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十六章:吾弟当为尧舜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崇祯皇帝虽然十分祈盼与清国的“和议”成功,但却做得小心翼翼,其整个过程十分的艰难。

首先,在明面上他不敢表现出急于与奴求和的态度,以免被那些一心只求留名史书,却不问国家未来的言官们揪着不放,也更怕史官将他写成一个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昏君。

其次,他也不喜欢用“议和”这个称谓,无论是在官面上,还是在私底下都只许说“议抚”或者是“款议”。

他还是太过于爱惜自己的身后名啊!

崇祯皇帝在大明朝的诸多皇帝之中,不失为一个负责任的君王,他每日勤于理政,亲自批阅所有的奏章。

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一心想要为大明王朝续命,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中兴明君,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也能留名史书,为万世所敬仰。

崇祯皇帝的内心有如此想法,其实与他所受教育有关。

因为在幼年时,他的父亲朱常洛就不受万历皇帝待见,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和性格养成,而其后父亲继位不久便因“红丸案”而早殇。

哥哥朱由校继位为“天启帝”后,于天启二年时封他为“信王”,但由于仍未出阁,所以没有师傅的教导,完全靠他自己的自学。

不似前面其他诸位皇帝那样,早早就被确立为太子,并安排当朝大儒做师傅,再委派年轻一代杰出者为太子府上官员。

使其早早学习为君之道和帝王之术,从而早早拥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以及自己当皇帝后的亲信班底。

在大明的历史上,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第一个意外继承皇位之人,他虽然也是未学习帝王之术,但作为曾经的兴王世子,自幼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而且他也有自己在王府时的旧臣作为亲信班底。

可朱由检这边从他的父亲开始,便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且也没有自己的亲信班底,此后,他哥哥朱由校继位为天启帝,懒得亲自打理朝政,一心只想追随鲁班勤修木匠手艺,便是这个原因。

这一时期,又因为大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他更不会关心朱由检这个信王出阁一事,不但不会关心,还在处处防备、甚至想要迫害于他。

虽后来见朱由检表现十分乖顺,对他的防备有所放松,让朱由检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朝臣。

但这些人却因为痛恨魏忠贤这个宦官把持朝政,他们给朱由检灌输的都是宦官主政,乃祸国殃民的思想。

更因为天启皇帝一直没有皇子,这些痛恨魏忠贤的朝官,便将宝押在了信王朱由检身上,目的只是想等朱由检一旦继位登基,就能铲除宦官,还政于以东林党为首的朝官士民。

而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临终遗言“吾弟当为尧舜。”

这句话,也对崇祯皇帝影响很大,虽然给了他一定的动力,但也给他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现在,他对于在辽东同建奴和议一事,可是十分关切,这也几乎干系到他能否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关键所在。

因此,他已等不及明天,得讯后便立即命身边小太监传谕给陈新甲,命赶快入宫,在文华殿等候召对。

御辇很快便来到文华殿院中,陈新甲早已跪在甬路旁边接驾。

崇祯皇帝一看到跪在那里的陈新甲,不禁想起了前阁老督师杨嗣昌来,心中一阵凄凄然,不由暗想道:“哎。或许只有他同眼前的陈新甲二人,才是心中清楚明事之人啊!”

御辇并未停歇,而是一路向前直行到了文华殿的台阶前才停下。

崇祯皇帝步下御辇,直接就进了东暖阁,来到御座上颓然坐下,仿佛他感到自己的心情和身体都十分沉重,没有精力支持。

陈新甲迈着轻轻的小碎步跟在后面,也进了东暖阁内,他来到崇祯皇帝面前跪下行了常朝礼,便低首垂眉在那里等候皇上的问话。

崇祯皇帝先向旁边当值的太监王之心使了一个眼色,他便即识趣地引领着一众内监、宫娥们退到阁外回避。

阁内只余崇祯皇帝与陈新甲君臣二人,登时便显得空旷了起来,沉默片刻后,崇祯皇帝才忧郁地小声说道:“朕今晚将卿叫进宫来,是想专议关外之事。

闯、曹二贼猛攻开封足有二月之余,因左良玉兵到花县,他恐腹背受敌,这才撤离开封城下,据地方疆吏奏称是往西南溃退而去。

左良玉率军在后追剿,汪乔年也已领兵东出潼关,正奔往河南会剿二贼,中原局势眼下尚无大碍,还可勉力维持。

使朕最为放心不下的反倒是关外的局势。”

陈新甲当然知道他说的就是与建奴和议之事,简单整理一下思绪,便开口回道:“关外局势目前尚属稳定。

奴贼自锦州城下退兵后,一直未见有何动作,而北虏与朝鲜兵马也各自退回本国,当是再无进犯我天朝之意。

十数年来,辽东虽屡屡危急,然锦州一战实是最为凶险,幸赖皇上天威,督抚监军尽责,更兼将士用命,不惟得解锦围,更重创建奴,使其知我天朝上国之威,今后必不敢再轻犯。

想来,辽东局势,今年当是无虑矣!”

陈新甲故意不提马绍愉来信之事,实则也是在逃避责任,他亦心知崇祯皇帝虽有和议之心,却不想担上向奴贼输款求和的骂名。

而他也不敢再提张诚在辽东之功,毕竟言官弹劾攻讦张诚十分猛烈,可却犹如石沉大海,不见一丝波澜,大家都认为是他在背后弄鬼,充当着张诚的保护伞。

如今的弹劾与攻讦矛头,已渐渐转向在了他的身上,这使得他不得不为了在皇上跟前避嫌,而少提张诚之功。

不过,无论言官们如何攻讦张诚,甚至借此弹劾攻讦于他,陈新甲都不会因此而放弃支持张诚。

这不止因为张诚是他在任职宣大总督之时,就一手培植的力量,更因为他心中十分清楚大明当前的形势。

现在的大明正处于多事之秋,离不开像张诚这样能打的武将,而满朝文官尸位素餐,每日仍在为一己私利争斗不休,早已使他厌烦。

现在见崇祯皇帝对自己的话并未疑问,神情也未见有何变化,他才大着胆子继续道:“而今辽东局势虽缓,然亦不可有所松懈,奴贼无义,反复无常,不可不防。

倘若松锦一失,关外诸处城堡,皆难免随之瓦解,那时虏兵锐气正盛,或蚕食鲸吞,或长驱南下,或二策同时并行,操之在彼。

而我军若失松锦一线,则仅余山海关一处,可防虏贼,别无良策,那时更难乞和!”

陈新甲虽不想担负首提“和议”之责,但他也深知除此别无他法,不得不做这个帮着崇祯皇帝垫背。

果然,听了他的这番话后,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看向陈新甲的眼色也温和了许多。

他开口问道:“据卿看来,议抚之事,能有多少把握?”

陈新甲之所以能讨得崇祯皇帝喜欢,除了与杨嗣昌一般实心任事,敢于为皇上背锅担责外,便是一样的心思缜密,说话行事都很对崇祯皇帝的胃口。

这时,他在心中略加盘算,便开口回道:“此实难说。洪承畴世受国恩,又蒙陛下知遇,必将竭智尽力,苦撑局面,以报皇恩浩荡。

然虽有锦州之战得力,奴贼苦战无功,退兵东去,可辽兵久战之后,也是将疲兵乏,即使洪承畴久历戎行,老谋深算,又有曹变故、王廷臣两总兵是他旧部,肯出死力。

可祖大寿新丧,吴总兵新任,威望尚未建立,不足以服众,恐难于驱使辽兵死战,臣以为还需假以时日,待吴总兵稍有威望,才好助洪承畴转守为攻,以图进取。

现如今,虏贼有乞和之意,以微臣之见,当顺应其意,虚与委蛇,以换取辽东太平,方可集中军力财力,一心应对中原局势,若能荡平流贼,则辽东军事,便不足虑也!”

崇祯皇帝点着头,又问道:“马绍愉怎么说,奴贼其意可诚,又有何条件?”

陈新甲轻声回奏道:“上次因虏酋对我方使臣身份及所携文书,百般挑剔,然却并未显出拒绝议抚之态,可见其心也诚。

如今马绍愉等已准备就绪,即将动身往沈阳议抚,全部人员共九十九人,已暗中分批起程,将在永平会齐,然后出关赴沈。”

崇祯皇帝很是满意,他的心情也舒缓开来,对陈新甲说道:“马绍愉原是主事,朕念他此行劳苦,责任又重,已擢升他为职方郎中,特赐二品冠服,望他能不负此行才好!”

陈新甲赶快回道:“马绍愉此去必要面见虏酋,议定而归,暂免皇上东顾之忧,使朝廷得以专力剿灭流贼。”

崇祯皇帝面上泛起红光,他点着头说道:“卿言甚是,安内攘外,势难兼顾。朕只得对东虏暂施羁縻之策,先安内而后才好攘外。

朕之苦衷,惟卿与嗣昌方能知之矣!”

陈新甲听了这话后,连忙起身跪拜,叩头不已,心中也是激动万分,皇上已然将他与杨嗣昌并列,足见对他的信任。

不过,他此刻虽然心中激动,但面上却依旧不露声色,扣着头回话道:“皇上乃我朝中兴英主,宏谋远虑,自非一班臣工所能洞悉。

然事成之后,边境暂安,辽东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关宁铁骑亦可南调剿贼,那时,陛下之宏谋远虑,即可为臣民明白,必然能使众心成服,四方称颂!”

崇祯皇帝心中十分明白,陈新甲心里是坚决肯定地支持他赶快与奴议和,以使集中力量剿除中原流贼,渡过目前的危局。

至于将来和议成功后,是否真能一股剪除流贼,平定中原,而使“众心成服,四方称颂”!

他心中虽十分奢求,但却也不敢过于奢望,毕竟,这些年来的一系列失败,已经几乎将他的信心击垮。

所以,他在听了陈新甲的话后,面上神情却十分平静,虽也略感宽慰,却不敢再如以前那般期望。

崇祯皇帝接着又问道:“天宁寺的和尚也去?”

天宁寺,就在北京城的广宁门外,相传创建于隋朝时期,原名叫做弘业寺,唐开元年间改名为天王寺,到了大明正统年间,才开始改名叫天宁寺,是为京师知名古刹之一。

陈新甲不紧不慢地回奏道:“天宁寺性容和尚,往年曾频繁来往于辽东各地,对虏中情形颇为知晓。

且东虏拜天礼佛,颇具虔诚,对和尚与喇嘛亦很是尊重,所以微臣才请性容和尚秘密随团一同前往辽东。”

崇祯皇帝接着又问:“马绍愉何时离京?”

陈新甲小心回道:“只等皇上手诏一下,便即启程,不敢耽搁。”

崇祯皇帝闻此言后,神情微微一变,显出一丝迟疑之色:“这手诏……”

陈新甲见此,忙接口说道:“倘无陛下手诏,就是去了,怕也无用,此次复往,必要有皇上手写一道敕书携去,方可使虏酋坚信不疑。”

崇祯皇帝满面皆是犹豫之色,片刻后,才恢复如常,他轻叹了一口气,似乎下定决心般,开口说道:“好吧,朕明日黎明,即命内臣将手诏送去卿家。此事必要万万缜密,不可向外间泄露一字。”

他似乎还有些不放心,又再次叮嘱道:“缜密,缜密。一定要缜密!”

陈新甲刚刚才坐回椅子上不久,闻言又再起身跪拜,连忙说道:“谨遵钦谕,臣,绝不敢泄露半字。”

崇祯皇帝略觉心宽,他微微点头,道:“先生请起。”

自从锦州城下一战击退东虏之后,陈新甲在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不但频繁召见他商议军事,更将其倚为肱骨重臣,每每以“先生”称之。

终崇祯一朝十七年时间内,能被他以“先生”称之者,虽不胜枚举,但也并非很多,其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当朝大儒,内阁辅臣。

而似陈新甲这样的举人出身,成为当朝尚书者本就不多,那些朝官们还在暗地里偷偷笑话议论他,就连当朝阁老对其也十分看不起。

也正是他们这些人的反对与阻止,作为兵部尚书的陈新甲,虽然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支持,却仍然无法进身入阁。

此刻,他眼中含泪俯身叩首谢恩,竟连身子都在微微发颤,足见其内心的激动程度,陈新甲起身后并未直接就座,而是垂首立在一旁等候皇上的问话。(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266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