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十五章:《泛疫病防治管控规章》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0:59

在李供奉的协助下,赵旸花了些工夫阅览了御药院梳理的防疫章程,基本上也了解了大宋的防疫水准。

防疫最关键的便是控制扩散、防止其继续传播,在这一点上,御药院出台的防疫章程有些出乎赵旸意料,该章程中明确指出洁净水源、灭杀虫鼠、患者隔离以及清理秽物,包括患者的呕吐物与排泄物。

甚至于,章程中还提到要用草药烟熏的方式来对隔离患者的居所进行消毒。

难道宋时就已有人察觉到疫病能够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赵旸试探询问李供奉:“为何要以草药烟熏?”

李供奉答道:“久疫之人,滋生疫气,故要以熏香祛除。”

通过他的解释赵旸才恍然:确切地说,宋人还并未能确认疫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但他们也早已发现感染瘟疫患者会发散出令人不适的气味,尤其是呼吸时,他们认为这就是导致人染病的“疫气”,或叫疠气,因此采取草药烟熏的方式予以驱散。

这算是在不知原理的情况下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实在难得。

“那这‘茶汤治疫法’又是什么道理?”赵旸又问道。

据他所知,茶叶确实有解毒功劳,但也不至于被御药院当成治疗瘟疫的灵药,毕竟就他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御药院还是很有水准的。

李供奉疑惑地瞄了一眼赵旸,迟疑道:“所谓茶汤治疫法,即叫疫者饮用茶水,镇压体内疫气……”

“管用么?”

“这个……”李供奉摇了摇头道:“不瞒小郎君,功效不及预期。”

“预期?”

“是。”李供奉点点头,解释道:“我御药院也好,翰林医官院也罢,皆有留存近各地呈报的疫案,我等梳理后发现,无论何地,常饮茶者患疫极少,症状较轻者甚至可以不药而愈;反之则较多。”

赵旸仔细琢磨了一下,随即表情古怪地问道:“有没有可能并非只是茶的关系,关键更在于富人喝的多是煮沸后的水,而穷人喝的大多是生水呢?”

“嗯?”李供奉一愣,随即微微色变道:“小郎君这么一说……”

他细细琢磨了片刻,惊呼道:“小郎君的意思是,疫气无形无色,可渗于水中?”

“唔。”

赵旸含糊应了一声,也不想多花精力解释,指着“死者安置”这一项又问道:“死于瘟疫的尸体,皆是火化后葬入土中”

李供奉恨不得再讨论讨论“疫气渗于水”的这件事,但见赵旸越过不提,他也不好追问,如实道:“死者尸体,按理会通知家眷,由其安置;但若无人认领,那便由官府一并安置……”

“火化后安葬?不会引起民怨么?据我所知,自古以来不是盛行棺木土葬么?”赵旸好奇问道。

“这个……”李供奉显得有些难以启齿,吞吞吐吐道:“民间多有佛教信徒,佛教提倡法相无形,不拘于肉身凡相,故能接受火化。”

“当真?”赵旸也不抬眼,随口问道。

“呃……”李供奉犹豫良久,小声道:“不敢瞒小郎君,实是穷困百姓大多无钱购地安葬亲人,故……”

“……”

赵旸瞥了李供奉一眼,摇摇头道:“这可真是讽刺。”

李供奉干笑两声,不敢接茬。

随即,赵旸又翻阅了御药院防疫的药物,其中有一些药材他颇为眼熟,也有一些则不了解。

这一块他不敢提出什么意见,毕竟在这方面,御药院和翰林医官院才是专业的。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在这些防疫药材中看到了几味称得上名贵的药材,比如说犀角,也就是犀牛角。

他指犀角二字问道:“这一味犀角……属于贵药吧?”

“是。”李供奉微微颔首,解释道:“犀角属于御药,然官家心仁,知犀角可治疫症,便叫人碎之揉入药中,送至疫地。”

赵旸微微点头,心中有些感慨:宋仁宗确实一位名副其实的仁君。

感慨罢,他起身向李供奉道谢:“有劳李供奉为我解惑,待我写成札子送呈官家,定不忘李供奉的功劳。”

“岂敢岂敢。”李供奉心中大喜,连连辞谢。

在李供奉告辞离开之后,赵旸便开始书写防疫条例。

其中有至少一半内容他可以照搬御药院整理的防疫章程,他只要给于补充即可。

这可并非照猫画虎,相反,他补充的都是关键。

比如说,赵旸首先明确了瘟疫的原理,鉴于宋人尚不知“病菌”的存在,他索性将其解释成“肉眼难见的疫虫”——虫子宋人肯定是见过的。

其次,他又参照后世防疫的传播分类,将瘟疫的传染方式明确分类,分为饮食传播、虫鼠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以及空气传播。

饮食传播很好解释,即饮水与食物,在这一项上赵旸明确提出了“百沸无毒”的概念:其一,规定饮水与食物都必须经过煮沸,且规定必须煮沸半刻时以上,即后世的十五分钟,如此方能杀死“疫虫”;其二,饮食与医用之物不可长时间暴露于不洁环境下,防止二次污染。

虫鼠传播也不难解释,指出虫鼠叮咬也会传播瘟疫,提醒疫地做好驱虫、灭鼠工作即可,这一点宋人已经得知。

再次是接触传播,包括接触患者的皮肤、衣物以及随身携带物品。

鉴于没有医护服以及手套,赵旸只能强调勤以皂角洗手,且患者与医者脱下的衣物需以沸水消毒等等。

包括飞沫传播也是如此。

据李供奉所言,鉴于“疫气”的“证实”,被派去疫地的医者在这方面早已有所防备,尤其是有经验的医者,他们会提醒年轻的同僚用草药烟熏过的布蒙住口鼻才去见患者,变相起到了口罩的作用。

并且,医者们随身携带装有药材的香囊,一旦到了“疫气”较重的狭室,就会用香囊抵住口鼻呼吸,也算是歪打正着。

但这还不够,赵旸至少要让他们知道瘟疫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也是类似的道理。

光是字面解释瘟疫的“原理”及传播方式,内容便足足有两千多字,赵旸只写了前五百个字就感觉手腕酸痛,一旁王中正瞧见,便自告奋勇代赵旸执笔,赵旸口述,他用笔记。

“中正,你这字……练过?”

看王中正写了两行字,赵旸的表情不免有些尴尬。

“是,宫内有人专门教,卑职等照着学……”

王中正谦虚道。

赵旸看了一眼其余十名御带器械:“你等……都是?”

“是。”众人颔首。

赵旸抿抿嘴做了一个古怪的表情。

好家伙,他居然是这里写字最难看的一个……不愧是大宋,连宦官都写得一手好字。

虽然有些尴尬,但有王中正等人代笔,赵旸自然就轻松地多了,他拉过一张凳子坐到桌旁,一边口述,一边看王中正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

足足两千多字,不说赵旸说得口干,执笔的王中正更是写得连连吐气,强打精神。

更要命的是这还是初稿,需要再做删改。

这令赵旸不得不佩服那些动辄写几千字札子的官员,比如范仲淹,一篇《答手诏条十事》近八千字,实在厉害。

好在这边会写字的人多,王中正撑不住了就换一个。

这不,在写完初稿后王中正就有些撑不住了,字体渐渐变形,于是王明自告奋勇地接替,将删改后的初稿又抄了一遍。

就在赵旸阅览第二稿时,殿外忽有一名宦官在外探身问候:“赵小郎君?”

赵旸转头看去,见这名宦官十分眼生,疑惑问道:“有事?”

那名宦官微一躬身,迈步走入殿内,朝赵旸作揖笑道:“小的昨日见过小郎君,小郎君许是不记得了。”

王中正走到赵旸身旁,附耳低声道:“此人是入内内侍省内东头供奉官、兼勾当宁华殿黄昭,小郎君昨晚在福宁殿见过,跟张贵妃一道去的。”

“哦。”

赵旸恍然大悟,拱手对黄昭道:“原来是黄中官。”

“不敢不敢。”黄昭连道不敢,又朝王中正点头招呼。

同为入内内侍省的内东头供奉官,二人品阶相同,但由于他还有一个勾当宁华殿的差遣,因此地位高于王中正。

当然,鉴于王中正因庆历宫变中有功,先被官家召置左右,如今又派至赵旸身旁,黄昭自然也要拉近关系。

“黄中官有什么事么?”

“是这样的,贵妃娘娘命小的送来两盒小食,一盒献于官家,一盒赐于小郎君……”黄昭说着便将一名年轻貌美的宫女唤入殿内,后者手中提着一个紫漆食盒,将其摆到桌上后又向赵旸行了一礼,这才回到黄昭身后。

贵妃娘娘?

那个张美人?

赵旸表情有些古怪,犹豫着对黄昭道:“劳烦替我谢过贵妃娘娘。”

黄昭拱手应下,带着那名宫女转身离开。

目视二人离去的背影,赵旸若有所思。

从旁,王明几人则好奇地打开食盒,只见盒内摆有一盘枣干,一盘果脯。

“小郎君,要不……”瞥了眼食盒,王中正欲言又止。

赵旸表情古怪地捏起一刻枣干,脑海中飞快闪过后世一些剧中巧妙下毒的桥段。

但当他又想到那位张贵妃据说仗着官家的宠爱,觊觎皇后之位,常常与曹皇后较劲,还不断以逾规的方式来彰显地位,他便毫不犹豫将那枚枣干丢入口中。

“唔,还挺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