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一十六章 共议国政

书名: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吕太子妃心情有些激动,虽然此前就知道朱允炆有了儿子,可是她只能过问一下,只能等着有人给她送回来一些消息。

朱允炆这个时候更加心情复杂,他现在一两年只能见到母妃一次,每一次见到母妃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她的衰老,心情自然更加的难受。

可是这一切也都没办法,谁让他当初败了呢,所以他的母妃在宫里处境尴尬,也需要十分小心。而他本人,也更是远离中枢,时刻被人监视着。

包括他的两个胞弟,更是需要谨小慎微、不敢有半点跋扈、纨绔。

这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想一想当初自己败了,能够留住性命、母妃和弟弟们虽然处境不好但是不缺少荣华富贵,这就是最理想不过的事情了。

甚至要说这是皇太孙的仁善,没有赶尽杀绝。要不然的话,朱允炆可能哭都没办法哭了,在皇位争夺的时候好像就没有任何心慈手软的地方。

就在这里一片温馨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板着脸的侍女奏报,“太子妃殿下,太孙妃殿下求见。”

吕氏连忙起身,“快传!”

朱允炆也没什么好说的,想当年他的母妃在东宫就是地位特殊。

在父王面前还是温婉贤淑的样子,可是东宫上下的事情都是她做主,在一种皇孙皇孙女面前更是说一不二。

那时候的东宫,侍女、太监、侍卫,哪一个不是被他的母妃给收拾的服服帖帖呢。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谁都知道宫里的这些人是太孙和太孙妃的人,这些侍女自然不敢冒犯吕氏。可是呢,有些命令这些人也根本不会特别在意。

这只是一些表面的尊重,大家都心里清楚。而吕氏对朱允熥、徐妙锦非常的讨好,那也是不让人意外的,想要摆出来长辈的架子只是自取其辱。

徐妙锦笑着入宫,“臣妾拜见太子妃殿下。”

吕氏态度更是和善,“儿媳免礼。”

这么说肯定没问题,好歹也是太子妃呢,而且外头都知道朱允熥是吕氏养大的。真要是连表面的面子工程都不在乎,传出去也难听。

徐妙锦看向朱文圭,笑着说道,“侄儿快些过来让婶娘看看。”

马氏立刻牵着朱文垚上前,徐妙锦立刻从侍女带来的托盘上取下长命锁、手镯、玉佩等等,这些都是给朱文圭的礼物。

“殿下先前准备了不少东西给侄儿,皇兄喜欢读书,嫂子也是书香门第。”徐妙锦笑着开口,“给皇侄准备了好些开蒙的读物,等侄儿长大点再读书。”

马氏立刻谢恩说道,“多些皇太孙殿下、太子妃殿下挂念,臣妾定当教好文圭。”

徐妙锦就笑着说道,“倒也不至于此,文圭到底是世子,以后过的舒心就好。”

马氏也不好多说什么,其实道理大家也都非常的清楚,说到底就是作为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垚实际上最好是不要太贤明,不要有着太好的名声。

以及对于他们来说,肯定不要有任何的抱怨,要不然的话就是取祸之道。

朱允炆败了,不只是影响着他的母亲、胞弟们,他的子女等等也都是深受影响。

徐妙锦看着朱文圭,夸奖说道,“文圭看着就温润如玉,比我家那个强一些,我家那个太淘了。”

吕太子妃和马氏都不好多说什么,她们其实都没有见过朱文垚。就算是吕太子妃住在皇宫,可是不要说抱一抱、看一看了,远远的都没见过一面。

哪怕她偶尔会在比较重要的场合露面一次,但是说什么话、见什么人,那些也都是由不得她自己做主。

朱文垚在那些场合基本上不会出面,毕竟孩子现在还岁数太小。再加上本身就是老朱带着,更不会允许吕太子妃接触。

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老朱非常有自信,可是绝对不会让朱允熥、朱文垚犯险,哪怕只是一些风险也不会承担。

女眷们这边看起来也是聊的比较开心,哪怕多半都是徐妙锦在夸奖朱文圭,而吕太子妃和马氏都是在逢迎、讨好,不过表面的和谐还是有的。

而在另一边,朱允熥和朱允炆这弟兄两个实际上也是差不多。不会有什么争吵等等,倒不见得就是兄友弟恭,而是拳头大的有硬道理。

朱允熥看向朱允炆,笑着开口问道,“大运河的事情你可知道?”

朱允炆有些意外,也有些不太明白,“殿下,大运河怎么了?”

朱允熥都无语了,他不觉得朱允炆是在装傻充愣,而是真的有可能对于一些事情根本就是不知情。

大运河的起点是在余杭不假,就在朱允炆的跟前,这也算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个地方。但是朱允炆,还真不愿意多去大运河。

有着西子湖、有着灵隐寺,有着六和塔,光是西子湖的景色都足以让朱允炆流连忘返了。

季节合适的时候去看看钱塘潮,大江大湖都在跟前,大运河这些自然也就是有些让人不太在意了,这就是武林王现在的一些生活。

朱允熥不隐瞒,说道,“朝廷准备在明年疏浚大运河,北段的北平到天津,南段的杭州等地,这都是要同时开始疏浚。”

这一下朱允炆明白了,理解了,“这是仁政,大运河沿途必然是南北勾联要道,如果疏浚了必然能够给朝廷治理北地有帮助。”

这个道理其实大家也都是心里清楚,大运河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只是以前未必有人舍得在这件事情上花费太多的精力罢了。

毕竟疏浚大运河等等有好处,只是有些皇帝未必会觉得有什么好着急的。

眼前没有特别严峻的问题,那就不用多关心。真的要是有了麻烦,后世子孙去解决等等,这也都是没问题的事情。

毕竟不是每个统治者都是深谋远虑,只是在意着眼前的富贵繁华,或者是提前透支等等,这一切也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朱允熥笑着点头认可说道,“就是这么个道理,疏浚大运河不只是功在千秋,于眼下来说也是有好处。”

朱允炆对此也是没有太多的意见,虽然现在的他没有什么权力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也是饱读诗书,自幼也是学习,曾经一度也是满腔抱负。

哪怕没有任何施展的余地,可是他也明白疏浚大运河必然是有着一些好处,真要是付出一些代价的话也值得的。

朱允炆想了想之后说道,“殿下,可是要臣做些什么?”

朱允熥笑着开口,“那倒也不至于,你手里也没多少银钱,也没什么人,就是想要在这些事情上帮忙也帮不上。”

实话就是如此,现在的朱允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他就算是想要帮忙做事的话肯定也就是有心无力。

这些也就是事实了,虽然扎心归扎心,朱允炆也是可以认清楚这些现实,能够明白自己在这些事情上确实没办法帮助什么。

更何况真的要是给他安排事情,那也需要警惕着,原因自然就是作为被猜忌的武林王,他最好不要对政事有任何的关心,更何况还是一些大事呢。

朱允熥继续说道,“明年疏浚大运河是大事,估计肯定是要有不少民夫过去,你记得留意一下,不要有恶吏暴官,民夫也不易。”

朱允炆斟酌着说道,“殿下,这些事情臣来做怕是有些不太妥当吧?”

真要是这么说也可以理解,这几乎可以理解成监督一些官员了,这简直就是巨大的权力了,要是有心做点小动作,还可以排除异己等等。

朱允熥不给朱允炆发挥联想,“我手里头还有锦衣卫,都察院、大理寺,自然有人盯着。让你看着点,无非就是怕一些官员上下串联。”

这一下朱允炆也无话可说了,实话还是一如既往的扎心。让他去监视等等,不是因为他手里有权力,而是因为身份的特殊。

作为宗室,这本身就是地位比较超然的,哪怕是被猜忌、没有实权,可是一般人也没办法招惹。

就算是一些官员想要讨好朱允熥,可能因此构陷。但是先掂量掂量,真要是弹劾了朱允炆,是不是就真的得到了皇太孙的赏识。

朱允熥继续说道,“其他地方用不着你关心,在杭州那边,你多少还是能去看看。这般仁政,宗室也该去露个脸。”

朱允炆也心里明白了,他还真的就是个吉祥物,在必要的时候让民夫或者百姓看看,为大明收服民心做个表率。

朱允熥继续开口吩咐说道,“这些事情你记得常去看看,这些个大事万万都要小心,朝堂上下都该在这个时候齐心协力。”

既然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了,朱允炆想要在这个时候拒绝都是没有任何的余地

皇帝有皇帝的责任,皇储有皇储的义务,但是这些个宗室也不全都是摆设,关键的时刻还是要发挥出来自己的一定作用。

朱允熥继续吩咐说道,“明年朝廷不只是要疏浚运河,明年朝廷也是要派出船队出海。”

朱允炆对此也有耳闻,他小心的问道,“殿下,这和臣有何干系?臣听闻船队多是在太仓,一应货物也是在太仓集结。”

这么说也是没什么问题,因为实际情况也就是如此,船队在太仓集结。然后在刘家港汇合各部水师的船只,然后一起扬帆起航。

这样看一看的话,这自然也就是和朱允炆没有什么关系了,他所在的杭州不是出航地点、集结地点。

就算是有水师随行等等,那也是从宁波等地出发,和杭州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就是现实。

朱允熥笑着开口,“话是这么说,只是杭州到底是商贸发达,也是富庶之地。茶叶、丝绸乃至瓷器等,也有不少是从杭州供货。”

这一下朱允炆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这么说自然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说到底就是杭州看似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也不能完全的不在乎。

朱允熥继续吩咐说道,“你肯定也有所听闻,一些商贾、豪强等等,对于这些事情不是很满意。”

朱允炆沉默不语,虽然他确实不会结交一些官员,也不会和一些地方豪强过多的接触,但是这绝对不代表他是什么事情都听不到。

到底是武林王啊,哪怕是被猜忌的,对于很多的百姓来说那也是高不可攀的大人物,想要巴结的自然也不算少。

而能够在朱允炆面前露脸,要么是出身还算不错,要么就是稍微的有着那么一些能力,这些人也不见得全都是庸才。

所以现在的朱允炆知道一些事情,自然也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完全不用大惊小怪的。

另一方面朝廷现在重开市舶司,看起来依然是和杭州没有什么实际的关系,不过这些距离也非常近,这也会让朱允炆有所耳闻。

朱允熥笑着开口,意有所指的说道,“这些事情你也要留意一下,外头有人说我皇家与民争利,我都听着。民,那些人说的民可不是天下黎民。”

朱允炆实际上是非常想要反驳的,其实他也是比较认可外界的一些声音,这是一个标准的、传统的儒家子弟。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有些时候也不会将所有人都考虑到,他们眼里的‘民’,还真的不是全天下的黎民百姓,而是他们这些士子、豪族。

其他人的话,还真的不足以让他们过多的关注。皇帝想要治理天下,也应该多和他们合作,多考虑这个士大夫群体的利益。

好在虽然想要反驳,但是现在的朱允炆也是心里有数,有些时候他还就是听一听也就罢了。

配合着执行朝廷制定好的政策就足够了,其他的要是多说、多做,反而不是什么好事,毕竟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好处。

看到朱允炆不再多说什么,朱允熥也就是笑了笑,自家这个二哥这些年还是有些长进的,知道怎么样明哲保身。

所以给他稍微的安排一些事情也没什么问题,一些简单的事情、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以多安排一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