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1284夺情

书名: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冯保当初对魏广德所提要求,或者说是试探,结果只是部份满足,部分拒绝,所以让李太后认为魏广德并不是合适的人选。

是的,那时候冯保看似贪赃枉法的一些事儿,其实背后都有李太后的影子。

李太后可不是殷实人家走出来的女子,而是生于穷困家庭,也就是一张脸长得好看,所以才有机会选入裕王府做侍女。

而她,也成为典型的母以子贵的代表。

明朝虽然是从民间选秀女入宫,然后或是入宫,或是嫁入王府,可这也不是平头老百姓能接触到的。

所谓选秀女,家世清白之外,还得有一定的姿色容貌。

但就这后一条,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儿,小小的年纪就要操持家务,哪里可能达到选秀女的标准。

实际上,这些被选入的女子,多是地方武官、小地主家女子为主,也只有这样的人家,才可能养出出挑的女子,经得起礼部和内廷的层层选拔。

而更具优势的地方豪绅和高级官员家的女子,大多会因为各种原因落选。

孝懿庄皇后李氏,是朱载坖的发妻,为朱载坖生下一子一女,只可惜全部夭折,而李氏也仅陪伴朱载坖5年时间,朱载坖登基后,将发妻追封为孝懿皇后。

之后的陈皇后,是朱载坖的继王妃,原本是嘉靖皇帝给裕王选的侧妃,年轻貌美端庄,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女儿,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朱载坖登基后,陈氏被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李太后父亲是京郊一户贫民,是个进城打工的泥瓦匠,因为生活困苦,所以把女儿送入王府做侍女,好歹有口饭吃,王府发的薪俸还能补贴到家里。

也就是进入裕王府几年时间,李太后身上的乡土气息褪去,又凭借出色的外貌被裕王看上。

而嘉靖皇帝的几个儿子,要么早夭,要么子嗣艰难。

即便是裕王,虽然也生有多个子女,但真正成活的也是不多,而活下来的恰恰就是李太后所生。

自然,作为隆庆皇帝唯一的骨血,其中长子必然就会登基大宝成为大明的皇帝。

而李太后也从一届平民一跃成为皇帝生母,成为太后。

在她生下朱翊钧前,嘉靖皇帝哪知道有她这么个人,又不是他为儿子选择的王妃。

从民间走来,自然是知道大明底层百姓生活现状的,也知道百姓对官员们是个什么评价。

所以,对于冯保私相授受,卖官鬻爵的行为,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根据官员们是否帮冯保的忙,来判断官员对内廷的忠诚度。

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

冯保,就是她手下的一条狗。

当然,冯保做出这些事儿来,也是拿捏冯保的把柄。

什么时候不需要他了,尽可直接拿下,也不算罗织罪名。

内阁的张居正和魏广德在对待冯保请求时候的态度,李太后知道,所以他更倾向于使用张居正。

张居正帮冯保处理一些事儿,其实也是把刀柄递到李太后手里,所以她丝毫不担心这把刀有一天会反噬主人。

倒是魏广德,李太后能动他的把柄并不多,主要也就是魏府参与商贾之事,有伤朝廷体面。

至于冯保哪些事儿会报到李太后面前,自然还是李家的那些事儿。

李太后又不是李家独女,实际上她还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凭借着李太后的关系,他们自然也能得到外甥万历皇帝的封赏,只是之后的事儿,要想继续升官发财,可不得朝里有人时刻提携,保护着。

而这些事儿,她都交给冯保处理。

其实不止她的兄弟姐妹的事儿,还有一些请托到李伟那里的事务,也都是冯保在帮着找人办理。

李太后现在问冯保对张居正新政的看法,其实也是为了权衡。

冯保早年就入内书堂,也是因为书法不错所以选入司礼监,逐渐成为内廷的大太监之一。

作为有个有学识有见识的太监,冯保自然是李太后身边重要的参谋之一。

也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让李太后对他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视。

“娘娘,张太岳的新政对于朝廷来说,其实是有利的。

早在嘉靖朝时,朝廷就时常为财政困窘所迫,很多时候都是严阁老在拆东墙补西墙,勉力维持朝廷运转.”

其实,民间和低级官员,大多不齿严嵩所为,认为他是在向嘉靖皇帝献媚,为了自己的权势不顾天下黎民死活,纵容皇帝大肆浪费搞斋醮,兴建庙观。

但实际上,朝廷高层心知肚明,就算不是严嵩,其他人做首辅,也必须保证嘉靖皇帝的需求,否则首辅位置不保。

换个人,还是得保证内廷供应。

严嵩其实被嘉靖皇帝看重,就在于他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维持朝廷的运转。

他的这个本事,徐阶也是学了多年才勉强学会。

所以,在嘉靖末期,皇帝放弃严家后,徐阶也能维持住朝廷正常而不至于因为没钱让朝廷停摆。

张居正现在的改革,其实就是帮朝廷把该收的钱都收上来。

之前,严嵩、徐阶等人顾忌百官的态度,所以没有这么做,而张居正做了。

“娘娘,太岳的做法,其实是得罪百官而唯有利于朝廷。

说实话,他的这些作为,非太岳先生无人愿意做。”

分析完后,冯保最后总结道。

“张居正已经为新政起头,难道魏广德、张四维他们就不能继续顺着这条路做下去吗?”

李太后不解问道。

“难。”

冯保很直接答道,“此事越到后面得罪的人越多,只会越来越难,甚至说举步维艰也不为过,非有强力之人推动不可行。

魏广德应该也是看出来朝廷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所以对于张太岳主导之事,虽然不支持,但也不反对。

以此来看,魏广德是不会继续进行下去的。

一旦张太岳回乡丁忧,那之前所做只是,魏广德他们一定会放弃,不会继续推动。”

“这么说,为了朝廷大计,他不能走?”

李太后终于还是说出了她最关心的问题。

“只有太岳当朝,已经开启的新政才能继续推行下去。

一旦太岳回乡丁忧,则之前所做之事前功尽弃,即便等太岳他日归来,怕是也难再重新启动。”

冯保并没有危言耸听,而是实话实说。

实际上,魏广德如果真取代张居正,还真不会继续进行改革。

他会把眼睛瞄向外面,利用万历朝这些个能打的将领,尽可能向外扩张,从夷人手里抢夺钱财来丰盈大明国库。

历史已经证明,封建王朝的改革,作为主导的改革家们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

当然,这些冯保其实也懂。

别觉得他身在局中应该看不到,其实他也没有过多参与其中,只不过是批红、盖印而已,所以还是能够以局外人身份看出来其中凶险的。

只不过,李太后的首肯,他也不觉得有太大的危险。

只要李太后坚持,小皇帝也不可能违逆母亲的意吧。

有了这样的想法,冯保也就从未考虑过之后的事儿,反而很乐意支持张居正。

毕竟,在他看来,张居正的新政对朝廷是有好处的,可不是苛政。

“你下去吧,哀家乏了。”

在冯保说完以后,让他没想到的时候,李太后直接下了逐客令。

之后两日,张居正都没有出现在内阁,内阁一应奏疏都是魏广德和张四维在处理。

虽然有些紧张,但还算井井有条,并没有出现拖延的情况。

朝政此时还是受到考成法的影响,各级官衙行政效率很快,也不拖沓,所有政令有条不紊发布着。

这几天有些敏感,魏广德也不出去喝酒了,散衙就回家,早上也按时去内阁上值,从外界看上去,他已经准备好接替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

三日后,张居正终于向宫里递交了回乡守制的奏疏,请求丁忧。

奏疏在内阁,魏广德票拟后派人递进宫里,不需要等着,和其他奏疏一起送入宫中。

这,也是首辅该有的特殊待遇。

“姐姐,我带皇儿来看你了。”

慈庆宫,李太后牵着万历皇帝走进来,先向陈太后行礼。

朱翊钧虽然贵为皇帝,但两个母亲面前他就还是小孩子,即便刚刚才被生母罚跪了半天。

因为张居正不入直,所以这几天自然不会去文华殿监督万历皇帝的学业,混过讲官的课后,小皇帝就开始淘气,不去看功课,甚至作业也是草草完成。

今日去文华殿,小皇帝因为晚起半个时辰,可不就把晚到了那里。

李太后知道了,直接把小皇帝拘进了慈宁宫一通训斥。

解救他的,还是冯保拿着张居正请求守制的奏疏。

换内阁首辅这样的大事儿人,李太后虽然已经在心里有了决断,但也不敢直接做主,所以顺势带着小皇帝就到了陈太后这里。

内廷里,两个太后和皇帝必须保持意见一致。

朱翊钧的到来,让陈太后很高兴,拉着小皇帝就问长问短,丝毫没有提起之前的事儿。

文华殿和慈宁宫的事儿,她也有耳闻。

但是李太后已经处罚过了,她也就不再做恶人。

陈太后拉着朱翊钧说笑了一阵,李太后这才拿出张居正的奏疏说道:“姐姐,刚收到首辅大人的奏疏,请求回乡守制。

我寻思着这是个大事儿,得和你商量商量再做决定。”

“哦,妹妹是什么意思?”

陈太后平日里不怎么管前朝的事儿,所以都是李太后在看那些奏疏。

在她看来,有内阁阁臣看着,就不会出什么大事儿。

毕竟他们有学识,知道如何处理朝政。

再有冯保的司礼监盯着,也不怕有变故,毕竟内阁制度都多少年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了。

不过今日李太后说起,陈太后还是打起精神,接过张居正的奏疏看了起来。

其实,明朝选的秀女,许多都是识字的,毕竟家境宽裕。

至于李太后,八成也不是孩童时启蒙的,平民百姓可没钱送女儿去读书,应该也是在裕王府的时候学会到。

陈太后很快就看完奏疏,开口说道:‘张首辅父丧,他回乡丁忧是朝廷制度,内阁也票拟认为应该,妹妹有什么想说的吗?’

陈太后不笨,正常的丁忧,没必要拿到她面前来说,批红用印就是了,商议什么。

“姐姐,如今朝廷因为首辅的新政,户部刚刚有所缓解,若是这时候让首辅大人回去,新政恐功亏一篑。

姐姐应该还记得嘉靖皇爷再是,每年朝廷都有亏空的事儿吧。

这两年虽说也亏空,但金额已经不足十万两。

本来若不是辽东和西南的战争,朝廷也能负担起黄河河工,户部还会有所剩余。”

李太后解释道,“之前我也问了冯保,张首辅的新政,朝中反对者众多,魏次辅也是不支持的态度。

若是首辅这样离开,恐来年朝廷又会回到前些年的状态,年年亏空,入不敷出。

姐姐应该还记得之前首辅大人曾面见你我说的那些话,清丈之事关系国本,若全面推行,则国库不虞。”

“你是说,张首辅如果回乡丁忧,魏次辅很可能会改弦更张?”

陈太后微微皱眉说道。

“最起码,清丈之事会半途而废,现在推行的考成法,怕也会功亏一篑。

毕竟朝廷里那些官员,都十分反对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成,限期完成这样的做法。

之前张首辅的学生甚至都带头反对新法,可见此法之激烈。

首辅失势,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说到这里,陈太后哪里还不知道李太后的意思,只不过现在朝政平稳,实在是找不到夺情的理由。

朝中最近一次夺情,还是魏次辅那次,不过那是隆庆皇帝在临终前的旨意,让魏广德回朝辅政,他这才中断丁忧紧急返京。

那次事态可谓非常严重,所以朝中对此无人反对。

但这次,显然有所不同。

当初陈太后默认张居正推行新政,最主要就是听到张居正书可以解决朝廷财政难题。

现在难题没解决,放走张居正,之前努力前功尽弃,多少还是有些不甘。

“皇帝,你对你张师傅怎么看?需要他留在你身边吗?”

陈太后目光落到朱翊钧身上,柔声问道。

“朝廷需要张先生。”

朱翊钧没有思考直接答道。

“明年,皇帝也要大婚了。”

这时候,李太后又说道。

陈太后看看朱翊钧,这才说道:“那就夺情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