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章:千年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9

宋庆历八年十二月,赵家天子赵祯深感近年频繁发生天灾人祸,遂改明年元为“皇佑”,并大赦天下,寄希于否极泰来、天下太平。

未曾想刚过新年便天现日食,朝野震动、万民惊恐;又传河北再现水灾,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这令他心中郁郁,遂罢上元灯庆、停作乐之事、以示哀悼。

这日,赵祯与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高若讷、叶清臣、梅挚几人于垂拱殿西殿商议河北赈灾之事,曾公亮在旁负责起居注,忽有内官手捧一块绢布来报,说是宫外来了一名异人,自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今欲向赵家天子进献《七洲五洋图》。

赵祯很是惊奇,便叫身边宦官王守规将绢图呈上来,仔细观瞧。

只见那块绢图上绘有洲陆六块,其中最大那块洲陆的东方一角上写着一个“宋”字,想来便是他宋国疆域。

可他大宋,就占这一小块?

赵祯心下怀疑,便叫陈执中、庞籍、宋庠几人也近前观瞧,后几人看罢啧啧称奇,却也无法断定此图的准确与否。

“贺喜官家,异人献图,此祥瑞之兆也。”陈执中拱手相贺。

祥瑞之兆?

赵祯听罢心中不住苦笑。

他倒是想得个吉瑞之兆,是故在去年的十二月才会决定于今年改元,可谁能想到刚过新年,便又是天现日食凶兆、又是发生河北水灾,接二连三地打破了他的侥幸。

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对那名自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异人心生了好奇,便吩咐王守规将此人请至宫内。

王守规领命而去,大概一炷香工夫便去而复返,面容古怪地禀报赵祯道:“官家,那名异人已请至宫内,正在殿外等候。”

鉴于赈灾之事也商量得差不多,赵祯笑谓陈执中、庞籍、宋庠几人道:“诸卿与朕一同见见那异人可好?”

“但从君命。”诸位大臣拱手回应,他们也有些好奇那所谓的异人。

于是赵祯便命王守规将那名异人请到殿内,没想到王守规出去之后,竟领着一个看似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年回到了殿内。

这……这便是适才献图的异人?

君臣几人面面相觑,随后便暗暗打量那名少年。

在此期间,那名少年也用好奇的目光看向赵祯,看向这位整个殿内衣冠最为华贵的赵家天子,半晌后拱手作揖,用略显古怪的口音拜道:“山野汉民赵旸,拜见陛下。”

陛下?

一直以来被称呼官家的赵祯听了有些惊讶,不过倒也没想去纠正什么,面色和蔼地问道:“小……便是小郎君献的这《七洲五洋图》?不知从何处所得?”

“正是。”名为赵旸的少年再次拱手:“是在下亲手所绘。”

亲手所绘?

殿内诸人听了感觉有些惊疑,庞籍更是忍不住质疑道:“我观小郎君年岁不过十五、六,这岁数怕是尚不够游历罢我大宋地域……”

尽管话没有说完,但殿内众人都能明白他想要表达的含义:这图不会是你小子随手瞎画的吧?

面对庞籍的质疑,赵旸转头看了这老头一眼,轻“呵”一声,并未辩驳。

庞籍的面色有点挂不住了,他感觉这小子那一“呵”中隐隐带有“懒得和你解释”的不屑。

他堂堂参知政事,竟被一个小儿给嘲讽了?

当然他并未发作,毕竟这是在官家面前,况且殿内还侍立着负责记录天子言行的起居注官员曾公亮,若他因此失态,就算官家不怪罪,也难免会被曾公亮在起居注上记一笔“御前失仪”,甚至还有可能被写入史册。

再者,他也隐隐感觉出那名少年的不平凡,至少他的儿孙在这个岁数时无法像这名少年般,在官家与诸朝中重臣前表现地如此从容自若。

而这一点殿内其他众人也看出来了,心下很是诧异。

最后还是赵祯接过话茬,替老臣子掩了尴尬,顺便也问出了心中的疑惑:“小郎君自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想来言之有物,只是……我大宋当真仅占这么些?”

赵旸拱拱手回道:“整个天下,约有五十三个大宋之大,而大宋只占其一……”

五十三个大宋?

见赵旸煞有其事地说出具体的大小差别,赵祯与诸臣更为惊讶:难道这少年,竟真的有这等才能?

短暂的寂静过后,赵祯忍不住问道:“朕亦知天下除契丹、西夏、高丽外,尚有占婆、真腊、三佛齐等诸多蕃邦,然却从未有人言及天下之大,小郎君所言,闻所未闻,使朕大开眼界……不知小郎君从何处得知?是生而知之,或是有贤师教授?”

赵旸想了想,点头道:“我确实有老师……”

“哦?”赵祯顿时来了兴趣:“可否为朕引荐?”

听到这话的赵旸脸上露出了为难之色。

“有何不便么?”赵祯试探道。

赵旸点了下头,但却未解释原因,这难免让殿内众人产生了误会。

“此等大贤,奈何无缘得见……罢了。”

心生误会的赵祯遗憾地叹了口气,随即又看着赵旸温声道:“小郎君今日献此奇图,朕当有所回应,不知小郎君想要什么赏赐?”

赵旸精神一振,拱手道:“此图不过是在下信手所绘,不值一提,在下以献图为名,只为与陛下私下一叙。”

“私下一叙?”

赵祯微微一愣。

尽管他也猜到这名少年的献图之举必有所图,但怎么也没想到对方的目的竟是要求与他“私下一叙”。

他好奇道:“不知小郎君要与朕叙些什么?”

赵旸摇摇头道:“有些话,只可让陛下知晓。”

赵祯闻言颇有些好奇,抬手指向殿内诸人道:“这些位皆是我大宋的肱骨重臣,亦不可旁听?”

“是。”赵旸面色如常,微微一颔首。

这小子……

殿内众大臣或多或少心生了几分不渝。

但既然话已经说到这份上了,诸位大臣也就识趣地告退了。

片刻工夫,殿内就只剩下随侍太监王守规与几名跟班太监,以及负责修起居注的曾公亮。

此时赵祯好奇地问赵旸道:“小郎君有什么话要跟朕讲?”

“还不能说。”

赵旸摇摇头,在瞥了一眼殿内的王守规与曾公亮后,拱手道:“为防隔墙有耳、机密走漏,请陛下撤走殿外卫士。殿内这两人,也要一并撤走。”

赵祯听了有些犹豫,迟疑间就听王守规在旁低声道:“官家不可,此子来历诡异,意图不明,若心怀歹意……”

赵旸听得明明白白,轻哼一声后目视着赵祯道:“容在下说句真心话,若非陛下是我本家,我今日根本就不会来……我也是冒着风险而来,没想到陛下的胆魄还不及我……”

“住口!”

王守规大惊,失声道:“狂悖小子,竟敢对官家如此无礼!”

“好了。”

赵祯抬手阻止了王守规,面带疑惑地审视着赵旸,在思索片刻后道:“你等且先退下吧……”

“官家!”

王守规面色一惊,正要再劝,却见赵祯面露不悦道:“难道朕还不及一个十余岁的稚童么?”

听到这话,王守规不敢再劝,挣扎了一下之后还是犹豫着退出了大殿,吩咐殿外卫士暂时撤离。

而期间,曾公亮见赵旸的目光投向自己,上前一步拱手道:“老拙乃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曾公亮,受职为官家修起居注,以便日后修撰国史。是故,是否允许老拙旁听?”

他觉得赵旸不知“修起居注”一职,正要解释一二,却见赵旸一边抬手制止,一边嗤笑道:“不必解释,我知道修起居注是怎么回事,记录天子言行嘛……不过,自宋太宗之后,这起居注还有什么可信度么?我看注不注两可。”

宋太宗?

赵祯一愣,微不可查地皱了下眉。

而曾公亮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被赵旸那番话气得吹须瞪眼,却不知该如何反驳,谁让宋太宗确实在这件事上留下了污点呢。

就在他忍不住要发作之际,赵旸好似忽然想到了什么,抬手摸了摸光洁的下巴,思忖道:“曾公亮……唔,我知道你,你好像……应该是能拜相的。”

“那可多谢小郎君的吉言了!”曾公亮咬牙切齿道。

这位刚刚年过五旬的老臣毫不领情,毕竟以他现在的资历,只要不出什么意外,日后荣登相位那是必然的,何必承情?

没想到赵旸却摇摇头自顾自道:“吉言谈不上……我真正想说的是,希望老曾你莫要自误,断送了大好前程,也害了大好性命。”

“前程?性命?”曾公亮一愣,皱眉看着赵旸。

“对!”赵旸点点头,语气笃定地说道:“若今日你定要在殿内旁听,事后陛下就算再爱惜贤才,也必然要痛下杀手。……毁了前程、送了性命,又害得陛下背负杀害贤臣的恶名,何必呢?”

“……”

曾公亮闻言震惊,将信将疑转头看向赵祯,而事实上赵祯也搞不清楚状况。

半晌,赵祯开口道:“曾卿,你……先退下吧。”

曾公亮看了一眼有恃无恐的赵旸,面庞一阵颤动,但最终还是选择躬身领命:“……遵命。”

数息后,曾公亮也退出了殿外,此时垂拱殿百步之内,除了赵祯,就只有自顾自走到殿门口向外张望的赵旸。

“朕既已下令众人后撤,又有谁敢抗命不遵?”

看到赵旸举动的赵祯轻哼一声,随即带着几分不渝,语气莫名地说道:“现在可能讲了?朕很不解,小郎君究竟依仗什么,敢妄言朕会杀害朝中重臣。”

而此时赵旸也已确认殿外果真无人,于是回到殿中,笑道:“陛下别着急,且容我重新做个介绍。”

说着,他朝着赵祯再次拱手作揖,压低了声音:“我叫赵旸,来自一千年后……”

“!!”

赵祯先是一愣,随即双目逐渐睁大,脸上满是惊骇与震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