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1227束水攻沙

书名: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巡抚是明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之一,拥有一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巡抚的职责包括管理地方政务、监督官员、处理司法案件等。

巡按则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负责巡视地方,监督官员的行为,弹劾违法乱纪的官员。

巡按的权力虽然不如巡抚大,但其弹劾权对地方官员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此为明代巡按之始,至永乐朝遣御史分巡天下成为定制。

巡抚这个官职正式设置是在明宣德、正统时期。

明初时,地方以布、按、都三司为地方最高长官,布政使掌一省行政,按察使掌一省刑名,都指挥使掌一省兵事。

如此一来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集中皇权,避免地方势力坐大,可缺点也很突出,一旦遇到重大政务,三司之间往往不能实心配合,甚至是相互推诿。

巡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为了更好地统辖一省事务,巡抚设立之初其职权就在三司之上。

不过话又说回来,朝廷将地方的大事全部委托给巡抚,总得来说心里也不踏实。

于是,利用巡按制衡巡抚的策略也就应运而生了。

实际上,张学颜和刘台的不和,正是大明朝所有巡抚和巡按不和的一个缩影,各地皆如此。

以品级论,巡抚多为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京官出任,地位比较高。

巡按虽然只是七品京官,但口衔天命视同钦差,实际权力丝毫不逊巡抚。

巡抚、巡按都有巡察地方的职能,且一般都带都察院衔,地方各级官员的升降调补既受到巡抚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巡按的制约,如此巡按与巡抚的矛盾就必然出现。

景泰开始,各省巡抚统一加都御史衔,而巡按只是监察御史,如此巡抚与巡按就成了名义上的上下级关系。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抚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任何缓和,反而愈演愈烈,巡按往往舍其本职而侵夺巡抚的职权。

朝廷派遣巡按的本意就是压制巡抚,经过长时间的对峙,朝廷最终还是站在了巡按这一边,坚决实行以巡按控制地方的目的。

有明一代,巡按始终压巡抚一头。

因此,也就能理解当初刘台为什么抢夺本该是张学颜职责的原因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巡抚和巡按都挂都察院衔,但实际上只有巡按才被认为是都察院的人。

实际上,刘台当初争权也是在为都察院同僚打样,如今倒霉,按说朝中御史应该更偏向他才对。

但是,既然已经定下有于应昌去辽东核查刘台案,依照于应昌和张四维的关系,显然偏向性明显。

实际上,原时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明一向中立的都察院确实倒向张居正,张居正不仅得到内廷支持,又有都察院和六科的帮助,才能做到权侵朝野,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改革。

魏广德没心思看奏疏,就静静坐在值房里思考着都察院态度的转变。

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即便他和张居正私下里关系良好,可背不住也要提防一手。

高拱可就是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悄无声息就被张居正搞走的。

到现在,听说高拱还在新郑成天骂张居正。

其实,魏广德到这个时候多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只能说张居正好算计。

其实当初嘉靖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主要是国家财政亏空,但是官员选得其实都还不错。

所以,留给隆庆皇帝的朝堂可谓人才济济。

张居正虽然继承徐阶衣钵,在朝中势力很大,但说到底他还是内阁里最年轻的人,难以服众,即便抢在许多人前面入阁积累资历。

面对内阁如此多人,如陈以勤、赵贞吉等人,除了李春芳,张居正心知难以和他们争斗,于是在有人为高拱游说的时候,才把高大炮从新郑拉回京城。

如果,高拱回朝后,其强势做风很快就驱逐了陈以勤等人,张居正也就是仗着早年和高拱的关系,还有就是两人共同的政治理念,才勉强被高拱接受下来。

不过谁都没有想到,最关键的人物,也就是隆庆皇帝会那么短命。

高拱有匡扶天下之心,更看不得内廷掌权,所以他一直有心收回司礼监的权利。

在陈洪选择支持高拱后,他也选择支持陈洪,由此逼出了冯张联盟。

而在隆庆皇帝死后,驱逐高拱的关键证据,也就是那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或者说“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成了压垮他的最后根稻草。

这话本是高拱在内阁所说,但却被张居正透露给了冯保,所以高拱一直恼怒张居正背后捅他一刀,断了他的仕途。

都察院.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揉揉眉心。

如今张学颜搞刘台,却把都察院推向了张居正一边,这怕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到此事张居正怕是在值房里弹冠相庆,魏广德心里就一阵难受。

虽然他也把一些老乡送进了都察院做御史,可这样的决定不是下面的御史能决定的,只能是都察院中上层博弈后的结果。

“啪。”

忽然,魏广德一拍额头。

之前忘记了,现在想到都察院,他这才想到此事的根源。

这马上就到了官员考察的时候了,我就说张学颜为什么在这时候闹这么一出戏,原来根儿在这里。

“三六九”

魏广德嘴里低声喃喃,很快就算出张学颜出京时间已经九年,差不多到点又该考察一波,如果评语好,貌似就该回京入六部了。

他就是在赌讨好张居正,给他出口恶气,张居正也会让吏部给他好的评语。

看样子,张居正虽然没有对都察院动手,可是张四维私下里怕是没少往里面打点钱财。

此时,魏广德才后知后觉,他被张居正戏耍了。

他和张居正私底下有君子协议,不会插手干预都察院,可是他的“党羽”插手,他大可装作不知情就好了。

“都察院,九年.”

魏广德此时心里快速盘算一番,之前一直没有下的决定,此时终于还是做出来了。

之前,张居正已经暗示他在十三省中挑选,最终选择福建作为清丈田亩的试点,魏广德还在考虑该把劳堪弄到哪里去。

是入六部还是谋个巡抚外放,虽然他一直打算让劳堪帮忙,替他掌控都察院,可因为和张居正的协议,所以他一直不好出手。

但是现在眼看着都察院要倒向二张阵营,魏广德也不得不走出反击了。

副都御使,这就是魏广德考虑为劳堪谋的新差事儿,也是为以后升迁都御史或者掌部做准备。

明朝的都察院,从上到下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和左、右佥都御史。

衙门下属不止有熟知的十三道监察御史,还有经历、司务、照磨和司狱四个部门。

其中经历、司务与照磨是都察院内务行政部,负责整理内部文件和传达内部信息,司狱则是都察院内专门负责的监狱部门。

他们通常是由副都御使协管,也帮助都御史处理朝觐、考评、弹劾等职务。

而佥都御史则一般管理十三道,遇大事直接和都御史、副都御使一起参核。

如果能够把劳堪推到副都御使上,魏广德就相当于在都察院里有了一定话语权,至少有人为他发声。

比如这次刘台案,对方摆明车马炮的情况下,可以出声阻止,安排其他中立御史前往辽东查案。

实际上,只要不是二张一系的御史巡按辽东,刘台基本上可以全身而退。

毕竟,刘台的作为,实际上是在帮都察院抢权。

以后御史下地方,权势会更大也更风光。

“陈瓒.”

想到现在的都御史,魏广德马上就想到了那个固执老头。

得找个机会和他说说才行,魏广德在心里打定主意。

正好,这次都察院派人,多少算是出了岔子,虽然还不知道陈瓒的态度,但以魏广德对他的了解,陈瓒不至于做出这个事儿。

很大概率还是都察院下面的副都御使和佥都御史有一些人支持,才会这么决定。

掌部的人,多少还是要考虑下面人的情绪,若支持的人多了,他即便有心反对也是不能,否则很容易引出众叛亲离的结果。

他的前任葛守礼可不就是因此被人踢出户部,闲住多年才翻身。

说到这里,魏广德还是不得不佩服高拱一点,那就是都察院这事儿,高拱做的比他和张居正都好。

他们俩是私底下协商不染指都察院,让他“独立”,可高拱是真把都察院当做监察机构,直接丢给顽固的葛守礼执掌。

陈瓒也是因为两不沾,才有机会被他们认可接替葛守礼的位置。

“老爷,江治江侍郎求见。”

正想着事儿,门外芦布进来禀报道。

“请他进来。”

魏广德马上吩咐一句,自己也起身迎了过去。

“善贷。”

江治进门就冲魏广德拱手,魏广德也急忙还礼,请他入内坐下。

江治进内阁也是带着公事儿来的,两人简单寒暄后,江治就直入正题,道明来意。

“这是部里刚收到的奏疏,是河道总督潘季驯上的《两河经略疏》,烦请善贷先看看。”

江治从袖中摸出一份奏疏递了过去,魏广德顺手接过,马上翻看起来。

从名字就知道,肯定是潘季驯对治理黄河和淮河已经有了个初步构想,所以魏广德翻看的时候,还问道:“工部对此是何章程?”

《两河经略疏》是历史上第一份综合治理黄淮和运河的全面的规划。

在《两河经略疏》中,他们提出了“治河六议”:塞决口以挽正河,筑堤防以杜溃决,复闸坝以防外河,创滚水坝以固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糜费,寝开老黄河之议以仍利涉。

“工部几位大人对此颇多争议,都有些不放心。”

江治开口说道。

“嗯。”

魏广德并没有多说,他是看完整个奏疏以后,又思索片刻才说道:“貌似和以前治水无差异,也不知道这样做了能维持多久。”

这些年,朝廷在治水上银子没少花,可成效不大,几年就要出乱子。

最快的一次,还是隆庆五年,潘季驯前头上奏治水功成,转过身就出乱子,自己也被罢官。

“多少还是有变化的。”

只是没想到,江治却是开口说了句。

“哪里?”

魏广德狐疑道,他看了奏疏,都是修堤坝修闸口,都是治水的那几样手段。

“这里。”

就在奏疏上,江治指出一段说道:“徐州以下河漕两岸高筑大堤,挽河归漕,逼淮水尽出清口。

惟良兄的意思虽然也是修堤坝,可前面有写收窄河道,我们商议后认为,他是想要束水攻沙。”

听到“束水攻沙”四个字,魏广德立时来了精神。

这个词儿他记得,历史上有,好像就是潘季驯提出来的。

不过到了这个时代,还是第一次听到,所以若不是江治说出来,他都险些忘记了这个法子。

“束水攻沙想法是好,可也承担着巨大风险,若是平时水势和缓还好,多少能带走泥沙,和若是天降暴雨,水流喘急时,难免就有堤坝倾覆之险。”

很快,江治就把工部其他人的意见说了出来,其中未尝没有他的理解,实际上江治对潘季驯这份《两河经略疏》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魏广德问起,他就直指要害。

魏广德可没想都这些,他在后世看到的都是说这个法子好的文章,但是现在听来,也觉得江治说的很有道理。

“工部是什么意思?”

魏广德只好问道。

“现在还没有意见,有分歧。”

江治开口道:“不过大部分人认为,此法短期内或对保运有利,毕竟冲刷泥沙,此法大妙。

但就众人看法,此法治标不治本,只不过是缓解淤堵。”

工部中人多参与过河工,自然知道治水是怎么回事儿。

河工,真不是那么好做的。

“意思就是说,如果朝廷批准他的奏疏,可能又是砸银子听不到响,或者说能维持几年而已?”

魏广德皱眉问道。

他以前没太在意,也是人云亦云,都说束水攻沙好,想来就是好的。

毕竟,逻辑上确实说得通。

不过听了江治的话,淤积泥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且束水后反而溃坝风险大增。

这个时候,魏广德就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事儿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