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二十二章:还是要依靠武将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武安县丞房德威自前任知县季佑慈提任卫怀兵备道后,便一直以县丞身份署理武安知县事,此番再次见到永宁伯,自然大肆巴结,以期得他提携转正。

“下官恨不能随在永宁伯跟前,效鞍马之劳。”

房德威十分卖力地巴结着张诚,只听他继续道:“武安百姓,得永宁伯照拂,施粥舍粮,渡过饥寒严冬,无不感念伯爷恩德。我武安上下,皆愿为伯爷赴汤蹈火,以身赴死。”

武安举人李广琪也在此时出言说道:“是啊,伯爷。我武安乡绅同样感念伯爷恩德,勇毅军自宣府不远千里,驰援豫省,为表心意,我武安乡绅愿纳捐粮谷一千两百石,以助军剿贼,并组织乡民,为援剿大军,转运军资。”

“好。”

张诚大声叫好,道:“你等官民同心,何愁贼寇不灭。为激励河南官民,振奋剿贼官军士气,本伯当立刻上书朝廷,为你等武安官民邀功请赏。”

他说着又对身边随侍的张成芳吩咐道:“成芳,取赏功银牌两面,分赐房县丞与李举人,以彰其功,以励后人!”

“喏。”

“房德威谢过伯爷。”

“李广琪谢过伯爷。”

“唉。别急着道谢嘛。”

待他们二人起身后,张诚才又开口说道:“我会留一部人马在武安,自京畿与山东调运的粮谷辎重,都将汇集在武安,以此为我勇毅军在豫省的基地。

一切还要仰望二位助力,协同转运之责,干系前方剿贼之事,万不可有一丝疏忽大意啊!”

“请伯爷一定宽心。伯爷交代的事,可比天大,房德威就是拼了命,也不敢有一丝大意。”

“好,如此就好。本伯离京前,皇上曾有旨意,河南剿贼军事,但有微功,朝廷必不吝赏赐,还望你二人能深体圣意,将武安的事情做好。”

张诚满含期望的眼神望着房德威与李广琪,补充道:“如此,本伯才好向朝廷举荐你二人,委以大用。”

这话若是从别的人嘴里说出来,或许分量不重,然如今在永宁伯张诚的嘴里说出,那可是无异于崇祯皇帝的金口玉言一般。

除了张诚手里的数百面赏功金银牌,可以封三品文官、二品武职之外,以永宁伯这些年里积攒起来的威信,若得他承诺保荐,就算不能入朝为官,那也必然会得到其麾下勇毅军的关照和保护。

要知道,在这纷争的乱世之中,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而能够好好活着就成为绝大部分人的第一追求啦!

“伯爷,我与房县丞略备了些薄酒,给您与各位将军接接风,洗洗尘,您意如何?”

张诚面含微笑地看着李广琪,道:“免了罢。军情紧急,据传贼寇已兵向北指,大有再围开封之意图,武安这边有你二人操持,本伯也觉放心,便不再久留,今晚就赶到磁州扎营。”

他说罢似乎想起一事,便即补充道:“保督张福臻正率保定官军赶来,你二人务要提前准备好驻营地方,还有粮谷与马料。”

“是。下官记下啦。”

…………

四月二十八日,原武县外,军帐林立,人喧马嘶之声此起彼伏。

原武县,创设于西汉高帝五年时,县城东关内有一座善护寺,而在善护寺内有一座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的古塔,更为著名。

这座古塔为平面六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全塔高近十六丈,造型挺拔秀丽,气势庄严雄伟,此塔名为玲珑塔,又有徽塔、雁塔的别称。

更因这玲珑塔是善护寺的镇寺之宝,故亦称善护寺塔,在善护寺内还有一尊塔铭,上面记载大明万历辛丑年间曾重修过此塔。

据《重修宝塔记》记述,善护寺规模宏大,内有大雄宝殿及众多僧人,而重修宝塔则是由虔诚会首师君士和僧首悟节主持,善人赵仁偕、赵九时、赵九思等人负责施工的。

别处的古塔层级均为奇数,唯独此塔是高十二层,为偶数。

原因乃是这里自古以来既为黄泛区,塔的最底下一层早被泥沙淤在地下,所以在地面上只能看到十二层,而地下其实还有一层。

这灵笼塔的北面原有一塔门,早被历史的风尘湮灭于地下,只剩下塔檐砖砌斗拱露出地面之上,现在的塔门设在了南面,是后人将原来塔身二层的窗户改建而成。

即使在万历辛丑年间重修此塔时,也只是修缮了玲珑塔的上层建筑,并未向下挖掘修缮地基,所以如今也是只能看到十二层塔身。

其实,关于原武县还有两则颇为神奇的传说,分别与楚庄王和大明开国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有关!

其一是关于楚庄王与黄河龙神的传说,当年楚庄王为了成为春秋之霸主,亲自率领楚国大军进攻郑国,曾在黄河上遭遇风浪,便许愿但只击败敌国,便盛大祭祀黄河龙神,后来他果然成功击败晋国与郑国,便依照当初的许诺,在原武这块地方祭祀黄河五龙神。

如今在原武县城的西街上,便有一座三进的五龙庙,因庙内有一个大池塘,内有五座喷泉日夜喷涌不绝,所以又名五龙池。

这座五龙庙内有三座大殿分割成三进大院,第一排大殿供奉的即为伍氏兄弟的五龙“霖雨苍生”殿,里面并排供奉着大龙王伍焕、二龙王伍臣、三龙王伍保、四龙王伍青和五龙王伍和之神位。

其二,便是有关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与城隍爷的故事,说的是大明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朱元璋因想要迁都开封或洛阳,便借机乘坐龙舟游历黄河,时有大臣从安全角度考虑说黄河“无风三尺浪,风起浪滔天”,劝他改走陆路。

可太祖皇帝自视乃真龙天子,当人神共畏,就算是黄河上的凶风恶浪也得让他三分,游兴益发高涨,完全不听众人的劝说。

当龙船逆流而上游至原武地界时,猛然间狂风大作,河面上烟波浩渺,风浪不知疲倦地向龙舟发起无情冲击,浪花排着队冲上船舱,情势已然十分危急。

太祖皇帝也是龙颜大变,悔之不迭!

然就是众人绝望之际,忽见一帮身穿原武府衙号服的队伍,突然出现且围护住了龙舟,拥着龙船平平稳稳地靠上了北岸的码头,还没等朱元璋来得及封赏,这帮突然出现的人马却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不见。

恰在此时,又闻报原武县令前来迎驾,他方悟之前救驾的队伍乃是原武城隍爷的人马,接着又见原武县令治理有方,物阜民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处一派祥和景象,心中顿觉十分满意。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遂敕封原武城隍为“显佑伯”,官拜四品,颁敕文碑,修建府衙,紧接着在第二年,又正式下旨规定大明各州县均设城隍庙,供奉城隍神爷爷并加以祭祀,延续至今,香火一直旺盛不衰。

而这原武县城的城隍庙,就在县城的东街上,有一对大石狮子守护在庙门前,座北朝南的布局依次为前殿、中殿、拜殿至大殿,共有四进深的院落。

庙门前的东街也素为原武县城内的繁华地段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城隍庙的香火鼎盛之故。

原武县东距阳武县三十六里,北距新乡八十里,西距九十里,南面与郑州隔黄河相望,相距约一百五十余里。

其与开封府城也只隔二百余里路程,不过,这只是直线距离,若以大军行进的实际距离来论,差不多近三百里的路程,若是轻装急进,三四日内即可进抵开封城下。

而且原武位于黄河北岸,闯贼既不能对此地展开攻击,也不能进行有效侦察,最适合大军与器械粮草辎重囤积。

早在永宁伯到来之前,陈忠便已经率领沇河营一部兵马,先期赶至原武县东南二十多里外的黄河北岸,砍伐树木,挖掘沟渠饮水,布置大军驻营等一应准备。

现在黄河岸边这里只有陈忠沇河营与魏知策的腾蛇营兵马驻扎,而张国栋的青龙营则是在他们西面二十里外一处渡口驻营。

同时,在黄河南岸的杨桥至孙家渡口一带,则驻扎着陈铮的青龙营军兵,以及邙山联寨民团的一部人马,他们大约有四千余人众。

为首之人乃是身为副总寨首之一的东部联防寨首偃师徐友思,而真正带兵的则是中部联防练总杨家二公子杨世杰,以及东部练总巩县人冯刚。

他们这支邙山民团武装的披甲率虽然不是很高,但火器的配备率却是不低,至少比起大明各镇官兵来,那是毫不逊色,甚至还有过之。

这些邙山寨乡勇的选拔与操练,都是严格按照勇毅军标准执行,其编制也与勇毅军大同小异,分设西、中、东三营,又在各营下设千总部、司、局、队、甲等单位。

经过沇河营中军官铁林,千总崔士杰、贺宽、白山子等人的轮番操练,无论是精气神,还是个人战技,又或是结阵厮杀,都不输其他大明官军。

邙山周边百里范围之内,几无匪寨,都被他们连根拔起,彻底剿除干净,所欠缺者正是一场两军大战的洗礼和锤炼。

当然,一些牺牲那是在所难免,可若是没有牺牲,又如何能够成为一支敢战能打的铁军呢?

花费如此大的精神和气力将邙山民团搞起来,张诚可不想用来当个摆设,他这一番操作不就是为了不费一分钱粮,为自己养出一支强援来嘛!

别看他们是邙山地方各家寨子的私兵,但既是挂起了民团的名号,就要受朝廷官府的节制,平时自然可以担负守卫桑梓之地的责任,但到了战时就要服从于官府调令。

更何况,他们这些乡勇的选拔与操训,都是勇毅军的军官将士们一手负责,莫说是军规军律、军制军令、军歌口号同勇毅军一模一样,就连他们的伙食标准都是严格按照勇毅军标准执行。

可以这样说,邙山民团除了还没有正式列入勇毅军序列,且军服上写着一个“勇”字,再有就是披甲率不达标,其他各方面已经与勇毅军无异,几乎是随时都可以完全融入到勇毅军体系之中。

这一切,就看张诚是如何考量的啦!

永宁伯张诚此刻正在原武县西街的五龙庙,诚心祭祀第一重大殿内供奉着的五位黄河龙王爷,祈求龙王爷保佑黄河风平浪静,勇毅军在黄河上行船安全。

虽然作为后世来的灵魂,张诚自身对此是嗤之以鼻,丝毫不信,但此刻他所身处的这个时代里,人们对此类神灵那可是极为崇信。

而今大战在即,黄河北岸近三万勇毅军战士里的大部人马,都要渡河前往南岸驻扎,张诚可不想在渡河之时发生什么意外。

若到时再有传言是因自己不信鬼神之力导致,岂非得不偿失乎?

此刻,“解救开封之危,剿灭闯曹二贼”,这两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已经成为大明朝廷上下的第一要务,从京师的皇上、内阁直到各省督抚,皆是无比重视。

不过重视归重视,是否真的为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有些事情还是要凭良心的,若是真有人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敷衍了事,也绝不会被你轻易就看出来。

原武县虽隶属于开封府地界,但怀庆府知府何崇武、卫怀兵备道季佑慈二人,也风尘仆仆地赶来原武县,他们既是来拜见永宁伯,同时亦是来军前听命,共商剿贼大计。

说得再直白一点,何崇武与季佑慈二人之所以如此急急赶来,就是为了抱永宁伯的大粗腿,作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他们可比朝堂上那些庸庸碌碌的京官清醒得多。

晓天下苍生之疾苦,方知天下大势之所在!

他们二人皆身处于中州乱世之中,对一切看的更为清楚明白,早将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点幻想抛弃,在他们新的认知里无论是朝堂上的阁老,还是各省之疆臣,皆无法与手握实际兵权的将军相比。

因为他们懂得诗书礼法虽可教化世人,却不能在乱世中保一方百姓平安,身处乱世,还是要依靠武将来安邦定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40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