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十二章:禽兽也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对于朝鲜来说清兵的威胁近在眼前,大明虽然取得了锦州之战的胜利,然却仍然被阻隔在锦州一带,并不能对他们提供任何帮助,甚至连跨海增援暂时都做不到。

所以,在朝鲜国君臣商议过后,在表面上仍然选择继续侍奉清国为主,不过因亲明派人士陆续复起,他们对清国也再没有往日那般恭谨。

尤其是三道水军统制使柳琳、副将李仁瞻与赵后亮等人归国后,作为亲历者,他们向众人讲述了锦州之战的实情。

对于大明官军中不知是哪一部的兵马,其火器最是犀利,甚至远远超过朝鲜国兵士所持的鸟枪,不但射击速度很快,且精确度还出奇的高,更是威力巨大。

最关键的还是平安道兵马节度使林庆业,其更是与这一部明军的主将,大明宣府镇总兵官张诚亲自见面交谈。

不过,林庆业只言自己是被大明宣府兵马俘虏,因该部明军主将张诚欲示恩与朝鲜,好使其不再行助纣为虐之事,停止与大明为敌,却并未对大家说出他向张诚出卖大清情报之事。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朝鲜国王李倧虽然也是心向大明,不耻于侍奉野蛮的满人,但自身实力不济,害怕遭受清国的血腥抱负,却不敢将内心想法表露出来。

而为了压制国内的亲明派势力,他不得已再次启用崔鸣吉为领议政,使得崔鸣吉的复出比历史上提前了半年之久。

可大明官军之威已经借由柳琳、林庆业等人之口,在朝鲜国内的士人圈子里盛传开来,由此也引发了国人对于大明的思念,一股暗流也开始涌动起来。

…………

而今日大清国君臣的朝会,正是为了要应对眼前的诸多问题而召开。

对于蒙古各部,就算是那些外藩蒙古,黄台吉也不敢压榨他们,只能是继续采取羁縻政策,避免将他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去,尤其是在自己身体有恙,政权或将面临交接之际。

与历史上相比,明清两国锦州城下这一战,黄台吉并没有如历史上那般缴获了明军粮草,他这可的是赔了粮食又折兵,相当于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黄台吉虽然极力压榨着朝鲜这块肥肉的剩余价值,但也不敢做得太过份,毕竟朝鲜也是国小力弱,物产不丰,力有不逮,若是压榨太狠又怕适得其反。

就如那几个外扎萨克蒙古的汗王,他们竟然不来盛京向大清国皇帝陛下黄台吉辞行,在锦州城下就不告而别,直接率部奔回。

他们的这一举动在清国也引起了连锁反应,外藩蒙古的土默特左右二旗扎萨克俄木布楚虎尔、善巴,也因此战失利,而对黄台吉和大清国不似以前那般敬畏。

他们二人同属察哈尔蒙古部落出身,一直处于清国的压迫和监视之下,现在便偷偷商议着打算不告而别,且回去后还要到独石口那边去贸易,毕竟那边的粮谷比张家口便宜许多。

不过,善巴毕竟归附黄台吉较早,他思前想后越发觉得害怕,便往黄台吉处自首,并将大部分罪责都诬陷在俄木布楚虎尔身上,称其乃是主谋之人。

黄台吉虽知善巴也是难逃其咎,但此刻稳定局势才是第一要务,因此只是派出清国勇士,在善巴带领下前往弹压土默特蒙古,并当场捉下俄木布楚虎尔,斩杀之后,传首蒙古各部以儆效尤。

别看善巴这边出卖了俄木布楚虎尔,就以为他会死忠于黄台吉和大清国,其实在他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

因为害怕,他才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取信于黄台吉,以求保全自己的地位和部族,但在心里却仍旧是原来的想法,一旦回到自己的地盘,便会不顾黄台吉禁令,而去独石口同勇毅军交易买粮。

喀喇沁右翼旗扎萨克固鲁思奇布也是与善巴几乎完全相同的心思,俄木布楚虎尔之死对他产生了极大震动。

现在的他仍在盛京,周边尽是凶狠的清国八旗勇士,自然不敢再稍有异动,一副噤若寒蝉之态,不敢再多言一嘴。

不过在他心里却满是对清国、对黄台吉和多尔衮的怨恨之情,若非是他们的兄弟多铎逼迫,自己部族中的勇士又怎会在长岭山下战死那么多?

他的心里除了对于黄台吉压榨其部落的怨恨,现在还生出一股叛逆之心,只不过在盛京、在黄台吉的眼皮子底下,他却不敢有一丝表露而已。

新接任喀喇沁左翼旗扎萨克的噶尔玛,一条右臂都留在了长岭山上,现在的他虽已完全康复,但失去右臂的不便使他心中极其难受。

虽然他的这条右臂是宣府军陈铮所部将士火铳射中,不得不截去,但噶尔玛却将这个仇记在了大清国和多尔衮的身上。

若不是多铎等满洲八旗的蛮子狠命逼迫,自己又怎会被明军的铳炮射中,把好端端的一条手臂留在了长岭山?

就算多铎更将性命都留在长岭山下,甚至连个尸体都没有抢回来,但这也解不了噶尔玛心中的怨怒。

他认为这就是多铎的报应,是他该有的下场!

虽然现在多铎死了,但大清国还在,多铎的哥哥多尔衮还在,若非是大清国百般引诱逼迫,自己又怎会率部族勇士来这苦寒的辽东,若非有多尔衮在背后撑腰,多铎又怎敢如此对待自己?

自己部族勇士伤亡过半,就连自己也差点将命丢在长岭山上,可却并未得到什么封赏不说,还差一点就被追究丧失主将之罪。

若不是其他蒙古各部札萨克替自己苦苦求情,只怕还要遭受一番狠狠责罚,这叫他的心中如何能够平静?

“妈的,白白搭上一条胳膊,沟槽的黄台吉、多尔衮,沟槽的大清国,真他娘不是个东西!”

…………

对于目前的情势,黄台吉心中也是十分清楚,他虽然身体有恙,且每况日下,但却并没有糊涂,其心中仍是对眼前的一切洞若观火。

锦州一战,就连满洲八旗兵都有些许心寒,而蒙古八旗和外藩蒙古兵就更不用说,他们许多人都已胆寒。

打不过,就投靠!

这许多年来,蒙古各部对这一套操作早已经驾轻就熟,他们中许多部族不正是靠着这一方法,才存活至今的嘛?

不过,有俄木布楚虎尔这个前车之鉴,其他蒙古各部的札萨克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他们一个个都闭口不言,表现出很乖巧的样子。

黄台吉虽对一切洞明,却没有过多精力一一妥善处置,暂时也只能以满洲八旗勇士的余威压制,待腾出手来再逐一收拾他们。

略费一番周折,终于将满洲八旗内部彻底稳定了下来,而且还借锦州之败的机会,有效地削弱了多尔衮、阿济格一系两白旗的实力,确保两黄旗仍是满洲八旗中的实力王者。

再者,为了将河套地区掌控在自己手中,好继续与张家口的晋商范永斗等人交易,郑亲王济尔哈朗被他派往归化城坐镇,以使那边的土默特蒙古部落不敢异动。

不过,黄台吉手中也没有余粮,数十万国民却不能不吃饭,就算还有朝鲜可以压榨,却也很难再挤出多少油水来。

现在,黄台吉只能寄希望于济尔哈朗那边,可以从张家口购买到足够的粮食,以使自己能够撑到秋收时节,待秋粮下来或许还可平安渡过今年。

若不然的话,今年可就难过喽,其实,黄台吉还有一个选择——劫掠大明!

每当大清国的庄稼歉收,又或是无事可做之时,黄台吉都会派出各旗的精锐勇士,前往大明各地劫掠。

如此,既能达到练兵的效果,使勇士们杀敌的本领不至于荒废;又可获得大量钱粮和丁口,增强自己的力量;还能打击明朝京畿地区的经济基础,使之民心士气彻底崩塌,为将来自己入主中原做准备。

可是眼下才刚刚经历过锦州大败,即使大清勇士也是连年征战,早已疲惫不堪,新败之下,军心士气也是有待恢复。

所以,暂时急务仍旧是先保证辽东领土的稳定,继续控制住蒙古各部和朝鲜,待军心士气有所恢复后,才能考虑伺机进入大明内地劫掠。

只是要想劫掠大明,张诚和他的宣府军马便是黄台吉绕不过去的一个槛!

黄台吉的精神大不如前,坐到龙椅之上的他勉力支撑,虽表面看去与前无异,但身边近人都能够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暮气。

他十分吃力地挪了挪肥胖的身躯,使自己的坐姿更舒服一些,才威严地低声道:“宣,英额尔岱、希福、刚林、范文程、宁完我等人!”

虽然满蒙八旗的各位旗主贝勒,以及各固山、昂拜等都十分骁勇善战,然在处理朝政等国家事务上,他还是离不开满汉文官。

很快的,议政大臣英额尔岱,以及内国史院大学士刚林、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弘文院大学士希福、宁完我等人便匆匆而来。

这其中要数英额尔岱最得黄台吉的信重,他与济尔哈朗可以说是黄台吉的左膀右臂一般。

众人行礼毕,黄台吉赐给他们每人一个小凳,都是半边屁股小心翼翼地挨着,与大明各官一般,都是不敢真正坐实。

听了黄台吉想先让大清安稳的休养生息,避免大明再兴干戈的意思后,英额尔岱略微沉吟一番,道:“回皇上,锦州一战,我虽未能破城,然也击溃击杀明军甚众,其一时必不敢再擅启边衅。”

黄台吉神情略有些萎靡,他一言不发,只挥手示意其他人继续。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建言献策起来,他们每一个人说话都很小心,生怕一言不对,就引来杀身之祸。

“皇上,臣建议同明国和和议!”忽然,弘文院大学士宁安我发出了惊人一语。

“和议?”黄台吉眼睛睁开了一条缝。

对和议之说,黄台吉并没有心理障碍。

他自在后金掌权之后,已经反反复复地与大明不知道谈了多少次议和之事,这里面真真假假,反正是一次也没有谈成。

弱时装孙子,强时作虎狼。

这些边塞之外的游牧民族几千年来,大抵都是如此,也正如唐之名臣魏征所言:“此辈强必寇盗,弱则卑伏,禽兽也。”

黄台吉对此也不陌生,他不止与大明谈和,甚至与皮岛毛文龙、蓟督袁崇焕都曾反复谈和,当然没有一次是真心所为,无非是军事上的拖延和迷惑罢了。

宁完我脸上略带笑意地回道:“陛下,依微臣所见,明国为了解除锦围,也是倾尽全力而来,今伤亡与消耗更是比我尤多,未占到绝对优势,双方充其量就是打了一个平手。

可我大清国正如日中天,蒙古各部与朝鲜对我也是恭敬有加,内部犹如铁板一块,军心士气指日可复。

而明国内忧不断,既有天灾使然,更多的则是人祸,其国内从上至下,无不贪腐成性,民众艰难,多有易子而食之事。

情报所闻,明国民不聊生,则匪患难绝,尤以李自成、张献忠、曹操这三人为甚,如今在河南、湖广等地,已有数位明国王爷,为寇所杀,其必定要调兵征剿。

而我若此时表露出和议之态,明国在锦战之后,定然会相信我是真心议和,如此便可迷惑明国君臣,使其将大军调回内地剿寇。”

他继续道:“趁机良机,我大清则可休养生息,静待时机,再征明国。亦可使明国将军兵财力消耗在剿寇上,从而为我将来入主中原,减轻阻力!”

黄台吉斜倚在宽大的御床上,边听边点头不断,宁完我之言正合他意,只不过这和议的话语,却不好从他的嘴里直接说出来,因此才将众臣唤来问策。

他冷笑道:“不单如此。明国那个宣府总兵,也要设法除之才好!”

黄台吉继续道:“锦城一战,明军虽比前时略显奋勇,然与我大清勇士不可同日而语。朕所忧虑者,惟有明国张诚一人尔。”(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57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