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章:五五开?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自从开封城第三次被围以来,河南巡抚高名衡、巡按察使任浚、布政使梁炳等一众封疆大吏,还有开封知府吴士讲、御史兼开封府推官黄澍等重要官绅,连连不断地商讨城守军事。

今天,他们这一众疆臣大吏、高官士绅们又按时来到巡抚衙门,只不过与往日略显不同的是,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喜色,似乎胜利就在眼前一般。

气氛较于往日又轻松了许多,与会众人面上皆露出喜悦神情,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在盘算着,这一次守城之功,自己可以捞到几分。

再有就是有关劳军一事,虽然现在永宁伯张诚率领的勇毅军,就驻在开封城外,但他们并未与闯贼交战,所以此番犒劳的主角自然是在朱仙镇与闯贼对峙的丁启睿、杨文岳和左良玉人马。

这犒劳一事,说起来容易,却是做起来难,因为——需要银子!

光朱仙镇那边丁启睿所部官军,就已号称四十万人马,即使按保守估计至少也在二十万上下,更何况开封城外的勇毅军,也有数万人马,就算他们不是此番犒赏的主角,那也不能一点不给吧?

而且,新任保定总督张福臻的数万人马,也已到了黄河北岸的荆隆口,不日便将渡河南来,到时又是一大笔花销。

这许多的粮谷肉食,还有银子,又该如何摊派呢?

一番激烈的争论过后,方才决定,先由相当拮据的藩库中拿出一部分,再请城中那些殷实的大户和各家商号出点血,拿出其中的大部分钱粮,最后请周王殿下再赏赐一小部分。

既有定议,巡抚高名衡自然是要进王宫去叩见周王殿下,把这边商议的结论启奏周王,并请殿下也拿出数万两的银子来慰劳援救开封的各部官军。

他这边才离开巡抚衙门,南熏门外面就驰来一小队飞骑,向着城头上大声高呼,言说他们是来援的督师丁启睿派来,有重要公文要亲手递交给巡抚高名衡。

这一队官军共有十一骑,他们身边还有二十名勇毅军的羽林骑陪护,显然已经查验过他们的腰牌和身份,但战事未停,南熏门依然紧闭如初。

不过此刻已不似贼兵围城时那般紧张,又有勇毅军骑士陪同在旁,很快便开启一道缝隙,仔细查验腰牌,只见上面写着“张进忠”三个字。

接着又看过了他携来的丁启睿的令箭,以及那封巡抚高名衡的公文后,便即请张进忠入了城,不过,那随他同来的十名骑兵却被留在了城门外。

…………

与此同时,开封城内正北位置的周王宫中也正在开会,能够出现在这里的人物,个个都非同一般。

周王宫的正殿内,最上首中间位置是一张宽大的王座,周王朱恭枵端坐其上,左侧下首第一位置坐着的是位年轻人,一身大红蟒袍显得十分抢眼,赫然正是——永宁伯张诚,而在张诚对面同样位置则是新任保督张福臻。

按道理张福臻曾为张诚的顶头上司,即使现在也是堂堂真保总督,统领保定、山东、河北数省军事,可谓是位高权重,理应坐于左侧第一位。

可张诚虽职事为宣府镇总兵官,但其却有御赐的爵位在身,乃是超品的存在,见官大一级,又岂是张福臻可比?

放眼大殿之内,除了稳坐上首的周王殿下之外,再无人能比永宁伯的身份尊贵,即使如此,张诚还是略表谦让了一番,但张福臻是何许人也,他自然不会在意这些表面功夫,一番辞让之后,便坐在了右侧。

高名衡的座位也是在右侧,屈尊在张福臻的下首,再后面则是巡按御史任浚、左布政使梁炳等疆臣。

而左侧永宁伯张诚的下首则坐着守道苏壮,其下是河南总兵陈永福,再后是随张诚一同觐见周王朱恭枵的孙时相和魏知策。

其实,早在高名衡入王宫之前,永宁伯张诚与保督张福臻便已与周王聊了一阵,如今贼兵南下朱仙镇,开封之围已解,更有勇毅军和保定军在城外驻守,周王的心情也是大好。

他对高名衡所提的劳军之议,并未表示反对,虽然经过两度守城之战,王府存粮存银用度都是很大,但周王在这方面却是看得很开,堪称明末藩王的表率!

不过,对于高名衡提议重赏丁启睿、左良玉所部官军,而对勇毅军和保定军略显寒酸一些,他却心中有些许不忍,竟在大殿上安慰起永宁伯来。

张诚虽然表面上一副受宠若惊的神情,但在内心却对此嗤之以鼻,因为他十分清楚,朱仙镇那边的战事还存在着极大变数!

就是现在,他都没有做出决断,究竟是杀过去帮左良玉一把,还是看着他与闯贼互相消耗呢?

凭借着仅存的一丝记忆,张诚知道朱仙镇大战的结果是——闯王大获全胜,可这一战的过程究竟如何,他却完全不知道了。

只记得闯王挟朱仙镇大胜余威,再次兵围开封数月之久,最后掘开黄河——水漫开封城!

“高抚台,现在谈论劳军事宜,会否为时过早啊。”第一个质疑的声音,来自于保定总督张福臻之口。

听了张福臻的话后,周王朱恭枵略显不满,开口道:“张督,何出此言?若非朱仙镇军情紧急,贼寇何以丢弃如此诸多粮草财帛,急急奔走而去呢!”

张福臻自然不好反驳周王千岁,他面色慈祥地望向张诚,说道:“王爷,闯逆势大,非一战可败之贼,其之所以急急而走,意在抢占朱仙镇周边地利之势,以图阻丁、杨二督与左平贼所部官军,使之不得再进,无法与开封成互为掎角之势,非是败军之象也,至多也就相持罢了。”

其实,早在陶家店渡口的时候,张福臻就已经与张诚一起分析过当前局势,适才这番话虽然出自他的口,但却代表了他和张诚两个人的意思,也即代表了北方援豫大军集体的意见。

“贼若非情势紧急,何以丢弃两万多石小麦和豆子,不随军带走呢?”

面对布政使梁炳的质疑,张福臻抚恤不语,却微笑着看向永宁伯张诚,显然他不想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而是在催促张诚出来说话。

“藩台莫及,且听本伯一言!”

大殿上众人见张诚说话了,纷纷转头望着他,想要听一听他对此又有何过人的见解,在众人注视之下,永宁伯张诚缓缓说道:“南来援军虽号称四十万,然其实有,至多超不过二十万人马。

丁督本部只有两万余兵马,杨督麾下兵马更少,只有一万上下,其中又只虎帅营中数千,堪称精锐,余者不言也罢。

惟平贼将军左昆山,拥军最众,足有十四五万之多,然却也是营头林立,未必就能如臂使指般,做到完全掌控,令行禁止。”

张诚说到这里时,目光停在了河南巡抚高名衡的脸上,问道:“高巡抚以为凭借这些,真的可以在朱仙镇击败李贼吗?”

高名衡面上略显不悦之色,他凝视着张诚,反问着:“依永宁伯之意,我等要大军尽出,在朱仙镇被扎营列阵,与丁督、左将军夹击李贼么?”

不止是高名衡一人,大殿内的一众文武官将都将目光集中到永宁伯身上,期待着他的回答,就连周王朱恭枵也是如此模样。

永宁伯看了看殿内众人,微微一笑,道:“诸公请想,李贼与曹贼合流一处,拥贼兵十数万众,更裹挟饥民数十万之多,今又是挟横扫中州之余威,岂是轻易可杀败的嚒?

且不言其营中悍勇老贼就有数万之多,就是那数十万裹挟之饥民,杵在那里毫不反抗的让我等斩杀,怕也要数日之功吧,到时我军将士筋疲力竭之际,贼军精锐尽出,又以何与之战?”

张诚言到此处略微一顿,才继续道:“诸公要知,李贼如今虽势力大张,然终究是流寇之做派,仍犹如无根之木一般,一路杀来,拔城不断,全靠劫掠维持粮草开销,必不得长久。

而今开封城下之战,于我乃守护国本根基之战,若开封有失,则中州大地尽入贼手,数百万子民再不得沐皇上天恩。

诸公再想一想,若李贼攻取开封后,以此为基,四处派官抚民,进一步收拾人心,再耕田以为军资,募兵征略四方。

那时……贼往东,可截断漕运;往西,可据陕甘;往南,可侵袭湖广江南;而往北,则可直捣京师,危及圣上啊。”

张诚面色凝重地又道:“今日,开封之战,于贼而言,乃‘土蛇化龙’之战。这一战,李贼若胜,则中州大地将任其驰骋,朝廷再难调集重兵,与之相抗。”

“那……永宁伯的意思?”

周王朱恭枵沉不住气了,不由脱口问起张诚究竟何意。

“本伯以为,我师当以守城为要,固守北门至陶家店一线,但只这条通道掌控在我等手中,粮谷辎重即可源源不绝地从大河北岸,运送过来,又何惧贼兵久围,凭此坚城,莫说数月,便是一二年,李贼也攻他不破!”

巡按任浚忽然接口问道:“永宁伯的意思是……我等既无须劳军,亦不必出兵朱仙镇,只需稳守开封即可了?”

见张诚并不接话,布政使梁炳便在一旁说道:“我看,劳军的钱粮还是先预备下,就算丁督同左将军不能在朱仙镇击败贼军,将来守城,要大有用处不是。”

任浚对梁炳所言,并无意见,但他对张诚却不肯放过,继续追问:“请问永宁伯,您以为,朱仙镇当救否?”

张诚对于任浚的咄咄逼人,并不以为意,但也不想直接回答他这个问题,反而转头看向自己一侧下首坐着的河南总兵陈永福,对他说道:“陈总兵,你久掌兵事,两度守城,已熟知李贼实力强弱,对于朱仙镇那边的战事,可有何看法?”

陈永福虽身任河南总兵,然文尊武卑之下,在开封府城其实并无太多的话语权,若按往常军议,他几乎是很少发言献策,除非是在不得已之下才会出声,毕竟一旦军事失败,那些文官还可托词洗净责任,他作为一省最高武官则难辞其咎。

然今时又不同于往日,且不言张诚以永宁伯之尊向他垂问,更不说他们在闯贼第一次围打开封时的战友情谊,就算是为了自己,为了开封城不落入贼手,他也要为自己发声。

“闯曹两贼合在一处,虽有贼兵十数万众,然其中老贼也就万余人,余者多是从贼的逃卒,以及被其裹挟之丁壮罢了,若单以战力来论,不见得比咱们强多少。

不过,贼之优势,在于能够令行禁止,且横行中州大地,劫掠粮草众多,更兼兵势凶猛,实在难敌。

反观我师,虽在兵力上并不弱于贼寇多少,然却分属多头,如朱仙镇那边丁督与左将军为一大头,兵力最著,达十五六万人马。

我等守城之军,兵力最弱,即使加上城中民勇社兵,也才三万余人而已,单以人数来看,尚且不如永宁伯所率兵马,更遑论披甲持械之数,况操练上也差距甚大,守城尚属勉强为之,野战则无异于送死。”

陈永福见大殿上众人都在倾听,并无人对此提出异议,便大着胆子继续说道:“诸公也知,丁督、杨督本就两部官军合在一处,且左良玉一家独大,往往不受节制。现朱仙镇外与贼兵对峙,于兵力上并不占优,且士气亦不如贼兵……”

他最后更断言:“照我看……朱仙镇战事,能五五开就已经很不错啦!”

“左帅还是很能打的,还有虎大威,也是一员猛将……不至于此吧?”

面对布政使梁炳发出的疑问,大殿内竟无人回答,所有人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了永宁伯张诚身上,就连河南总兵陈永福也是如此,他眼中满是祈盼之情。

很显然,就在刚才他响应了张诚,才会说出那一番实话来,而现如今他也希望张诚能够出来给与他肯定之言,以解大殿上诸公之疑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14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