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扬名四海

作者:东北拍黄瓜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十三章 登门造访

书名:扬名四海 作者:东北拍黄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0

清晨,秦扬刚出房门,就看到在一楼等候的张起。

此时,张起梳理好头发,刮干净胡渣,穿着干净的青色长袍——好一个稳重得体的少东家!

秦扬房门一响,高正也走了出来。他也很快注意到一楼的张起,不禁惊呼:“我的天,你是张起的弟弟吧?”

张起站起身,抱拳道:“高兄莫要取笑我了。”

两人走下楼,又好好打量了一番。

秦扬忍不住称赞:“你行在队伍前面,任谁都会觉得我们是哪家大商号。依我看,你就不要佩刀带剑,做我们的形象担当,反而更有益处。外人面前,我便是镖头,你就是少东家。”

张起沉声说:“只要能帮上大人,怎样都行。”

没多久,所有人都出门集合。众人吃过早饭,就上车跨马,井然有序地准备好。

“出发!”

……

得到张起之后,车队如鱼得水。

张起对榆安这条路非常熟悉,哪里有近路,哪里适合停下休息做饭,哪里有可能遇到匪人,可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且他经验丰富,知道临阳那边月初会有哪些大镖队过来,就带领车队在有危险的地段等候或者追赶,和其他大镖队保持距离又不脱节,卡好白天最不容易遇险的时间过去。

张起为人亲近随和,对秦扬又忠心耿耿,虽然身为晋人,但很快就融入进队伍里。骧骑营的将士们都知道了他的事,和他并没有什么隔阂。

不过秦扬没有把彭云和李六的身份告诉张起。他二人毕竟是土匪出身,而且到了榆安之后就各走各的路,秦扬不想因为他俩勾起张起的痛处,便让彭云李六一直跟在车队中段。

一路上异常顺利,就连天公也非常赏脸,无风无雪,每天都是冬阳暖人。毕竟马车拉的是货物,就算再怎么顺利,终归不会太快,可在此条件下,已经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在秦扬这边了。

……

第三天晌午,车队终于行到了榆安城外。城外视野一片广阔,城墙颇为高,两侧连着太和山脉,一眼望去,这座大城好似镶嵌在绵绵大山之中一般。

李六本来就是送秦扬他们到榆安,这三天里,也都是他和同乡在掌管车队所有人的伙食。既然已经到了这里,自然没有理由再凑在一起。

李六和几个同乡最终还是好好拜谢了秦扬,若不是他破了飞云堡、斩了王雄,梅南镇的人恐怕过不好这个年了。

送别李六之后,彭云也找上秦扬:“英雄,我想自己去了却之前的仇怨。”

秦扬不解:“我答应过你,帮你杀掉顶替你的仇家。”

彭云摇了摇头,说:“我亲眼目睹你如何杀的王雄,也听说了张起的事。在下佩服你的胆识和勇武,我虽曾经为匪,却盗亦有道。我自己的事,我来了结。他日若有缘再见,若我向英雄讨杯酒喝,还请不要吝惜。”

“好说!”

秦扬为彭云准备了不少盘缠:“我若不是有要事在身,便多管闲事帮你到底。你既然如此说,我也不阻拦。俗话说的好,无钱难死英雄汉。你尽管自行安排,如果将来需要我帮忙,我答应的事永远作数。”

彭云也不推辞,收下盘缠:“山不转水转,后会有期!”

秦扬送走了彭云,并未着急进城。他和张起、高正好好商量了一番。

“大人,以我之前的经验,榆安的守卫大多见人下菜碟。看到我们拉了这么多货,必定要敲竹杠。若是分批进去,可以省下不少打点的钱,但容易夜长梦多。”

高正拍了拍张起,笑道:“这个无妨,反正都是咱们的雇主掏钱。不妨直说大概要多少,我一会去跟押车的伙计要来就行。”

秦扬思索片刻,问:“除了伙计打点的,我们再拿出来些,是不是更稳妥?”

张起摇头否定:“不妥。行有行规,这打点的费用大致是有数的。拿的多了,人家就知道你是外行人,反而会惹来麻烦。咱们这个规模,大概要这个数——”

张起伸出两根手指。

高正不禁惊奇:“两千两?这么多?”

“哪里要这么多,两百两。”

秦扬拿了主意:“好,就按张起说的办。高正,你去跟伙计说一声,再告诉老杨,提醒兄弟们不要露出破绽。张起,把大家带进榆安,就看你了。”

“遵令!”

“是!”

一切按照计划行事,车队到了榆安城下,张起和秦扬翻身下马。

几名手持长矛的守卫早就注意到车队,大步迎上来。

“各位大人,我们是临阳商会李记的人,送货到榆安李记分号,这是总号的文书,请过目。”

秦扬端着一个沉实的小木箱,不动声色地交给后面的一个守卫。那守卫接过木箱,随后退到一边。。

守卫统领假模假样地看着文书,不一会,之前收下木箱的守卫跑过来,耳语一阵,统领点了点头,随即下令:“仔细盘查一番。”

后面走上来七八个守卫,用长矛胡乱掀开马车上的帆布,随意看了看,就算检查完了。

其中一个守卫准备查探谢婉儿的马车,张起跟了上去,说:“车里的人是家妹。”

守卫掀开帘子看了一眼,里面坐着一个怀抱琵琶的女子,也没多问,又放下帘子。

不一会,检查的守卫都折返回来。

“一切正常,没有问题。”

统领大手一挥:“进去吧。”

张起躬身感谢:“多谢大人。”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凭借着银子,一行人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进了榆安城。

榆安靠近晋西边境,却不是晋国的边防大城,驻扎的军队不到两万,且只是寻常军队。榆安处在太和山脉的隘口,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并且出榆安后,西南方向五百里就进了唐国边境。自古以来,晋和唐一直交好,唐军不擅战天下皆知。因此,榆安的晋国守军不过是摆设。

“榆安,我秦扬来了!”

进入榆安城后,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秦扬直接命令所有人前往李记分号。

车队从城东门进入,而李记分号在城中区域,这一截路不远,可秦扬暗中传令所有人下马分行,避免引人注目。

所有骧骑营的将士都心知肚明,一旦在榆安城里惹出事端,所有努力就会付之东流。行百里者半九十,此刻已经到了晋西,绝对马虎不得!

榆安固然比不上临阳那般繁华,却也是晋唐通商的要塞。唐人喜欢戴羽冠,从装束上看,就能得知榆安城里来往着诸多唐国商旅。唐地盛产茶叶,榆安城里有一半的茶叶铺子都是唐人开的。

好在一路上并未被人盘查,车队终于平安到达李记分号。秦扬等人护送完毕,交割了镖书,就匆匆牵马离开。

从张起那里得知,榆安府台衙门和晋军大营都设在城西。秦扬自然不希望离的太近,就带领众人前往城东北方向,找了一个周遭不怎么热闹的客栈落脚安歇。

高正、杨成、张起各司其职,去安顿所有人马,部署暗哨,并打探消息。秦扬独自坐在房间里,他并未着急行动,而是倒了杯清茶,静静沉思。

按照之前的想法,云湘公主已经失踪了将近三个月。倘若已经被捕,唐国和晋国没有理由不把公主推到台面上,作为打击唐国的筹码。而晋国也非常聪明,不会没有逮到公主就散布谣言,否则一旦被戳破,就算真的抓住了公主也无人相信,无法再动摇楚国。

而公主身边的人绝不可能如骧骑营一样,可以日行千里。他们必定是步步为营,掩人耳目。况且唐国多险山危岭,有道是“唐道之难,堪比登天”,公主他们就更加不可能离开太远。

因此,秦扬推断,公主一行人要么是躲进深山老林避世,要么是在绝境中寻找出路——会是哪里呢?

“公子,来喝些粥。”

已经到了下午,秦扬还没吃午饭。谢婉儿端进来一个食盘,上面放着一碗粥和一碟酱菜。

“好香啊!”

秦扬从沉思中转醒,只觉眼前这碗热粥香气扑鼻,用勺子轻轻一舀,便看到红枣、花生、薏米,轻轻吹一口气,随后咽下。

“清甜可口,不用就别的菜都够了。婉儿,这是什么粥?”

谢婉儿安静地坐在他身边,解释道:“这是腊八粥,发源地就是在榆安。而今每年腊月初八,晋国家家户户都会煮。”

秦扬忍不住又吃了好几口,问:“这粥不同寻常,加了这么多配料,你可知其来历?”

谢婉儿轻轻叹息:“说来惭愧。两百年前,晋国为了加强防御,抵挡西边的强秦和北方的胡夷,在雁北关大兴工事。被征募的百姓到了冬天吃不饱饭,总有人积劳而死。有人想出办法,将各种杂料,甚至枯皮树根,煮进粥里充饥。后来,雁北关外延绵五百里的城墙筑成,榆安一带再也不会直接面对秦国和胡夷的骑兵。为了纪念那些为了修筑城墙死去的劳工,就有了腊八粥,便是晋国的王公贵族也会吃。”

秦扬再次舀起一勺粥,看了一阵:“现在的腊八粥哪里还能看到典故的影子,昔人用命换来的东西,怕不是早就成了消遣。不说这个了,你之前有没有来过榆安?”

谢婉儿摇了摇头:“我也是第一次来这里,只知道些风土人情。若是具体的事,公子还得问张起。”

见秦扬默不作声,谢婉儿走到床边坐下,抱起琵琶,指尖轻轻一抚。琴声如涓涓细流,声声入扣,不同于初见谢婉儿时的剑拔弩张,此时如同置身于山林清泉边,淡看鸟兽鱼虫竞自由。

秦扬微微合目,只觉听着谢婉儿抚琴,愈发舒心。虽然暂时还未找到头绪,不过之前隐藏在心底的焦躁,已然被婉转的琴声濯去。

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大人,是我。”

秦扬上前打开门,让张起进来。

“禀报大人,我已经探明关府具体位置并选好路线,不会让太多人注意到。我们是否现在就动身?”

刚才正是秦扬让张起去打听关定边府宅所在地。在临阳的时候,他答应将关定边的家书送回,并代替他祭拜逝去的母亲。现在既然已经到了榆安,他自然会先去兑现承诺,再一心一意寻找公主。

张起自然也知道了谢婉儿是秦扬的“夫人”,就没有避讳。两人简单讨论一番,决定马上前去关府。

到了客栈外,张起问道:“既然是登门拜访,是否应该换一身行头?”

秦扬看了看身上的衣服,确实显得寒酸了些,便同意了张起的建议。两人边走边逛,顺路随意找了家成衣店。

秦扬身材偏高,店里衣服不多,且大多成衣不合身。最终,秦扬也懒得再找第二家,选了套白底青花瓷纹的套袍。

就在秦扬选衣服的时候,张起又在旁边的首饰铺里买了把黑布折扇和一块次品玉佩。秦扬并不喜欢这种琐碎饰品,可张起表示,晋国公子哥不论春夏秋冬,扇子和玉佩都是必需品。为了装扮的像点,秦扬也只好按他的说法佩上。

张起付了衣服的钱,绕着秦扬走了三圈:“大人这身一换上,就说家中有人在建汾做官,也不会有人起疑。”

秦扬不以为然,他一向习惯束身战衣,如今穿的如此宽容闲逸,一时间反而觉得不适应。

“就先这样吧,走。”

二人直奔关府。按照之前的计划,选了条最清净的路。路上并未有太多行人,可因为秦扬临时改主意换了行头,还是引起路人注目。

走了半刻,总算到了关府。关家的宅子不算太大,可门前戒备森严,竟然有一队飞鹰骑守门。

不过此时不同以往,秦扬自然不会担忧飞鹰骑找麻烦,两人便大大方方的走上前。

“站住!此乃关将军府宅,闲杂人等不得门前逗留!”

张起随即拿出秦扬交给他的信,递上前去:“我家公子和关将军是故交。前些日子,将军留家书一封,拜托我家公子送给府上的关夫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2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