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十一章:自荐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9

原本叶清臣还打算就榷场其他交易物继续与萧孝友等辽使协商,不过见宋庠、赵旸等人准备返宫向官家覆命,他便将后续谈判挪到了次日,以免功劳被宋庠、庞籍等人抢了。

约一刻时后,赵旸等人回到宫内,将与辽使交涉的结果告知官家。

得知萧孝友答应售马,且一匹马的价格定于二十七贯五百文,赵祯大为惊喜,问道:“诸卿如何说服的辽使?”

宋庠不敢贪功,如实说道:“……此皆赵司谏之功。萧孝友等人原本不答应售马,但赵司谏却说,宋辽之争乃兄弟内阋,非为你死我活,辽使这才松口,不过要求得到官家认可,写于国书由他们带回国内,才能说服辽主。”

宋辽之争乃兄弟内阋?

赵祯惊讶地看着赵旸,细细品味着这番从未听过的言论。

他并不意外于赵旸竟能提出这番言论,毕竟对于这个来自一千年后的小子来说,他宋国也好、辽国也罢,皆不过是仅存在于史书上的旧朝,故着眼于整个中华历史,他宋国是中华,辽国也是中华。

这份眼界与格局,是当世之人所难以企及的。

良久,赵祯强忍莫名激动道:“不错,宋辽皆为华夏正统……宋辽之争,乃兄弟之争,华夏内部之争,命翰林院以此草拟国书。”

这一刻,他心中忽生了鲸吞辽国的野心:既是华夏内争,那么日后他宋国吞并辽国那就不叫侵略,而叫大一统。

尽管这事是相对的,辽国也因此得到了名分,甚至日后也能以此顺理成章地吞并他宋国,但辽国可没有一个来自一千年后的小子啊。

他大宋赢定了!

想到这里,赵祯开怀畅笑,越看赵旸越顺眼,恨不得立刻唤到跟前揉揉脑袋,可惜“矾楼斗殴事件”后,这小子就跟他闹起了别扭,尽管大事上毫不含糊,但小事上尽给他看脸色,难以再像最初那样。

见官家目不转睛地看着赵旸,宋庠、庞籍、高若讷等人心下直嘀咕:不会又要赏吧?

嘀咕归嘀咕,但就算真的发生,他们也不会阻拦,毕竟现如今宋庠与高若讷和赵旸可没什么矛盾,更别说庞籍、叶清臣,张尧佐就更不必多说,巴不得赵旸尽快升官呢。

倒是何郯、陈旭、张择行等御史看起来有些紧张,颇有些面面相觑。

不过等了许久也不见官家开口,似乎只是看着赵旸出神,宋庠有些耐不住了,咳嗽一声奏道:“官家,既然购马一事已有初步协定,是否应该就陕西蕃民一事,先做一番商议?”

“唔?唔唔。”

赵祯这才回过神来,当即派人召来陈执中、文彦博、范仲淹三位相公,而何郯等御史则如释重负地告退。

张尧佐也识趣地告退,他的级别还不足以参与这等会议。

唯独赵旸例外,垂手站在殿内,看似是打算旁听会议,众人对此视而不见。

片刻后,陈执中、文彦博、范仲淹三人来到垂拱殿,得知宋庠、赵旸等人已说服辽使将马匹列为榷场交易物之一,且价格仅需二十七贯五百文一匹,亦大为惊喜,纷纷恭贺官家。

直到谈及针对陕西蕃民的编户齐民一事,诸位相公的神色逐渐变得严肃起来,宋庠率先奏道:“宋夏边境蕃人,久为我大宋隐患,昔日我大宋若要编户齐民,其便倒向西夏,而西夏亦屡屡以此为借口与我大宋交兵,此次恰逢辽国伐夏,机会千载难逢,不可错失,当派一位熟络陕西之事者主持此事……范相公曾久在陕西任职,于当地蕃民亦有名望,官家何不委派范相公为经略招抚使?”

“……”

众人纷纷看向宋庠,包括赵旸亦是,毕竟宋庠这算盘珠子都迸众人脸上了。

“范相公确实是最佳人选。”高若讷亦不怀好意地附和道。

“范相公以为呢?”宋庠微笑道。

“这……”范仲淹有些迟疑,并非他不愿前往陕西主持此事,事实上他其实挺愿意的,毕竟针对宋夏边境蕃人的编户齐民,的确关乎到宋国日后讨伐西夏的大计,他自然愿意亲自主持。

但由宋庠开口举荐就让他觉得很别扭,毕竟抛开二人不和且不说,整個殿内谁不知宋庠举荐他范仲淹的真正目的?

就连赵祯也心知肚明,只是不好开口罢了。

就在范仲淹犹豫不决,官家也不好开口之际,叶清臣站出来替范仲淹解围道:“范相公才回京朝,宋、高两位相公便急着将他赶去陕西么?知陕西事者何止范相公?庞相公昔日也曾在陕西任职……”

“……”

庞籍颇有些无语地看了眼叶清臣。

别看在枢密院与三司衙门争功时,他与宋庠是站在一起对抗叶清臣的,但就范仲淹这事,他其实并不站宋庠,只不过他好歹是枢密副使,不好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宋庠,以免给人造成他枢密院内部不和的误会,没想到叶清臣为了替范仲淹解围,竟将这事扯到他身上,这令他有些无语。

当然,庞籍也不是不愿前赴陕西主持此事,他只是怕离京容易回来难罢了——这也是大部分京官的心病。

此时文彦博开口道:“不妨调韩琦赴陕西主持此事。”

宋庠微不可查地皱了下眉,否决道:“韩琦需在河北路坐镇,防范……总之不能轻离。”

文彦博微笑道:“前几日赵司谏那场演习,令辽使大受震撼,且今日双方又洽谈了榷场之事,契丹又岂会趁黄河改道进犯我大宋?”

宋庠深深看了眼文彦博,底气稍显不足:“目前只是口头盟约,还未得到辽主认可……不可掉以轻心。”

文彦博笑了笑,转身向官家奏道:“官家,臣以为宋枢相有私心。”

殿内众人大感惊诧,就连范仲淹也颇为意外地看向文彦博,惊异于文彦博竟为了帮他而不惜得罪宋庠。

赵祯也知道宋庠有私心,顺势敲打道:“宋卿果真有私心耶?”

“臣不敢……”宋庠低头道:“臣只是觉得范相公乃最佳人选……”

“然朕另有要事托付范卿,陕西经略诏讨安抚使一职,另择人选吧。”赵祯索性把话挑明了。

见此,宋庠即便心有不甘亦不敢抗命:“……遵命。”

从旁,赵旸看看宋庠、看看文彦博、又看看范仲淹,感觉不知不觉间吃了一个大瓜:文彦博之前与宋庠关系不错,没想到今日竟然站范仲淹而不惜得罪宋庠、高若讷,这是什么缘故?

惊讶之余,他拱手奏道:“官家,臣愿前往。”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寂静,在场众人皆一脸惊愕地看向赵旸。

赵祯也吓了一跳,随即毫不犹豫拒绝:“你毫无经验,必然坏事。……不准!”

赵旸挑挑眉,不满道:“臣岂不知要刚柔并济、讨抚并用?……臣复请。”

“不准!”

赵旸挑眼看向赵祯,脸上笑容逐渐收起:“臣……再复请!”

而赵祯也换了坐姿,挺直脊梁看向赵旸:“不准!”

“再复请!”

“不准!”

反复两三回,赵旸的面色彻底拉了下来,而赵祯也板起脸来。

眼见这两位又开始斗法,诸位相公屏息凝神,不敢插嘴,唯一例外的范仲淹瞠目结舌,一脸难以置信。

半晌,赵旸微吸一口气,以退为进道:“行,那臣先不奏了……”

赵祯已吃过一回教训,又岂会再上当,闻言斥道:“你若敢在早朝上令朕难堪,朕就……”

“就怎样?”赵旸歪着脑袋看向赵祯。

“……”赵祯气得咬牙切齿,手指连点赵旸,却半天说不出威胁的话。

贬官?这小子根本不在乎!

禁足?真惹恼了这小子,这小子干脆辞官,那如何是好?

眼见官家被逼到无言以对,王守规忙站出来打圆场:“官家息怒、官家息怒,小赵郎君也是一心想为大宋出力、为官家分忧,拳拳赤子之心……”

陈执中也上前劝说,除范仲淹尚未回过神来,其他几位相公皆若有所思地看着赵旸,目光中不乏惊讶与赞赏,当然,也有对其是否能胜任的怀疑。

良久,赵祯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神道:“人选之议暂且搁置,诸位相公且容朕细细考虑。……赵旸留下。”

“臣等告退。”

诸位相公识趣地告退。

唯范仲淹欲言又止,但也被叶清臣拉走。

在被叶清臣拉到殿外后,范仲淹责怪道:“道卿这是做何?小赵郎君于我有恩,我岂能弃他不顾?”

叶清臣乐了:你担心一个敢在朝议上自我弹劾,逼迫官家就范的宠臣?

他轻笑道:“官家恩宠若有一石,赵司谏独占八斗,希文兄不必担心。……若希文兄留在殿内,搞不好最后官家迁……呵呵,你没见我等都不作声么?”

范仲淹后知后觉地发现,方才那位小赵郎君与官家争执时,诸位相公还真没一个作声的。

从旁,文彦博亦附和道:“确实,范相公不必担忧此子。”

范仲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忙向文彦博见礼:“方才……多谢文相公。”

“哪里哪里。”文彦博摆摆手道:“范相公去我那小坐片刻如何?我正好有事相商。”

“这……好吧。”

不远处,宋庠与高若讷站在一块,待看到这一幕时,高若讷狐疑地问宋庠道:“你得罪他了?”

“……”宋庠缓缓摇头,随即轻哼一声,转身离去。

而与此同时在垂拱殿内,赵祯神色严肃地盯着赵旸,赵旸也毫不畏惧,四目交接、彼此对视,看地王守规等人及修起居注王贽暗暗心惊。

良久,赵祯站起身来,放缓语气道:“快正午了,今日便在福宁殿用膳罢,饭前伱我好好谈谈……”

赵旸想了想也就答应了,遂跟着赵祯来到福宁殿。

因未到时辰,赵祯先带着赵旸来到了福宁殿主殿后侧的殿院,院内有亭台假山水榭,又多有花木,景致颇为不错。

在赵旸环视四周时,王守规已吩咐人在一处石桌旁的石凳上摆上软垫。

“坐。”赵祯坐下后招呼赵旸道。

“多谢官家。”赵旸端着臣子之礼谢道。

赵祯翻了翻白眼,目视赵旸在石桌另一侧坐下,随即正色问道:“说说吧,为何想去陕西四路?”

“还能有什么?无非就是想见识一下战仗,尝试看看带兵打仗。”

赵祯嗤笑道:“凭你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旸撇撇嘴道:“冠军侯未曾领兵前,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哦?”赵祯惊讶道:“你要做霍去病?这志向可不小。”

“当然。”赵旸以莫名的语气道:“征战沙场,开疆辟土,历来便是我辈向往之事。”

赵祯猜测赵旸口中的“我辈”,多半指的是一千年后的少年郎,故心中颇为感慨,良久轻叹道:“霍去病也不过十七岁才掌兵,你才……就不能等几年么?介时朕一定如你所愿。”

赵旸想了想说道:“此次解决宋夏边境蕃民隐患,关系到日后对夏作战的成败,我虽没什么经验,但也想参与其中,贡献微不足道的才智……”

赵祯听罢犹豫不决。

他必须承认,这小子的眼界与格局确实是当代世人所难以企及的,比如这小子提出的“宋辽之争乃华夏内争”言论,他毫不怀疑此番言论或将改变宋辽之争。

“那你的技术司怎么办?”

“可以让沈遘出任司使,他是今年科举的三元状元,品德才识兼备,足以出任司使。……另外臣临行前,会安排指导各案案使、工匠,叫他们按照臣的步骤研发改良火器、水泥等物……”

见赵旸侃侃而谈,将一切安排地妥妥当当,赵祯便知道这小子是“蓄谋已久”,绝非临时起意。

“昨日你求朕升你武职,怕是当时就有此想法了吧?”

被官家拆穿的赵旸少有地有些不好意思:“事实上更早,那日我与宋、高两位相公在枢密院商量对夏战略,听他们提及陕西四路的蕃民,我就有了这想法……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么说朕是劝不住你了?”

赵旸抬头看向赵祯,尽管没有开口,但目光却颇为坚定。

见此,赵祯也知道是拦不住这小子了——或许当初他俩关系亲近时,他还能凭“长辈”的身份拦一拦,但自从“矾楼斗殴事件”后,他俩的关系就变成了赵旸口中的“交易”,尽管他并不认可,但不能否认,他确实驾驭不住这小子。

当然,这个驾驭不住,也是基于赵祯不想破坏赵旸心中那份纯粹的赤子之心,那是出于对文化、民族、祖宗的认同与归属感,最难能可贵。

良久,赵祯正色道:“既然你执意……也罢,朕答应你,不过朕有条件。”

“什么条件?”

“其一,朕只能任你为招讨安抚副使,需另择一人担任主职,毕竟此事非同小可,朕也担心你年轻气盛,坏了大计,你答应么?”

“可以。”赵旸毫不犹豫地答应,他也没自负到可以直接担任主官,不过他也推荐了人选:“我推荐高若讷担任主官。”

赵祯眼角抽搐了几下:“高若讷担任主官,你俩谁指挥谁?”

他亲眼所见,这小子现如今当着他的面喊高若讷为“小高”,后者还不敢发怒。

“当然是他指挥我……偶尔我指挥他。看谁更有道理嘛,我总不至于闲着没事与他作对。”

“……”赵祯怀疑地看着赵旸,但最终还是答应了,毕竟高若讷担任过枢密副使,也确实有这个资格。

“其二,不允许亲临阵前。”

“这个做不到。”赵旸摇摇头道:“大宋屡屡打败仗,就败于不知兵的文官在后方指挥,而前线将官却没有决断权。我既为招讨安抚使,自然要与将官呆在一处,培养信任,一旦遭遇战事,也好激励将士作战……”

“你是副使!”赵祯没好气地纠正了赵旸的话,随即略显疲倦道:“这样,朕命王中正等人负责你周全,必要时,朕允许他们自行决断,你答应么?”

赵旸脸上露出几许古怪之色,回头看看王中正几人,眼珠微转道:“可以。”

王中正几人亦忙拱手道:“请官家放心,臣等必拼死护卫郎中周全。”

赵祯点点头,心情颇有些怅然。

就在这时,忽有宫院使匆匆来报:“启禀官家,福康公主想见官家,臣阻拦不住……”

赵旸微一转头,便见那位福康公主领着几名宫人朝这边而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