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霓裳铁衣曲

作者:克里斯韦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三章 屋子里的大象

书名:霓裳铁衣曲 作者:克里斯韦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8

“那些人不过是些庸人,如何能和令兄相比!”骆宾王笑道。

“庸人又如何?”李敬猷反驳道:“自古以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事情还少吗?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新帝继位,那当道的只能是王文佐的人,兄长您自己不去登门,难道还要他亲自上门拜望不成?要想这样,除非爷爷重新活过来还差不多!”

李敬猷的这番抢白让李敬业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他思忖了片刻之后道:“也罢,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我就先去见一面王文佐便是!”

————————————————————————

王文佐宅邸。

随着一声响,酒杯的底座郑重的撞击在几案表面。

“文佐兄!说句真心话,就算是到了现在,我还是不敢相信你当初是怎么办到的!”李敬业脸色绯红,已经有了四五分醉意:“真的想不到呀!大明宫那么高的宫墙,还有北衙禁军把守,你是怎么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摸到大明宫内,没杀几个人就能逼那两位退位的呢?”

“敬业兄你喝醉了吧?”王文佐笑道:“那天夜里我没有逼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能逼太上皇退位!”

“对,对!我方才是酒后失言了!还请见谅!”李敬业捂住自己的嘴巴,捋了捋颔下的胡须:“那眼下文佐你可缺得力人手?”

“得力人手?”王文佐笑了起来:“怎么了?敬业兄这个太仆少卿当得不惬意?想挪一挪?”

“不错!”李敬业倒是直言不讳:“外放一上州刺史、或者六部、中书门下省、中书省、南衙北衙禁军也行,要不去陇右、安西、辽东领兵也可以,这对你来说应该不难吧?”

面对李敬业的直言不讳,王文佐倒是一点也不奇怪,这位从来都是这个脾气,他点了点头答道:“这里面若是选一两个问题不大,不过现在不行!”

“为何?”李敬业两条浓眉立刻皱了起来:“你觉得我才具不够?”

“那倒不是!”王文佐摇了摇头:“如果李兄真的是个庸碌之辈,我看在令祖的份上便答应了,反正朝廷州县里的酒囊饭袋那么多,也不多你一个。可惜李兄你不但不是个庸人,而且胸有沟壑,平日里结交豪杰党羽甚众,这些事情整个长安城都知道。像你这样的人,我又怎么敢向天子举荐,予以要冲之位呢?”

“呵呵呵!”李敬业笑了起来:“这么说来,倒都是李某自己的过错了?不过文佐你的才具党羽都不亚于我,为何却有人向昔日的太子、天子、皇后举荐呢?”

“因为我不是英国公的孙子呀!”王文佐笑道:“令祖名声放在那儿,谁又能不高看你三分呢?”

“哎,都是家祖这点虚名害了我!”李敬业叹了口气:“难道我李敬业就只能在长安这么厮混下去吗?”

王文佐闻言笑了起来:“李兄府上每日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飞鹰走狗,娇妻美妾,这种日子还不满意?天下人羡慕还来不及呢!”

“羡慕?若是旁人也还罢了,文佐你若是羡慕我是不信的!”李敬业叹道:“年华虚耗,功业不成,这种感觉你不会不明白吧?”

“李兄若是一定想要做事,我倒是有一条路!”王文佐思忖了片刻后道:“只是艰险的很!”

“无妨!”李敬业精神一振:“我岂是畏惧艰险之人?”

“要离开长安?”

“去当外州刺史还是去边疆领兵?”

“都不是!”王文佐摇了摇头:“李兄,你记得‘申公巫臣’吗?”

听完了王文佐的一番话,李敬业的脸色变幻,显然心中正在权衡利弊。王文佐也不催促:“李兄,我也知道这件事情为难的很。西南六诏路途遥远,且有瘴气,弥合逐部,牵制吐蕃更是九死一生。但眼下吐蕃势强,而边患四起,若是不出奇计,便难以破局。你可以回去好好考虑几日,若是不想去,王某今日所说,便只当是几句胡话,随风飘去就是了!反正今日没有第三者在场,也不会传出去有损你的颜面。”

“若是我答应的话,王兄弟能担保予以全权,朝廷不加以遥制?”李敬业问道。

“那是自然!”王文佐笑道:“西南六诏距离长安有几千里,山川间隔。如果事事请示,那什么都不用干了,这个李兄可以放心!”

“好,我答应了!”李敬业断然道。

“李兄不用着急!”王文佐肃容道:“出使六诏的事情非同小可,你可以回去后好好考虑三五日,再给我答复,反正我也还没有把这件事情禀告天子,时间上肯定来得及!”

“不用考虑了!”李敬业摇了摇头:“事情很清楚,留在长安就是继续当贵公子,想建功立业就要吃苦冒风险。反正我还有几个兄弟,哪怕是一去不返,也有人继承英国公的爵位,支撑家门!”

王文佐见李敬业神态坚定,点了点头:“好,既然李兄你已经决定了,那下次面见天子时,我就将这件事情禀报上去,建议由你为安抚使者,册封蛮酋!”

——————————————————————————

中书门下省,政事堂。

“这么说来,王大将军要将漕运之事从户部独立划分出来?”戴至德问道。

“也不能这么说!”王文佐笑道:“诸位都知道,漕运之事积弊甚多,须得兴利去弊,方能长久。我打算先建立一个临时性的机构,来处置漕运之事,待到进入正轨,那时再将该机构并入户部便是!”

政事堂当值的几位文官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他们能走到这一步都是政坛上打滚了几十年的老油条,当然不会信王文佐说的鬼话,权力这种东西拿出去容易,还回来可就难了。王文佐嘴上说就是一个临时性机构,可没说这个临时有多长,漕运关乎国家财政命脉,虽说每年运进关中的就十几二十万石,但那不过是小头,大头在洛阳附近黄河两岸的无数粮仓里,他这一口下去,咬下来的蛋糕可不少。

“大将军!”裴居道咳嗽了一声:“你有什么打算,先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吧!”

“我打算先从陕州开始!”王文佐道:“先设立一个水陆转运使,由陕州刺史兼任,处置当地的漕船水陆转运之事,诸位以为如何?”

“大将军所言甚是!陕州乃是漕舟倾覆的重灾区,每岁漕舟经底砥柱,覆者几半。河中有山号‘米堆’,着实应当花些功夫整饬!”

话音刚落,张文瓘便表示赞同。政事堂中众人交换了一下眼色,也纷纷表示赞同。王文佐口中的陕州大概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当地黄河水流湍急,更有被称为砥柱的河中小岛,将黄河一分为三,水流愈发湍急。在此地行船,多有倾覆者。所以当时的漕船一般很少直接通过黄河进入关中,都是在附近上岸,然后通过陆路转运,进入渭河然后运到长安,即便如此,沉没损毁的漕船也是很多,陆路的损耗更是惊人。王文佐拿这个地方作为整饬漕运的开始,纵然其他人心里不满,表面上也只能赞同。

“那王大将军打算用何人做这个陕州刺史呢?”裴居道问道。

“这是诸位相公的事情,王某对于朝廷守吏并不熟悉,还请诸位择一干吏为之!”王文佐笑道:“不过我有一个精干的手下,他已经在陕州那边调查河道,有一两个月了。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令其为水陆转运副使,处置漕运之事!”

听到王文佐的回答,政事堂里的大多数人都松了口气,虽然王文佐已经被加上了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用唐代的政治规则看他已经拜相,但在这些人眼里,他还是一个“外人”。如果他给出陕州刺史的人选,这无疑是一种对他们权力的“侵犯”,那肯定要坚决抵抗。

但王文佐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陕州刺史兼任水陆转运使的人选照旧由政事堂提名,但谁都知道陕州刺史地处要冲,光是州事务就忙的飞起,哪里还有太多精力去管漕运水陆转运事务?所以实际干活的应该是水陆转运副使,这个人选就由王文佐自己来提名。而水陆转运使这个官职是个新搞出来的,还是个使职,用谁本来就是天子说了算的,说白了王文佐并没有动政事堂诸位相公们的蛋糕,自己做了一块蛋糕,还分给老爷们一块(陕州刺史带水陆转运使的提名权在政事堂这里),这种方案自然不会有人反对。

“大将军所言甚妥,在下附议!”张文瓘道。

“嗯,我也附议!”

“附议!”

见其他人纷纷表示同意,裴居道也只能点了点头:“漕运之事关乎朝廷安危,大将军选人须得小心!”

“那是自然!”王文佐笑道:“王某晓得!”

讨论完了漕运之事,众人又开始讨论起东西两面的军事来了。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只要不是个瞎子,都能看出眼下大唐东西两面的战争都有长期化,泥沼化的倾向,西面的吐蕃自不待言,自从大非川之战后,吐蕃人的活动愈发活跃,在西域、青海河湟、松州一带都有频繁的军事调动,显然吐蕃人在秋后是要有所动作的。而北边的突厥叛军随着秋天的到来,也开始向南移动;在辽东,靺鞨人已经公开和高句丽的叛军联合起来,安东都护府的高侃天天都在要求增加援兵,而在熊津都督府的薛仁贵却拿新罗人没有什么办法,熊津都督府当地的军队和倭人对于薛仁贵的征召也很不积极。所以如果从地图上看,这一大片都是大唐的羁縻州和属国,却根本拉不出多少军队来。谁都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如果不能做点什么,一旦某个战场打了败仗,很可能会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全面撤退来避免溃局。

戴至德瞥了王文佐一眼:“王大将军,你从辽东起家,又和吐蕃人打过交道。这里的人里要数你对于兵事最为熟悉,你有什么办法破局?”

“在下以为,青湟方面还是要以守为主,至少要再过两年,等陇右驻军恢复了元气再说!安西方面,要增派援兵,至少要给钱帛,让其募兵,与吐蕃人争夺,牵制其力,免得吐蕃人把全部力量都集中到陇右这边;松州方面应该问题不大,我在任的时候已经把从松潘道修的差不多了,也招抚了当地的羌人,只要继任者别把当地羌胡搞出事情来,吐蕃在南线能投入兵力也很有限,至多多派个几千募兵就是了!”

听了王文佐这番话,政事堂众相不由得纷纷点头,王文佐这人别的不说,对于攻守之事还真是行家,虽然是边境武将出身,但是脑子却非常清醒,从来都不搞冒险主义,行侥幸之事,这种做法非常符合相公们的胃口、

“那辽东方面呢?”戴至德的口气和缓了不少:“大将军您在那边打了十年仗,旧部甚多,应该是早就胸有成竹了吧?”

“辽东方面我以为倒是还不急,急的是河北!”王文佐答道。

“河北?”戴至德吃了一惊:“应该还不至于吧?我看高侃发来的战报,营州都没什么事情,河北怎么会有影响?”

“叛军的兵锋当然距离河北还有很远,但是河北是辽东的后方,说到底,辽东、新罗、百济这些地方土地平旷,人烟稀少,就算有人的地方,也是胡汉交杂,很难以汉法治理。而河北人烟稠密,户口众多,士风悍勇,只要河北忠顺,和朝廷一条心,即便辽东有一二挫折,也不难将其平定,而如果河北出了事情,那就算将榆关以北尽数荡平,又有何用?”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王文佐这番话他们自然听到明白,也知道他说的河北忠顺,和朝廷一条心是什么意思,但这就好像屋子里面的大象,每个人都知道这问题很麻烦,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提出来,就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一般。王文佐这一说,反倒一时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讨论区里看到几个读者的留言,问关于新书的问题。读者群的老书友都知道,韦伯手上已经有好几个开头了。新书也不会简单的重复。毕竟作者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只要生活过得去,有空闲,肯定会有新书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成绩,尤其是订阅,这个才是硬道理,毕竟网文写手是靠订阅吃饭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