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霓裳铁衣曲

作者:克里斯韦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九章 裴侍中

书名:霓裳铁衣曲 作者:克里斯韦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8

“那好,就先持重吧!”看到自己的两个信任之人意见一致,李弘满意的点了点头,将信笺放到一旁:“先让刘仁轨将那几个吐蕃逃亡者都送到长安来,由三郎细细询问?”

“如此甚好!都交给臣吧!”王文佐点了点头,不管他的视野有多么辽阔,但只要他的屁股放在长安,就无法对吐蕃的战事置之不理,原因很简单,吐蕃的地理位置对关中平原的威胁太大了。

“户部的奏疏!”李弘又拿起一封奏疏:“二位爱卿也都看看,还是老问题,缺粮!府库存粮只有两月了,现在是夏天还好,等到秋冬枯水封冻,无法行船的时候,怎么办?”

“照老朽看,只有把今年就粮于洛阳的时间再提前一个月了!”裴居道道:“算来两宫宫人和随行官员军士有两三万人,去洛阳就食的话,算来可以撑过来年春荒!”

“那三郎以为呢?”李弘的目光转到了王文佐的身上。

“请恕臣直言!”王文佐道:“裴侍中的办法虽然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终归是治标不治本。臣记得第一次来长安的那次,关中也是缺粮,朝廷就将长安的赘婿恶少年尽数发往陇右安西为戍卒,来减少长安的粮食负担。后来发生的事情陛下和裴侍中也都是知道的。可就算搞出那么大的乱子,也就弄出去了六七万人吧?然后呢?长安的人口变少了吗?”

“应该是没有!”李弘摇了摇头,他虽然年方弱冠,但担任监国之任也有一两年了,对于长安的户口,粮食消耗这些数字心里还是有些底的。

“应该说还更多了!”裴居道回答的更为坚决:“按说关中去年的秋粮和今年的夏粮虽然不能说大丰之年,但至少也算得上一个中等年景,开春以来雨水也不少,渭河等几条河道水量也充沛,从河南运来的粮食也不会比往年少,但粮食的储量却比往年少这么多,只能说是长安周围吃饭的嘴更多了!”

“那怎么办?”李弘闻言有些急了:“难道要像那年一样,将长安无业之民迁去陇右安西一批?”

“万万不可!”裴居道赶忙道:“殿下您才刚刚登基,恩德未孚,根基不稳!怎么可以做这等招民怨的事情?”

“三郎——”听到岳父反对,李弘的目光下意识的转向王文佐。

“陛下,裴侍中说的不错!其实就算陛下根基稳了,也不能这里随便赶人去安西陇右,否则每隔几年,长安的人口就会多出来不少,岂不是每隔几年就要赶人?”王文佐点了点头:“而且陛下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长安的人口会增长这么快?”

“为何会增长这么快?”李弘愣住了,他倒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旁的裴居道笑道:“长安乃是天子治下,四方珍物汇聚之地,自然天下人都会想办法来这里!”

“不错,天下人都希望来长安,文武士子希图获得贵人赏识,平步青云;商人希望能在长安贩卖货物,逐什一之利,贩夫挑夫希望能在长安谋一个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活计;就连恶少游侠也希望能在长安赢得名声!这么说吧,除了农夫,所有人都希望来长安。这些人愿意来长安,不是因为这里是长安,而是因为这是大唐的都城,天子脚下。这些都是陛下的财富,您又怎么可以将其拒之门外呢?”

“财富?”李弘神色怪异的看了王文佐一眼,旁边的裴居道咳嗽了一声:“大将军,长安城中人有许多是无家无业之人,他们一没有租庸调、二不服兵役劳役,反倒时常生出事端来,耗费粮米,如何能说是陛下的财富?”

“裴侍中,并非只有缴纳粮食布帛、服兵役劳役才叫陛下的财富的!”王文佐道:“有人斯有财,人聚居之地,财货才会汇聚,财货汇聚,商贾买卖,财帛自然不求而得。臣打个比方,如今长安户口数十万,陛下若欲求财,可令教坊司私营,令商贾出钱购买牌照,五年一次,便可坐收数万贯入囊,这种事情只能在长安、成都、扬州可以,其他地方却不行,为何?还不就是因为这几个地方人口稠密,其他地方人少吗?”

“大将军说的倒是不错!”裴居道点了点头:“不过现在的问题是长安缺粮,没有粮食说别的都没有用吧?”

“裴侍中说的是!”王文佐道:“但粮食不足的解决办法是要么增加粮食的供应,要么迁都,而不是从长安赶人!”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陛下,臣以为漕运这件事情上大有潜力可以挖,每年从河北、两淮、江南征运来的粮食都堆在黄河两岸的仓库里霉烂,长安城里却在挨饿,这样是不行的。还有朝廷屡次用兵于吐蕃,而兵事说白了就是粮食,关中都没有粮食,陇右、安西还怎么打仗?乞陛下下一旨意,允许臣巡查漕运之事!”

“三郎欲巡查漕运之事?”李弘皱了皱眉头,在他的计划里,王文佐应该坐镇中枢,掌握长安卫戍,但对方也说的没错,漕运问题搞不好,连长安城里都没饭吃,其他的事情都是无根之木:“也好,下旨倒是简单,不过这件事情三郎还是不要投入太多精力了,寡人还有许多事情要交托给你!”

“臣遵旨!”王文佐赶忙俯首行礼。一旁的裴居道没有说话,他能够感觉到虽然自己与天子已经是翁婿之亲,但明显天子对王文佐更加信任,也给了对方更大的权力。虽说女婿能提前登基,王文佐功不可没,但那也是过去的事情了,既然身为天子,身居九重之重,自然不能偏持一端,把一切都寄托在某个臣子的忠诚之上,房子都不能只有一根大柱子呢!这个道理别人不好说,自己这个当岳父的还是得找个机会说说了。这也不是针对王文佐这个人,也是为了保全君臣之道,以为长久之计。

“裴公,三郎,你们两个这几日也都辛苦了!”李弘打了个哈欠,笑道:“今日便到这里吧!”

“臣遵旨!”裴居道和王文佐异口同声的站起身来,确实如天子所言,两人这些时日都是从早到晚,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裴居道稍一犹豫,沉声道:“陛下,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裴公请说!”

“陛下自从登基以来,多半是召见臣和王大将军,然天下事岂能只凭我等君臣三人处置的?臣以为,应当招揽俊才,虚纳雅言,不拘一格,方能使天下大治!”

“嗯!”李弘点了点头,目光本能的转向王文佐:“大将军以为呢?”

“裴侍中所言甚是,前些日子陛下刚刚登基,诸事尚未上正轨,现在已经都上了正轨,的确应该多听听其他臣子的意见!”王文佐沉声道,裴居道说的不错,权力就好比蛋糕,如果就自己和裴居道两个人分着吃,那无异于逼着其他人掀桌子,最后搞得大家都没得吃,还是主动让出一部分来,才是长久之计。

“寡人明白了!”李弘笑道:“那就依裴公所言吧!”

“王大将军!”

王文佐刚出门,正想着回去后怎么安排勘查三门峡那一段湍急河道的事情,身后传来了裴居道的声音,他赶忙转过身:“裴侍中?”

“王大将军!”裴居道加快了脚步,追了上来:“可否借一步说话?”

“嗯!”王文佐点了点头:“裴侍中有什么事吗?”

“王大将军!”裴居道指了指旁边的一处凉亭,两人来到凉亭中坐下:“王大将军,你可不可以将官职中那个中书门下三品去了?”

“裴侍中希望我退出政事堂?”王文佐皱了皱眉头。

“不错!”裴居道点了点头:“这么说吧!你身为左武侯大将军,已经掌管了南衙之兵,你的手下崔弘度、慕容鹉掌北衙禁军,这已经非常扎人眼了!你还入政事堂,即便天子对你信重,也要顾忌一下人言呀!”

“裴侍中说的是!”王文佐叹了口气:“但现在我还不能这么做,这样吧,我还需要一年到两年时间,等到事情办完了,我自然会辞去政事堂之位的!”

“哎!”裴居道叹了口气:“大将军你还何必还要那个虚名呢?天子对你如此信任,言听计从,有没有那个中书门下三品又有什么关系?”

“裴侍中!”王文佐笑道:“王某岂是那等贪慕虚名之人?实在是想要为国家做几件实事,以为千秋万代计,所以才想要进政事堂的。你应该知道很多事情,即便天子应允了,但若是没有政事堂的相公们的配合,也是推行不下去的!”

“几件实事?”裴居道听王文佐这般说,不由得惊疑不定:“你说的几件实事,应该包括改革漕运吧?”

“不错,这是其一!”王文佐点了点头:“若是我记得不错,自贞观年间算起,大概每年运到关中的漕粮大概至多不过二十万石吧?”

“嗯!”裴居道点了点头:“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字!”

“我打算在五年内,将运到关中的漕粮总数增加到八十万石!有了这么多漕粮,无论是对吐蕃的用兵还是关中的平靖应该问题不大了吧?”

“八十万石?”裴居道吃了一惊:“王大将军莫不是开玩笑?长安虽然与洛阳有大河相通,但大河自潼关以东便水势湍急,且被砥柱一分为三,水下有暗礁,行船过之多有沉没,只能走陆路,损耗极大,实非人力所能行。”

“想不到裴侍中对漕运之事亦有留心?”王文佐笑道。

“长安上下数十万口多仰食漕食,裴某岂能不留心?”裴居道叹了口气:“大将军,你留心漕运是好事,但也得一步一步来,本朝开国以来也有四五十年了,留心在漕运上的才智之士数不胜数,可每年运进关中的漕粮最多不过二十万石,你一下子要翻两番,未免也太过着急了吧,还是留给一些事情给后人去做吧!”

“不着急,不着急!”王文佐笑道:“若是文宗皇帝和太上皇当初也这么想,那想必突厥、薛延陀、吐谷浑、高句丽、百济等夷狄今日尚在,今人有今人的事情,后人有后人的事情,还是莫要把今人的事情留给后人的好!”

听到王文佐的反驳,裴居道顿时语塞,若是旁人这么说他还可以耻笑其狂妄自大,偏偏眼前这人还真是身体力行,至少他前面说的那些夷狄里有两家就完蛋在他手上,最后他也知道叹了口气,不再多言了。

王文佐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一边吃桑丘送上的夜宵,一边听了伊吉连博德禀告诸事,到了最后,伊吉连博德道:“主上,有个叫王勃的文士前来拜访,还带了您的名刺,说是卢照邻的好友,本来早就想来长安拜见您,只是在成都生了病,拖后了些时日!”

“嗯!”王文佐点了点头:“是有这个人,他来是为了什么?求官还是?”

“求官!”伊吉连博德道:“我本想留他下来在您的幕府里给我搭把手,但他想去弘文馆,所以就举荐他去弘文馆校书郎了!”

“弘文馆校书郎,那可是要当宰相的呀!”王文佐笑着放下了汤匙:“这倒也难怪他了,罢了!这种事情倒也强求不得!对了,我接下来打算整饬一番漕运,我记得你在成都时有几个商人手下,事情还做的不错!”

“是有,主上打算找他们来?”

“嗯,要办事情就得有个班底,我现在已经不可能诸事亲力亲为了,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办了,先把架子搭起来,然后办事!记住了,沉下心去,多做事少说话!等把情况都摸清楚了,心里有底再说话,明白了吗?”

“属下明白!”伊吉连博德点了点头。(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