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1269向皇庄收税

书名: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张居正从魏广德值房出来,回到自己屋里,越想越是心惊。

因为之前张居正想着皇室对宗室一向很是提防,司礼监向各地亲王府和郡王府都派了眼线盯着。

而且,因为各地提防财税收入和户部一样,都非常紧张,所以拨付宗室禄米本来一直就不足,所以他压根没考虑过动藩王府的田地。

但是现在魏广德的提议,却让他不得不深刻思考这个被他忽略的问题。

闹得不好,藩王会在新政推行之后,再次大肆兼并田地。

除非,对藩王府兼并的田地征税。

可是,大明从未向藩王府征收过赋税,自己如果冒然提出,此事必然不会小,怕是那三十多个亲王府和上百个郡王府的弹劾奏疏就会雪片般飞进司礼监。

宗室是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章的,到时候他们真要一起上奏章,就算宫里怕是也顶不住宗室的悠悠之口,不得不做出妥协。

他必须砸这段时间里想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既要对宗室自置田地征税,防止他们继续大肆兼并田地,还要想法子安抚住他们才行。

张居正已经没有心思处理公务,坐在椅子上开始思考起来。

而魏广德在张居正离开后,和他一样,也是没心思办公了。

里,清丈探底和推行一条鞭法,其实就是他和张居正合谋出来的。

只是他没胆量自己提出来干,而且他也没本事完成这么大的一件工程,只能靠张居正。

魏广德所能依仗的,只有当初隆庆皇帝交给他的裕袛那一帮人和他们的门徒,还有就是自己大本营江西官员,远不是张居正继承自徐阶的庞大政治资源的对手。

而且,张居正通过和杨博等人的合作,还把山西和扬州盐商也拉了进来,实际上拥有比魏广德更加强大的商业实力。

只不过在魏广德眼里,这股势力应该是跟在张四维后面,因为张四维家本就是这个庞大的商业集团中的一份子。

“芦布,你叫人去文渊阁,把涉及藩王的文书都搬到这里来。”

魏广德可不愿意把心学付诸东流,或者搞出个半吊子工程来,他必须要搞明白藩王不交税的权利到底是不是朱元璋定下来的,当初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要知道,后世疯传士绅不纳税,其实那不过是官员们故意引导,瞎编的故事。

按照朝廷章典,士绅的田地要交赋税,只是有优免,也就是免除一定的杂税和摊派,还有就是有几口到几十口不等的丁税,根本就不是士绅不交税。

但是实际上,士绅的税不好收,官场盘根错节,所以时间长了连一些不学无术的官员都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免税。

估计那个不纳税的传闻,就是这么传开的。

而现在魏广德要看涉及藩王的文书,就是因为在张居正离开后,魏广德忽然察觉到其中有大大的猫腻。

都说祖制祖制,给人的感觉好像什么都是朱元璋定下来的,可老朱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给藩王府田地,那时候老朱只给了藩王封地。

藩王封地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所谓的采邑,藩王府每年会向采邑要求供奉,也就是藩王府的生活所需。

藩王们不仅通过封地获得禄米,还有钞、锦、纻丝、纱、罗、绢、冬夏布、绵、盐、花等多种物品,这些都是保障王府日常生活开支,还用于维持王府的运营和藩王的社交活动。

那是封地,不是赐田。

明朝的王府赐田实际上起始于明宣宗朱瞻基,他给赵王八十顷赐田作为王庄开始,各地王府纷纷效仿,请求皇帝赐田建立王庄。

而这些王庄的田地,似乎就从未向朝廷缴纳过赋税了。

忽然,魏广德想到这里,猛然就发觉不对的地方。

王庄的田地确实不会向户部缴纳赋税,那是因为在魏广德印象里,好像是说封地只是名义上划给王爷的食禄地,由当地官员运营,收税,再从王田税收中拨发王爷俸禄,多退少补。

因为是地方上直接和王府对接,自然不走户部,省去中间环节。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魏广德也听到过不少藩王府被地方官员坑害的消息。

在宣宗下旨给藩王赐田以前,那些封地的管理权其实不在王府而在地方官员手里,也就是收租权。

而地方官员就在这个过程中侵占王庄产出,克扣下来瞒报王府。

这样一来,那些藩王府每年能得到的地租很少,所以才会向明宣宗朱瞻基哭穷,然后才有了赐田。

赐田之后,王庄的管理权就落到王府手里,他们也不允许地方官插手。

但凡地方官员要去清查王庄,他们的手下,也就是太监,豪奴就会在藩王命令下往前冲,以武力阻止地方官靠近王庄,如此王庄所得尽入王府。

现在好像就是那些个王庄都被各地王府控制,地方官根本就插不上手。

自此,那什么税也就收不上来了。

这是魏广德之前听人说过的,只是以前只是一笑而过。

反正户部不是他的地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是懒得管。

可现在不同了,那些藩王府那里,若是不加以控制,以后就真的不好说了。

很快,芦布就抱着一摞文书进来。

“老爷,我让人在那边查,不过文书很多,都是挑最早的往回搬。

这里的你看完了,我再给你抱其他的过来。”

芦布放下手里文书,恭敬的对魏广德说道。

“好,你先下去吧,有事我再叫你。”

魏广德点点头,直接拿起上面的文书开始翻看起来。

等芦布出去,魏广德就开始拿着书案上的文书一本本翻看起来,不时还要想上半天。

毕竟,文字记录的东西,多少还是和实际情况有差别的。

不过看了几本文书后,魏广德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

无他,貌似别管是封地还是王庄,或者之后的赐田,都特么和士人的田地是一样的,根本就不免赋。

是的,按照朱元璋定的规矩,就是藩王的采邑为藩王提供王府所需物品,但是赋税却还是要交的。

至于之后的赐田,也是一样的规矩。

明宣宗之所以给藩王赐田,其实就是因为下面官员闹得太不像话,居然把贪污的主意打到藩王头上了。

这里,就不得不说清楚明朝的土地制度。

明朝的土地大抵就是官地和私地两种,私地自不必说,就是私人的财产,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田地。

然后就是官地,实际上数量不少,怎么来的其实很简单,一是罚没,二是开荒。

明初允许百姓开垦荒地,农民开垦的荒地就自动活动这片土地的使用权,但是所有权归官府。

几年免税期过后,自然就要开始缴纳地租和赋税。

朱元璋定下的地租和赋税很低很低,可谓是历代王朝里最低的,因为他就是为此成为孤儿朝不保夕多年,所以对此深有体会。

朱元璋到朱瞻基,以及之后其他皇帝赐给各王府的封地、赐田,皆出自官地。

除了封地产出是抵偿宗室禄米之外,其他又是归谁所有?

实际上,按照制度应该是土地产出一部分是种地农民所得,另一部分是朝廷收取的赋税和地租。

这部分归朝廷的收入,优先供应藩王府,如果有剩余,则是上缴户部做为赋税收入。

但是这些王爷的食禄地,是由当地官员运营,收税,再从王田税收中拨发王爷俸禄,其中操作空间很大,只要对收成做些手脚,然后别说户部还想收税,连王爷们的俸禄都支取不够。

从永乐起,皇室就对宗室很是提防,所以当宗室和地方官员打官司,一般是明着偏向宗室,但实际上吃亏的也都是宗室。

毕竟,皇帝不会让文官权利受限,皇帝也需要这些地方官帮忙盯住这些藩王。

朱瞻基兴许也是心疼自己孩子,担心在下面受人欺负,吃不饱穿不暖,所以搞出赐田,让藩王府自己建王庄。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他心心念念的后代们却对封地只是耿耿于怀,王庄在王府控制下根本不准地方官员踏足。

他们也看出来皇帝的态度,所以对待上门的官员,直接武力相向,从出言侮辱到拳脚相加,反正只要不打死,打死打残最多就是被骂。

真失手,可能就是自己去高墙,爵位给自己孩子继承。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处理的结果反而很好,因为皇帝也乐意看到藩王和地方官员相互恶斗,他则居中和稀泥。

到了明朝中期,一些封地虽然还是由朝廷官员在管理,但是收租的权利其实已经被王府夺回,靠的也是武力。

至于赐田,魏广德其实已经在弘治年间明孝宗御笔亲批的一份奏疏后面看到了真实的情况。

“谓庄王田及皇亲等庄田虽遇灾伤不得比军民田地量免征税。

请自今所在有司将军民田别皇庄等项通行踏勘,议定该免分数,一体征恤。”

这段说藩王和皇亲的田地,即便遭灾也不能特别照顾,按照朝廷遭灾减免标准一样与民田和军田一起交税。

看到这里,魏广德心里直呼好家伙。

显然,他大抵明白为啥都说大明的读书人和宗室不交税了,源头其实就是两伙人合起伙来搞事情,贪墨朝廷的赋税。

别管是王庄还是士绅的田地,都要交赋役,只是有优免。

显然,这其中大家就达成了默契,宗室知道士人偷税,对外宣称皇家体恤读书人,所以免税。

而宗室那部分,读书人也不得追究,否则大家一拍两散,都该怎么交都把税补上。

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都盯着官员和宗室,对于民间怎么搞的,他们可能知道,只是怕麻烦,所以装作不知道。

也可能是真的就不知道,被宗室和官员们联手蒙在鼓里。

魏广德把这份文书放在一边,又拿出纸笺抄录下来,注明出处,这才继续翻看其他文书资料。

等到吃过午饭,他还在值房里看着那些文书,张居正又找来了。

“善贷,听说你让人去文渊阁搬了不少文档过来。”

张居正进来后,看着魏广德书案上堆得像小山似的文书就笑道。

原来,上午魏广德安排芦布去文渊阁找典藏文书,张居正就知道了消息,还知道魏广德让人找的是什么东西。

他一下子就想明白了魏广德的打算,所以才拖到这个时候来这里看看,问问有没有什么发现。

“什么事儿都瞒不过叔大兄。”

魏广德苦笑,把身边的纸笺拿起直接递了过去,开口说道:“叔大兄看看吧,还真发现不少东西,我们似乎都被蒙在鼓里。”

张居正伸手接过,漫不经心往纸笺上一扫,随即双眼一下子瞪大,本来还在轻抚美髯的左手也僵在半空中。

有些东西,那些地方官员或许早就意识到了,但是对于内阁中人,因为没在地方担任过职位,是真的发觉不到一些秘密。

毕竟,只能看到枯燥的文字,那里有设身处地理解的更透彻。

“善贷,此事可不小啊。”

良久,张居正才轻声说了句。

“要让朝廷有银子,赋役就必须征收到位,否则国用依旧出自匹夫,早晚都是要出事儿的。”

魏广德淡然说道,“我的意见,若要朝廷长治久安,赋役一定要征收到位,绝对不能再只薄于民田。

宗室,勋贵,士绅的田地,都必须征缴赋役,我有个想法。”

“有何办法?”

张居正自然也明白,诺大的国家,若是税收皆出自小民,当小民被消灭后又怎么办?

只能分摊到所有人头上,小民之财才不会被肆意掠夺,也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

“向皇庄收缴赋税,同时清丈王田,最后到勋贵,让他们都叫赋税。

这样,天下各省都开始清丈以后,那些士绅也就无话可说了。”

魏广德开口说道。

张居正闻言大惊,不过很快就冷静下来,开始在屋里来回走动。

忽然,张居正停下脚步问道:“纸笺上记录可实?”

魏广德指着右边一摞文书说道:“原本都在这里,我专门留下来的,就是以备宫中查阅。”

王庄和勋贵之田地,都是要缴赋的,不过皇帝的庄子倒是没看到。

或许,也只有皇庄才是从来都不交税吧。

不过,要想让宗室和勋贵交银子,皇室还是需要拿出姿态来。

有皇室做典范,那些宗室自然无话可说。

“每亩几分银子而已,一百万亩也不过几万两银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