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十三章:议对夏战略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9

“散朝。”

“百官恭送官家。”

在王守规高呼散朝后,首相陈执中领百官恭送官家,随即众人按照品级陆续走出大庆殿。

赵旸差不多是最后一批走出殿外的,他刚跨过门槛,王中正等人便围了上来,一脸兴奋、七嘴八舌地赞颂赵旸方才在殿内的表现。

“员外郎适才在殿内以一敌九,驳地众人哑口无言,实在是精彩!”

“可笑那毋湜,竟被员外郎说得几近晕厥……”

“员外郎来迟一步,未瞧见钱明逸垂着头快步离去,那脸色就跟死了爷娘似的……”

“哈哈……”

“咳咳。”

眼见附近的殿直及尚未走远的几名官员纷纷侧目,赵旸压压手示意道:“低调、低调。”

说罢,他目光扫至殿外露台,看到了独自一人朝远处走去的殿中侍御史张裪的背影,忙一边走下石阶一边高声唤道:“张裪张御史,请留步。”

百步之外的张裪闻言停下脚步,转头看来,见是赵旸呼唤,遂静候在原地。

在沿途诸朝官的注视下,赵旸快步走到张裪身前,拱手道:“方才……”

他还未说完,就见张裪抬手,一脸严肃地打断道:“赵正言不必相谢,张某并未想过要帮你,否则我一开始就可以弹劾钱明逸结党营私,介时赵正言也无需历经几轮雄辩。”

“张副端好是无礼……”魏焘一脸不悦地斥道,他口中副端,即是对殿中侍御史的敬称。

赵旸抬手制止魏焘,轻笑道:“论迹不论心,张御史终归是帮到了我,替我出了口恶气……”

张裪深深打量着赵旸,半晌严肃的脸上微微露出一丝笑容,朝赵旸拱拱手,转身离去。

目视其走出几丈外,鲍荣小声嘀咕:“什么人啊,这般心傲……”

赵旸轻笑道:“若非心傲,他又岂会宁可恳请官家允许他出任地方官,也不愿继续留在朝中与某些台谏为伍,‘眼见不净’、‘耳闻不净’?”

“这倒是。”王明点点头附声道:“身为台官,将台内官员尽数举报,同僚、上司一个不漏,着实罕见。我猜他这辈子都难回京朝了,亦或者他就没想再回来。”

赵旸微微点头道:“中正,之后托人问问张御史几时离京,介时我去送送他。”

“是。”

随后,赵旸便领着众人前往福宁殿。

待来到福宁殿时,赵祯尚未开始用膳,但看得出来已等得有些不耐烦,毕竟今日散朝相较正常情况晚了近一个时刻,他早已饥肠辘辘。

见到赵旸走入殿内,赵祯皱眉责道:“为何这般迟?”

赵旸别说告罪,甚至都没有行礼,屁股往凳上一坐,一边瞧向桌上的早膳,一边漫不经心道:“跟张裪张御史聊了几句。”

“张裪?”赵祯并未见怪,脸上露出几许惊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感叹道:“此乃刚正之士,本应是台谏之材,奈何……可惜。”

赵旸吹了吹碗里的粥,随口道:“也未必,我感觉他过于刚正,虽不及嫉恶如仇,但也有些……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意味。这等人,除非官家能给予他全盘信任,支持他大刀阔斧整治朝中风气,改善吏治,否则,他迟早会因为心灰意冷而主动请辞,远离京朝,来个眼不见为净。”

说到这里,他恍然抬头:“啊,我说我为何欣赏他呢……原来跟我一个性格。”

“你是在暗示朕么?”赵祯哭笑不得道:“若朕给不了你全盘信任,你也要走?”

“那肯定要走啊。”赵旸毫不避讳道:“再不济我也能当个富家翁,何必留在朝中受气?”

“就你还受气?那朕岂不是已被你气到折寿?”赵祯气得抬手在赵旸后脑勺上不轻不重地来了一下。

反正也没觉得多疼,赵旸甚至懒得抬头喊痛,小口小口地喝着粥。

片刻后,待二人都用完早膳,赵祯又问赵旸道:“如今钱明逸贬职外任,你可痛快了?”

赵旸一脸无辜道:“官家可别冤枉我啊,我可没想过用弹劾令他贬职……我原本打算过段时间等我有空了,再叫人搜集证据来弹劾他渎职或者别的什么。”

这话赵祯倒也并非不信,毕竟今日赵旸虽说一人弹劾十名台谏,但并未言及具体的罪名,任谁都看得出这小子是在报复,而这报复充其量也就只能令那十人当众出丑,还不至于使其贬职或者丢官。

就像这小子自己说的,他不屑于用这种手段攻歼他人令其丢官,除非证据确凿。

“行了,不管怎样,你也算是出气了,日后给朕老老实实的。……对了,你之前在殿上曾言,西夏不足为惧,当真?你果真有对付西夏的策略?”

赵旸点点头道:“是有些想法,对付西夏应该不成问题。”

赵祯皱眉道:“你不早对朕说?”

“你也没问我啊。”

“你……朕迟早被你气死。”赵祯没好气地指指赵旸,随即勾勾手指道:“说来听听。”

赵旸看了看四下,挪动凳子来到赵祯身边,附耳对后者说了几句。

只见官家一开始眉头紧皱,随即恍然大悟,最后又露出惊喜之色,点点头道:“行了,先说到这,待到垂拱殿,等几位相公到了再细说。”

稍后来到垂拱殿,赵祯先打发赵旸到西侧的小殿歇息,顺便整理针对西夏的战略,倒也不急着派人去请政事堂的几位相公。

毕竟此时那几位宰辅可能还在宫内的食堂用饭,尚未回到政事堂——即大庆殿旁边一座小殿,又名都事堂,乃宰执办公之处。

至于食堂,则位于大庆殿露台外的大庆门左右两侧小殿屋内,一侧殿屋专供五品以上官员;另一侧则入品官员即可——地方官员入宫觐见,也可按自身品级在这两座殿屋用膳。

食堂内的膳食定制也分品级,由光禄寺负责定制,一般是早朝后的早膳以及中午的餐食,花费从官员的用餐补贴——即“月给餐钱”中扣除,可以自行挑选菜品,下月初结算若超出额度则需自己掏钱。

至于晚餐,则朝廷不管。

月给餐钱亦分品级,例如宰相、枢密使、宣徽使为“五十千”,参知政事“三十五千”,枢密副使“二十五千”。

顺便一提,赵旸目前亦有“五千”的每月用餐补贴,按例早朝后可以在大庆门一侧的小殿屋就餐,中午可以凭工部员外郎到工部本署的食堂,或凭右正言去谏院的食堂,反正到了下月初三司衙门会结算开支,超额补钱少则不退。

当然,他一次都没去过。

说回赵旸踏入垂拱殿西侧的小殿时,有在殿内当值的宦官向他行礼,并笑着恭贺:“恭贺小郎君大仇得报。”

赵旸愣了下,微笑点头不语,随即看向王中正,后者会意地从怀中取出一贯钱将其打发走。

待等那名宦官千谢万谢地离开后,赵旸惊讶问道:“一顿饭的工夫就传开了?”

王中正笑着道:“大内、禁中,消息传得最快,何须一顿饭,我猜员外郎到福宁殿那会儿,钱明逸遭贬这事就已经在宫内传开了。”

赵旸点点头,在书桌后的椅子上一坐,双手枕头翘起腿搁在桌上,随口问道:“钱明逸这次被贬,算重罚么?”

“不轻了。”王中正解释道:“知州,即权知某军州事,品级不定,三至七品皆有,但钱明逸以正五品贬职外调,即便官家宽容处置,不降品阶,他也就是个正五品的知州。他日若想回京,州路官转京朝官,按例要降一品。换而言之,相当于从正五品上降到正六品上,降了四阶。以磨勘一迁最多两阶来算,起码得六年才能恢复此前的品阶。”

“六年啊,那是不轻了……”赵旸啧啧有声。

“这还并非最关键的。”王明在旁坏笑着补充道:“州路官转京朝官,并非想转就能转。三年后他想回来,要么官家还记得他,要么朝中有人举荐,无论哪种,都需得官家及政事堂几位相公的认可,且台谏不上奏反对。就像范相公,若非员外郎极力促成,范相公休想短短三年任期便返回京朝……钱明逸亦是如此,按例他三年任满便有机会转回京朝,但……员外郎也可以令他这辈子都回不了京朝。”

其余几人纷纷点头附和,在他们看来,就凭官家对这位小郎君的宠信,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那也不至于。”

赵旸翘着腿笑道:“三年、六年,称得上是个不小的教训了。”

魏焘笑着道:“员外郎还是心善。……对了,待他离京那日,咱们去送送他?”

赵旸笑着摇头道:“算了,留点余地,别到时候逼得人恼羞成怒,跟咱们拼了……”

“就凭他?”

王中正等人不屑一顾。

随后,众人又聊到高若讷,对于官家并未惩罚高若讷而感到可惜。

赵旸倒不觉得有什么,摇头道:“高若讷顶多算个从犯,若要罚他,那其余七名台谏也要罚,牵连太大……再者,这家伙今日在殿中表现还算不错,对辽战略也算烂熟于心,估计在官家心中也稍有加分,连我也有点意外,看来这家伙还是有点本事的……”

“好歹把他那个右谏议大夫给摘了……”魏焘遗憾道。

“是啊。”几人纷纷点头。

就在众人谈论之际,一名宦官匆匆走入殿内,见赵旸坐在椅上,双手枕头又将脚搁在桌上,微微一愣,随即视若不见地上前躬身道:“小郎君,几位相公到了,官家命小的来唤小郎君。”

“有劳。”

赵旸认出此人是王守规身旁的宦官,遂起身跟着他来到了垂拱殿的侧殿。

一进殿内,赵旸就看到了陈执中、文彦博、庞籍、宋庠、高若讷五人各自坐在凳上,从旁还有修起居注的曾公亮,但却不见叶清臣,大概是因为最近三司衙门忙得很。

“几位相公……”

赵旸拱手施礼,随即表情微妙地朝文彦博与高若讷点点头:“文相公,高相公。”

任谁都看得出他这是故意区别对待:对他友善的一拨,不友善的一拨。

陈执中、庞籍、宋庠三人微笑回礼,同时表情微妙地瞥了一眼文彦博及高若讷。

相较高若讷面无表情、一动不动形同木雕,仿佛有种破罐破摔的意思,文彦博脸上表情明显更为复杂,微皱着眉头一言不发。

赵旸也不过多挑衅,在向官家行礼后,又与曾公亮打了声招呼:“老曾,今日又是你当值?朝中就你一人修起居注啊?”

曾公亮表情古怪道:“按例今日是要换人的,但那位同僚忽感身体不适……”

赵旸咧嘴笑道:“忽感身体不适?是毋湜还是王贽?是毋湜对不对?”

“是杨伟杨知谏。”

“哦……”赵旸恍然地点点头:“我忘了还有他了。”

“行了。”赵祯没好气地打断道:“朕请几位相公前来,并非为了看你炫耀,你且将你那套对付西夏的必胜之法说来,请几位相公点评一二。”

这话说得殿内几位相公皆是一愣:必胜之法?

与宋庠对视一眼,庞籍笑着拱手道:“那我可要仔细听听了。”

赵旸拱手回礼,在瞥了一眼文彦博及高若讷后,笑道:“我的必胜之法就是以多击少、以强攻弱,不见胜势绝不出战……此为最强兵法。”

啊?就这?

陈执中、庞籍、宋庠三人脸上笑容一僵,欲言又止,从旁文彦博皱眉紧皱,而高若讷则是睁开眼睛瞥了赵旸一眼,但也没有开口。

整个殿内呈现诡异的寂静。

赵旸看看高若讷,又看看文彦博:“高相公没什么想说的?文相公呢?”

“哼。”高若讷轻哼一声,面带讥笑,那表情仿佛在说:你以为我会上当么?

想来也是,之前高若讷不清楚赵旸的能力,但经历过今日早朝,亲眼看到赵旸逐一驳退七名台谏,甚至与他辩论宋辽战略,他怎么可能会相信赵旸只有这点能耐?

文彦博亦是如此,他比高若讷更沉得住气。

眼见赵旸故意撩拨文彦博与高若讷,赵祯没好气地斥道:“莫要故弄玄虚!国家大事,不可玩笑。”

“好吧。”

赵旸只好放弃原本的打算,端正态度正色道:“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制定战略,既要自知己之长短,亦要洞悉彼之长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以己之短消彼之长。……对比宋夏两国,大宋的长处是地广人多,兼兵多、钱多、粮多,体量为西夏数倍;而短处是军队战力不强,只能守战、不善进攻,个中原因我不做细究,官家与诸位相公也都清楚;而夏国恰恰相反,体量不及大宋,地少,人口不多、兵亦不多,钱粮亦不及大宋,因此对夏战略,应当充分利用大宋体量优势,逼西夏与大宋互拼钱粮消耗,而不是一味求战场取胜,更莫要妄想速胜!”

“……”

几位相公或面面相觑,或若有所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