试术算等才艺。

赵祯原本打算把赵旸搬出来,不过鉴于辽使已败了两场,再败一场怕是不好收场,遂并未叫赵旸出面,而宋廷的宫中文士也不出意外再次被辽国使臣难倒,或者是被赵祯授意放水,总之是输了一场,为二胜一负。

二十五日,辽使萧孝友奏请赵祯检阅观摩那数百辽国骑兵。

宋国君臣知道对方不怀好意,但也不好拒绝,遂出城到东郊,观摩那数百辽国骑兵的演练作战。

不可否认辽国骑兵的战术执行力确实是强,加上衣甲鲜艳、气势也足,仅五百骑左右便带给宋方极大震撼,相较之下,作为仪仗队、同时也是确保不会突发状况的禁军,包括开封府军士,在那五百辽国骑兵的威慑下表现地颇为不堪,令赵祯倍感颜面无光,恨不得立刻就拉着萧孝友等人到西郊,叫其见识一下他大宋的震天雷。

不过最终赵祯还是忍了下来,倒不单纯是心疼那五千贯,更主要是担心刺激到辽国使团,对宋辽邦交造成影响。

总之,这场练兵姑且算是被辽使搬回一程,目前双方二胜二负。

原以为辽使一方还要磨耗个几日,直到彻底占据上风才会开始真正的外交交涉,没想到次日,也就是二十六日这天,萧孝友便提出了此行的交涉要求:联姻、增币、割地。

联姻,即要求宋主赵祯将独女福康公主嫁于辽主耶律宗真的长子耶律洪基,自福康公主出生后,辽国便多次派人求婚,但均遭到赵祯拒绝。

赠币就不用多说,庆历年间便增过一回,尽管双方当时约定不再赠加,但这种事一旦开了口子,辽国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

至于割地,则是辽使重提瓦桥关以南十县土地,这是周世宗时期留给宋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当年富弼出使辽国时就已经驳斥过一回,此次之所以重提,关键还是有了依仗。

什么依仗?

那自然就是黄河改道一事了。

对此赵祯大为惊怒,当即委派宋庠、庞籍、高若讷、张尧佐及赵旸几人携鸿胪寺官员作为顾问,与辽使洽谈此事。

总之这三项交涉,赵祯一个都不会答应,如何令辽使知难而退,放弃所求,这就是赵旸等人的职责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