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十四章:议对夏战略(二)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9

在依然注重战场取胜的年代,赵旸这番言论着实有些超前了,即使是宋庠、庞籍也只是稍稍听出些门道,而资质如陈执中,更是听得云里雾里。

好在他与赵旸关系不错,即便宋庠、文彦博、庞籍几人用眼神示意,有意请他率先开口,他心中倒也不慌,放低姿态,温声问道:“赵正言此番言论,老夫即使听得一知半解却也感觉不凡,但恕老夫愚钝,不求战场取胜,如何击败西夏?”

若换做文彦博或高若讷来问,赵旸这时候未免要夹枪带棒讥讽几句,但陈执中就算了,自和解之后,这位老首相可以视为赵旸在朝中唯一的盟友,赵旸自然不会攻击他,笑着道:“令其自溃即可。”

“哦。”陈执中看似恍然地点点头,惹地宋庠及文彦博轻蔑地瞥了其一眼。

他俩都不信这老东西真能想明白。

庞籍自然是能够听懂一些的,闻言皱眉道:“赵正言能否说得详细一些?”

赵旸微一点头,目光扫过宋庠及高若讷道:“宋、高两位相公可知西夏大致人口及兵力,包括边境驻军情况?”

高若讷轻哼一声,脸上再度浮现几丝讥讽,那表情仿佛在说:连这事都不知,你还好意思谈论对夏战略?

不过他并未出声嘲讽,因为他已发现这小子真的有点邪门,也许真有什么对夏战略。

期间,宋庠转头一看高若讷,见后者并无解释的意思,便笑着道:“那就先由宋某抛砖引玉……”

“有劳。”

宋庠微微一笑,稍做回忆便侃侃而谈道:“以我枢密院这些年整理自细作打探得知的消息估测,西夏人口约有三四百万,常置兵力约为五十万,前几年西夏恢复对我大宋称臣,两国得以和解,彼此削减陈于边境的兵力,目前其边境陈兵,主要集中于夏州及西平府二城,前者二三万,后者因临近其都城兴庆府,驻有五万之众,合计七八万。当然,这是常置军,事实上二地还有不少依附于西夏的山民、蕃民作为蕃军,但人数难以估测,大概数万左右。……至于兴庆府,少说驻有二十万常置军,剩下二十余万常置军则主要驻扎于夏辽边界,尤其是前些年契丹二度征伐西夏,据说还从兴庆府调了近十万军队过去。”

赵旸听了很是惊讶:“三四百万人口,竟有五十万军队?”

仿佛猜到赵旸心中所想,宋庠善意提醒道:“西夏党项人素来民风彪悍,全民可为兵,为防我大宋及契丹,故聚五十万之众……赵正言不可小觑啊。”

赵旸稍稍点头,笑着道:“我听闻中户三家之赋,仅活一兵;步卒五人之粮,可赡一骑。此前史养兵之论,亦后人计费之言。西夏以区区三四百万之众,却要养活五十万常置军,可见军费耗粮之巨,必然使其财政捉襟见肘。”

宋庠、庞籍皆听得眼睛一亮,就连高若讷亦不得不信服:这小子真的通兵事。

“大宋呢?”赵旸又问。

宋庠已知赵旸对此一无所知,便详细讲述道:“我大宋与西夏交接处,唯陕西四路及河东路之麟府,陕西四路即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其中后三者与夏国接壤,但秦凤路亦不得不防,以免西夏绕路吐蕃,袭击后方。……至于驻军,常置军多为侍卫马、步司禁军。其中秦凤路三万五千,泾原路因无险可守,故驻有五万,另有环庆路二万余、鄜延路二万余,河东路因又要兼防辽国,驻有八万,另有陕西四路后方京兆府四万,合计约二十万禁军。除此之外,还有厢兵、蕃兵、汉蕃弓手及乡兵:河东有厢兵万余,汉蕃弓手八千,乡兵七万余;陕西四路有厢兵两万余,蕃兵十万,乡兵十五万。”

饶是赵旸亦有些傻眼,难以置信道:“抛开河东路不谈,光陕西四路就有十二万五千禁军,及其他杂军二十七万,却还打不过西夏?……就算杂兵不堪大用,好歹也有二十七万啊。”

这话说得殿内君臣皆脸上无光,宋庠更是几次欲言又止。

半晌,宋庠咳嗽一声,带着几分尴尬解释道:“事实上,赵正言所言‘杂兵’,即汉蕃弓手及蕃兵、乡兵……其实战力不低。”

啥意思?

赵旸表情古怪道:“宋相公可别告诉我,那八千汉蕃弓手及十万蕃兵、十五万乡兵,才是防守西夏之主力?”

在一片尴尬的气氛下,宋庠干笑道:“那倒不至于,主力自然是十二万禁军及八千汉蕃弓手,十五万乡兵只是作为辅军,虽不能说不勇,但其多是为了自保家乡,并未肯为朝廷拼命。至于那十万蕃兵,更为复杂……不知赵正言可知羁縻?”

见赵旸一点头,他继续道:“那就容易解释了,宋、夏、吐蕃三国边界有大量蕃民居住,为防止其倒向西夏,大宋便加以笼络,又派人教化……总之此事颇为复杂。另外,蕃兵虽勇,但……未必可信。”

赵旸大致也了解一些,点点头问道:“不能编户齐民么?”

宋庠稍有些意外,随即摇摇头道:“难,诸蕃部落首领皆不愿,说是不愿背乡迁离,但赵正言也知道,一旦编户齐民,这些人便失了依仗,又如何肯答应?……朝廷对此也无办法,只能花钱笼络,利用他们抗击西夏,亦不敢过于逼迫,免得其倒向西夏。”

赵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难怪了……看来要对西夏用兵,首先得解决当地蕃民。若不肯编户齐民,纳入大宋,那就只能……驱离。”

宋庠皱眉提醒道:“当地蕃民亦民风彪悍,不逊西夏党项,若与其交恶,恐陕西四路因此陷入混乱,介时西夏恐怕也会趁机进兵,讨伐我大宋以拉拢蕃民。”

“是故要先内后外,先加强陕西四路的防御,于险要之地修筑要塞,于平坦之处修造城池,先将陕西四路打造地固若金汤,介时再与蕃民交涉,若其愿意编户齐民,那自然最好,大宋可以纳入,化蕃为汉;若始终不愿,那也只能下重手……放火烧山焚林,断其口粮,迫其迁移。”

好狠啊,这小子……

几位相公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庞籍皱眉道:“蕃民悍勇,若其倒向西夏,助纣为虐,我大宋岂非更难以招架?”

赵旸笑道:“庞相公,我可从未说过我要和西夏正面交锋啊,我主张的是打非对称之战!”

“非对称之战?”

几位相公面面相觑。

“对。”赵旸点点头,解释道:“假如说西夏是个彪悍的壮汉,大宋便是个文弱书生,二人当面肉搏,大宋肯定毫无胜算,但若大宋手持一柄强弩,立于城上朝其激射,西夏赤手空拳,即便再是彪悍,又有何用?”

文彦博、宋庠、庞籍、高若讷四人听闻,若有所思,唯独陈执中一头雾水,不解道:“西夏亦有强弩……”

“是。”在其余四位相公暗自鄙夷的目光下,赵旸笑着解释道:“但只要我大宋的强弩射程比西夏远,那也无碍。……陈相公,我这就个比喻啊。”

“哦哦……”陈执中恍然大悟。

宋庠瞥了他一眼,都懒得说什么,问赵旸道:“这即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那‘以己之短消彼之长’又何解?”

赵旸笑着解释道:“西夏肯定不愿白白挨打,必然要设法爬上城墙与大宋当面肉搏,介时大宋这个文弱书生就可以逸待劳,借城墙为助,以守待攻。”

宋庠恍然,但出于某个原因未作回应,从旁庞籍惊讶道:“赵正言这番主张,倒是与范相公的筑城之策颇似。”

“哦?”赵旸稍有意外:“范相公也主张筑城?”

“是。”庞籍点头解释道:“范相公昔日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鄜延路军事,那时他便主张于宋夏边界平坦处筑城,以防西夏长驱直入,故先后修复金明寨,万安城,又筑青涧城……不过并未提出似赵正言这番‘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以己之短消彼之长’之妙论。”

赵旸细细听完庞籍的讲述,笑着摇头道:“庞相公误会了,范相公筑城也许是为了防守,但我是以守为攻。再者,他也过于保守,只修造了两座城,换我,建他一千座,每隔二三十里一座城,步步为营,一路推进,一直建到西夏都城。”

好家伙!

殿内众人惊地倒吸一口冷气,就连赵祯也被赵旸这“一千座”给惊到了,毕竟之前赵旸可没提到此事,只提及了“体量攻势”及“非对称作战”。

庞籍欲言又止道:“建城之事,花费甚巨,且旷日持久……”

“我知道。”赵旸点点头道:“此事我先不透露,短则半年、长则一年,介时我有把握令大宋在三个月内建起一座二里方圆的小城,墙厚丈余、高二丈。……当然,我只是说建城墙,城内建筑不论。”

“三月?”庞籍难以置信,自动忽略了赵旸最后的解释。

毕竟一座城只要建好城墙,剩下的都好办。

宋庠转头看了眼官家,意有所指道:“对此宋某略有耳闻,说是赵正言得官家特许,于尚书工部名下组建技术司,所费皆不走三司,由官家的内钱库拨付……”

其余几位相公亦纷纷看向官家,这事他们也听说了。

赵祯微微点头道:“确有此事,不过此次暂且不论。就按赵旸说的,短则半年、长则一年,介时朕再与诸位相公一同审视他技术司的成果。”

殿内众人心痒难耐,但既然官家已发话,他们也不好再追问下去。

“那就静候赵正言的佳音了。”陈执中笑着道:“若我大宋日后果真能三月建起一座城,兼用赵正言之策,陕西不复西夏之忧也。”

庞籍瞥了他一眼,随即对赵旸道:“赵正言果真要建一千座城?”

赵旸摇头道:“一千座只是虚数,但建城并非玩笑,唯有据城而守,才能抵消西夏军队之强悍,拉近宋夏两国军队的实力差距。”

“但这花费可不小啊……”庞籍皱眉道。

赵旸闻言笑着摇头:“既要求稳胜,又不想多花钱,这世上哪有这种好事?……以大宋当前军力,可以稳胜西夏军队么?怕是以二敌一都未必能胜。既然如此,何不更改赛道,充分利用大宋体量,兴钱粮攻势,逼西夏与大宋各陈兵数十万于边境,互拼钱粮消耗?大宋体量大,钱粮亦多,拖他个十年、二十年,足以兵不血刃耗死西夏。”

庞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若西夏来攻……”

“坚壁清野,据守不出。”

“若其挑衅邀战……”

“不战。他要攻城随他,大宋坚守即可。”

“若其围城,使城内断粮断薪……”

“以数倍兵力迫其后撤。其若不退,便于旁侧结寨,与城内守军互为犄角,以势相逼。”

“若其使诡计,例如诈败诱敌……”

“不追。哪怕西夏举国兵力在我方城外呈现溃势,亦不贪胜。待确认其退走,安安分分每隔二三十里建城,日拱一卒、步步为营,一路建到西夏都城。”

宋庠与庞籍频繁设问,赵旸皆对答如流。

临末,赵旸又总结道:“总而言之就是筑坚城、打呆仗,不倚奇谋,亦不以战场取胜为重,单纯以国力碾压,兴非对称之战,以强击弱、以多击寡,这便是对西夏之必胜战略!”

庞籍与宋庠对视一眼,不禁苦笑。

他们也自诩知兵,但碰到赵旸这种龟壳流战略,亦想不出该如何破解。

陈执中抚掌赞叹道:“以正道用兵,不以奇胜,堂堂正正,正如赵正言为人,妙!妙!”

就这小子?还堂堂正正?

高若讷目光不屑地瞥了一眼陈执中,随即神色复杂地看着赵旸。

他方才听得很仔细,努力想要找到破绽,借此搬回一城,但实在是挑不出破绽。

硬要说有何不足……

“就是太费钱了……”

赵祯一脸心疼,说出了几位相公的心声。

赵旸不满道:“西夏虽小,也有三四百万之人口,五十万军队,想要一劳永逸解决这等威胁,又怎能怕花钱?再说这钱花出去又不是打水漂了,那一座座坚城可以看得到不说,亦可以借此拉动国内经济,刺激民间货币流通……”

“唔。”赵祯若有所思地点头。

不管怎么说,赵旸这番对夏战略总算是令他们看到了几丝击败西夏的希望,不复前几年连败三仗后,宋国对西夏毫无办法,只能“赐岁币”罢战言和。

想到这里,赵祯问五位相公道:“朕欲以此作为对夏战略,几位相公可有异议?”

几位相公相视一眼,齐声道:“臣等无异议。”

“好,既如此,宋相公、高相公,劳两位领枢密院,就以此论重新制定对夏战略。”

“谨遵圣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