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1224盈江

书名: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魏广德多少还是疏忽了刘台案对张居正的影响,也低估了这件事儿对朝堂的影响。

实际上,因为魏广德和冯保关系逐渐的疏远,所以宫里许多消息,单纯靠陈矩做为耳目,多少还是有些欠缺,宫里许多事儿他都被冯保刻意杜绝在外。

实际上,当初刘台上奏弹劾张居正六宗罪,对张居正的个人声誉和形象造成了损害。

刘台在奏疏中指控张居正大权独揽、任人唯亲等,这些指控虽然最终被证明是虚假的,但对张居正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张居正不得不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刘台,这也让他在朝臣中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一定影打击。

而在魏广德不知道的是,刘台案发后,张居正曾经独自前往内廷,他不得不向皇太后和小皇帝跪陈自己的错误,并请求辞职。

尽管皇帝最终挽留了他,但这一事件无疑加深了张居正与皇太后、皇帝之间的矛盾,增加了他的政治风险。

实际上,刘台案后张居正与皇帝、太后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刘台指责张居正大权独揽、任人唯亲,恰恰是内廷最不希望看到的。

这两日,张居正和魏广德举行的内阁通风会,张居正也显得心不在焉,似乎有话想要说,但却终究没有开口。

京城官场的传闻,魏广德当然知道。

本来逐渐被人淡忘的事儿,再次被翻出来,首辅脸色能好看才怪。

不得不说,这次张学颜斗刘台,似乎不像是张居正指使的。

但魏广德也不敢确信,毕竟到了这个位置,表演技能似乎都挺不错的。

张居正对刘台的恨肯定很深,所以早晚都会报复。

早点报复,或许比拖上数年好的多。

毕竟,这个节骨眼上,张居正除了考成法已经推出外,其他的政策还在谋划中,兵没有展开。

若是拖到后面,开始大刀阔斧对朝政进行改革,那时候才真不是动刘台的好时机。

“有旨意。”

魏广德正坐在值房里处理公务,忽然门外传来一声尖细的嗓音。

不用说,魏广德知道是内廷里传旨的太监。

虽然说一般有事儿,会是宫里递条子出来,若是政务,则是批红后送内阁,但有突发事件也是会派内侍传旨的。

魏广德当即放下手里奏疏,起身就迎了出去。

处了值房门,院子里一个太监正站在那里,身后一个小内侍侍立在侧。

而在四周,内阁行走的书吏和中书都恭敬肃立。

这边庭院正对魏广德值房,显然旨意是下给魏广德的。

出了门,撩起衣摆魏广德伏地,口中喊着“臣接旨”。

“传皇太后,皇帝口谕,内阁阁臣魏广德拟旨,招张四维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差。”

太监传完旨意,魏广德叩头接旨。

“张公公,这是刚从慈庆宫过来,进屋里稍作休息。”

魏广德招呼传旨太监,还想着请他进去坐坐,顺便问问慈庆宫里的情况。

“多谢魏阁老关心,老奴这边传完消息,还得回宫复命。

还请魏阁老尽快草拟奏疏,娘娘和陛下都惦记着。

今日娘娘还在说,如今吕阁老在家养病,国事全托首辅大人和魏阁老照应,之前内阁不是建议增补阁臣,娘娘想着增加个人,两位先生也不会那么辛苦。”

张太监是陈太后身边的人,陈太后虽然不怎么管事儿,可这次居然是从他身边派人过来,魏广德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只能送张太监离开后,盘算着晚上联系陈矩,问问宫里到底怎么回事儿,把不问俗世的陈太后惊动了。

回到值房,魏广德马上草拟旨意。

明朝的旨意,一般是对外发出的旨意,需要做的花团锦簇,好话一个劲往里添,但是京官的升迁旨意,其实都很简单,行文都是直接上重点。

命谁出任什么职务,管什么事儿就完了。

做完以后,魏广德马上叫来卢布,让他安排人送到司礼监去用印。

至于六科那边,根本不需要他过问。

现在六科的监察之责已经从过去的皇帝手中转移到内阁,虽然他们权利依旧很大,可大部分时候还是得看内阁脸色行事。

这就是现管的差别,以前内阁管不到六科,自然有他们傲的资本,在皇帝面前也可以争一争。

可现在皇帝年幼,外朝大权移交到内阁手里,自然也只能低头。

魏广德知道,张四维入阁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开,所以也没打算知会张居正那边,反正这也是他一直迫不及待希望达成的。

过去吕调阳在阁的时候,还可以说内阁就是一个铁三角,还能保持相对稳定。

随着吕调阳养病,张四维入阁,张居正在阁臣中的话语权无疑会大增,在朝堂上影响力亦是如此。

有张的协助,张居正在内阁里说话比魏广德可就硬气多了。

“善贷,善贷。”

下午散衙,魏广德从皇城出来,正要坐进轿子,就听到有人喊他。

站定身形看过去,是谭纶,先一步下值到这里等他。

魏广德迎过来,却被谭纶拉到一边小声问道:“今天张四维入阁,首辅那边和你说什么没有?”

“没有啊,发生什么事儿了?”

魏广德狐疑道。

今天貌似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儿,都是很寻常的公文,按规矩票拟就好了。

甚至,这两天他连议论考成法的奏疏都没有看到一份。

是的,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时日已经不短了,即便如此,地方上反对考成法的奏疏依旧不时出现,概因为认为此策会导致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实行苛政,导致民不聊生。

对此,魏广德只能参考张居正的票拟,都是重申严肃律法。

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为官之人若是苛政待民,朝廷自然要处罚。

可若是百姓不愿缴纳赋税,官员追讨也无可厚非,不能因为没钱就不交银子。

“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那张思维入阁后,还不是事事顺着首辅之意,你以后在内阁处境可就难了。

我早就和你说过.”

谭纶还要继续说,魏广德小声出言打断道:“子理兄,此事我当然知道,可谁能拦得住?

那道旨意还是我草拟的,当初内阁为此多次商议,最后才定出人选来。

你的担心放回肚子里,没外面传得那么邪乎。”

今日下午在首辅值房里,魏广德和张居正闲聊许久,都没有提到张四维之事。

“那你以后在内阁还是要当心点,这次刘台的事儿,我看是不会擅了了。”

谭纶小声说道。这几天京城官场上,大家都在悄悄议论此事,大多认为此事就是张居正指使的,否则就算张学颜和刘台在辽东时就不和,也没必要这个时候落井下石。

大家都在说,当初张居正假仁假义为刘台求情,应该早就算计到今日。

先剥了他的官身,让他回乡丢人现眼,然后再治罪。

按照现在张学颜罗织的罪名,刘台被流放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若是当初直接从京城流放出去,至少还不用回乡受尽家族相亲的白眼。

首辅大人如此小肚鸡肠,魏广德身边的官员自然如临大敌,就担心魏广德和张居正怼上,到时候落不到好。

“不必担心,我虽然不完全认可叔大兄的全部决策,但大体上那些政策,我还是赞成的。

也不会和他因为国事相互攻讦,放心好了,我们都是私底下协商。”

魏广德小声解释道。

“可也不得不防,晓不得那句话就得罪他了。”

谭纶依旧坚持道,“你可还记得,当初隆庆年间辽王被废一案,据说就是他张居正背后下手所为。”

魏广德闻言愣了愣,他当初也记起这件案子可谁也没告诉,没想到京城里还是有人把当年旧事翻出来说了。

没办法,之前一直有传闻说张居正的祖父是被辽王害死的,虽然没证据。

一开始,大家也都不信,可在辽王被废一案中,张居正却保持沉默。

自然,之后就开始有了这个传闻。

“别瞎说。”

魏广德马上低声道:“辽王被废和他行为不检有关,和叔大哪有什么联系。”

“行为不检,哪个藩王不是如此。”

谭纶却不屑说道,临了还颇为神秘的告诉魏广德,“据我所知,张叔大祖父的死,确实和辽王有牵扯,据说就是因为他天生聪慧遭了辽王的忌。”

“嗨,瞎说,张叔大聪慧年少时就有,那个传闻之前听谁说过,可你也不相信,若真遭了辽王的嫉妒,就当初一个一文不名的小子,辽王有一百个法子要他的命,那里还会等他得了进士才报复。”

魏广德说的这话是他真心话,当初的传闻,魏广德并不怎么相信。

年少的张居正就颇有才气,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辽王真要不喜欢他,直接弄死他就得了,根本不怕谁敢闹事儿。

倒是张居正得了功名之后,再要对他动手才是颇为麻烦。

“反正你小心点应付他,别遭了他的道儿就好。”

谭纶依旧小声提醒一句。

“今日无事?”

“嗯,没事。”

“走,去我府里喝酒。”

魏广德开口说道。

“也好。”

谭纶倒也不拒绝,直接点头应下。

两人各自回了轿子,两乘小轿很快就向着南熏坊而去。

今日魏广德联系了陈矩,不过回话今晚要在乾清宫值夜,出不来,所以把时间约到明日。

正好谭纶过来,也懒得他再找人了。

“砰砰砰”

滇西盈江江畔,数日前潞江岸边发生的一幕再次上演。

缅王莽应龙寄希望的潞江防线自然是没有挡住明军的进攻,他前脚刚离开,明军后面就过江,半日功夫就攻克潞江城,继续尾随而来。

滇西河网稠密,莽应龙虽然督军抢先渡过了瑞丽江,但还是被紧追不舍的明军给堵在了盈江岸边。

“快,加快速度过河。”

这次,莽应龙可没心思守在河岸边,安抚手下军士,他直接带着亲兵先一步过河。

和他做出相同选择的,还有那些将领和土司首领,他们都选择抢先过河,避免被明军包围在对岸。

甚至,他最为宝贝的象兵,这个时候也是顾不上了。

什么是兵败如山倒,这就是兵败如山倒。

即便,现在缅军的兵力和追来的明军还是半斤八两,但他们已经失去了回头再战的勇气。

看着对岸乱糟糟的军队,莽应龙此时心里五味杂陈。

为了拖延明军进攻速度,掩护更多人过江,莽应龙已经派出剩余的象兵部队断后,希望利用战象皮糙肉厚的特点尽力拖延时间,一开始他还有些担心对岸兵将不再听从他的号令。

好在,传回来的消息还是让他放心,象兵部队集结了剩余二百多头战象已经向身后的明军发起进攻。

此时,河对岸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显然就是明军先锋部队和断后的象兵遭遇了。

想到费尽心思才练出来的几百头战象就这么白白损失掉,莽应龙心如刀割。

“罕拔,孟波罗,你们到对岸去,组织士兵过河,现在他们登船速度太慢了。”

因为对岸没有了什么首领,所以所有人都蜂拥堵在河岸上,缅军的运输船每次离开岸边都颇为费力,因为许多士兵都不愿意放过眼前求生的希望。

“是,大王。”

罕拔和孟波罗都抱拳应道。

“如果,事不可为,你们就带着人沿着盈江从铁壁关退出明国。”

眼前的盈江下游,一左一右分别是铁壁关和南牙关。

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也就是因为盈江的存在,才在江边有了小片空地可供大军行动。

而其中最利于大军行动的就是南牙关,而铁壁关道路更加狭窄险要,非必要是没有大军通行的。

而现在,缅王只能让罕拔他们从铁壁关离开,可见形势已经非常糟糕,不得不兵分两路,希望藉此分散明军追兵。

这边,莽应龙一边紧急补救,安排有影响力的首领到对岸去指挥,另一边他还得为接下来的行程操心。

过了盈江,要顺利进入孟养,还得渡过大金沙江。

不过这段行程相信就会好许多,他已经给儿子莽应里发去命令,让他尽可能找到更多渡船。

明军阵前,几十门佛朗机炮分两行错位排列,向着对面冲来的缅军战象开火。

遭遇打击后,许多战象已经在阵中乱窜,相互不断碰撞,不时就有缅军从象背上被甩飞。

“鸟铳准备,对准象背上缅军,射。”

明军阵前,游击陈韬大吼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