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十一章:磨勘

书名:铮铮大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9

就像种谘猜测的,种谔已然心动。

不可否认,如今他在任宫内任三班奉职,在寻常人眼里也是个了不得的差事,但说到底还是朝廷念及其父种世衡生前功劳授予的荫补官,说得难听些,是他父亲的病故才换来了这个位置。

但在此之后呢?

实话实说就剩不下什么情分了,只能靠自己慢慢地熬资历,等熬到一定年限便可“磨勘”,即考绩升迁制度。

正常情况,文官是三年一勘,武官是五年一勘;若期间犯下过错则少说延期一至两年。

待磨勘期满后,还需要有人举荐,且举荐者必须得有举荐的资格,即官阶和职务必须达到一定的阶层。

以种谔举例,他是在其父种世衡病故后一年才被朝廷荫补为三班奉职,迄今为止已在这个职位上任了快三年,勉强已经有了“磨勘”的资格。

鉴于武官五年一磨勘,正常情况下种谔要再熬五年,才能在举荐者的举荐下,提一级官,迁为左、右班殿职;之后再熬五年,经举荐迁为左、右侍禁;又五年经举荐迁东、西头供奉官。

历经十五年,介时至少三十五岁的种谔,才勉强可以和如今的王中正平起平坐——之所以是勉强,只因王中正供职于入内内省省,较入内省的地位更高。

之后又五年迁大使臣,即内殿承制、内殿崇班阶。

又五年,可升皇城司辖下诸司副使,比如洛苑副使、六宅副使、供备库副使等,此时为从七品。

又五年,可升皇城司辖下诸司使,即副职改正职,此时为正七品。

在此之后可外任遥郡官,即遥郡刺史、遥郡团练使、遥郡防御使及遥郡观察使,品阶为正、从六品。

到这一步,三班官的升迁之路基本上就到头了,但此时若立下功勋,得到官家的特旨,那便可以再升一级,改“遥郡”为“正任”,如遥郡刺史变刺史,遥郡观察使变观察使。

这一阶除几乎不可能授予的节度使为从二品,其他都是正、从五品,而这基本上也是武官所能得到的最高品阶。

回顾整个磨勘过程,耗时整整四十年,介时种谔已年过六旬。

而这还是理论上的升迁速度,真实情况下,某些人在某个职位上一卡十几年,比比皆是。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要看是否有足够资格的人为你举荐,倘若找不到足够资格的推荐者,就算磨勘期满了也无济于事。

而种氏兄弟在朝中也谈不上有什么过硬的人脉,其父种世衡生前任环庆路兵马钤辖,说白了也不过就是正六品的地方官,少数关系尚可的京朝官,比如范仲淹、韩琦、庞籍,前二人当时已被出知地方州县,后者也算不上有过硬的交情,又怎么可能对种氏兄弟特殊照顾。

鉴于这种情况,此次赵旸主动前来招揽,态度诚恳、礼数尽足,事实上种谔就已经心动了。

虽说三班奉职这等皇宫守卫改任天武军营级副指挥使这确实有点亏,前者乃九品,而后者根本就是无品杂阶,但架不住这位赵小郎君来头来呀,考虑到自己就算身在宫内,若非特殊情况也未必能得到官家的青睐,以九品官阶换一个前途无量的靠山,孰轻孰重种谔自然看得清楚。

因此在接下来的酒宴中,种谔频频向两位兄长劝酒,随即趁兄弟几个喝地微罪,假意回忆昔日兄弟几人在父亲军中的经历,借机告知赵旸他两位兄长的擅长:“……我记得那时父亲任知青涧城事、环州知州……那时大哥、二哥为他左膀右臂,三哥出任粮官,四哥出任军尉……”

赵旸一边饮酒一边听着,时而若有所思地观察种家老二种诊及老三种谘。

之前他就看出种诊性子沉稳,虽穿着一身朴素的皂青官服,好似颇为儒雅,但骨架却显大,看起来颇为厚实,兼之隐隐有大将风范;而相较种诊,种谘看上去稍显消瘦,但反应更为迅捷,这大概与其年幼时在其父身边担任粮官有关。

一个是称得上全盘了解军中事务的将才,一个有熟络军中后勤事务的人才,毫无疑问,若两人连同被其称之为“勇”的种谔一同加入天武第五军第一营,种诊担任“主将”、种谔作为“勇将”、种谘出任后勤粮官,光这三兄弟就足以撑起一个营。

但遗憾的是,种诊、种谘二人看上去并不是很乐意。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种诊、种谘听弟弟种谔无缘无故提及昔日之事,立刻就猜到了弟弟的意图,心中暗骂,但又不好当着赵旸的面打断,只能反过来劝酒,以便阻止自家弟弟再继续透露下去。

谈不上自私、也谈不上不顾兄弟之情,毕竟他俩也要为自己的前程考虑。

他俩如今一个在将作监担任主簿、一个在太常寺担任郊社斋郎,都属文官,升迁较武官更为容易、地位也较武官更高,既然有机会脱离武官的深坑,为何还要再踏进去?

硬要说有什么迟疑,那也只是因为赵旸——毕竟他俩也知道这位小郎君来头不小,不知为何深受官家信赖,但相较目前担任武官的种谔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投奔这位小郎君,身为文官的他俩,自然要多做权衡一番。

而对于种诊、种谘二人迟迟未有松口,赵旸也不在意,毕竟他也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所导致——若不是他情况特殊,他也不愿在宋朝出任武职,做个文官多轻松?

想到这里,他对仍在设法劝说两个哥哥的种谔道:“种奉职,既然你两个哥哥不愿答应,就算了吧……”

“员外郎……”

种谔似是误会了什么,面色微变,种诊、种谘二人面色也是心中一惊。

就在三人要解释些什么时,赵旸压压手笑道:“莫要误会,我没有别的意思……其实我可以理解种家二郎与三郎为何不愿,如今大宋这风气,换我是文官,我也不愿踏足武官这个坑,辛苦、危险不说,还落不着好,处处遭人看轻……”

见赵旸说得如此敞亮,种诊、种谘二人心中一愣,随即种谘惭愧拱手道:“员外郎如此敞亮大度,反令我等……羞愧难当。”

话音刚落,就见种诊忍不住好奇,问出了之前与曹佾一般无二的疑问:“那赵员外郎即深知此事,为何却要出任武职呢?以工部司员外郎之官出任一营指挥使,闻所未闻。”

“大概是因为我想做一些改变吧……”赵旸端着酒盅微晃了几下,语气莫名道:“大宗自诩中原正统,却与西夏、辽国三分天下,空有百万禁军,举国军队更是不下数百万,然每逢战事,屡战屡败,诸位就不觉得窝囊么?”

“……”种诊、种谘二人对视一眼,不敢搭茬,倒是种谔听得情绪高涨,连连点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