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零五章:白甲卫队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明末乱世,还有余力读书识字之家,自然绝非普通的军户百姓,其在当地就算不是望族,也必是中上门第,有着一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左右地方事务。

试想,若永宁伯张诚能够将这些人收归麾下,或入其幕府,或散在各地为官,又或编入军伍为将,那便等同于将宣镇人脉彻底整合在一起,既稳定了内部,又能合力抗击外敌。

其实在张诚的心里也清楚得很,无论他是否有那个实力,都不可能将反对自己的人斩杀绝迹,最好的方法,也是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

杀掉最坚决的敌人,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之为己所用!

当然了,如果他张诚连这点魄力都没有,又或是没有这个能力,使整个宣镇的人财物为己所用,那么他的路也就走到了尽头。

再没有继续往前拼搏的必要了!

他之所以将这件事忽略,但并非对之不够重视,只不过最近整个心思都在谋划铲除奸商,毕竟这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容不得半分差池。

而此刻经孙时相出言提醒,张诚方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不该忽略收拢人心这一手段,他面色一紧,对孙时相说道:“孙先生所言极是,宣镇才俊,皆诚之子弟,确确不可寒众人之心。”

他注视着孙时相,又道:“孙先生,诚愿亲自为先生持缰,可否今日便随我回帅府,彻夜长谈!”

“老朽,恭敬不如从命。”

…………

镇朔府中堂的东厢有一处院落,闲置至今,现在张诚命人收拾干净,改作幕僚们的起居之所。

而在中堂东厢房这边则作为幕僚们办公议事之地,此前参谋王元景、参赞刘敏慎等人便也在这里办理公务,倒是方便了不少。

中堂东偏厅的内室,张诚与孙时相对面而坐,他端着茶壶给孙时相身前案几上的茶杯斟满,道:“宣镇才俊,先生当比我更为熟知,可否为本伯荐举一二?”

“远的暂且不言,近在眼前便有三人。”

“哦。还请先生直言。”

“老朽犬子不惑、不暇,才虽不高,尚可堪用,再者城南书生胡以温,字公峤,虽未及弱冠之年,却博学多识,尤具辩才。”

“请。”

张诚毫不思索地对一片此后的张明远道:“速速拿了孙先生名帖,前去请几位大才,前来帅府一晤。”

“伯爷,除此之外,还可张榜安民,并在宣镇各地选拔人才,不限文武,亦不限形式,但有一技之长,皆可应募。

更可不限地域,无论南北,无分老幼,但有才艺,皆可来镇城应募,不论选中与否,都发给来返川资,以示鼓励,必会应者如云。

如此一来,广招天下英才,以佐助伯爷,何愁不能内平流贼,安定百姓,外御虏贼,固我边防。”

“好!”

“游击温辉勾结奸商通奴,闹得镇城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本伯早想发榜安民,既然孙先生也有此意,不若代本伯草拟榜文。如何?”

“小事一桩,稍后草拟好安民榜文,再请伯爷过目。”

“好。”张诚十分满意地说道。

“伯爷,老朽还有一言,未知当讲否?”

“先生有言,但讲无妨。”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孙时相冷不丁冒出来这么一句,在张诚的疑惑中,他接着说道:“伯爷今非昔比,麾下官将如云,勇毅军七大营主副将官既有二十余位,这还未算上各地守备、千户之职。

而随着整个宣府尽在掌中,伯爷麾下协守副将、分守参将、坐营游击、各卫指挥使、各堡守备、千户相加,何止百位之数?

到那时,他们中许多人都已离伯爷数百里,甚至上千里之遥,又如何保证他等只忠于伯爷,而不是听命于朝廷呢?”

张诚闻言一愣,面上神情紧绷,眼中也闪过一丝杀气……

“伯爷勿急。”

孙时相却是神情不惊,他稳稳坐在榻上笑着继续说道:“时相既已决意追随伯爷,自然万事皆为伯爷考虑,在伯爷跟前必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至于到了外间,又该如何说话,自有分寸,定会守口如瓶。”

张诚闻此言,面色稍有缓和,对他说道:“‘当兵吃粮,天经地义’。只要钱粮在本伯手上,还怕他们上了天不成?”

“伯爷此言差矣,钱粮可不止伯爷您有,朝廷也可以有啊!”

孙时相继续道:“何况朝廷有的还不止这钱粮一项,更掌握着‘大义’名分,封官进爵,光耀门楣甚或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其诱惑何其大?

伯爷,您不可不防啊!”

张诚听他之言确是不无道理,自己虽还有暗堂监视麾下官将,却也不敢说就能万无一失,且与朝廷相比,在“大义名分”上确实是有很大欠缺。

目下还好说,各将虽已独立坐营领军,然几乎都在自己身边,并未离开过远过久,可是将来他们各自分守一方之时,面对朝廷“大义”和“高官显爵”的诱惑,是否还能守住本心,永远忠于自己呢?

或许,将永远是一个谜!

张诚其实还有一个法子,那便是建立自己的武人党别,将自己的意识和思想,灌输给麾下一众官将,甚至于将效仿某东方神秘大国那般,将支部建设在司总基层单位里。

不过,张诚也知道抛开现实谈理想,有多么的可笑!

现如今的国情、民情与后世相差数百年,民智也还没有被开启,相比于后世而言,他们更愿意相信鬼神之说,相信投胎转世的报应之说,相信当代皇帝是真龙天子转世。

有句话说得多好啊——魔法,只有靠魔法来打败!

至于这个能够打败魔法的魔法究竟是什么?

恐怕只有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那些真正博学多识的当世大儒才能知晓,心念及此,张诚不由发问道:“依先生之见,当如何防范才是?”

“大明虽国运仍在,远未到亡国之时,然现下确是大争之年,流贼虏贼,交替作乱,内忧外患不断,各地军头皆有保存实力之心,不肯用命,国事堪忧。

而如永宁伯这般,起于战事,因功封伯,军队将士便是永宁伯立于乱世之根本,绝不容有些许闪失,而朝廷和皇上必然也清楚这一点。

将来,永宁伯沙场奋战,内剿流贼,外御虏贼,再建新功,受封公侯之爵,亦指日可待,甚或到了最后,多半会封无可封。

而那时,天下强军亦尽在永宁伯麾下,必定会引致朝廷猜忌,虽不敢就此将伯爷如何,可难保不会以朝廷名器为饵,诱各将脱离永宁伯,转而为朝廷爪牙,反过来成为制衡伯爷之利器。”

永宁伯张诚听他娓娓道来,确是这番道理,不由频频点头,目光十分恳切地望向孙时相,想要听他接下来又会如何说?

“伯爷,这制衡之术无他,古已有之,无非是拿过来用罢了。”

张诚虽有超越明朝人数百年的见识,可对于孙时相所言之古法,他确实不知,当下便问道:“有何古法?”

“如春秋时期的‘质子’……”

“等等……‘质子’?”

张诚猛地打断了孙时相的话,脱口而出道:“我记得战国时,各国之间便有互派‘质子’之事。”

“正是。”

孙时相见张诚竟知晓战国时代的事情,也颇觉惊奇,但并不以为意,只听他继续说道:“早在战国时代之前,春秋时期就已有派世子出质的事发生。

当时,周平王东迁,王室式微,诸侯膨胀,平王为安抚郑庄公,而将周太子狐质于郑,郑庄公为避嫌,也将郑世子忽质于周,进而开启先秦诸侯间互质、纳质之先河。

自此后,两国交战,败者乞和,要送世子为质;而两国结盟,也要互送世子为质,以示心诚;敌国来攻,不战而降,为取信敌国,也要送上质子;又或向别国乞援,同样要纳质子;而求别国帮助复仇,更是要送上世子为质,方能获允。

春秋时,各国互纳质子,乃‘与盟于天’之誓言,不足以坚其约,道德崩塌时,就只能靠互纳质子,来取信于对方。

这就是所谓的‘质其爱子以累其心’了。”

听他讲到这里,张诚反而生出疑惑:“先生,纳质即是以子为质之意,如此操作,岂非寒了将士之心?”

“伯爷所虑,不无道理。”

孙时相对张诚的担忧十分理解,但他接着又说出了一番道理来:“但凡事皆有其法,我等用质子之法,却可以不言其纳质之实,如此即可得质子之实,却又无纳质之嫌。”

“当如何?”

“老朽闻永宁伯于北路地方,创设‘工学堂’与‘讲武堂’,可命各官各将,家中适龄男子皆入此二堂学习,将来学有所成,也好为伯爷效力。

现如今,永宁伯名望正如日中天,各官将自然别无他虑,欣然接受,而伯爷亦可视各孩童资质,分别纳入工、武二堂之中。

将来,无关紧要的可外放,转工坊任职,或放各地为官做吏,亦可分到各营为将官;而那些紧要的孩童,大可待其成年后,收在身边为亲兵护卫。

如此,其无质子之名,却可有质子之效,又无强迫各官将纳质之嫌,岂非两全其美哉!”

不待张诚有所表示,孙时相又颇有些神秘地继续说道:“再者,这些重要官将家中子嗣,伴在伯爷身边长大,其人必受伯爷影响,对伯爷无比崇拜。

将来派到军中或是回到其父身边,更可成为伯爷耳目,为伯爷尽忠效力,若其父有不轨之心,还可以子代之。”

张诚心中对孙时相所提收聚麾下将官子嗣,纳为亲兵护卫之法,颇为满意,频频点头赞许。

孙时相见之面上也显出一分得色,开口又道:“伯爷,现各营将官麾下,皆有人数不等之护卫,然却与别镇将官有所不同,并非是其私有家丁。

时相以为,各将各官皆如永宁伯之肱骨,自然要加意爱护,因此时相建议,伯爷当自各营中拣选武艺优秀的忠诚之士,另建一亲兵卫队。

这卫队员额可为不定额,今后各将官之护卫,皆以卫队内忠勇亲兵充任,定期调换,亦可升任各营军校。

如此一来,这些护卫久伴伯爷身边,自然是对伯爷忠心不二,充为各将官护卫亦是会心念伯爷,也能尽心尽力护卫各将官之安全。

而各将官既会对伯爷之爱护心存感念,亦可使之不敢行背叛伯爷之举动!”

“嗯,护卫一事,本伯确是有些欠考虑了。”

永宁伯张诚接着道:“依我勇毅军规制,各营主将副将以下,皆有定额护卫,不过,此前只在各营中选拔忠勇之士,充为将官护卫,如今听了先生所言,确是有些许不妥之处。”

他起身来到窗前,望着窗外随风而动的柳枝,说道:“本伯身边现只有这一干义子,数十人尔,现如今想来,确也不敷使用。”

他回头看向孙时相,对他说道:“真是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本伯欲留孙先生在身边,早晚聆听教诲,还望先生莫要推辞。”

孙时相闻言也站起身来,他躬身行礼道:“老朽已是黄土埋了半截身子的人,得蒙伯爷不弃,三请未至,更登门相望,此知遇之恩,孙时相自当涌泉相报。”

正是在这一次谈话之后,永宁伯张诚才正式组建了只听令于他一人的“白甲卫队”!

白甲卫队的既是永宁伯张诚的亲兵卫队,其正式员额为八百骑,属于永宁伯张诚的亲兵护卫,其成员皆一人三马,且配备统一的制式盔甲装备。

因所着盔甲皆是银白之色,就连各人配备的手铳都是漆成白色,胯下所骑战马也多以银白银灰色为主,所以又称为“白甲卫队”!

不过自组建之日起,白甲卫队的员额就或多或少的不断变化,从来也没有稳定在满编满员的时候,其实际员额一直都是个谜。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啦……

…………

自此以后,以孙时相及其子孙不惑、孙不暇,还有胡以温等为代表的宣府地方士人学子,纷纷归心于永宁伯张诚。

这一举动,也成为永宁伯张诚武装集团转型蜕变的重要标志,也代表了以永宁伯张诚为首,以宣府地方文人武将为核心的地方军阀集团雏形,基本形成的重要事件。(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74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