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七十五章 军备

书名: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还是和以往一样,在朝堂上公开商讨的事情基本上不算是特别大的事情,或者是已经有了一些处置意见,要做的就是公布、执行。

文武百官对此也都是习以为常了,这不是朱允熥定的规矩等等,而是从老朱开始基本就是这个流程。

下朝后刚到武英殿,张福生就说道,“陛下,荆王殿下求见。”

朱允熥倒是有些乐了,“这小子倒是胆子大了,现在还敢来求见,宣。”

朱允熞一进武英殿立刻跪下,“臣弟叩见皇兄陛下,陛下万岁。”

朱允熥打量着朱允熞,这个前几年还对他放狠话的半大小子如今已经成为了少年。当初仗着吕氏、朱允炆的小子,现在也变得谨小慎微。

这也正常,皇室子弟对于一些事情非常敏感。这几年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处境,朱允熞自然也是非常的清楚。

朱允熥笑着开口问道,“老四,这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来求见,难道是有什么要事不成?”

朱允熞立刻回答说道,“臣弟即将回帝乡观摩祖宗肇业之基,内心惶恐。还望皇兄陛下不以臣弟愚笨,多多提点。”

这是来谢恩的,这也是希望自己的这个皇帝兄长能够给个明确点的说法,让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不得不说吕氏也好、朱允熞也罢,这些年都是谨小慎微的。现在朱允熥一口气将他的兄弟姐妹该封的都封了,偏偏落的个吕氏没有进封。

文武百官自然知道这样不太好,可是新皇登基一个多月了,从来都没有大臣上奏章提起这件事情。

而朱允炆谢恩的帖子已经送来了,只是在叩谢皇帝册封他为吴王,表达了各种忠心等等。至于他的母妃的身份,也是半点都没有提。

朱允熥笑着看向朱允熞说道,“用不着如此,我早说过你是我弟弟,我即使是和允炆当年有些不愉快,那也过去了。你安心当好藩王即可,不用多想。”

朱允熥笑眯眯的看向朱允熞,反问道,“我连允炆都能容下,让他在杭州游山玩水、让他逍遥自在。你当年还是稚童对我出言不逊,我就因此记恨?”

跪着的朱允熞身体微微一抖,随即赶紧说道,“臣弟一向蠢笨,还望皇帝陛下原谅!”

道衍等人一时间也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他们觉得这是皇帝在逗荆王,可是这何尝不是在敲打呢,这绝对是皇帝能够做得出来的事情。

朱允熥随即笑着说道,“行了,你我兄弟用不着如此。回老家后不要扰民即可,就藩后我也懒得管你,你爱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也都随你。”

朱允熞稍微松了口气,他这位皇帝兄长虽然心机很深,可是目前来看对宗室还是不错的。

最主要的是这位皇帝兄长真的没有报复的意思,能够容得下他们这几个兄弟,不会过多的去苛责等等。

“只是有一点记好了,不管事、不惹事,更不许扰民。”朱允熥严厉起来,说道,“大明不介意多个吃喝玩乐的富贵王爷,只是决不能有暴虐的藩王。”

朱允熞摆出诚惶诚恐的样子,连忙保证说道,“臣弟谨遵皇帝陛下圣谕,定洁身自好、严守律法。”

朱允熥笑着摆了摆手,“行了,要是没有其他事情你就退下吧。对了,既然你是我弟弟,其他兄长回藩、叔父们就藩,你代我去送行。”

朱允熞有些激动,其实这几年他就是小透明,在宫里都是谨小慎微的。惟一出面的时候,基本上也就是被敲打的时候。

比如说去年他的母妃私下里抱怨了几句,朱允熞就被赶去东陵守孝等等。稍微正式一点的事情,朱允熞还真的就是从来都没有正式露过面。

朱允熞有些激动,又有些担心,“皇兄,臣弟一向愚笨,怕是难以担此重任。”

“这自然有礼部、宗人府官员协理,你是我的弟弟,出面就足够了。”朱允熥语重心长的说道,“老四啊,你眼看着也是要就藩,该做做些事。”

朱允熞顿时更为激动了,其实他这样的情况,对于就藩可以说有着巨大的期许,到时候就是真正的自由,到时候就是真正的逍遥快活。

在应天府、在皇城,朱允熞也就是小心翼翼的样子。但是到了地方,他就是地位尊崇的藩王,关起王府的大门就是至高无上了。

朱允熞壮着胆子开口说道,“皇兄,臣弟也到了岁数,按说也该指定王妃了。”

朱允熥笑着开口,“这些事情用不着你操心,等你回到了应天府,该办的一些事情自然也就是要办好。”

朱允熥的态度让朱允熞彻底的吃下了一个定心丸,这几年他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对于自己的未来也不敢有着太多的乐观,生怕朱允熥翻旧账。

只是朱允熞显然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在他觉得自己的一些未来可以说比较明朗了,看起来会是有着一个安逸、富贵的未来。

比起其他的一些宗室等等,朱允熞这个荆王显然也不会差,大概是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

等到朱允熞欢欢喜喜的离开,朱允熥笑了起来,“允炆也好,允熞也罢,基本上都是有着一股子小家子气。现在也就是盼着允熙大气点,有点宗室样。”

道衍和夏原吉也都不敢在这个时候开口,有些事情他们就算不知道的特别清楚,可是多少也是心里有数,这就不是他们能够评价的。

哪怕他们是皇帝的心腹,皇帝的这些家事听一听就好,千万不要试图参与其中,就算是多议论显然也是不太合适的。

所谓的皇室无私事,这显然也就是文官系统权力比较大的时候可以嚷嚷。

当着老朱和朱允熥的面这么喊,喊出来这些话的官员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管是文官还是勋贵,大家心里自然也都清楚这些。

自家老四来转了一圈,也稍微的安排了一下,这也没什么可说的,不过这也就是小小的一个插曲罢了,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朱允熥看向张福生,“让魏国公、曹国公过来吧,有些事情也是要和他们商议一下了。”

说完这些朱允熥继续批阅奏章,他可不会在这里干等着,御案上还有很多的奏章需要去批复,这些也都是需要抓紧时间才能够处置好的。

徐辉祖这也算是熟面孔了,可是李景隆这个熟面孔一时间让人有些恍惚,毕竟过去这一两年的时间里,他是大明最为忙碌的国公。

在辽东戍边、练兵,检阅诸多卫所的同时,也是在进一步的接管冯胜的兵马大权,那位宋国公虽然在辽东长期驻军,不过显然还是不得皇帝信任。

好消息就是不存在被赐死之类的事情,朱允熥虽然对冯胜不算亲近,可是也明白这么一位战功彪炳的大将的能耐,辽东也适合让冯胜驻守。

李景隆对于自己长期在外可没有任何的抱怨,这就是皇帝对他的信任,这就是在给他增加资历,以后好进一步的重用、擢升。

当然现在的李景隆也基本上是升无可升了,不管是爵位还是官职都已经到顶了,他现在就是皇帝在军方的代言人之一,大明的军头之一。

看着李景隆,朱允熥笑着说道,“九江表兄,看来辽东还是不好过啊。我的叔叔们在应天府富贵惯了,不知道吃不吃得消。”

李景隆连忙开口说道,“陛下无需担心,现如今辽东局势平稳,蒙元余孽基本铲除,朝鲜奸贼父子不敢兴兵。”

辽东,最大的隐患就是当初元朝被击溃后留下的诸多势力。纳哈出也好,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部族也罢,都可以给辽东带来麻烦。

纳哈出这么个最大的势力被剪除隐患,看似辽东的局势平稳了。可是那些小部族等掀不起大风浪,可是足够恶心死人,这显然也不太好了。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大军在辽东驻兵等,显然就是不希望那些鞑子、野人等在辽东卷土重来,穷山饿水的会出来一些彪悍的人。

现在的女真自然不值得太过关注,但是在辽东也算得上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些部族了。而李成桂父子对大明划分疆域不满,依然离心离德。

这些都是很清楚的事情,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要是这么些情况都不能了解、掌握,也难以居庙堂之高了。

朱允熥笑着开口,该聊正事了,“说起来京卫的一些改编等,这些事情你们可都留意了?”

徐辉祖谨慎的开口说道,“回陛下,此事一直都是开国公和凉国公负责,臣等无权过问。”

朱允熥知道这是徐辉祖的性格,他这个大舅子和徐达的性格有些像。虽然身份尊贵,在朝中、在军中都有巨大的威望,可是做事非常谨慎。

李景隆也连忙开口说道,“陛下见谅,臣此前一直不在京中,对于京卫改编之事不大了解,还望陛下恕罪。”

这也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别看李景隆是朱允熥的表哥,非常受老朱的喜爱。可是也不敢放肆啊,皇帝的权力实在太大,给面子的时候喊一声表哥等就行了。

其实就算是李景隆也明白,皇帝陛下可以照顾他喊他一声表兄等。可是如果他这个做臣子的要是当真了,那显然就不太合适了,哪能真的是皇帝的亲戚。

毕竟李景隆心里清楚,他不是他的祖父、不是他的父亲,他们才是皇帝的亲戚。甚至就算是皇帝,那也只是太上皇的亲戚,未必是眼前这位承康皇帝的亲戚。

朱允熥笑着开口,“事情自然是凉国公和开国公在办,只是五军都督府在京都有辖制卫所,尚且还有上十二卫。你们也多留意些,军队改编不是小事。”

徐辉祖谨慎的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现如今五军都督府、各地卫所战力都非常出色,并无太大变动的需要。”

李景隆忍不住看向徐辉祖,没想到这位谨慎的魏国公居然敢这么直接的开口。

朱允熥饶有兴趣的看向徐辉祖,问道,“说说你的看法?可是觉得我大明此前就是依卫所制打了天下,继续保持下去就好?”

徐辉祖更加谨慎的开口说道,“陛下明鉴,自太上皇陛下设置各翼元帅府起至今,我大明军制已趋完善。”

这也没错,老朱当年过江后设立的翼元帅府就是卫所的前身,现在依然是延续着这样的制度,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自然也是非常合适了。

这一点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大明将士南征北战、扫除无数不臣,这就是对于卫所制最大的肯定,这就是大明现在基本上没有外部隐患的武力保障。

徐辉祖也继续说道,“虽然现在确实有些卫所、军官荒废武备,只是臣以为只要勤加考评、操练,并无太大忧虑。”

不要说李景隆了,就算是道衍也都是在旁边点头,这些道理大家也确实都心里清楚。

说到底就是内地一些安稳的地区卫所武备废弛,那是因为根本没有战事,边军那边不用说一直都是保持着高强度的操练等,可以说武力充沛。

而京军的战斗力可以说远超于边军等,原因自然是这些京军时常出征,全大明最精锐的将士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京军,实战经验也丰富,自然就强大了。

朱允熥笑着开口,说道,“我也没说要该卫所,只是上十二卫等,或者说战术要改一改了。墨守成规不是好事,以后的战事也未必就是如同以往。”

既然皇帝没有打算改变卫所制这个制度,徐辉祖、李景隆等人自然也就没什么可担心了,五军都督府的权力依然很大。

至于说寻求新战术、演练新式武器等,暂时来看似乎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因为明军的战斗力非常强盛,根本没有像样的敌人可以抵挡明军。

但是作为勋贵、作为领兵的武将,这些未雨绸缪的事情自然也是需要考虑。

军队的战斗力更加强大,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好事情。

别看承康皇帝似乎是不打算在这两三年动兵,好似安心内政一般。可是内政完成了,就该四处用兵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