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作者:余沉香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四十九章 滑稽(二合一大章)

书名: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作者:余沉香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6

与会人员没到之前,李牧静静坐在主座上,身披一套鱼鳞般的重甲,金色纹饰从衣领发端,涂满整个胸前罩面与双肩披膊,肚腹的“虎头”紧紧咬住环绕腰身的皮带。

一顶金色兜銮压在头上,打磨光滑的盔面反射出寒凉的金属光泽,盔顶一根红缨随着脑袋摇摆而轻微晃动。

冬阳犹如流动的琥珀一般照进屋内,细小的尘埃在光线照耀下跳跃。

李牧望着翻飞的尘粒,心说黄台吉还真是给他布置了一道难题。

他不清楚鞑子主力兵力究竟多少,但有一点明白。

明清战力差距不大,但敢战意志与士气天差地别,鞑子能困住西路军六万大军,该有八九万兵员,乃至更多。

李牧暗忖自己手头上能掌握的战兵也就三万五千,背嵬军抽调一两万人过来,总兵力也只有五万余人。

五万人对抗十万鞑子,优势在敌啊。

换做一般人可能会杀死报信的斥候,然后假装没收到情报,坐视西路军惨败,接着稳住辽东各城,竭尽全力打退鞑子的反扑,然后趁着天子丧命,或是做“留学生”的混乱空隙夺取天下。

但李牧不这样选。

朱由检做事急躁、乱杀督抚,又屡次加税逼迫小民,对不起那些为朱家卖命的忠臣,对不起天下万民,但唯独对得起他李牧。

即便朱由检给他升官多有“利用”的心思,但短短时间给他拔升到左都督、授平贼将军印,他至少要救驾一次还完这份知遇之恩,至于日后事态如何发展再论。

而且西路军还有“同心会”的老兄弟,总不能有福的时候同享,有难的时候不能同当吧。

那叫虎大威、杨国柱这些“同心会”的叔伯如何看待?

何况西路军六万大军被鞑子击败收编,顷刻间就能补充数万壮年丁口。

黄台吉再手握大明天子这张牌,相当于玩家数次大战白打。

战狂玩家当然希望继续乱战下去,有鞑子能杀何乐而不为呢。

可与其到那时再让辽东军民受二遍、三遍苦,不如趁现在西路军尚未溃败,鞑子也没有恢复元气之际,冲上去跟鞑子斗狠换命。

他手里有十二万天命值,上一面战旗的时效还没结束,完全有实力跟鞑子硬碰硬。

这天下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夺,但眼下李牧一定要打残这头祸害华夏数百年的饿狼。

鞑子必须死!

李大帅的召集命令很快传递每一位受邀文武,数十名文武官员迅速赶来盖州卫城衙门。

文武官员垂直于李牧坐成两列,数十名黑旗营战兵身披重甲,分别紧贴墙壁站立。

两百标兵守在堂外,五步一岗的走廊鸦雀无声,整个衙门、厅堂都被精锐战兵守护的严丝合缝,就算是一只老鼠也别想偷偷闯进来。

李牧打量着左右两边座位的文武官员,饶是文官那一列有大量空位,武将们也不愿列席就坐,而是搬来座椅来到其他将领背后。

李牧心说,明末的文武矛盾真是尖锐,哪怕武将那边都快坐满也要做到泾渭分明,未来正好让背嵬军利用这一点。

抛开这个念头,李牧啜饮一口温茶润润嗓子,接着宣布军事会议正式开始。

会议的主题很明确:皇帝的部队被鞑子主力包围在杜家屯,距此大概两三百里,李牧决定联合背嵬军一齐出兵救驾。

不许有人反对出兵,只能谋划如何打赢这一仗。

不少文武虽在路上风闻一些蛛丝马迹,但直到此刻才算确认皇帝被围的紧急消息。

皇帝被围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霎时间屋内人声鼎沸,议论纷纷。文官们捶胸顿足,埋怨皇帝不该以身犯险。

万一出现第二例天子沦丧敌手,大明江山就要完了。

而南路军战力不过三四万,如何打得过鞑子主力?

“肃静!”李牧愤怒地哼了一声,“与出兵事宜无关的废话莫要再说!此刻西路军正被鞑子围攻,奴酋俘虏了陛下,势必南下消灭我们所有人!唇亡齿寒,救西路军就是救我们自己!”

众人闻言一呆,议论的声音戛然而止。

黑旗营打过的多次胜仗无形中拔高李牧的威望,主位上的年轻人已然成为他们的主心骨。

眼下也只有黑旗营主帅有能力,有威望,有权限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有人张了张嘴,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垂下脑袋闭口不言。

李牧敏锐捕捉这个细节,心想对方肯定要说“干脆不救皇帝”。

不过勤王救驾是古代王朝政治正确之一,除非皇帝已然落入鞑子之手,将官们还能推脱鞑子远遁草原难以搜寻。

能救不救,会是一笔抹不去的污点,要是皇帝还活着,事后一定清算打算不救的“逆臣”。

“李都督打算出动多少兵员救驾?”兵备道原地站起身,率先提出疑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集结兵力,首先要做的就是筹集粮草物资和辎重马骡。

“南路军四万五千战辅兵。背嵬军出动两万兵马,总计六万五千人,再带大小口径火炮十四门……”

李牧早已打好腹稿。

他抛开其他将领的辅兵、新练的辽东民兵不要,只信自己编练的民兵队。

就算一万民兵战力一般,拉去战场跟在玩家屁股后面见见血也是好事。

“若是奴酋围住陛下不打,反而集结主力直扑我们这支援兵,再派轻骑截断我军后方粮道,该当如何?”又一位文官提出疑惑。

李牧对答如流,“我打算沿海北上,纵使鞑子以重兵包围,我们也能背靠大海以却月阵对敌。眼下未到沿海封冻期,船只通行无阻,后方粮道由海船与辎重车水陆并进确保,断一路粮道还有水路运粮。”

“李都督英明。只是背嵬军与我相隔三百里,若不能及时会合,反被鞑子中途伏击,岂不是重蹈萨尔浒之战兵员调度不灵的覆辙。”

“背嵬军战力强悍,鞑子非得用两倍三倍兵员才能将其歼灭。若鞑子抽调六万大军迎击背嵬军,那我们无论是驰援背嵬军,还是对付剩下的鞑子都绰绰有余。”

李牧顿觉自己就像论文答辩的大学僧,不断应对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个个文武官员指出问题,提出疑惑,就像唇枪舌剑的问责大会,巴不得给李牧问倒,但李牧并不烦扰。

他反而觉得这一场模拟战斗,双方用言语比作刀枪剑戟,揭开显而易见的破绽,逐步修正战略的漏洞,最终制定相对完善的战略计划,提高南路军的胜率。

“不知西路军粮草还能支用多久?”

“应该有七日存粮。吃光马骡又能坚持数日。”另一员在洪承畴麾下干过的武将插嘴道。

“既然西路军可坚持十余日,我部大可以会合背嵬军再北上。末将不信鞑子这些日子能打败西路军六万兵马。”

一旁的虎大威一拍大腿,“怎么能期盼敌人按照你的战略行事?赵副将你糊涂啊!”

李牧没有追加责问,但也透过话语表明了态度,“鞑子既然绕行数百里奇袭西路军,肯定会日夜强攻……

鞑子经过几次血战损失大量丁口,这回怕是连压箱底的留守丁口都拉上了,一家老小齐上阵赌国运。

若是能一战擒获我大明天子,搅乱我大明天下,死伤再多丁口也值得。”

“奴酋应该不会投入真满洲作战,末将估摸拼阵的都是包衣和奴隶,待他们拼光西路军的精华,还有真满洲与我们血战。”

“说的没错。”

李牧低头沉吟片刻,接着说道——

“鞑子若是倾巢出动十万余战辅兵,消耗掉数万包衣奴才,还有七八万主力,虽然人数上略强于我军,但我兵亦有黑旗营、背嵬军两部打过鞑子的悍卒。

奴酋千里迢迢而来,不会携带沉重大炮,又与西路军鏖战数日应是相当疲惫,奴酋窃据的辽东之地几乎丢失大半,也不会有稳固的粮草弹药供给。

无论西路军尚存多少余力与我们相互配合。此消彼长之下,我军与鞑子旗鼓相当。”李牧说罢停顿一会,这番“贬低”敌军的话语,也是为一干文武官员加油打气,毕竟他们大多数是第一次正面对抗奴酋主力,必须给他们树起坚定的信心。

“诸位还有什么建言否?”

杨国柱笑了一下,不急不忙地说道,“鞑子在黑旗营、背嵬军面前都吃过大亏,身受鞑子忌惮,我建言大帅把所有旗帜改换成黑旗、镶黑旗,好叫鞑子见旗丧胆。”

李牧点点头,“此计甚妙!兵法也说,兵战为下,攻心为上。”

李牧接着重复还有什么疑问没有。

看着一屋子鸦雀无声的人,李牧点了点头,“我现在做出如下部署——虎大威统帅麾下步骑作为大军前锋先行二十里,本督亲率黑旗营战辅兵紧随其后,杨国柱、李辅明为我左右两翼。侯国安与赵率鸣为我大军后卫护送辎重营,王成栋监督海运粮船,务必与我大军紧密相连……”

李牧又给几位文官下令,“速去辽西调遣松锦一带守军,让祖大寿十日后出动辽西兵马夺取广宁,堵截鞑子后路。”

然而文官们直接说道,“祖大寿同样挂将军印,李都督无权调他。况且他一向听调不听宣,连陛下数次宣他入京他也不听。”

“嗯,我明白。”李牧点点头,“皇帝被围忠臣义士皆有职责勤王,若是你们好言相劝他还是故作拖延,十日都未发兵,你们就告诉他,若是因他作壁上观导致我大明儿郎损失惨重,会有人带兵去锦州找他讨个说法。”

崇祯十二年,冬,南路军先锋离开盖州,向杜家屯进发,同一时间背嵬军安排完沈阳、辽阳布防任务,便集结两万精锐南下。

南路军与北路军一路上并未遭遇任何战斗。

也许是敌兵探骑覆盖的范围较小,又或者说鞑子正在全神贯注强攻西路军阵地,没有余裕布置伏击阻击别路,两路明军顺利在杜家屯百里之外会合。

……

数万明军即将北上,杜家屯外的满清主力却在敌兵骡车大阵、屯堡防线外止步不前。

黄台吉抬头望天,铅色的云层从远处推过来,天空在几分钟里黑了下去,似乎下一秒便要大雨倾盆。

冬季的乌鸦难以寻到食物,但杜家屯爆发的激烈厮杀,却为他们奉上不可多得的馈赠。

数百只乌鸦循着尸腐传出的气味飞来,一个个落在杜家屯周边的枯树上,此起彼伏的黑鸦嘶鸣好像恶鬼哭嚎。

直到人类的战事暂时中止,数百只等候多时的乌鸦才从枯树俯冲飞下,钻进屯堡外围的尸堆中啃食腐肉,品味战争为它们带来的美味佳肴。

杜家屯已是一座死亡笼罩的绝地,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却想进去。

站立临时搭建的木台,黄台吉端起望远镜朝南方看了一眼,又看看西面的锦州方向,数日之内没有任何南朝援兵赶来,反倒是他大清的预备队不断从辽北赶来,押解不少包衣“炮灰”过来消耗敌兵。

若是除去攻打杜家屯消耗的炮灰,他依旧手握八万主力大军,但这也是大清最后的“精华”。

他命人在屯堡外围深掘壕沟,布置陷阱,若是敌军援兵赶到,他也能依托防御工事内攻外守。

不过眼见敌军迟迟没有援兵赶到,他便想加速夺下屯堡,于是冒险“暴露”破绽,露出东西面的缺口吸引明军突围。

明军被困数日突然发现鞑子的破绽,哪还有困守的心思,一下子“突围”两万余兵丁。

这些脱离大部队打算突围的部众,原本就一心溃逃无心作战,各部组织稀烂无比,黄台吉只是分别派出万余铁骑,就将他们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根据被俘明军供述,皇帝亲征的队伍仅有六万人,除去前日子绞肉战死的,突围逃跑战死的,以及被俘的一万余人,屯堡内最多不会剩过一万五千人。

顺利清除屯堡外围的骡车大阵,通往屯堡的大道已经敞开。

黄台吉深信,只要动用八旗战兵至多厮杀两日,就能俘获这位南朝天子达到“起死回生”的战略目标。

站在屯堡塔楼的朱由检透过千里镜,看见站在木台上的满清皇帝。对方也能看见他的身影。

双方都感慨对方不如自己想象的模样。

朱由检觉得黄台吉像个衣着华贵的胖地主,黄台吉觉得朱由检模样清秀,不像帝王,倒像轻佻的年轻富商。

黄台吉缓缓抬起手,犹如握紧一把长剑对准朱由检,那无声的行为像是在说,你马上就是我的阶下囚。

朱由检见状浑身一凝,恍若一块冰雪顺着衣领缝隙刺激皮肤。

明明互相对视也不会少一块肉,朱由检却不敢再与黄台吉对视。

他身边护卫的兵丁越来越少,从六万人下降到一万三千八百人,而这个数字仍在下降。

这时,一些被迫剃发降请的俘虏,被鞑子押到堡前劝说朱由检投降。

俘虏声称大清皇帝所求不过是明清修好,只要朱由检同意议和,两国可以永结兄弟之盟。

不过为确保议和策略得以执行,顺便拿到一些岁币补偿,大清皇帝需要扣留大明皇帝两三年。

大清皇帝熟读汉学,一定遵照中原的传统善待大明皇帝,不使友邦君主遭受一丝屈辱。

对方的其他提案更是荒唐至极。

奴酋居然要他签订契约,承认关外领土皆是满清疆域,要他下诏尽撤山海关外所有兵丁,就连已经夺取的辽东地盘也要全部抛弃。

抛开以上的不平等条款,奴酋另一套方案却相对简要。

对方点名黑旗营主帅李牧,背嵬军大将章献忠的首级,只要朱由检肯命此二人遣散麾下部众再拔剑自刎,那大清愿与大明永修和平。

面对这种离谱的提案,居然有几人觉得可以考虑,只用两个人的首级,就能换取屯堡内一万余士卒活命,换取大明边境安宁。

两人的性命与天下人相比,孰轻孰重?

武将驳斥这些人异想天开,“李都督与章总兵两位忠臣为国浴血奋战,到头来还要蒙受不白之冤,为你们自刎献头?”

另一些文官也觉得此言太过糊涂,连想都不该想。

若是真的做了,那比唐玄宗连杀良将,赵构赐死岳飞,明英宗杀于谦还要昏庸。

朱由检虽然怕死,也害怕屈辱,但死要面子的自尊还是压倒对死亡、屈辱的恐惧。

他大明已经经过一次天子沦丧的耻辱,怎可再来一次,他怎么可能做昏庸的赵构、朱祁镇!

他要是敢答应,去了地府见到列祖列宗都会被活撕咯。

可是拒绝鞑子的议和条件意味着死战,朱由检已经做好身死的准备——

他也想参加战斗,但更怕敌兵给他生擒。

于是他命王承恩为他在这塔楼上悬挂一段麻绳,一旦鞑子杀进屯堡,他就悬梁自尽留个全尸,宁死也不做鞑子的俘虏。

谁料王承恩也是个死忠,多挂了一个绳套。

眼见王承恩与自己同存死志,朱由检不禁感慨患难见真情,大乱见死忠。

其他文武官员见皇帝心意已决,于是怀着各自的心思布置城防去了。

随着鞑兵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势,朱由检短叹一声,“时辰到了。”

一君一臣,一主一仆,二人就这般踩在木椅上,将脑袋凑近绳套。

可就在朱由检挂上去时,忽然听见楼下传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报信的亲兵一边踩踏台阶上楼,一边高喊,“黑旗,是黑旗!援兵来了!我们有救了!”

只听啪嗒一声,情绪激动的朱由检反射式踢掉脚下木椅,整个人的体重都挂在绳索上,扯不开一点。

而一旁早已踢掉木椅的王承恩已经被吊得开始翻白眼。

朱由检拼命张口想要呼救,却发现自己发不出一丝声音。

强烈的窒息感犹如一双大手掐住喉咙,朱由检心头一沉,暗骂自己难道要死在援兵赶到的黎明前?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