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1220摊丁入亩

书名: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大明帝都,内阁首辅值房里,张居正一个人默默坐在那里思考着事情。

自从前两日魏广德和他见面,提起清丈田亩之事时,魏广德就点出大明人口也是怪事,百余年了,人口居然就没有出现增长,其中暗示可谓非常清楚明了。

张居正自然知道现在黄册存在严重失真,不过相对来说,他对事关朝廷财政的田亩更加上心。

再说,大明人口再多又如何,总归是按照太祖定下的规矩,各府县丁税都是有额度的。

即便人口暴增,但丁税还是要平摊下去,最后在清丈田亩后就直接汇编入一条鞭法之中,按田地收税。

当然,人口如果清查一下也好,那就是可以摊薄平民的徭役。

毕竟,许多不在黄册中的平民,就躲过了本该他们承担的徭役。

但是张居正依旧不认为有必要如此,只是魏广德提到几年后,朝廷本就该进行一次大造黄册的事儿,利用这个机会,把大明人口重新清查准确,并不会给朝廷带来什么负担。

朱元璋制定了黄册制度,可以说是大明立国以后执行的“最好”的政策,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开始,每十年重新修订一次黄册,百余年间从未间断。

实际上,直到大明亡国,每十年一次的大造黄册都从未中断,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毕竟执行了二百多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儿,都未曾延误。

而下一次大造黄册的时间,就是万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581年。

虽然魏广德的提议,如果讲真,并不过份,大造黄册肯定就应该按照民间真实的情况造册,但实际上因为大明财政吃进,每次投入到大造的经费其实都严重不足,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问题。

是的,张居正清楚那些黄册是怎么做出来的,许多都是抄,抄过去的。

有些官员在抄录的时候,还会注意把一些年老之人删除,毕竟不可能有一、二百岁高龄的老者还能记录在册,但更多的人则直接原封不动抄下来。

这就非常可笑了。

至于最重要的,也就是各地生员们代替官员下乡实际核查人口情况,也因为官府的补贴不能到位,让那些生员都采用糊弄的办法,根本就没去乡下实际核对、记录各户人口的变化情况。

这种情况下,就算上面有官员想要认真做事,把辖区内人口核查清楚也是不能。

他们拿到的生员报回来的数据,本身就是假的,还如何客观编制黄册。

朱元璋在黄册制度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但无奈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把黄册制度直接给玩坏了。

我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也就知道《赋役黄册》是怎么被玩坏的了。

比如有人叫张三,经商赚钱,于是就买了五十亩地,然后想逃税。

他就可以给里长买二斤猪肉,请他把自己那五十亩地分出四十亩放在四十个穷人的名下。

这些穷人不识字,容易糊弄,填黄册都是别人替他们填,一人多了一亩的税,也不是很明显。

这种虚报信息的方式,就叫做“飞洒”。

除了“飞洒”,还可以使用“死寄”和“投寄”的方式。

所谓“死寄”,就是同乡谁家死绝户了,田亩变荒地,不必纳税了,李四可以把一部分田地放他名下逃税。

所谓“投寄”,就是当时读书和当官的缙绅阶层不需要纳税,李四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土地登记到他们名下,这叫“投寄”。

登记时可以虚报信息,登记后还可以篡改数据。

比如,李四在登记时,故意把家里人口书写错了,家里明明有五口人,写成四口。

驳查人员一看这里有错误,做个记号,让回去改。

李四再拿到黄册,把人口数改正确了,但同时把自己土地数据也改了,明明有五十亩改成五亩。

黄册交回去,驳查人员再检查,一看做标记地方的错误改正,其它信息已经查过了就不看了,李四成功避税。

不但李四自己可以改,还可以买通别人改,甚至明朝就发生一个案子,运送黄册的人员收了贿赂,车子停在路上好几天,专门等着行贿的篡改黄册。

除了虚报信息篡改数据,还有毁掉黄册,让你无据可查。

当时有个案子,管理人员被买通,把一个黄册撕掉了几页,结果,这人离开玄武湖时被搜身查出来了,作弊失败。

其实,张居正只是想让地方上重新核查田亩,也就是和朝廷已经被玩坏的黄册制度分离。

但是魏广德想要顺带把黄册也重新编制,事情自然就有些复杂了。

别的不说,就算地方上真的把数据报上来,还是真实的数据,但是黄册到了户部还有一道关口,那就是驳查。

黄册上交到户部后,中央需要派人进行数据审核,里册县册府册司册进行横向对比,十年前交的黄册和新交的黄册进行纵向对比,这个步骤就叫做“驳查”。

驳查由国子监的学生负责,一次驳查要用一千两百名监生,花三个月时间完成,算一下平均每人驳查五十本。

但实际操作中,只有刚开始时监生们才认真完成任务,后来就各种磨洋工拖延工作,三个月拖一年,一年拖三年,三年拖十年,新一期黄册交上来了,上一期还没有查完。

再后来连人员都凑不齐了,监生们纷纷请假,什么病假婚假产假守孝假,想方设法逃避劳动。

为什么监生们不爱干活呢?

因为待遇和工作环境太差了。

黄册是不能交给监生带回家去看的,得让他们登上玄武湖,在黄册库房里进行核查。

玄武湖黄册库房为了保密和防火,做了很多特殊设计。

库房周边环境潮湿,还不让生火,冬天特别冷,夏天蚊虫多,监生们在岛上一干三个月,十有八九要生病。

又因为进出管得严,生病之后不让随便出岛,不但没法医治,人死了尸体都运不出去。

可想而知为什么到最后,大家都知道黄册的猫腻,但谁都不愿意去提,其实原因就在这里。

实际上,这两日张居正也找人商议过现在赋役黄册的问题,但是无一支持他真正大造黄册,实在是太麻烦了,上下的抵触都会非常大。

都知道黄册的问题,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支持,皆因为深知其中厉害。

地方上不愿意花这么多精力去做,朝廷里户部反应最大,理由也是一样,没办法派出更多人进行驳查。

不多时,门外书吏进来禀报,魏阁老到了。

张居正起身,把魏广德迎了进来。

一阵相互行礼寒暄过后,张居正直接就说道:“善贷,之前你提议借着这次打造黄册的机会,厘清人口和田亩之事,难度怕是超过你想象的大。”

“哦。”

魏广德被张居正叫过来,也在你猜测他的用意,没想到居然是为了这个事儿。

“为何?再有几年朝廷就该重新编制黄册,叔大兄既然想着清丈田亩,何不借此机会把鱼鳞黄册都重编一次。”

魏广德继续说道。

“善贷,你当知道,我所想清丈田亩,其实和编制黄册不同,完全就是两码事儿,本意是要地方上白册交上来,同时就是清丈豪强大户隐瞒之田地,朝廷据此征税。    推行一条鞭法,平摊赋役,为百姓降低税赋,同时还把税由原来的实物变成银钱,扩充朝廷国库。

可要是把人口也引入其中,鱼鳞黄册的重编,上上下下反对之声绝对不会小。”

张居正严肃说道,“其实我知你意,但是清丈之事本就影响巨大,若是再把清查人口混入其中,不仅下面会抱怨工作量巨大无法展开,甚至可能把清丈之事也耽搁了。

依我看,清查人口之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张居正算是摆明了态度,一开始他也没答应魏广德要清查人口,只是答应要想想。

结果和其他人商量后,觉得难度太大,所以果断和魏广德摊牌。

这事儿,不能做。

“朝廷增加投入呢?”

虽然张居正已经摆明了态度,但魏广德还是想争取一下。

“善贷,就算修订黄册,其实对朝廷财政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毕竟,在签章之后,还是只会有一部分丁税编入鞭税里,而丁役最后还是由地方上提调。

虽然新法允许赴役者以银钱抵役,由官府招募人手充当。

就算是清查后增加一千万,两千万人口,其实对于编入鞭税的丁役依旧是不变的,最后都摊入田亩之中。

至于徭役,地方上自然也是轮流提调,他们抽人可不是按照黄册进行,而是由甲长里长按户抽调。

虽然我也很想让黄册准确,但反对的声音太大,你我也不得不考虑其后的危害。”

张居正直言道,这根本就不是魏广德想的,朝廷多花钱雇人的问题,而是麻烦,打破了朝廷和地方上潜规则的事儿。

‘可是,如果朝廷不掌握真实的人口情况,地方上提调赋役时,难免发生许多乱像。

单就一个徭役,就能让许多人家因此家破人亡。’

魏广德叹气说道。

这还真不是魏广德胡说,许多家庭就是因徭役制度而支离破碎,家破人亡。

追溯历史的长河,徭役制度已有悠久的历史。

所谓徭役,指的是国家无偿征用平民百姓服劳役,早在战国时期,徭役制度就已经存在,到了秦朝,这一制度更是日益完善。

大体而言,徭役分为三种:吏徭、徒徭和民徭。

其中平民百姓服的是民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徭役。

古代大型工程,往往就会大规模征发徭役,其中不仅是为皇室修建宫殿,还有城市筑城,河道堤坝,都是大量使用徭役完成的工程。

在明朝以前,百姓承担的徭役还包括戍边,也就是去边境充当小兵守卫边疆。

中国古代第一次农民起义,也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这意味着由于大雨导致道路不通,他们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按照秦律,失期者将被处死。

可见,古代对于徭役的政策执行是很严酷的。

而在提调民力上,则基本上是乡下士绅和甲长里长说了算。

士绅免役,本就被人玩坏了。

本来只是给了区区几个名额,但实际上被他们无限放大。

最后徭役只能落到穷苦百姓头上,虽然张居正的新法允许百姓纳银冲抵徭役,可百姓又有多少钱?

一个役,十人轮流和五人轮流,根本就是两种概念。

朝廷不能掌握民间人口数量,在征发徭役时难免出现不公。

而且,因为乡下宗族势力的影响,其中难免又有许多家庭因此背负上沉重的负担,官府还没有办法核查。

要知道,服徭役是无偿的,官府不仅不给银,连吃食都得自带,所以古代服徭役者是九死一生。

白天沉重的劳动,吃不好睡不好,就算染病也无钱医治,可不就要人命了。

虽然九死一生或许有些偏颇,但服徭役者死亡率确实比较高。

猛然间,魏广德忽然想到雍正搞出来的摊丁入亩,实际上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已经把部分丁役摊入田亩之中,但不是全部。

如果,把全部丁役都摊入田亩之中,国家需要人服徭役就直接花银子,不征发乡间民夫,岂不更好。

反正大明划分军户以后,也是相当于把过去徭役里的戍边给分离了。

“叔大兄,之前你说的的摊入田亩的丁税,如果我们把各府县承担的丁税全部摊入田亩之中,又当如何?”

魏广德开口道。

他现在不提清查大明人口数量了,而是要把人头税,徭役都货币化,摊入清丈田亩之中。

“嗯?”

张居正诧异的看着他。

于是,魏广德就把他考虑的说了出来。

“如此,国家财税尽出于土地,百姓有土则缴税,无土则不必缴税。

礼记有云,有土斯有财,百姓无地哪来的钱财缴税。

赋役尽出田亩,官府收取赋税,地方需民力,大可花银子雇佣,也不必打搅乡间百姓,岂不两全其美。”

魏广德开口建议道。

“摊丁入亩?”

张居正低于一句,随即微微点头。

确实,魏广德的话他觉得有道理。

百姓为了生活打工,不过是解决温饱,根本存不下钱财,钱财都为地主所得。

按人头征税,确实有些过了,摊入田亩似乎也不错。(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