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1170倭国的战争潜力

书名: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把这个抄录两份,送到朱尚书和谭尚书府上,让他们知道此事。」

户部想要归集大明的财政大权,虽然只是户部在商议这个事儿,但魏广德多少还是看出背后应该是得到张居正默许的。

大明的财政税收确实太复杂了,其实这并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配。

魏广德知道此消息放出去,必定会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但他还是决定要这么做。

算是投石问路吧,虽然他内心倒是支持这条改革措施的,但是知道能通过的概率极低,所以没必要上张居正这条船,让他们自己折腾去。

张吉答应一声,从魏广德手里接过条子放进盒子里,又拿出一张条子递过去,小声对魏广德说道:「老爷,这是刘指挥派人送来的,说是倭国最新局势,那边好像彻底乱了。」

「乱了?那什么织田信长攻破室町幕府,流放足利义昭以后,倭国不是就形成织田氏和武田氏两派内战的局面,还能怎么乱。」

魏广德皱皱眉,伸手接过张吉递来的纸条。

「把灯凑近点。」

魏广德只瞥了一眼字条上的字儿,就皱眉吩咐道。

纸条上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小字儿,说实话,魏广德的眼力算好的了,但也感觉看起来吃力。

张吉急忙把桌面蜡烛凑近,又从旁边端来两根蜡烛,魏广德这才仔细观看字条上的内容。

「确实是乱了,但也快接近大治了。」

纸条上是锦衣卫密探从倭国发回来的消息,自然主要集中在倭国现在正在酝酿的长筱之战。

如果说几年前幕府将军一派还势力占优,随着武田信玄病故,局势就发生了逆转,战场上幕府军再也不能压制织田军。

织田信长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护着正亲町天皇,以夺回大权的名义,继续向参与幕府军发动攻势。

现在正在酝酿的这场会战,双方是精锐尽出,战争的结果足以影响之后日本的历史走势。

武田信玄,魏广德并没有什么记忆,倒是此时活跃在倭国的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他还知道,不过却没见到另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丰臣秀吉。

是的,得益于曾经玩过的那款岛国策略游戏,魏广德还记得这段时间叱咤倭国的风云人物依次应该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这场战斗,魏广德不用猜也能想到,笑到最后的一定是织田信长,击败以武田氏为代表的残余幕府势力以后,织田信长就开始统一倭国之路。

好像之后被手下被叛,死在什么寺庙里。

魏广德不知道织田信长什么时候挂的,但肯定不是现在。

情报里详细分析了织田军和武田军的实力,做出的判断是武田军赢面稍大,但是织田军主将织田信长更加老谋深算,若指挥得当也有翻盘的可能。

好吧,这时代的大明,对战场的认识其实和倭国类似,也是看好骑兵占优的武田军。

最后,又是锦衣卫密探收集的最新倭国主要人物的名字等信息,包括各地大名和公卿,还有所谓的名将。

「还是没有丰臣秀吉?」

魏广德在烛光映照下一个个名字看过去,就是没看到丰臣秀吉的名字。

不被掌握的感觉很不好。

魏广德不由得揉揉自己的太阳穴,总不可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吧,一出来就把倭国那些大名打服了,取代了织田信长。

跳过那些熟悉的「名人」,魏广德主要关注织田系将领和家老的名字。

织田信长能够打下现在的江山,应该说是手下一众杰出人才有关,而其中被誉为织田双臂的织田家家臣明智光秀

和羽柴秀吉就多次进入他的视线。

名将,自然是很吸引魏广德关注的。

当然,其中羽柴秀吉就曾被魏广德点名查探过,毕竟他的名字里有「秀吉」两个字。

不过最后查探的结果,羽柴秀吉幼名日吉丸,原名木下藤吉郎,后被织田信长赐名羽柴秀吉,只是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乡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

这样的家世,也不是姓丰臣,自然就被魏广德给否掉了。

不过在心里,魏广德对羽柴秀吉倒是有些好感,无他,就是因为他和马芳类似,都是从小兵一步步爬起来成为主将的。

抓得住机会,命还硬。

「老爷,你怎么说倭国很快就要大治了?他们那边现在打得那么厉害,都是几万几万人的大战。」

一边的张吉这时候小声问道。

他也不算军事白痴,多少也知道一些军伍方面的事儿。

倭国的情报,他多少也看了,每次看到会战一方动不动就是几万几万的兵力,说实话,感觉比大明这边打仗还厉害。

最起码,张吉很清楚,大明要发动几万大军作战,那几乎就是倾尽举国之力才能办到。

就说现在西南战事,大明就近调兵近十万人进入云南,之前为了筹措军需,魏广德就一直抓着兵部和户部的人商量,从各地府库硬挤出钱粮支应。

别只看着将军们在前面打生打死的,其实后方朝廷才是战争输赢的关键。

当兵的吃不饱饭,拿不到饷银就要闹事儿,就会不听指挥,最后就是吃败仗。

但看看倭国,弹丸之地就能动员这么多兵马,真是不能小觑。

也难怪当初倭寇可以把东南搅合成那个样子,这特么都是大仗打出来的,作战经验丰富。

「就快要决出胜负了。」

对于张吉的话,魏广德只是笑道,虽然他不能说织田军必胜。

「现在倭国最强的就是织田氏和武田氏,就算一次战争不能决出高下,可一次次打下来,终归一方要彻底败北。

两年前,武田军优势巨大,因为武田信玄意外死亡,武田家没能一举消灭织田氏。

可这两年的情况就反转过来了,织田氏压着武田氏打,这次又被迫决战,武田家的潜力怕是要耗尽了,一场败仗就会让他再无翻身机会。

而反观织田氏那边,却感觉是越打越强。

下一次会战,织田信长还能拉出几万人马,可武田家就未必了。」

魏广德分析道。

每次织田信长打完仗以后,多少都能占领一片地盘,然后当地的百姓就成为他的领民,下次打仗这些人就得跟着他出去,所以兵马并没有因为战争损失太多。

而武田家这两年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丢失许多地方,虽然每次都不大,可积少成多,最后损失可不就大起来。

「武田军前几年就该趁胜追击的,一举击败那个织田信长,只能说武田家的家主是真不行。」

张吉在一边小声说出自己的看法。

「呵呵,死了老的,小的继承他的基业,总得有过稳定的过程,要全盘接手才好。

机会只是被织田信长抓住了,所以武田家这两年损失惨重也可以理解。

至于趁胜追击,你还没发现倭国人打仗的特点,他们都是在农闲时候发动战争,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每次打仗都能动员几万人,甚至更多人的原因,都特么是扛着锄头的农民。」

魏广德笑道,不过很快脸上也浮现出一丝苦涩。

其实,说大明走的是职业军人的道路,所以很难再供养起几万,几十万

人的大军,其实这么说多少还是有点不对。

大明所谓的军人,有多少是真正职业军人。

或许,只有营军才能勉强算是,因为他们是募兵。

而卫所军,和倭国的农民有大多的区别?

倭国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农闲时期,这是因为农忙时期,农民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进行耕作,无法参与或支持战争活动。

因此,为了确保有足够的人力参与战斗,以及为了获取战争所需的物资和粮食,战争通常被安排在农闲时期进行。

这样,领主们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和资源来支持战争,同时也确保了战争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倭国战国时期,由于兵农一体的政策,农民在平时从事农业生产,而在农闲时则参与军事训练和战斗。

这种制度确保了在需要时,农民可以迅速转化为战士,为领主提供必要的军事支持。

此外,由于战争资源的限制,如武器和装备需要自备,以及军队的补给问题,只能在农闲时期集中力量进行战争,以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

这也是这时期倭国士兵的主要武器是以竹枪为主,毕竟那东西取材容易,只要找到长些的竹子,在尖端套上一个铁制枪尖就可以了。

好吧,这还是升级版的竹枪,其实最初的竹枪,就是把竹端削出尖刺就可以拿着上战场。

但是还别小看这样的武器,在倭国战国时期,竹枪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武器。

日本古代五兵,就是日本刀、弓箭、长枪、雉刀、胁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刀和弓箭一直都是最被人重视的武器。

武士刀不仅可以步战,也可以马上挥砍,所以被武士,特别是骑马武士热衷。

不过日本铁料缺乏,要打造一柄合格的武士刀代价也非常高昂。

而日本的弓箭则是以以重藤弓、丸木弓为代表,也是武士非常喜欢的武器。

相对来说,最初长枪在倭国并不被重视,那是足轻才使用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足轻的打赤足步兵或那些徒步作战的骑马武士的侍从们只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而且他们甚至有时也不被允许向敌人的武士发起进攻。

倒是日本北海道、库页岛等居住的阿伊努人等原始土著由于没有发展成武士集团的作战形式,以徒步作战为主的他们反而较为重视长兵器的使用。

后来蒙古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后,两次从东北的高丽渡海入侵日本发动文永之役。

虽然不谙航海的蒙古军遭遇台风的袭击翻船而败退,来自中国的蒙古一方的士兵则多数持枪矛上岸战斗,而矮小的日本人只有太刀、雉刀这类兵器抵挡。

由于这次战役给日本武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于是日本人的战斗模式也逐渐由骑马武士们的骑射作战向步兵集团作战而转变。

因为日本国土大部分狭窄的崎岖山地不适合大规模的武士骑兵开展奔驰作战。

日本人也逐渐认识到枪在步战的重要性,武士们在逐渐抛弃了弓箭的同时,也开始广泛的使用枪,并使其最终成为了日本古代战争中最为常用和重要的武器之一。

日本长枪总长度并不长,一般以2米半最为常见,这些一般是各地大名配发给手下将领和精锐使用。

这样的长度,更利于发挥长枪作战的优势。

但是对于足轻来说,当然是越长越好,离敌人远一点才安全。

于是五、六米超长的竹杆也出现了,最长的达到十米,可称为东方长枪的极限。

有人统计过,日本的白刃战最常见的伤势依序为枪伤、刺

伤、箭伤、刀伤。

用武士刀互砍的刀伤比例居然出奇的低,进行白刃战,最受重视的武器就是长枪。

这是因为日本制铠技术的提高和铠甲的轻量化,大量下级家臣也可以穿戴铠甲战斗。

对此,刀的杀伤力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了,而一点突刺、洞穿敌铠的长枪,其优势大大强化,故长枪最终成为日本五兵之一的主流。

而且,本就是堆人数的足轻,领主们并不关心他们的死活,让他们就地取材制作武器是最优选择。

实际上,大量使用竹枪的足轻,战斗力也是非常强的。

这让日本这些领主们很快就意识到一个道理,与其购买一把名刀装备一个武士,不如招募一百个手持竹枪的足轻。

而且这种加长型长枪对于战力孱弱的明军,当初也确实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这么算起来,倭国最少可以动员起几十万大军,也是够叫人头疼的。」

魏广德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一句。

光是织田氏和武田氏两家,就可以动员十余万人交战,倭国可还有许多类似的诸侯。

他们虽然没有这么多人口可供驱使,但凑出几十万人还是可以的,应对这样战争潜力巨大的国家,还真的小心谨慎才是。

大明真要对倭国出手,还要做更多准备才行,否则难免重蹈蒙元覆辙。

魏广德此时在心里提醒自己,免得轻敌吃败仗。

免费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