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三十七章 能臣干吏

书名: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朱允熥非常重视海贸,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尝试,说不定影响未来深远的尝试。

唐宋时期虽然就有一定规模的海贸,对外的一些探索也是有的。只是这一切,也没有改变天圆地方、农耕文明的认知,对大海没多少人向往。

至于海外的一些事情,自然也就是更加没有多少人在意,经营好华夏九州,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才是最为根本的事情。

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没有想过一蹴而就的直接扭转几千年来形成的一些认知,也没打算动摇农耕文明的根基等等。

但是对于海外的探索、对于海洋文明的一些尝试,那也需要保持住,闭关锁国这样的事情可不能有。

还没有登基呢,可是朱允熥需要操心的事情确实不少,对于他来说挑战也确实不算少。

现在粗略的算一下,明年将会从南北两端疏浚大运河,而对北平和天津的营建还需要持续下去,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大明也要开始第二次的远洋探索了,这一次不只是单纯的海贸而已,同样也需要不断的发展一些外交,这两件事情算得上是要一起办。

好在准备的还算充分,今年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都是在准备这些事情,所以也不用担心特别多,不管是水手还是物资、官员,都会准备的足够充分。

至于沿途消灭一些海盗,或者是打击一些不臣等等,这也都是可以有的事情,该做的事情依然要做。

修建大报恩寺、营建帝陵等等,这些看起来也都是小事情了,这只是流程式的事情罢了,只要财政不算困难就会执行下去。

加开恩科、整顿吏治、持续的开发荆楚,对于北方也要恢复民生和汉族传统等等,也都是朱允熥这个即将登基的新皇该做的事情。

持续的推进、巩固宝钞的地位,以及加强对开平、辽东等地的控制,以及进一步的打击江南士绅等等,这也是该做的事情。

仔细想一想的话,朱允熥需要做的事情还不少,这还不包括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政治事件等等。

没办法,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做,这就是他的责任了,皇帝可不只是为了享受权势。

茹瑺来到了文华殿,奏报说道,“殿下,臣等奉命将留用的前朝官员名录、官职、政绩等整理成册,还请殿下过目。”

张福生立刻结果奏章送了过来,这又是一些大事需要处理了,对于朱允熥来说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了。

朱允熥也没有翻开奏章,问道,“如果换掉这些人,你觉得会不会出现一些个官员不够,以至于地方政事受到影响?”

茹瑺回答说道,“回殿下,此前这些官员之中,品级最高者为知府,尚且只有两三名,不至于影响地方州府政事。”

其实换掉以前各方势力留下来的官员,这也是针对于基层的一些官员,毕竟老朱手底下当年也是有着不少各方势力投靠而来的。

比如说刘伯温等人,这都是在元朝当过官,然后才被老朱征召的。也包括傅友德,他其实就是降将。

但是现在就没必要针对了,刘伯温等人早就过世了,而且这些人当年的功劳也是被承认的,自然没必要因此去说些什么。

傅友德就更加不用说了,大明的颍国公现在就是朝中的中流砥柱,在五军都督府的地位也非常高,这人留着肯定是有大用。

朱允熥就说道,“这么说来还算不错,如果只是知府的话,朝廷倒也不至于汰换一批官员就受到影响。”

知府在一些人眼里可谓是高不可攀的大人物了,但是在朱允熥的眼里,显然是不太重要。甚至是在茹瑺的眼里,知府也不算是位高权重。

“这些年也没出来几个达官显贵、朝廷重臣,这些人到底是本事低微。”朱允熥不无过河拆桥的说道,“这样也好,现在换了他们倒也合适。”

茹瑺不好接话,本来这一次要换的就是一些基层的官员,他们仕途的起点低,想要爬到高位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大明开国三十年了,当年留用的大多数官员要么是老死任上,要么是已经致仕了,或者是因为一些案子早就被罢官甚至处死。

所以说换了也就换了,这件事情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换掉一批年龄大的官员。

而且这么些年他们还没能熬出头,也说明这批官员的能力不够,毕竟开国之初的时候不拘一格降人材,很多人也算是赶鸭子上架。

朱允熥看向茹瑺问道,“若是汰换这么些官员,现在吏部能不能有足够多的官员?这可不是小事,这些都是亲民官。”

茹瑺就信心满满的回答说道,“请殿下放心,吏部尚且有待选官,有些官员还在观政,尚且未能外放。”

这也正常,正常情况下士子金榜题名之后就是要观政一段时间,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官员,然后才会让他们走马上任。

大明开国三十年来,还是储备了一些人才的,这也不是一口气换了几千个官员,所以自然不存在什么官员方面的缺口。

茹瑺继续说道,“尚且有在吏部备案的举人,也可封官就任。县丞等官员,也可升迁、管事。”

有着茹瑺的这些保证,朱允熥就安心不少,汰换一些官员看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压力和挑战,一切看起来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科举出身的官员不少,不要说进士了,举人都可以选官为县丞等基层官员,国子监那边实际上也是可以选官。

再加上一些官员的升迁等等,大明暂时没有出现官员冗余的情况,可是也没必要担心无人可用。

想要当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根本等不到机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哪有那么多的官职等待着这些举人、监生呢。

朱允熥又问道,“只是这么一来的话,吏部的储备官员就要少很多了。明年加开恩科,你觉得该选多少人为好?”

这对茹瑺来说就是新的挑战了,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压力的事情,说到底这一次加开恩科也关系着不少人的前程。

朝廷也一贯如此,每一科到底选多少人没有定数,可能是二三十人,也可能是一百多人,朝廷可能在官员上有了缺口,那就多中榜一些人。

茹瑺谨慎的回答说道,“回殿下,臣以为明年加开恩科,至少需一百三十人。除官员储备之外,亦是彰显殿下恩德。”

朱允熥对此也是一笑置之,加开恩科的含义大家都清楚,说到底就是朝廷有了大喜事,所以多开一科而已。

但是这就要算是彰显朱允熥的恩德等等,这可能也就稍微的夸张了一点。那些金榜题名的人会认为是他们的学识,而不是全靠皇帝的恩典等等。

毕竟能够赴京参加会试的,那也都是各省的举人,都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了。这些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算得上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了。

“这事情你和陈迪也要商议好,早些商议出来结果报与我。”朱允熥说道,“这事情还是你吏部为主,只是也不好太过。”

朱允熥还是小气啊,多中榜一人,那就意味着需要多一份俸禄,所以就算是恩科也不能放开录取,该严格控制人数的时候就要严格控制人数。

想要施恩的办法有很多,绝对不是说‘扩招’就是绝对的恩典,这也不是最为根本的事情。

茹瑺对此自然也是心里有数的,要不然也不会只是报出来一百三十人,这放在科举当中不算特别多,也不算少,中规中矩的水平罢了。

朱允熥和茹瑺简单的聊了一下,随后才翻开奏章仔细看了起来。说到底就是换掉一些基层官员的事情需要慎重,这些人久在地方,官微而权重。

茹瑺自然也是保持着足够的耐心,现在这么个敏感的时刻,他自然也不希望出现什么幺蛾子,办好了事情最为重要。

毕竟红仓案之中,吏部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现在都不敢说吏部的官员们就可以全身而退呢。

直到朱允熥点头,茹瑺才松了口气,看起来关于换掉此前留任官员的事情得到了太孙的初步认可了,这件事情算是顺利过关了。

这对于茹瑺来说自然算得上是分内之事了,吏部尚书就需要管好这些事情,真的要是做不好也有些说不过去,那样就会让他的处境变得更为尴尬、凶险。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茹瑺在面对朱允熥的时候感觉到压力越来越大,这位太孙身上的气势也越来越足了。

汰换官员的事情算是基本上确定了,接下来会做的事情就是执行了,现在朝堂方面的方案已经是敲定下来了。

一步步慢慢来吧,很多的事情就是这样,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还是需要步步为营,不断的将一些事情给规划好、执行好、落实好。

茹瑺这算是‘全身而退’了,严震直就急匆匆的来到了文华殿,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奏报呢,工部尚书现在的压力也不小。

作为以粮长入仕的大臣,严震直非常努力,“殿下,臣已经列好征调工匠、民夫名录,还请殿下过目。”

这自然不会是具体的指哪一个工匠的名字,而是某个府、某个县需要出多少人,需要干多少活、什么时候到地方开始服役等等。

朱允熥关心问道,“征调民夫不是小事,这都是青壮,关系着一家人的生计,切不可因此让百姓生计受到影响。”

这话看似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的担心影响民生就不征调好了,可是现实情况就是该征调的就必须要征调、该服役的时候就需要服役。

严震直对此心里有数,连忙说道,“殿下大可放心,臣仔细算了时间,万万不至于影响百姓生计。”

农忙时忙着自家的生计,农闲时服徭役等等,这也是封建时代大多数情况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这也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理想的一个状态了。

皇帝仁慈一点的话会考虑到百姓的生计,要是皇帝昏聩不顾百姓死活,那就是在农忙时也征调人服役,让老人、妇女在家里干活了。

朱允熥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这也就是他先前询问严震直的原因了。

听到严震直的话,朱允熥也就放心不少,这个工部尚书还是能够理解、体会工匠的不易,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这些人的生计。

大规模工程的修建等等肯定是旷日持久,自然也就需要不断的轮换工匠等等,合理安排好这些人服役的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仔细看着工程安排、人员安排,朱允熥不时问一问,严震直也都能够对答如流,显然是真正的精心规划、认真调查了。

或许严震直不是六部尚书当中学问最高的,可能也不是那种能够匡扶社稷的,但是作为工部尚书,他绝对是最擅长组织大工程、擅长人员安排的。

这就是老朱和朱允熥喜欢严震直的原因,这人是真的能办事,不是正经读书人出身显然也不是问题,能做事就行。

“这一次看着些,若是有一些有本事的人,可以授之官吏。”朱允熥笑着开口,“若是再能为大明带来一个严震直,那是社稷之福!”

严震直立刻跪下,“臣惶恐,不敢当此夸赞!”

对老朱、对朱允熥,严震直也确实是感激的,他可不是进士,也不是什么大儒,但是偏偏就是这个当初吏都算不上的富农成为了二品的尚书。

而且这位皇太孙对他的赏识是毫不掩饰,这又如何不让严震直感动呢。说是士为知己者死都不为过,或许他当年都不敢想自己能够成为尚书。

朱允熥心情很好,有能臣干吏在,做事确实可以轻松不少。

这一天天的也处理了不少事情,也值得他开心和满意,事情都是一桩桩不断办好的,急不来的事情,慢慢去做、不耽误就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