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三十四章 一视同仁

书名: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0:10

朱允熥也不得不感慨能够管得住老朱的人再次出现了,不过想想看也正常,老朱的霸道和强势是骨子里的,但是对待亲人就是格外的宽容。

别看老朱表面上是对朱文垚牢骚不断,觉得这孩子实在太黏人了。可是心里得意着呢,就觉得这么疼爱小重孙,那都是值得的。

“祖父,昨天妙锦说十二监的人要换一换,我给否了。”朱允熥一边走一边说道,“我想着内官监的还是您跟前的人,我给张福生换去司礼监。”

老朱不置可否的说道,“张福生还是换去内官监,司礼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怎么就名不正言不顺呢?”朱允熥非常不以为意,“这些宦官还能干政不成?内官监现在是十二监之首,还不是您用着顺手?”

老朱也觉得有道理,他对于宦官干政是非常提防,所以在开国之初就做了很多针对性的安排,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

内官监也好、司礼监也罢,还真的不需要特别在意这些,还是以皇帝的意思为主。

趴在老朱怀里的朱文垚心情很好,一路上都是在咿咿呀呀的,这孩子就是闲不住的性子。

“今天这些个大儒要开始讲礼、讲法,有些咱觉得能听一听。”老朱提醒说道,“只是这些人性子难猜,说不准就是在瞎折腾了。”

朱允熥对此也心里有数,就说道,“我让道衍还有翰林院的人去听着,免得那些大儒将一些事情给闹的不像话。”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也就放心了。他和朱允熥一个样,在很多时候是比较重视读书人,可是该有的限制和猜忌,那也是少不了的。

真要是将一些大权放给读书人,老朱才不会甘心呢。不管是两宋时期的文官过于强势,或者是元朝时期读书人圈地等等,都是老朱忌讳的事情。

华盖殿这边可以说非常的严肃,不少胡子花白的大儒已经进入大殿了,一些官服着有着禽、兽的文武官员也已经到达了,就要开始朝堂辩论。

说辩论有些夸张了,这就是论理,就是在登基大典前进行一些拾遗补缺等等,不算是大事。

当皇帝到来的时候,文武百官自然纷纷行礼,最开心的可能是朱文垚了,这孩子开心的手舞足蹈,见到了这么多人也非常开心。

老朱不在意其他,只是说道,“太孙登基在即,召诸位爱卿商讨仪程。在座有不少大儒,熟知礼法章程,尽可开口。”

虽然老朱的话有一定的客套成份,表现皇帝的礼贤下士,不过这也不全都是随便说说。如果真的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那自然也值得开心。

礼部尚书陈迪自然最为适合主持这样的开放式会议,还有一些饱读诗书的翰林院官员,也都是在纷纷开口,根据某一个仪式引经据典开始讨论。

老朱和朱允熥强打着精神在听着,他们现在也有一些被坑了的感觉。

实事求是的来说,在开国初年的时候,甚至是在开国之前,仪式上的很多事情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基本上就定下来了框架。

现在再次展开一些讨论,实际上也没有太多的新意,现在的这些大儒是大儒,但是不代表水平就比开国之初的那些大儒强,也找不出太多的不足。

老朱耐心听了半个时辰,还在不断安抚不耐烦的朱文垚,这孩子虽然喜欢热闹,但是坐不住,现在就是想要出去玩了。

“太孙,你就在这里听着。”眼看朱文垚要爆发,老朱就开口说道,“这事你多留意,万万不能出现一些疏漏。”

朱允熥自然领旨,虽然他也想要离开,可是皇帝现在都先溜了,他这个太孙就不好跟着溜走,要不然就是实在不给大儒们面子了。

朱允熥不只是要继续坐着,甚至时不时的要提出来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礼贤下士的表面文章还是要做一做,不能一点都不在意。

毕竟这事关他的登基大典,这也是为后世子孙进一步的完善规矩,当然就要认真对待。

等到一上午的讨论结束,朱允熥自然赐宴,安排招待一下。不过这不代表商讨结束了,下午还需要继续讨论,一条条的不断梳理。

在偏殿的朱允熥对梅殷说道,“姑父,你是饱读诗书的,觉得这一上午是不是就看着这些大儒们在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了?”

梅殷实话实说,“回殿下,臣也有此感。想来是朝廷此前制定的大殿仪式已经完善,现如今并无需要改动的地方,大儒们也只能想些其他法子。”

听到梅殷这么说,朱允熥就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就是大实话了,没有贬低的意思。

真要是有什么疏漏的话,在大明开国三十年来,一些文官、大儒早就指出来了。

就算此前没有新皇登基,可是大典的仪式等等都是列入礼记等等,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看得出来,自然也就是早有准备了。

朱允熥笑了笑,不以为意的说道,“下午还是继续听着吧,虽说事情不太让人满意,多听一下也无妨,说不准能够挖掘贤才。”

这话就是有些调侃的意思了,但是梅殷没有反驳,实际情况看起来也确实如此。

不只是那些大儒在卖弄文采,包括翰林院的那些官员们其实也是一样,一个个的抓住某个论点就是在滔滔不绝、挥挥洒洒,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大儒们可能也是想要因此被赏识,可以因此入仕步入官场。而那些翰林院的官员们也是一样,要是因此被太孙赏识,仕途说不定就顺畅起来了。

所以大家也都能够理解这些,这是在为登基大典出谋划策,可是这同样是一些相关人员在卖力的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学问,这并不矛盾。

对于这些大儒或者官员们的心思,朱允熥自然也心里清楚,只不过真的没必要去较真,只需要稍微配合一下就好。

这也不是难得糊涂,这就是单纯的给别人一个台阶,皇太孙也不能显得特别特立独行啊。

道衍也来到了偏殿,对朱允熥说道,“殿下,臣以为上午的议事多有拖沓。臣斗胆,下午若是如此,怕是要误了一些时辰。”

朱允熥心里有数了,对道衍说道,“你去只会陈迪一声,下午就不能继续在那里扣字眼了,让他主持好进程,今天务必要将事情给办妥。”

这些也确实是朱允熥的想法,虽然这是流程式的安排,也需要遵守一些规矩才好。真的要是让那些大儒自由发挥,一天显然是不够的。

这些事情也确实需要陈迪去主持,他到底是礼部尚书,这些礼法上的一些事情他应该承担起来责任,这是分内之事。

对于很多的事情,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卖弄学问没什么问题,不过绝对不能真的因此耽误了大事。

简单的休息一番,朱允熥就再次到了华盖殿,再次开始听着大儒们开始议事。

头昏脑涨的朱允熥结束了一天的旁听,总算是可以松了口气。建设性的意见没什么,不过这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情。

一体两面的来看,那就是朝廷此前制定的制度趋于完美,也就没有什么修改的必要了,这些是足以说服众人的事情,当然就值得开心了。

现在就连一些礼仪上的事情都达成了一致,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快速推进大典的筹备了。

回到东宫的朱允熥心情非常好,“大姐、二姐,你们可算是舍得回来看看我了。”

朱有容和朱有龄都只是在笑,对于自家小弟喜欢开玩笑的性格都了解着呢。至于那些小小的打趣,也没必要多在意,习惯了就好。

朱有容一时间情绪复杂,打量着朱允熥说道,“小弟眼看着就要登基了,如今想想还是有些恍惚。我和有龄也没能帮到你,实在惭愧的厉害。”

“我们姐弟还说那些做什么?”朱允熥笑着宽慰,“要不是大姐和二姐支持,我也不至于得祖父喜爱。祖父喜欢我什么?还不是我维护自家人么!”

这些也算得上是实话了,老朱看重朱允熥的地方有很多,心智、手段等等自然无比重要,这是能够坐稳江山的根本条件了。

但是能够重视亲族,这就是老朱眼里的绝对加分项,这是朱允炆根本无法比拟的。就是这些优点,足以抵消朱允炆早些年的那些好名声。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真到了那会儿,大姐和二姐也是要进封。”

朱有容和朱有龄对此也心里有数,她们现在只是郡主。等到朱允熥登基,她们当然就要进封长公主了,而姑姑辈们的公主,就要进封大长公主了。

这是根据辈分来的,而不是说亲近远疏等等。毕竟现在是明朝,长公主或者大长公主只是身份、辈分,不代表着地位或者是皇帝的特别恩宠。

朱允熥笑着开口说道,“这几天姐姐们也要多去和其他姑姑们走动一下,礼法之上的事情、仪程上的一些事情,你们碰碰头去核对一下。”

朱有容和朱有龄对此也是心里有数,登基大典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是无比隆重的礼仪,自然是需要从方方面面注意好细节之处。

朱有龄就开口说道,“小弟,这些事情是不是该让宁国姑姑去做才好?”

徐妙锦就赶紧说道,“二姐,大姑父那边现在有案子要办,大姑自然也不好多参与这些事情。私下里还是要请教大姑,明面上得姐姐们出面。”

这就是委婉的说法了,毕竟红仓案的事情大家都心里清楚,牵涉到国子监,那么主管国学的梅殷就没办法轻易脱身,该避嫌的还是要避嫌。

朱有龄就有些尴尬了,其实她这几年也尝试过学习一些东西,但是政治这方面的东西,有些时候不懂就是不懂,想要开窍也比较难。

不管是朱有容还是朱有龄,现在还是‘才女’,只不过会的是吟诗作对,拿手的是笔墨丹青,对于朝堂之上的事情时常是一问三不知。

朱有容就立刻说道,“这么说就行了,私下里去问问大姑就是,小姑也能问。就是怕小姑性子太急,还是大姑稳重些。”

朱允熥姐弟几个都和安庆公主更加亲近,但是亲近归亲近,对于有些事情也都是心知肚明的。安庆公主对于政治的觉悟显然也有,比朱有容她们强太多。

可是比起宁国公主,那就要差不少了,也确实不如宁国公主做事稳妥。

朱允熥对于他的两个姐姐还是比较放心的,有些忙她们确实帮不上,那是超出了她们的能力范围,也没办法更好的去理解一些事情。

不过她们从来都不会自作聪明,只要朱允熥说了的事情,她们就会努力的去办好,这就是非常让人放心的局面了。

毕竟对于朱允熥来说,他不在意多提醒、多安排,只要不是胡乱的自作主张就好。帮不了大忙的话不要紧,只要不是惹出来了一些麻烦就行了。

徐妙锦继续笑着说道,“大姐、二姐,其实这些事情本不该是让姐姐们出面,只是殿下向来亲厚姐姐们。姐姐们以郡主之礼下嫁,殿下心里不是滋味。”

朱有容就赶紧说道,“我们本就是该以郡主之礼下嫁,这和小弟能有何关系,他就是愿意多想!”

“礼法上如此,只是殿下以后也要给姐姐们颜面。”徐妙锦劝着说道,“如今殿下就是姐姐们在跟前,封赏肯定要有,只是也得名正言顺才好。”

别忘了朱允熥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朱有薇,这也是要进封为长公主的。

但是长公主归长公主,不是每个公主的待遇都是一样,就算是明面上的供用一样,可是私下来的上次等等就是两码事了。

老朱的时候也是这样,说是十六个女儿,但是嫁妆有多有少。儿子们也是一样,分封的藩王岁禄等等一样,可是赏赐截然不同。

谁还没点私心呢,皇帝也是人,有着一些私心也是再正常不过了。朱允熥没办法做到一碗水端平,也没打算一视同仁,但是表面文章也该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