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五十一章 都怕得罪人

书名: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常升等人来到了文华殿,一个个的虽然不知道到底是有什么事情。但是在这个时候就不用多问,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看着这些勋贵过来,朱允熥直接开口,“昔年蒙元无道,皇祖父陛下救苍生于水火,、解万民于倒悬。我凤阳老家豪杰云从,立下不世之勋!”

这些勋贵们都扬眉吐气、趾高气昂了,这就是他们现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因。

要么是自己跟着陛下在乱世厮杀,要么是父辈在乱世中揭竿而起,这些富贵在他们看来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

朱允熥看向徐辉祖说道,“昔年先开平王、先东瓯王最早追随皇祖父,本宫尚记得东瓯王病重前将其孙托付于我,现如今想想也是惭愧。”

皇帝对汤和一直都是比较偏爱的,这也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勋贵。而朱允熥对汤和也不错,这些事情大家也都心里有数。

朱允熥对徐辉祖说道,“信国公世子从征云南,病故于路途。你觉得现在信国公之爵位,到底是传于信国公之子,还是传于信国公之孙?”

汤和五子五女,长子汤鼎在打云南的时候病死,幼子汤醴在征讨五开蛮的时候病死,老三、老四都早夭折。

现在只有老二汤軏在太原卫,只可惜这也是一个纨绔,现在只是镇抚,堪称国公之子当中最为不堪的。

而汤鼎之子汤晟,前几年确实是被汤和在病重中托付给朱允熥了。

这一下徐辉祖等人就开始紧张起来了,实在是因为这个事情非常的敏感。

皇帝这几年一直在严格控制爵位,对勋贵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

而现在汤和的信国公爵位更是敏感了,理论上来说肯定是应该给儿子,但是汤軏不是嫡子,而且也非常的平庸,这个爵位他能不能守得住都难说。

再多想一点,这情况和当年皇太孙的遭遇有点像了,无非就是汤晟没有兄弟来争。

“哑巴了?”朱允熥直接问道,“你也是老家人,信国公也是你长辈,这事你不说?”

徐辉祖咬了咬牙,跪下说道,“回殿下,臣以为爵位传承之事实在太重,臣昔年虽与汤鼎交好,只是不敢妄言爵位传承之事。”

看到朱允熥的目光看了过来,常升立刻说道,“殿下,臣父并非淮西人!”

“外祖父怎么不是淮西人了?”朱允熥顿时乐了,“怀远就不是淮西?我要是没记错,你常说淮西人同气连枝,现在就不是了?”

常升的标准也是非常灵活,平时的时候就是淮西勋贵,大家就是一个集体。但是现在有着这么敏感的事情,淮西勋贵就变成了凤阳人了。

常升就开始讪笑,他的标准确实灵活,主要是事情实在是太敏感了。

再说了,勋贵当中也是抱团的,凤阳的那批人,或者是当初老朱自立门户后投靠过来的,又或者是过江后投奔的,招降的等等,这都是有些区别。

朱允熥叹气说道,“还有宁河王,他功劳颇大,只可惜子不肖以至于被除爵。”

常升、徐辉祖等人就缩脖子了,宁河王邓愈可是开国六国公之一,但是承袭爵位的邓镇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婿所以牵联被杀,这也是憾事。

不过现在邓愈的有五个儿子,除了邓镇被诛杀、次子邓铭征蛮时战死,现在还有三个儿子在世。

朱允熥看向常升,问道,“宁河王也非淮西人,和外祖父一起都是在和县时投效。说说吧,你觉得宁河王的爵位该如何?”

常升更加尴尬了,本来还在甩锅、还在幸灾乐祸,觉得信国公的爵位是麻烦事,徐辉祖闹不好就要得罪人,可是现在他更麻烦了。

邓愈和常遇春都是在老朱自立门户时先后投效,而且他们当初也没少一起并肩作战。这个时候看来,他这个开国公就要建言献策了。

朱允熥不理常升的为难,继续问道,“说来还有德庆侯,他虽因逾制被赐死,只是这爵位还是留着。再者就是河间郡王的爵位,这也该考虑。”

德庆侯廖永忠也是老朱自立门户时投效,他的功劳也不小,被赐死后爵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廖权,只不过廖权早死,现在爵位空着。

河间郡王就是俞廷玉了,他的大儿子俞通海战死沙场被追封为虢国公,可惜没有子嗣。俞廷玉的次子俞通源功劳也大,被封为南安侯,涉胡惟庸案爵除。

现在就一个小儿子俞通渊,能力平平,现在此前跟着出了次海,现在还在太仓。

常升现在尴尬的无以复加,或者也可以说是左右为难。

实在是涉及到爵位的事情本来就敏感,不只是皇帝、太孙有想法,那些爵位所关系的当事人也非常的敏感、非常的在意。

要是常升的建言让庶出的承袭了爵位,那对于庶出的就是一飞冲天了。可是嫡出的那一支,说不定就要开始咒骂常升了,或者是要打官司了。

毕竟这些世袭罔替的爵位,这也是关系着真正的荣华富贵。虽然胡惟庸案时牵连了不少勋贵,可是皇帝这些年已经没怎么杀功臣了。

看着常升和徐辉祖不说话,傅友德这就差开始年老体衰、老年痴呆了,朱允熥也是无语。这些个勋贵还真的是知道明哲保身,实在是事情太大了。

对付文官的时候,这些人就算不是龇牙咧嘴、撸起袖子就干,可是就算稳重如徐辉祖,真要是遇到了开团的时候,也和勋贵同进退。

但是现在这样的局面,那就是能躲就躲,这些事情实在是不好出风头、冲在前头。

朱允熥有些好笑,“怎么?现在都哑巴了?你们几个也都是朝廷重臣、勋贵基石,这么要紧的事情,你们也不给我出些主意?”

常升等人还是在支支吾吾,还是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回答,实在是这样的一件事情太敏感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朱允熥也不再为难这几个人,“后天我去中军都督府,将在京的勋贵都叫过去,我再和你们好好商议一下这些事情。”

常升等人松了口气,到时候大家一起麻烦、一起得罪人,这显然也就好了,到时候不至于特别担心得罪人,还真的不需要担心枪打出头鸟的事情。

不过再仔细想一想,皇太孙已经好几年没有去五军都督府了,上一回这么严肃的召集勋贵,那还是没有被册立为太孙之前处置江夏侯世子周骥呢。

太孙去了五军都督府,自然也就是大事了,大家也都可以理解这些事情。

对于常升等人来说,他们也没有特别需要担心的事情,到时候人多了他们还可以缩缩头。

到时候有耿炳文、郭英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将,这也是正经的淮西勋贵、陛下心腹。

甚至还是和太孙‘沾亲带故’,耿炳文的大儿子耿璇可是朱允熥的大姐夫,而郭英的姐姐郭宁妃一直得老朱喜爱,现在还在帮忙照料皇重孙。

到时候老一辈的冲在前头,得罪人也是他们去,子侄辈的往后头缩也没事。实在不行,这不是还有不怕得罪人的蓝玉么,这也是可以得罪人的。

稍微通个气就好,接下来群策群议,这些事情也确实比较敏感。

朱允熥看向常升,说道,“我已经让凉国公检查上十二卫,你也跟着过去看看。颍国公介时跟着我,与武定侯奉宝。”

z颍国公傅友德顿时激动起来,连忙跪下叩首,“臣谨遵殿下谕旨,臣惶恐!”

郭英那是老朱目前的头号心腹,所谓的跟着皇太孙或者奉宝,其实也就是捧着托盘,到时候也辅佐老朱宣读诏书、传玉玺、大圭。

这样的角色原本大家觉得郭英跟着不足为奇,因为那是心腹。另外的人选会觉得是蓝玉或者是常升、徐辉祖,他们也都是国公,和太孙更加亲近。

甚至觉得就算是选择曹国公李景隆也说得过去,毕竟那是外戚、和皇家的关系特别亲近,这可是皇太孙的表兄。

不过现在看起来,皇太孙还是一如既往的‘看重’傅友德,这么风光、这么显耀的位置,还是属意颍国公这么一员大将。

对这样的一些老臣,尤其是大功之臣,该有的尊重肯定还是要有的,尤其是现在的傅友德岁数也不小了,基本上没有太久的时间了。

常升就忍不住有些担心了,他家的那个舅舅要是知道了这样的安排,说不定又要开始牢骚了。

说到底就是蓝玉始终没有将徐辉祖和李景隆看做真正的‘对手’,他一直都是在和傅友德展开竞争,要争‘大将军’的名号,要做大明第一武将。

不过想想看好像也没必要担心的太多,这些年自家舅舅也没少发牢骚。每次前脚刚发牢骚,后脚就被骂一顿、然后赶紧跑去请罪。

多经历几次这样的事情也就习惯了,自然也就不会觉得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奇怪。

朱允熥随即看向道衍,说道,“你也去和宗人府那边问问,现在适龄的勋贵嫡子、嫡女也该婚嫁了。”

勋贵的婚事肯定是没办法‘自由’,包括一些宗室子女的婚事也都是如此。这也没什么问题,没人觉得这样的安排就是独断专行。

寻常人家都要讲究门当户对,帝王将相这边有着一些政治联姻自然也就是很正常了。说到底就是现在的一些宗室,大部分都是和勋贵联姻。

安排好这些事情,朱允熥也就挥手让常升等人离开,继续去处理其他的一些事情吧,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继续处置。

需要批阅的奏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现在分赴各地州府的御史,肯定还是需要看看名单、看看这些人的履历以及各种评价等等。

哪怕这也不算是最为全面的,不一定就是绝对的准确,不过肯定还是需要仔细的看一看。

这些御史是去监察吏治、调查一些弊案,要是这些人都是立身不正,那可就要出乱子了,到时候就变成‘钦差’作恶祸乱地方政事了。

虽然朱允熥不认识这里的所有人,好在他知道这些人的上司是谁,也可以让朱忠、蒋瓛这些特务头子将一些调查报告给送过来。

张福生小声的开口说道,“殿下,四殿下求见。”

这个‘四殿下’自然也就是朱允熥的弟弟朱允熞。这个当初敢对朱允熥放狠话的小屁孩,现在也已经十三岁了。

至于封王,朱允熥可没有急着给自家这个弟弟封王,虽然理论上朱允熞也是可以被封为郡王,但是稍微等一等的话也没人可以挑出来什么毛病。

朱允熞进入文华殿后立刻跪下,“臣弟朱允熞拜见兄长皇太孙殿下,殿下千秋。”

“老四,你倒是难得来文华殿。”朱允熥笑了笑,开口问道,“既然来了肯定是有事,说说什么事情吧?”

朱允熞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臣弟请旨封王就藩。”

“等一等,十三太小了。等你十五再说,先跟着你娘、老五住一起。”朱允熥就开口说道,“今年肯定是不行,最早明年。”

十四去就藩也没什么问题,湘王朱柏就是十四岁的时候就去就藩了。

朱允熥笑盈盈的问道,“明年再给你配备王府佐官,你可有想去的地方?”

朱允熞立刻谨慎的说道,“谨遵殿下安排。”

这孩子还真的是会审时度势,或者说就算是心里有不满,这几年也是给磨平了心气,在朱允熥跟前战战兢兢,哪敢有什么意见。

不过这样显然也是好事情,有着一个比较省心、胆小的弟弟,这样也可以给朱允熥省不少的心,毕竟这些宗室一个不小心就是‘老大难’,难以处置。

朱允熥笑着说道,“你是我弟弟,自然不能委屈。不去边塞吧,那边苦寒,你也没本事镇守边塞。去荆湘,你觉得如何?”

朱允熞自然也没意见,连忙叩首、喜笑颜开,“臣弟谨遵谕旨。”

真要是被安排去北边当个塞王,那可就遭罪了。荆湘就算不如江南,那也是不错的地方,不会凋敝、不会水土不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