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十六章:激烈交锋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9

此子……竟真能代表宋廷?

莫非此子是……不对啊,宋主不是没子嗣么?

皇养子?皇养子不是叫赵宗实么?

难道是另一个?

辽方众使面面相觑,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接话。

难道就真的一拍两散,重启自澶渊之盟以来数十年未有之战争?而且还是如此子所言的倾国战争?

平心而论,这可不符合他辽国当前的利益。

与萧孝友交换一个眼神,辽国翰林学士邱洪皱眉道:“小……赵正言年轻气盛,我方可以理解,但可莫要意气用事……你上下嘴皮一开一合,一句开战,可知会有多少人因此受难?”

赵旸从怀中取出枢密院整理的资料,慢条斯理道:“具体我倒不知,不过可以管中窥豹,从澶渊之盟前二十五年宋辽两国的交战中略窥一二:太祖朝时,宋与辽三战,皆胜。其一为嘉山之战,主将韩重赟,斩首三千,宋胜;其二石岭关之战,主将何继筠,斩首一千,宋胜;其三遂城之战,主将为田钦祚,其以三千敌六万,不死一人而取胜,啧啧……直至太宗一朝,二十七场战役,二十胜、五败、二平,宋军伤亡被俘约十一万至十四万,辽军伤亡被俘十二万至十五万,大致相当。具体为:石岭关之战,主将郭进,斩首一万,宋胜;高梁河之战……太宗亲征,宋败,然宋辽均阵亡万余人;满城之战,主将李继隆、崔翰、刘廷翰,宋胜,斩首一万余,俘虏三万;三交口之战,宋胜,破辽数千;忻州之战宋胜,破契丹数千;关南之战,宋胜,斩首一万;雁门关之战,主将为杨业、潘美,杨业斩辽主将,俘虏副将,宋胜……”

听着赵旸缓缓念着宋辽两国的交战史,辽使一方虽面色难看却也难以反驳,毕竟这是宋国枢密院整理的战争伤亡,虽人数伤亡略有出入,但胜负基本上是不会错的。

相较面色难看的辽使,宋方官员则仰首挺胸,事实上不止他们感到惊异,在念这份战报总结的赵旸更是吃惊。

被后世嘲笑为“高粱河车神”的太宗,终其一朝对辽居然是二十胜、五败、二平?

虽说两国伤亡总体相差不大。

直至赵旸念到真宗朝时对辽战争,那更是鲜有败绩,战果辉煌,宋辽双方伤亡比例竟在一比二至一比三,令赵旸也大感惊诧。

这真的是“弱宋”么?

他轻吸一口气,静静念完真宗朝最后几场战争的胜负:“顺安军之战,主将为石普,宋胜;北平债之战,主将为田敏,宋胜,还险些俘虏贵国圣主;保州之战,宋胜;草城川之战,主将为贾宗、高继勋,宋胜,辽军逃亡自相蹂躏,死亡一万;遂城之战,宋败;瀛洲之战,主将李延渥,大捷,令契丹阵亡三万,伤六万余人;天雄军之战,主将王钦若、孙全照,宋胜;狄相庙之战,主将孙全照,宋军;德清军之战,主将张旦,宋败,知军张旦等人战死,然伤亡不大;澶渊之战,主将李继隆、石保吉、秦翰等,宋胜,辽主帅萧挞凛被射杀……”

待赵旸念完真宗朝最后一场战役时,宋方官员一个個神情骄傲,事实上若非赵旸念出了由枢密院总结的历年战报,恐怕连他们也不知当年宋辽交锋竟是他宋国占据上风。

见此,萧孝友右手旁辽人从使萧古和哈哈大笑,摇头讥笑道:“你所言战例,我亦略有耳闻,就如狄相庙之战,不过千人左右的试探,你南朝居然也敢称之为胜?”

他这话倒也不假,宋太宗所谓“对辽二十胜、五败、二平”,即便是在赵旸看来也确有水分,否则无法解释这般耀眼的战果下,为何宋辽双方的伤亡却相差无几。

真宗朝也差不多。

对此赵旸也不做解释,淡淡道:“我念这些,并非与辽使辩论宋辽两国谁胜地多,而是回答辽使之前的提问……据我估算,宋辽两国交战二十五年,彼此阵亡人数约三十万左右,伤亡人数按二到三倍计算,总体伤亡人数姑且为百万。”

萧古和闻言收起了嘲笑之色,皱眉道:“小小年纪,口气如此大,心肠如此狠?你欲令辽宋两国为你一言而再起兵戈,互死伤百万之众!”

他身后十几名辽国从侍也纷纷指责,引起宋方官员同仇敌忾。

见此,赵旸压压手示意王贻永、何郯、陈旭等陪同谈判的宋国官员稍安勿躁,正色对辽使道:“岂是因我一言而令两国再次兵戈?分明是贵国出尔反尔、咄咄逼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赵正言所言极是!”张尧佐终于逮到机会插了句嘴,引起示意王贻永、何郯、陈旭等陪同谈判的宋国官员同仇敌忾,纷纷开口附和。

萧古和喝道:“我大辽前些年为你南朝出头,兴兵讨伐西夏迫使其与伱南朝和解,为此损兵折将,故此次前来索求回报,有理有据,你小小年纪,不知厉害,开口便是挑唆两国重启兵戈,不怕被宋主责罚,受万民指责么?”

“我还真不怕。”赵旸摊摊手,反驳道:“正如宋枢相之前所言,你辽国出兵讨伐西夏,乃基于‘庆历二年’之协议,吃了败仗只能怪贵国将领无能,与我大宋何干?既然没这个本事逼迫西夏就范,凭什么要我大宋每年增币二十万银绢?按我说,不如回到过去每年三十万银绢的数额……不,干脆三十万银绢也别给了,两国就此开战吧,正好也检验一下河北路的‘塘泺’到底有用无用。”

此言一出,别说辽使一个个瞠目结舌,就连宋方官员也是目瞪口呆。

“赵正言……”庞籍连给赵旸使眼色。

赵旸转头看向庞籍与缄口不言的宋庠,用眼神示意两人稍安勿躁,随即又转头继续对辽使道:“我大宋每年于河北路修筑塘泺也要花不少钱呢……有没有二十万银绢,高相公?”

他反手一拍身旁高若讷的手臂。

高若讷心下暗骂一句,但也不得不配合,点头道:“那肯定是不止的。”

事实上河北路的塘泺防御,其主要工事早就修成了,剩下也就是修修补补,高若讷也就是随口胡扯。

见此,赵旸抚掌笑道:“尊使觉得如何?不若趁此机会替我大宋检验一下河北路一众塘泺的效用?只要贵国能击破我大宋的塘泺,杀至大名府,证明塘泺无用,我大宋日后索性也不修那什么塘泺了,修筑的钱也作为岁……军旅之费赠予贵国,从此每年七十万银绢;反之,若塘泺有用,啧啧……”

尽管他没有说完,但相信在场辽使都明白他的意思。

辽使邱洪皱眉道:“赵正言何以极力挑唆辽宋开战?莫非赵正言对我大辽有何怨愤?”

“不不。”赵旸摇摇头道:“宋辽乃兄弟之邦,这一点我也是认的,且我个人对辽国也并无怨愤。只不过自澶渊之盟以来,宋辽两国间再无大战,近五十年下来,我大宋……就像尊使先前说的,虽有百万禁军,然可堪用者却仅有二十万。古人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但要我说,好战未必亡,但忘战则必定覆亡。今我大宋,就在忘战边缘,武官难登庙堂,文官多不知兵……”

“咳咳,赵正言。”宋庠终于坐不住了,咳嗽一声打断道。

庞籍、高若讷包括在场所有宋国官员都显得坐立不安。

赵旸环视了一眼诸官员,随即轻笑对众辽使道:“让诸位辽使见笑了……总之,我认为我大宋安逸已久,仿佛一头猛兽陷入了沉睡,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故急需一场战争来唤醒我大宋及国内武风,对此哪怕付出几百万伤亡,在我看来也是值得的。……此事并非针对辽国,尊使切莫误会。”

“……”

萧孝友、萧古和、邱洪三人面面相觑,竟不知该说什么。

要知道他们赴宋途中,也曾就宋国反应做过预测,但怎么也没预测到居然会有人告诉他们,宋国目前正缺一场战争,跟谁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唤醒宋国……

似这般离奇之事,偏偏那小子说得极为诚恳,而他们听在耳中也并非觉得没有道理——事实上他们也觉得宋国过于享受安逸,懦弱可欺。

谈判再次陷入了僵局,辽方使者没有一人开口,因为他们感觉那个叫做赵旸的小子似乎是真心要让宋国投入一场战争,而且还是能唤醒其国民、唤起起国内崇武风气的战争,此时一接茬,那就是两国战争。

赵旸不按常理出牌的言论令一众辽使突然沉默,也令同样大受震撼的宋方官员逐渐冷静下来,包括宋庠、庞籍等人在内,诸宋方官员原本惊骇于赵旸的挑衅言论,但一众辽使的突然沉默,却又让他们意识到,此时的辽国恐怕也未必愿意与宋国开战。

这算是意外收获么?

庞籍哭笑不得地看向宋庠。

宋庠也觉得有些啼笑皆非,咳嗽一声对萧孝友道:“萧尊使,歇息一刻时再做商谈如何?”

“好、好。”萧孝友一脸惊愕地看着赵旸,连连点头。

于是双方陆续退离谈判室,各回各的休息室。

待回到休息室内,御史何郯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苦笑对赵旸道:“赵正言那一番言论,险些将在下的魂都吓没了。”

“哪句?”赵旸玩笑道:“是我说文官大多不知兵那句么?”

若是其他人这么说,估计在场众人都要骂开了,但赵旸这么说却没人敢吱声,与赵旸关系还不错的监察御史陈旭道:“赵正言就莫开玩笑了。”

“好了好了。”庞籍笑着打圆场道:“赵正要所言虽惊世骇俗,但效果不错不是么?那一众辽使都不做声了。”

“这倒是。”众人纷纷点头。

此时宋庠皱眉问赵旸道:“赵正言果真要取消檀渊之盟以来的岁币?”

赵旸摇摇头道:“迟早要取消,但不是现在,我依然还是之前的主张,先夏后辽。”

宋庠、庞籍等人顿时恍然,拱拱手轻笑道:“那就有劳赵正言去做这个‘恶人’了……”

赵旸微笑着拱手还礼。

一刻时后,宋辽两方官员重新回到谈判室。

看得出来,辽使内部也商谈了一番,刚一坐下,萧古和便先声夺人质问宋庠:“宋枢密,贵国果真要撕毁澶渊之盟,令两国数十年和平毁于一旦?!”

见这家伙质问自己而不是质问赵旸,宋庠眼中闪过一丝轻蔑,平静道:“此为赵正言个人主张,官家及我等并不赞同,即使如他所言我大宋缺一场战争,也不应选择贵国……”

在一众辽使如释重负之际,赵旸轻笑道:“宋枢相这话说的,我也并未说一定要选择辽国,只能说恰逢其会罢了。”

辽使也不是傻子,听宋庠与赵旸一唱一和,大致也猜到怎么回事,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再像之前那样咄咄逼人,毕竟他们是真的吃不准宋国是否会与辽国开战,毕竟赵旸之前那番“忘战必亡”的观点实在是太有说服力了,令人难以反驳。

在短暂的寂静后,辽翰林邱洪试探道:“赵正言方才那番言论,在下不好驳斥,只不过,赵正言是否挑错了对象?赵正言也亲口承认,贵国百万禁军可堪战者不过二十万,怎敌我大辽数十万铁骑,数十万甲士?尽管赵正言是忧心于宋廷将来,但若轻启战争,一旦宋军失利,介时赵正言必为宋廷罪人,且到那时,即使我主顾念辽宋之情,怕也拦不住麾下部族破宋之心……”

赵旸拱手道:“多谢邱内翰告诫。不过我既然提出此主张,我大宋又岂会没有准备?口说无凭,眼见为证,前两日诸位尊使请我方观摩了贵国五百骁骑的英姿,正好我大宋也准备了一场士卒演练,不知诸位辽使可愿前去观摩?”

这是要回敬我方?

萧孝友、萧古和、邱洪三人对视一眼,随即萧古和朗笑道:“既然相邀,为何不去?我也想见识一番贵国的精锐。”

“那就定于今日下午,如何?”

“好。”萧孝友点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