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八十三章 决不允许

书名: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作为皇帝,朱允熥早就习惯了自己比较忙,也习惯了各种各样的一些突发状况,出现了问题解决就好,这也是最为根本的事情。

不管是针对宗室藩王,还是太仓那边的贪官污吏,或者是一些地方上的商贾地主等。

终归是需要去处置这些事情,案子查清了就行,有些事情也确实是不能耽搁了。

新一天的早朝让不少官员战战兢兢,太上皇下令申饬诸位藩王,令藩王府长史入京,下令削减藩王供用等。

虽然老朱是护短,这一次也不大可能对藩王们重罚。但是板子已经高高举起来了,卷入太仓案的藩王们就要战战兢兢了,没卷入的就当是以儆效尤好了。

这些不只是老朱的态度,自然也是朱允熥的态度,毕竟对于宗室也是需要有些约束,而不是让他们看起来肆无忌惮了。

对于一些事情,朱允熥其实也没有特别放在心上,主要是天底下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出现了一些状况就及时处置。

道衍率领着一些官员紧急赶往太仓,这还是第一批,接下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官员往返,因为这么一桩大案是皇帝非常重视的。

朱济熺等人不管心里是不是有些担忧,这个时候也只能开始起程回藩。和他们同行的不只是梅殷、宁国公主,也有就藩的朱松、朱模。

虽然除了一些小小的变故,但是该推进的事情还是在持续推进。

张福生送来帖子,朱允熥仔细的看了看,一系列需要重视的礼节、仪式等。

作为皇帝,很多事情都需要他出面,不过对此倒是也没什么可埋怨的,既然是皇帝自然也就需要承担起来这些责任。

还是和往常一样上朝,退朝后的郁新第一时间来到武英殿,“陛下,拨付的钱粮皆已到位,各地也多是开启疏浚运河了。”

总算是得到了些好消息,朱允熥笑着说道,“也该如此了,这事情筹谋许久了,也应该抓紧时间。真要是到了梅雨、初夏,就怕有水患。”

虽然不是工部尚书,但是作为户部尚书的郁新可太清楚水患带来的影响了。一旦遇到水患,肯定是要免税赈灾,每年基本上都有一些地方出现这些状况。

黄河改道、夺淮入海,这是黄淮地区的水患。但是不代表其他地方就没有,长江流域等地也有不少地方到了涨水期会有些山洪、水患。

朱允熥就继续说道,“今年记得夏税开始,务必要做好宝钞兑换之事。民心不可违,好不容易才有些向上的势头可不能断了。”

这件事情不需要朱允熥提醒,郁新等人也都是心里有数,说到底就是现在的大明宝钞信用度稍微的有了些好转,没有朝着沦为废纸的方向发展了。

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朱允熥忽然问道,“你说这一次给百官加俸,该定下何等数字为好?”

郁新顿时小心起来了,这个事情得罪人,“陛下,臣以为四品以上官员俸禄不低。若是加俸,该给四品以下官员加俸。”

朱允熥微微点头,“朕也是这么想的,四品以上的官员谈不上多富裕,也不会差。但是品阶较低的官吏,听闻不少都是只能养活自个儿。”

郁新知道这么说肯定是夸张了点,不过品阶较低的官员确实待遇一般,家里人口要是比较多的话估计养活一大家子都是有些难。

朱允熥看着郁新,有些感慨的说道,“宋朝时官员俸禄优厚,只是也难免有贪腐。本朝百废待兴,百官待遇也只能从简。”

郁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朱允熥说的有道理,开国之初确实百废待兴、待遇不够自然也正常,老朱此前还给官员们涨过一次薪呢。

不过就算是涨薪,四品以下的官员没得到多少好处,就算是涨了一次薪,四品以上的高官们也布局也得他们的待遇比得上两宋时期。

归根到底自然也就是皇帝小气了,甚至让人怀疑承康皇帝现在打算给官员涨俸禄,那也是因为他刚刚登基,这才给官员们涨薪。

虽然心里是这么想,不过郁新肯定不会表现出来,甚至还要表现出来理解朝廷难处的样子。

朱允熥就随口说道,“皇祖父早些年整肃吏治,虽然有不俗的成效,只是这贪腐的风气能遏制一时,只是很难长久,这就让人气恼了。”

郁新有些不安了,我就是个户部尚书,是钱袋子,吏治等事情还是去和吏部、刑部的说,他们负责的是这些事情。

毕竟事关吏治,一不小心就是要得罪一大堆人,这也是不折不扣的一滩浑水,谁掉进去了都很难清清白白的出来。

朱允熥随即说道,“去安排一下吧,各级官员涨俸多少,有何依据等,这都要做好。”

郁新松了口气,连忙说道,“臣遵旨。”

朱允熥笑着开口说道,“治天下到底是需要读书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我大明为官也不能只是有抱负,百官起码该衣食无忧,比不上富户也不能差。”

这一点谁都知道,有些人当官还真的不是什么抱负之类的,单纯的就是想要过的更好一些,这些也就是他们的一些追求了。

看着郁新,朱允熥话锋一转,“不过想想看我大明的官,也不会穷困。考上了秀才可以免税、免徭役,到了举人还可以投献,哪能缺钱呢。”

郁新吓了一大跳,连忙说道,“回陛下,臣等定当严查投献之事。”

将田产托在缙绅名下以减轻赋役,这样的事情以前有,现在的大明也会存在。一些读书人还是有特权的,这自然也就意味着特权可以变现。

朱允熥就严肃起来了,“清查户籍、丈量土地,这些事情也要抓紧做好。大明开国三十一载,到现在还是南方富庶、北方凋敝,得想想法子。”

这就让郁新有些犯难了,因为有些情况大家都是看在眼里,可是想要立刻做到一些效果,这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了。

朝廷这些年大大小小的政策一大堆,为的就是发展北方、让北方百姓归心,可是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效果甚至可以说收效甚微。

看到郁新为难的样子,朱允熥笑着说道,“行了,先做好你的本分就行。”

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郁新心里还是忍不住的担忧,陛下的一些心思其实很好猜测。

给官员涨俸这些不用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大明中低阶的官员本身俸禄低,现在新皇登基自然也是要来施恩了。

而陛下特意提起投献、北方发展的问题,这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些事情也是真实存在的,或许这就是陛下接下来要施政的方向了。

打仗,除了太仓港的那些船队之外,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战争了。

不过仔细想想的话,现在的大明还真不是没有战争。大家传统观念想的是陆地上的战争,而这一次出海的船队可是有着两万多将士。

大规模的海战有可能爆发,因为陛下似乎有意解决掉盘踞在南洋的陈祖义,大军下南洋的时候也有可能去讨伐那些不遵王命的番国。

其实大规模的船队出海本身就是巨大的投入,只不过因为此前一次出海带回来了大量的财富,所以很多人对此也就可以接受。

对于郁新这个钱袋子来说压力依然不小,在开源的同时还需要节流。

内政,朱允熥确实打算花一段时间整理一下内政,这也确实需要一些时间,但是有些事情并不冲突,该做的还是要做。

忙完一天的事情,朱允熥回到乾清宫,“二姐现在怎么样了?”

徐妙锦笑着说道,“二姐有喜了,明天臣妾该去看看。”

朱允熥一听也笑了起来,“我先有文垚,二姐现在也有喜了。这么说来大姐压力最大了,还好没人敢说她。”

耿炳文父子确实不敢说什么,可是心里肯定也会着急。对于朱有容来说,心里的压力也会非常大,哪怕是公主也要承担传宗接代的任务。

徐妙锦就笑着说道,“这事也多怨陛下,大姐夫时常外出公干,少在京城,这般下来的话就算是想要有身孕都难。”

听到徐妙锦这么说,朱允熥也觉得有道理,“这倒也是,只是这也没法子,他是长兴侯世子,又是我姐夫,有些事情就该他来做。”

徐妙锦想了想说道,“要不然让我娘家二哥、三哥去做些事情,要不然大姐不免多想。一众姑姑、姐姐中,唯独大姐心思最为敏感、想的最多。”

徐添福、徐增寿,这也适合让他们去做些事情,到底是徐达的儿子。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现在就算了,等到大姐夫这一次练完兵回来,确实不该让他多出门了。要是没个子嗣,她在婆家说话都不硬气。”

徐妙锦对此非常有感触,她的身份不错、现如今更是贵为皇后。但是在她看来,自己在皇室站稳脚跟还是因为朱文垚出生。

母凭子贵也好、子凭母贵也罢,这都没问题。

徐妙锦继续说道,“臣妾明日出宫去看看二姐,顺道再去看看外祖母,陛下觉得如何?”

朱允熥点头,随即嘱咐说道,“外祖母当着我的面有些事情不好说,她真要是有什么嘱托,你先应下来。”

徐妙锦也明白朱允熥的意思,立刻说道,“这是自然,外祖母这些年一直恪守本分,约束凉国公和舅舅,生怕让陛下为难,臣妾都看在眼里。”

朱允熥认可的说道,“这也不易,凉国公这些年能够收敛性子,不只是怕我的缘故。”

有些事情大家都心里明白,无非就是说出来不太合适罢了。

朝中现在有将,但是大将之材的还是比较少,更何况还是蓝玉这样战功彪炳的呢。所以对于他的一些跋扈,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就行了。

更何况他和开平王一系的关系太深,和朱允熥这边也都是有着不少的联系。所以有些事情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都装作不知道。

可是蓝玉真的要是开始失控,那就算是有一层关系在,那也不行,这是朱允熥的底线。毕竟他是大明的皇帝,不可能只是想着常家。

徐妙锦想了想说道,“如果真的到了时候,还是让徐钦、继祖入宫读书。”

朱允熥也认真起来了,他其实不太放心常家的教育。

“这样也好,回头让徐钦先去读书,把盛新也给送过去。”朱允熥有些担心的说道,“我现在想想都怕,以后文垚手底下的人得是什么样!”

徐钦有了一些纨绔的趋势,这一点徐妙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常继祖也好不到哪去,在常蓝氏面前还算乖巧听话,可是这孩子脾气非常急躁。

至于李盛新则是曹国公世子,李景隆虽然也管,但是不是管了就有效果。

想到这些,朱允熥说道,“你是皇后,这些勋贵还未成丁的子嗣得盯着些。文官那边好说,读书人一茬又一茶,勋贵这边没本事的话就真没本事了。”

徐妙锦自然也明白朱允熥的一些担心,说到底就是不希望朝堂上的一些格局被打破,不希望文官的势力快速崛起。

大多数王朝也确实很难在中后期遏制一些文官,可是先将眼前的事情得做好,总不能学北宋一开始就确定了文官那超然的地位吧。

徐妙锦就连忙说道,“现在文垚还小,皇叔们大多就藩。大本堂也不好空着,臣妾就让人送府中嫡子来读书。”

朱允熥笑着点头,“这样最好,岁数合适的就行。这些人是得管一管,勋贵现在不如以往了。”

很多人对此也都是有着认知,大明第二代、第三代勋贵已经登台亮相了,可是不要说是出类拔萃的了,能够让人比较眼前一亮的都很少。

就这么一个样子,怎么去和那源源不断出现的读书人去争啊,大明的格局不能是刚三十年就是文官开始压制勋贵,然后想要限制皇权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