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章:看家护院吕大春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大明京师西郊十余里外有一处马场,依山傍水,其南侧是卢沟河的一条支流,水流虽不十分湍急,但流量却是不小,正可解决战马饮水的难题。

西边则是一片山岭,其乃是西山之余脉的延伸,在这里山势十分平缓,非常适合放牧与操练骑兵之用,正是因为这些便利条件,当年才会选址此地作为官家马场所在。

而今,这处马场被战乱破坏的痕迹已十分鲜见,其内房舍遍布,大道小巷整洁干净,时而遇到的人等也都是精神抖擞。

在这里大多都是牛胜镖队中的战士,以及为其提供服务的人等,如铁匠、马夫、医士、兽医等等,偶有一些贩夫货郎往来其间,也多是长期为镖队服务的老主顾。

马场管事的是一名宣府老军唤作黄福来,他本是牛胜队中十名战士之一,当初既是他一手建起的这处马场。

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李辅明二人,此刻就在黄福来的陪同下,正行走在马场的大街上,而黄福来也边走边为他们讲述着马场的一切。

这里现在聚集有骑士五百人,战马、骡马等更是有近千匹之多,而步卒护卫也多达八百余人之众,简直就是一支精悍的小型部队一般。

初时,王朴与李辅明就惊诧于这处马场的地势,其依山傍水,又建有高厚的庄墙,墙外还挖有一道两丈宽的护城深壕。

现在更是得知其内竟暗藏近两千的精锐步骑战士,还囤积了足够这些人数月饮食所需粮草,张诚如此,究竟意欲何为?

对此,他们已不敢再往深处想!

此番出兵辽东援解锦州之围,他们可是见识到了宣府军的悍勇,若非是自己紧紧抱住了张诚的大腿,又如何能够保得自己全身而退,得胜归来?

更为甚者,他们在京中逗留不走,非要等着张诚一起回返宣大,此事虽不能说已人尽皆知,却也是被大多数人知道。

无论他们自己心中是作何想,外人早已将他们看作是张诚一党,而这其实也是他们所祈盼的结果,惟有如此才能跟在宣府军后面,再多拣些军功回来。

所以,现在看到这里的一切,他们也只能咽在自己的肚子里,根本不敢与外人言。

黄福来带着王朴、李辅明一路来到骑兵与步兵操练的场地,给他们观看马场内镖队骑士与步卒的实操,直看得一阵阵心惊。

…………

那边马场管事黄福来领着王朴、李辅明参观马场的同时,这边张诚却在与众人共议未来之事,牛胜先向张诚禀报了最近收集来的各方消息。

首先是关外清军已悉数退走,只在锦州北面的义州和西面的大凌河堡两处地方,还各驻扎有一部清军,其战略方向已经转为守势。

而左都督、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也已于十日前终因箭疮治疗不及,而病逝于锦州城内。

崇祯皇帝亲自为他撰写了祭文,追赠祖大寿为太子太傅,加赠宁远伯,赐谥号忠武,并命有司设祭五坛。

众人听后虽对祖大寿的逝世深感惋惜,却也对他死后封伯一事,着实羡慕不已,这也算是无上之哀荣。

可张诚却是心中清楚,只因自己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祖大寿的命运,虽使他在锦州大战中负伤而亡。

但却也因此而保住了自己家族的声名,没有被列入《贰臣传》,更是死后封伯,谥号忠武,确实是哀荣无限了!

不过,张诚得知清军已经彻底退走后,不由想起一事,便开口问牛胜道:“辽东可有关于奴酋洪太的消息传来?”

牛胜回道:“回爵爷话,奴贼方面消息探听不易,且传递又很缓慢,通常都要迟滞数月才会有些消息传回。小人会着意留心奴酋洪太,但有信息传来,必飞报爵爷。”

张诚也知他所说乃是实情,便即点头道:“你继续吧!”

牛胜得到了张诚的指示后,便即禀道:“爵爷,闯曹逆贼已然接连袭破叶县、泌阳等城池,前日得迅正在围打南阳,其势极大,豫省已无人能治。”

“还有陈爷传回消息,在叶县救得副总兵刘国能大公子刘世文,现正在海爷和王参赞的护卫下,往京师星夜兼程而来……”

牛胜接着就介绍了他所知的叶县战事经过,以及陈忠在河南的活动情况等详细内容。

张诚听罢感叹道:“刘国能虽早先误入歧途,曾与闯曹二贼为虎作伥,然其‘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今更是能为国朝尽忠,确属难得可贵。”

他接着又道:“牛胜,你代本伯传讯给陈忠,要他密切注意闯贼动向,加意囤积粮草,尤其是开封那边,更是重中之重。”

“喏。”

张诚又问道:“刘金海与王元景何时能到京师,可有说么?”

“回爵爷,按海爷和王参赞信中言说就在这几日,便会来到京师。”牛胜回道。

张诚点了点头,不再多言此事,却转头看向一旁的鸿胪寺司丞吕大春,笑着问他道:“吕司丞,在京中可还过得惯么?”

吕大春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他腾地起身驱前跪拜道:“回永宁伯话,大春得以入京,全赖永宁伯提携之恩,时刻不敢稍忘。

自入京以来,大春更是时刻牢记永宁伯教诲,在鸿胪寺中潜心学习,结交同僚,现鸿胪寺上下官员,除大鸿胪尚不甚熟稔,余者都已与大春相熟。”

张诚略表满意地点着头,他对于吕大春的能力还是有些信心,不然也不会刻意将他弄到京中,但随着世事变迁,现在他又另有了一些想法。

当下,便又开口问道:“吕大春,本伯问你,对寺中诸般公务,伱现在可都熟知与否?”

吕大春仍是跪在地上叩首回道:“回永宁伯,大春对寺中各班职事虽未能全然了知于胸,但也知其大概,相信再过些时日,必能尽数了了然于胸”

“你现在鸿胪寺可是有何具体职事?”张诚又问。

“回永宁伯,寺中现今事务不翻,大春暂无具体职事分派下来,仍是在寺中行走,如此却也方便大春熟悉各班职事。”

吕大春不知张诚何以有此一问,他俯首低头,心中也是如打鼓一般“咚咚”直响,不知自己这番回答是否得体。

“嗯。”

张诚接着就开门见山地问他道:“吕大春,皇上体恤本伯,在京中赐下伯爵府一座,然本伯因军务繁杂,要久居宣府,而京中又不可不留人照看。

现准备由你做我伯爵府上的官家,帮本伯打理伯爵府上诸般事务,未知你意下如何?”

吕大春闻言一惊,旋即便是心头一阵狂喜,他磕头如捣蒜一般叩首回道:“永宁伯如此信重,大春自当肝脑涂地,以报永宁伯提携之恩,此生虽不能为爵爷牵马坠蹬,但能为爵爷看家护院,于愿足矣!”

吕大春可是不傻,他自知能有今日全赖张诚一手提携,自己在京中本无根基,若是脱离了张诚的势力影响,莫说出人头地,就是在京城活下去恐怕都难。

而今,张诚竟提出想让自己到永宁伯爵府上任官家,对于他来讲那可是无上荣耀,更是永宁伯对于自己绝大的信任。

虽然从表面上看去,一个是朝廷的京官,一个是张诚手下的私人,但这里面的含金量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啊!

如此良机,吕大春又怎会轻易放过,自然立刻就应允了下来,并借机表示了一番自己的忠心。

张诚满意地点了点头,对他说道:“起来吧。稍后本伯会将你调任五军都督府任事,如此既便于你在本伯府上管事,又可在各处衙门上行走。”

他接着又问了喻上猷、袁彭年等几人的近况,当然主要还是他们在各衙门中,干得是否顺心,结交了多少朋友。

他们几人中除了喻上猷,哪一个不是借着张诚在朝中的关系,才有今日的地位?

而且,他们现在一个个不只是升了官,出手也比此前阔绰了许多,在各部堂中交游广阔,人前人后都很是有面,皆张诚在他们后面提供的钱财支持。

从喻上猷开始一个接着一个禀报了自己在部堂中的情况,如同重要部门同僚的关系,现在部堂中的地位、人缘如何等等。

毕竟,张诚虽然对于钱财并不十分在乎,但也不能随他们任意挥霍,每一笔都有其用处,或攀附关系、或结交上官,总是要有些作用。

最后是张诚的姨夫工部营缮司郎中吴锦康,他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这几年也并没有向上挪动,就连这边马场的营房修建,都借其不少的助力。

毕竟吴锦康管着缮治皇家宫廷、陵寝、坛庙、宫府、城垣、仓库、廨宇、营房诸事,多少使上一些银两打点关系,工部那些免费的匠户便可以随意使用。

而且,还可以调用工部库里的物资为己所用,总的算下来还真的比什么都靠自己使银子来的合适。

现在张诚需要知道的就是工部的家底,他在宣府要大动干戈的话,总得先搞清楚自己可以调动的资源究竟有多少!

众人接着又唠了一些闲话,无非是众人再次恭贺张诚封为“永宁伯”,并互道些想念的话语。

张诚见时间不早,便吩咐牛胜安排酒宴,今晚他要与诸位好朋友痛痛快快地大喝一场,同时要派人去将王朴、李辅明二人寻回来,大家好亲近亲近。

…………

京西马场大院内的中间靠西一点位置上,地势略高于别处,所以此地建起了一座大院落,只是院墙就高达丈许,且每隔一段距离还在院墙上建有望楼哨塔。

此院足有三进深,前面是大堂和偏厅、二房,两厢则是营房和马厩,中间是会客厅和客房所在,后面便是主人居室。

在这座大院的两侧还各有两个小跨院,他们之间有连廊相接,不过,为了在战时加强防守,这里两侧的连廊可以随时切断,在中间的主院内可以厚重的木门彻底关闭。

当然,以马场现在的实力,在京畿地方若非是数万的官军大举进袭,该是无人可以对其产生丝毫的威胁。

然“居安思危”乃是张诚对牛胜耳提面命的教导,所以这里的所有建筑并非是以舒适为首,而是主要考虑其防御强度,一切都是为了打仗而准备,并非是为了享受!

天色渐暗,已是到了日近黄昏时分,大院外肃守森严,而其内也是在紧张忙碌着,前院正厅和偏厅内,还有耳房和厢房都被利用了起来。

这里安置的是张诚亲兵营的百名护卫骑士,以及王朴、李辅明二人各有十骑护卫,今晚就如放假了一般,他们都可以随意大吃大喝,完全不受限制。

而中间院子里的正厅之内,则是永宁伯张诚、总兵王朴与李辅明,再加京官吴锦康、喻上猷、袁彭年、王调鼎、马嘉植、梁羽明等人,再有就是牛胜、吕大春、王昭政等张诚的麾下老人。

他们分为两桌落座,上首一桌是张诚、王朴、李辅明、吴锦康、喻上猷、牛胜等六人。

这里面王朴、李辅明都是一镇总兵,也属于实力派人物,而吴锦康则是张诚的娘家姨父,自然高人一等,喻上猷则属于是张诚在京师最早结识的官员,牛胜既是此间的主人,又是张诚的心腹,留在上首入座自无不妥之处。

而下首桌上则是袁彭年、王调鼎、马嘉植、梁羽明等人,再有吕大春、王昭政二人在此相陪。

袁彭年、王调鼎等四人虽也与张诚相识颇早,然他们当时却是人微言轻,后来借了张诚之力相助,才有今日的地位,所以与上首几人相比,自然就落了一等。

而吕大春现在作为永宁伯府上的管家,由他来在这一桌相陪,也是给足了几人面子。

另一个王昭政,别看他只是同春楼的掌柜的,但他投靠张诚最早,又是张诚在京师交接众官的关键人物,且平素与袁彭年等人也多有走动,早已十分熟稔,坐陪此桌自无不可。

众人一番宴饮,推杯换盏之间,自然是酣畅淋漓,彼此间的感情也由此大增,越来越紧密地团结在永宁伯张诚的身周。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98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