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七章:巡抚的担忧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整个祭拜仪式的过程中,既忧伤且悲壮,惟有宣府巡抚江禹绪心中暗自叹息,他到达赤城堡已有多日,虽有靳新朋、严庆荣等人相陪,然却也时常私下在堡城中走动。

原本的一处边塞小堡,在张诚的治理之下竟已宛如一座大城,光是堡城内外的丁口就已达十余万人之多,更遑论城内外的商业繁华程度。

赤城堡的位置本就居于宣府北路的中心,而今更是已经成为宣北的政治、经济双中心,北连云州堡、马营堡、独石堡、镇安堡等处,西通金家庄堡、龙门卫等处,东接龙门所、长仲地堡,南有宁远堡、滴水崖堡、雕號堡。

而今的北路各处堡城内外,皆是商户工坊林立,军户百姓们都很是富足,尤其赤城堡往云州堡这一线上,各类工坊最为众多。

有许多早期加入工坊的老师傅们,更是在开平卫司领了牌照,自己开设一些非核心的制造工坊,为宣府军核心工坊提供零部件。

这也就是张诚在出兵援辽前提出来的设想,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北路的军民人等管这个叫做“分包协作共赢”理念。

当然,这也是张诚新开创出来的又一个名词!

正如《孟子·滕文公上》说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的意思就是治民之道,当使之成为有恒产的士民,如此其便即有了守业之志,而那些无恒产者,既为祸乱之源,其无业可守,必会无所顾忌,肆意为恶,只求利己,而不计后果。

而孟子口中所言之恒产,一般都是指的田土耕地!

因为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最低,且还很不稳定,所以那些富商巨贾赚了赢钱后,都大量购置田土耕地,还大力兴建自家宅院。

毕竟做生意也有失败的时候,人生又怎能处处如意,而田土耕地和大宅院却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就算生意失败,仍可做一个富足的地主。

然北路却在张诚的带领之下,另辟蹊径,除了田土耕地之外,商铺和作坊也成为军民的恒产之一,不止是在宣府一镇之地,即使是在整个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大地上,这也是独一份!

宣府商贾和工坊主能有如此待遇,完全依赖于张诚制定的政策,正是由于他们地位的提高,也使他们所拥有的商铺与工坊,成为像土地一样可以传承的财产。

作为后世的过来人,张诚自然不会再如古人那般短视,因为对商人的戒备之心,就一力打压,不敢使之壮大。

对于张诚来讲,如何使北路迅速发展起来,好支撑他庞大的军事创业计划,才是现阶段的关键所在。

至于以后,商贾和工坊主会否对政权,会否对张诚的势力和家族未来造成冲击,那些就都是后话了,就目前来看他们还构不成威胁。

也正是因为宣北有产业者众多,再加宣北军素来足饷实发,使得他们成为宣北经济大发展的消费主力,就连军票和银元也是得益于此,才能推行开来。

而且宣北将士们常年征战在外,他们家中的妇孺余丁除了耕种田地外,还可到各堡的工坊中做工赚取工钱。

就算有些不便出门来抛头露面的人,也可与一些非核心工坊订立合同,接一点外包的活计在家里做工,一样有稳定收入。

他们男丁到工坊中去做工,或是帮助那些家无男丁的人家耕种田地,以换取报酬,而妇女则可以接取一些外包的针线类活计,在家里就可赚取工钱。

再者,张诚主政宣北以来,在各堡大力提倡识字教育,虽率先在各军营中开展起来,但民间也受此影响,大兴识字之风。

如今的宣北军民人等已鲜有目不识丁者,其受教育的程度在整个宣府当为最高,且受到民间宣讲的各种忠义说唱影响,他们对张诚的支持也最铁最坚决。

张诚对此也是心中欣慰,他忘不了最初在京师北郊的马坊救下那批难民时,他们眼中饱含的希望之光,那是他来到这个世界后所见的第一道光。

而今,在宣府北路和东路地方,这种满含希望的眼神却已是随处可见,原本那麻木绝望的神情,却再也看不到了。

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张诚心中颇有成就感!

现在的北路各地家家有余粮,户户有余钱,加之卫司大力发行的银票、粮票和银元,已全然被士商民众所接受,更是畅行宣府及周边各省,也使得张诚省下大笔银钱用于投资实业。

受益于此,宣北、宣东地方上矿场、林场、牧场众多,银、铁、锡、铅等矿藏都有开采,为张诚铸造军械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而各地的牧场里猪、牛、羊、鸡、鸭、鹅等牲畜禽类也被大量养殖起来,更是与林场相互配合,牧场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宣府军将士和民众提供了足够的肉食来源。

尤其是水产养殖,也在宣北民众不断努力之下,获得了长足发展,使得鲜鱼成为宣北官绅军民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菜肴之一。

当然,这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张诚的支持,除了卫司直接掌控下的产业外,民间实业的发展都受益于卫司钱庄鼓励投资的政策,以及低息放贷的帮扶。

特别是云州堡的军工产业,如今已向四周不断蔓延开来,尤其是南北两边分别向独石堡和赤城堡方向发展。

更因养殖业和渔业的发展,除了满足北路官绅军民的餐桌外,大量的腊肉、熏肉、火腿、咸蛋也被各肉食工坊制作出来,甚至还有各类罐头。

话说古时的科技可是不可小觑,当社会环境允许的时候,广大商人百姓就会激发出最大的发明热情,罐头就是其中的一种。

不过,在大明可不叫此物为罐头,而是叫做“肉瓷罐”!

据《齐民要术》中记载:“将家畜肉切成块,加入盐与麦面拌匀,和讫,内瓷中密泥封头。“

这便即是古时的罐头了,其同样可以将食物保存很久,有宣府军这个大客户在,宣北各肉食工坊制作的腊肉、熏肉、火腿、咸蛋等,自然不愁卖不出去,更别提肉瓷罐啦!

而经营畜禽养殖场最怕的就是各类瘟疫,所以在宣北地方兽医就极为吃香,很多兽医都是挂牌执业,还大量召收徒工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徒工学艺三年期间,就相当于师傅的奴隶,可是无偿为师傅做工的,分文的报酬都没有,就算他们学成出师了,每年也要视各人当年收入情况,向师长交纳若干的银钱。

所以,这些师长带的徒弟越多,未来自己的收益也就越大,而且他们徒弟所学收益优劣,也成了影响他们收益的一大问题。

因此做师长的几乎都会只需坐着收钱便可,教的徒弟越多,收的钱越多,他们为了将来多收徒弟的分红,只能卖力将一身本事尽数传授。

张诚对此自然是心中欢喜,治下越繁华越好,反正自己在治下已经开始收取商税,商业越繁华自己的收益也就越好。

税制良好,商业发达,那就是良性循环,反之商业繁华,可却是收不上税来,那便是畸形的繁华,完全无益于国家,便如此刻大明江南那般。

…………

可宣府巡抚江禹绪却不这般想,他对于宣北的认识远深于旁人,而他心中惊讶的却并非这些人人可见之表象。

江禹绪通过观察发现,无论是街坊店铺商户之间,还是酒楼茶肆中的食客们都对张诚无比崇拜,言语中只知有大将军,而全然不提朝廷和皇上。

眼见北路军心民心凝聚,然却不是心向朝廷,而是纷纷归心于永宁伯,此情此景于国朝,尚不知是福是祸啊!

然不管怎么说,此刻的他都是无能为力的。

别看他官居宣府巡抚,明面上好大的官声,可那是在明初朝廷还有威望之际,而今其实际管辖之地也只有延庆、保安二州,以及山西的蔚州等少数地方。

而宣府镇内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是实土卫所,如今朝廷式微,就连宣府巡抚的权力也在逐渐丧失,所辖之地大幅减少。

当然,这一切还在于宣府总兵是什么样的货色,若是庸碌之辈,恐怕巡抚就会更为强势一些,即使有众多将门世家,可他们却并没有拧成一股绳。

但江禹绪望着坐于上首的新任宣府总兵、镇朔大将军、永宁伯张诚,不由在心中暗暗叹息了一声,以张诚如今的官职和声望,他的这个巡抚怕是更难当了!

“此为国家之不幸。皇上啊,微臣惭愧,恐无法教宣府百姓心向朝廷啦。”

不过,宣大总督张福臻却并不是同他一般看法,在张福臻眼中看来,正是北路军民对于永宁伯的拥护与爱戴,才能在战场上任其驱策,为之奋勇搏战。

他也是率军作战过的人,自然知晓一支军队中,上下一心的重要性,一个优秀将领必然要得到麾下将士的拥戴。

唯有如此,才能在战场上如臂使指般随心所欲地指挥作战,将与士齐心合力,方能无往不利,无坚不摧!

果然,他一开口就是对张诚的肯定之言:“永宁伯治下竟如此繁华,真是大出老夫意料之外啊!”

张福臻在众人面前不叫张诚的字,而是以永宁伯的爵位称呼他,其此举可是给足了张诚的面子,而且他以宣大总督之尊,在张诚面前自称老夫,更是教巡抚江禹绪等文官大跌眼镜。

而他本人却表现得十分自然,只见他开口接着说道:“区区三年,便将这偏居一隅的边陲堡城,治理得宛如内地州府一般。

如此看来,永宁伯之能怕是不止在治军作战,于这抚民理政上也颇有些专长,堪称文武全才,我大明有永宁伯,真是我皇之幸,国朝之幸啊!”

他这一番高帽下来,大厅内各官众将登时便纷纷响应起来,一时间赞扬之声充斥着大厅的每一个角落,惟有巡抚江禹绪一人,脸色稍显难看地默然不语。

大同总兵王朴的表现最为兴奋,他正与身旁的郭英贤、张广达热情交谈,满嘴都是对永宁伯的夸赞之词,即使对参将郭英贤、游击张广达也是大有结交之意。

然猛一抬头间,却见巡抚江禹绪神情似乎有些不对,当下便十分关切地问道:“江抚台可是哪里不舒服嚒?”

王朴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字字落入江禹绪耳中,却犹如惊雷一般。

他猛然念起今日大家齐聚赤城北路提督署,除了祭拜阵亡将士英魂,还有祝贺张诚得封永宁伯,而自己适才表现得忧心忡忡的样子,似乎与厅中众人的热情有些格格不入了。

江禹绪自知失态,忙借坡下驴的开口说道:“喔,这几日颇觉劳累,适才祭我宣府战亡将士英魂,又增心中哀伤之情,以致情绪不佳,倒教王总兵见笑啦。”

王朴笑嘻嘻的对他说道:“抚台若是身体不适,当多注意休息,切莫过于操劳,以致元气亏损,若因此影响为皇上效力,岂非不美。”

张诚也察觉江禹绪的异样,然却未曾想到他竟然是在心中对自己有这许多的猜疑之心,只是淡淡说道:“江抚台若是身体有恙,可早些下去休息,无须在此硬撑,当留有用之躯报效皇上隆恩。”

江禹绪,字仲平,河南开封府杞县人,他是崇祯四年登辛未科同进士出身,初授湖广襄阳府推官,当时流寇猖獗,他率领治下属邑设立防御有功,累升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而此时流寇势大,祸乱中州,他有“臣邑独惨”一疏上奏朝廷,杞县税赋得蒙崇祯皇帝蠲免,然他也因此被言官弹劾,而解职归家闲住。

此后,清军入关得势,他便投入清国怀抱,以兵部侍郎衔,前往湖广招抚南明军将,他抵任后恩威并用,楚境遂得安宁。

不过,江禹绪虽然后来投身清国,但此刻却也是心在大明,尚无投奴之打算,自然处处为朝廷设想,对张诚在宣北大地上的声望日隆,担忧不已。

但为了宣府文武同心,他心中所想却不能说出口来,此刻见张诚如此说,只得答道:“无妨,歇息片刻就好了。”

他接着又抱拳为礼,对张诚道:“禹绪尚未祝贺永宁伯,却蒙伯爷如此关切,心中实真诚感动。”

张诚也是笑着说道:“抚台客气啦。”

随着这一段小插曲过去,他们就又开始相互间畅谈起来,王朴与李辅明的心思全在结交张诚麾下各将身上。

而张诚则与总督张福臻不停交谈着宣府军政大事,巡抚江禹绪这会儿也及时调整好了心态,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插着话。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88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