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780别管闲事

书名: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魏广德从陈以勤值房出来,回到自己值房后,并没有马上处理积压的公务,而是直接铺开一张纸条,写了张条子,随即叫来中书,让他们送到都察院去。

条子的内容,自然是要在下午约见左都御史和屯田御史。

同样的操作,又写了张条子,只不过是送户部,请马尚书下午过来。

魏广德习惯把事儿都做在前面,勋贵那边已经打了招呼,接下来就是和都察院、户部打招呼,让他们知道这事儿。

户部还要重新上奏庄田一事,到时候免得有人跳出来表达不满。

一般来说,中央政府的施政方案,都是在公布前就会上下沟通好,而绝不是发布以后再接受意见进行修改。

后世影视作品里,在朝会上激烈的争执,其实一般很难发生,只有在党争激烈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台下讲不通,要把分歧摆到台面上来的情况。

大明朝廷虽然早已经暗中分裂成几派,可大的实力也就那么三派。

一是以裕袛旧人为首的实力,他们依靠的是皇帝的信任,又以内阁三位阁老为首,气势最盛。

二就是当初徐阶的一系人马,不过现在徐阶离朝,张居正还在收拢、安抚这些人,所以短期内也不会在朝堂上有什么大动作。

最后的一股实力其实不是骑墙派,而是清流,就是以翰林院、科道言官为首的一批人,不过其中也分许多小集团,十分复杂。

若是拧成一股绳的话,实力非常恐怖,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公议。

魏广德不想惹出麻烦,又要把隆庆皇帝交代的事儿办好,自然要选择稳妥方式操作此事。

勋戚、户部和都察院,一个都不能少,工作做通了,一次性过关,皆大欢喜。

就在他安排好后,开始处理公务,拿起桌面第一份奏疏,就是先前陈以勤说的那道,户部部议关于江西试行“一条鞭法”征收赋役的奏疏。

翻开看了眼,和陈以勤说的差别不大,户部商议,为了避免试行此法后出现种种弊端,打算在江西进行试点,完善此法。

毕竟当初由桂萼提出思路,并户部尚书梁材归纳形成具体办法后,各地虽然都在尝试,但皆是地方官员按照各自的理解在行事,并无统一的征收条例。

这也就是导致各地实行的一条鞭法,其实本质上就是地方主管按照各自的理解在行事。

大多就是把赋役通过计算,分别在夏粮和秋税时节分两次征收,其他时候不再征税,而关于摊丁这一点,差异还是很大的。

这也是各地实施一条鞭法后,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的关键。

由此,各地出现许多所谓的一条鞭法,大多是官员因地制宜设计出来的,并不统一。

如江南实行的征一法,江西的鼠尾册,东南出现的十段锦法,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都具有徭役折银向田亩转移的内容。

而这次,户部就是想以江西为例,完善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条例出来,进而先由江南各地实行,再逐渐向北面扩展,进而实现天下皆推行一条鞭法的目的。

虽然魏广德也觉得,大明地大物博,各地环境差异巨大,要形成一套可以推行全国的税法有些困难,但户部的思路是可取的。

很难想象,大明各地在税法上各行其是,这只会导致税法的混乱。

这,其实也是葛守礼当初希望停罢一条鞭法的原因之一。

乱,太乱了。

用江西做试点,魏广德并不反对,看完户部奏疏后,觉得很是严谨,当即在奏疏上贴条票拟:可。

就在他放好奏疏,准备继续处理公务时,门外有脚步声响起。

魏广德下意识抬头看了眼,不觉面露诧异的神色。

门外是一个小內侍,一开始魏广德以为是陈矩叫来送信的人,不过当人进屋后却宣的是皇帝口谕:命魏广德即刻进宫觐见。

听到是隆庆皇帝要见自己,魏广德自然不能继续坐着,简单把已经翻看的奏疏叠好放回去。

想了想,又把已经票拟好的户部奏疏带上,就跟着小內侍出了门。

“这位公公,陛下只召见我一人吗?”

出了文渊阁,魏广德才有些纳闷的问道。

在他看来,隆庆皇帝这个时候召见他,八成就是为了李芳的事儿来的。

毕竟陈以勤一早就去求情,他和殷士谵跑去天牢看人,还带进去郎中给治病。

不要小看东厂和锦衣卫的能力,或许他们在大牢里的对话,都已经一直不错的记录下来,交给隆庆皇帝看过了。

要说刑部大牢这种敏感的地方,没有锦衣卫的探子,魏广德第一个不相信。

陈以勤说了,陛下貌似很相信那些话,也就是李芳对他不满,私下说了坏话。

能让隆庆皇帝介意,想来腾祥、孟冲等人肯定是煞费苦心想出来的,能让隆庆皇帝无法释怀的话。

只能说,不佩服这几位都不行,一年时间就摸清楚了隆庆皇帝的性子,知道什么样的话能刺激到他。

“不知道,我接到的旨意,只是召见魏阁老入宫见驾。”

那內侍也很客气,立马躬身说道。

“哦,好。”

魏广德笑笑,继续跟在小內侍后面。

两人很快就到了乾清宫外,魏广德要在宫门处候旨才能进去,而小內侍则是进宫通报。

等不多时,小內侍又急匆匆出来,请魏广德进去。

隆庆皇帝是在偏殿接见的魏广德,平时这里是他处理奏疏的地方,此时在魏广德进门后,大殿大门就被从外面关上。

大门关上,屋里光线就显得昏暗。

此时隆庆皇帝并没有处理奏疏,而是有些百无聊奈的坐在御座上,看着进来的魏广德。

紫禁城的宫殿,虽然是集成了中华能工巧匠聪明才智的结晶,但是毕竟受到技术和材料限制,室内采光并不算好。

特别是大明的宫殿都建造的非常大气,一副天家气派,都是大跨度的立柱支撑屋顶,这样的布局使宫殿里能够进来的自然光非常有限。

其实,中国人建造房屋,大多选择坐北朝南,也就是所谓的朝向,就是因为这种布局最有利于建筑采光。

我国古建筑多以此布局,如先秦文献《诗经·小雅·斯干》记载,“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意思就是指只见正殿(北房)宽敞明亮,偏殿富丽堂皇,利于君王休息。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

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

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但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且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干扰。

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接直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

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建筑内部的材料可反射光源,建筑材料对光照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古人利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将光线更加有效的引入建筑内部空间。

如宋代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载有:“土人以石灰圬壁,及未干时以滑石末拂拭之,光莹如玉”,意思是在建筑室内的墙壁上抹上滑石后,墙壁会闪闪发光。

清代李渔著《笠翁偶集·居室部》载有:“石灰垩壁,磨使极光,上着也;其次则用纸糊,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意思是用白灰粉刷墙面,再用纸糊,通过反光作用可增加室内的光线。

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

再有宫殿门窗使用的最好的高丽纸,这种窗户纸质量上乘、采光及防风御寒效果好,让紫禁城宫殿已经是此时国内采光最好的建筑,可在殿门关上的刹那,魏广德感觉眼中一片漆黑,片刻后才能视物。

只是在殿门前短暂的愣神功夫,魏广德就意识到自己御前失仪,急忙快步走向隆庆皇帝,在御书案前跪倒行礼。

“臣魏广德见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吧。”

御座上,隆庆皇帝开口道。

魏广德起身,身体依旧弓着,保持一副恭敬的样子。

刚才起来的时候,魏广德已经再次确认,大殿里,至少明面上没有看到有其他人在场,或许陛下又是和自己秘密奏对。

“李芳现在什么情况?”

魏广德刚定神,隆庆皇帝的问话声就传进耳中。

“启禀陛下,李公公的伤,郎中说要半个月才能好。”

魏广德不敢欺瞒,直接答道。

“李芳这个奴才,还是朕对他太好了。”

一开始听到隆庆皇帝关心李芳的伤,魏广德心里还生出一种希望,或许自己有机会说服陛下,饶他一次。

可接下来冷冰冰的话,让魏广德一下子如坠冰窖。

“陛下还是要爱惜自己的身子,不要因为李公公的些许不是气坏身子。”

魏广德只好道。

“枉朕对他如此好,之前那么多错事,朕都没有追究,只是让他在家闭门思过一段时间,没想到却因此对朕产生了不满,口出大不敬之言。”

隆庆皇帝语气中依旧有些恼怒的说道。

魏广德很想问他到底听到了什么,可最终还是一言不发。

有些事儿,知道的越少越好,特别是涉及到皇帝。

其实魏广德也不确定,在他眼前的李芳是否就是宫里的李芳,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这个道理。

先前的话,魏广德听明白了,李芳犯了错事,隆庆皇帝没有追究。

不过这种想法只在瞬间就破灭,他不能确定李芳在宫里的为人,可旁观者有啊。

至少他认识的陈矩就没有说过李芳坏话,这说明什么还用附言吗?

那些错事儿,应该是那些人在背后打小报告吧。

魏广德在心里有了想法,只是不能说出口,这东西越解释越说不清,特别是内廷的事儿。

“陛下宽仁,是臣等的福气。”

稍后,魏广德才说道,旋即躬身向隆庆皇帝继续说道:“但李公公毕竟是服侍陛下多年的老人,犯了错,该打该骂都是陛下一句话的事儿,臣本不该多言。

只是想到那些年在裕袛同舟共济的时光,实在不忍心看到他被关到大牢里受苦。

恳请陛下再宽恕他一次,放他从大牢里出来,若陛下还不解气,不若直接让他去南京城养老好了,也算全了和陛下的一段君臣之宜。”

“哼哼,你和陈以勤都是一路人,朕就知道你会给那个奴才求情。”

隆庆皇帝不悦道,“求情的话就不要再说了,你先前也说了,该打该罚都是朕说了算,现在朕就是要罚他。

先让他在大牢里清醒清醒,别觉得服侍朕多年,就可以对朕指手画脚。”

听到隆庆皇帝的话,虽然让魏广德熄了救出李芳的心,可也听出来,皇帝并没有要他命的意思。

只是恼他经常在他面前指指点点,这不对那不行的说词,不想见到他。

“可”

魏广德刚起个头,又一下子闭嘴。

不本来想说人关在大牢里,能不能把人放出来,外面人看了多不好。

可转念一想,人在刑部大牢也好,至少做什么对他们来说更加方便,若是转诏狱,虽然要可以进去看人,却颇为麻烦。

“今日叫你来,就是给你说一声,别在管李芳的事儿了。”

隆庆皇帝在御座上不紧不慢的说道。

“是。”

这场合下,魏广德也不会为了李芳和隆庆皇帝发生争执,实在没必要,先顺着皇帝心意,再另寻机会就好。

“内阁事务繁杂,别为无关紧要的事儿分心,这就是朕叫你来的目的。”

“臣明白了。”

“庄田的事儿,处理的如何?”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