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1221新战争模式

书名: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魏广德说出的“赋役尽出田亩”很是打动张居正,概因这就是这个时代人们对财富的认知。

虽然魏广德一直对外宣传经商能聚财,但受到四书五经的影响,“有土斯有财”始终被文人奉为金科玉律。

当然,张居正对于财富,还有自己的看法,其实从他早年做的“生财有大道”这篇八股文章就能看出来。

是的,其实张居正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朝廷敛财,积财,他认为财富都是增收节支积攒下来的。

他不是不知道魏广德提倡经商,也知道经商能够致富,但做为首辅,他不能苟同。

“斯则勤以务本,而财之入也无穷。俭以制用,而财之出也有限。”

这才是他认可的致富之道,绝对不是靠着经商,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获利。

“之前因为考成法,听说下面有官员为了完成每年的任务,对百姓施以酷刑,逼迫钱财完成赋税任务”

张居正低声开始说起来,其实对于张居正改革,虽然历史上褒大于贬,但争议其实也是不小的。

根源就在于不管是清丈田亩还是施行一条鞭法,本质上并没有减轻百姓的税务负担,只是减缓了缴税的方式,同时给了赎买徭役的政策。

在此以前,这些都是私底下由胥吏操作的,并没有国家大政的支持,属于一个灰色地带。

但实际上,虽然开了这个口子,但是百姓还是拿不出钱财来,提调到了还是只能背井离乡去服役。

而对于让百姓倾家荡产的,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役和丁税,毕竟赋出自田亩,家有薄田有可能被压榨,但是无田,再没有了丁税,官府自然就不能再对庶民强征苛捐杂税。

可以说,魏广德摊丁入亩的法子施行,只要杜绝地方上对无地百姓征税,正税、杂税尽出田亩,虽然土地兼并制止不了,但是却能把压力转移到地主身上。

而对于魏广德来说,发展资本经济需要大量劳动者,让他们没有负担只为了生计,那不管是在地里刨食还是进城务工,似乎都是不错的选择。

只要之后,再把支持工坊的政策制定出来,百姓失地就进城打工,做个打工人,也能维持地方上的稳定。

即便有人说地主会把官府的赋役强压到农民头上,给他们加租。

其实这不重要,他们只要知道,除了种地,其实还可以进城做工赚钱养家就好了。

到时候,怕不是农民租不到田地耕种,而是地主找不到佃户租地。

张居正话说完,魏广德也感触颇深,严肃道:“地方上为了完成考成,官员拼命压榨百姓交税,此事我也听说过。

也询问过具体细节,其实多是无地百姓的丁税,吃饭都难,哪来钱交丁税。

若推行摊丁入亩,则朝廷必须明文禁止对百姓收税,包括杂税,赋税尽出田亩。

朝廷的规矩,执行到下面都变了味儿,我们也只能尽可能完善不使其有漏洞可钻,让百姓凭白受苦。”

张居正深以为然。

其实,土地兼并是大趋势,人为是阻挡不了的,历朝历代皆如此。

就算是立法,下面人也可以采用超长期的租约变相修改土地属性。

明朝因为所处时代,受技术发展影响,也不可能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至于更高一层的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条件都很难达成,最多就是庄园经济过度一下。

而庄园经济,那也需要土地兼并以后,由地主来主导。

不过作为大明内阁阁臣,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解决国家财政的问题,兼顾地方稳定。

张居正改革最大的成绩,其实就是扭转了明朝中期开始的长期财政赤字,让明朝政府在这个时期有了一定的结余。

也正如张居正自己所说,“虽国有大事,而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

所以,财政问题其实才是内阁阁臣考虑问题的首选。

只要能让朝廷收到更多的银子,其实就算侵犯小民利益,他们也会继续做下去。

当然,张居正选择的道路,对士绅阶级也是不好,所以人亡政息就能理解了,可谓上下似乎都不讨好。

不过现在魏广德提议清丈田亩后,推行一条鞭法时把丁役全部并入其中,却是可以实质性减轻百姓负担的善举。

最起码,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赚到的都是自己的,不需要再给官府交税。

两人开始就摊丁入亩进行实质性商议,其实主要是考虑推行此法后,地方上可能的对策。

是的,他们需要考虑周全,自然不能不考虑到地方,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古至今皆如此。

善政,要是不考虑周全,到了地方上,可能就变了味儿,变成吃人的恶政。

这也是他们要杜绝的。

“嗯?”

正说话间,魏广德眼角余光忽然瞟到房门处有人影晃动,他下意识转头看过去。

“芦布,可是有事?”

门外那人是他房中书吏,按说不应该过来这里的。

既然来了,那肯定就是有事了,于是魏广德停止了和张居正的商议,直接问道。

“首辅大人,老爷,兵部那边有急件送来,所以小的只能冒昧过来.”

芦布进房,先是冲张居正行礼,之后才对魏广德说道。

“拿来我看。”

魏广德猜到了,十有八九是西南的战报。

从芦布手里接过公文,翻开快速看了起来。

前两日,他已经知道戚继美率部吃了一次“败仗”,算不得多惨,毕竟没有损兵折将,只是见势不妙后退。

之后又连胜数场,自不必说,赢了是正常的,输了才不正常。

至于另一场面对缅军象兵的败仗,李成梁自承情敌疏忽,将官临阵指挥不利,不仅损失数百名士卒,还丢掉了不少火器。

而这次看到的,也是一场败仗,但魏广德越看眉头皱得越深。

因为这次显然不同于之前遭遇象兵,明军准备不足,而是遭遇到夷人火器的突袭。

损失不损大,百十人伤亡,火器损失有,但也不多,但却让魏广德大大的触动。

之前魏广德让工部发展红夷大炮,其实主要是为了南海水师海战使用,佛朗机炮虽然好,但缺陷明显。

他认为陆战使用佛朗机炮要比红夷大炮强,因为这炮发射速度快。

即使存在射程、威力不足等弊端,也是可以克服的。    毕竟在大明周边,貌似没发现有可以匹敌的对手。

也因此,红夷大炮铸造出来优先供应水师,也是魏广德拍板定下来的。

可这次西南战报,算是给魏广德上了一课,让他知道了为什么佛朗机炮会被红夷大炮取代。

对于佛朗机炮和红夷大炮的优缺点,他魏广德自认为看得清楚,比这个时代许多人都了解。

佛郎机炮,独特的后装滑膛设计,可谓独树一帜,用后世眼光看其实已经是非常接近现代火炮的一种武器。

炮管、炮腹与子炮,三位一体,共同谱写他的传奇。

开炮之际,火药与弹丸齐备于子炮,再将其安放于炮腹,炮管上的准星与照门如同他的眼睛,瞄准目标后,一点火门,弹丸便呼啸而出。

其炮腹粗硕,炮尾舵杆灵动,让炮管可随心所欲地转向,展现无尽威力。

它射速惊人,弹炮分离设计让它在战场上快如闪电,重型版“无敌大将军”三炮连发仅需二十秒。散热迅速,后装设计确保火力持续,降低自燃风险。

火药容量稳定,安全无忧,子炮分担膛压,炮管寿命更长久。

明朝得到佛郎机炮后,不仅仿制,更勇于创新,孕育出舰炮、城防炮、战车炮、野战炮等多款火炮,以及步兵枪、骑兵枪等枪械,种类繁多,总数高达数万门。

嘉靖末年,佛郎机炮已成为明军得力助手,至明末,明军冷热兵器配比优化至三比一皆因为此物。

佛郎机炮虽好,但天生有缺陷。

受限于技术,其子炮与炮腹间气密性差,火药气体外泄,射程受限,面对敌骑冲锋,难以施展威力。

这也为后来居上的红夷大炮提供了机会,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新的霸主。

与佛郎机炮不同,红夷大炮乃前装滑膛铜炮,射程翻倍,最远可达数千米。

威力巨大、炮管修长、精度上乘、管壁厚实,红夷大炮在实战中也展现的卓越性能,迅速赢得了明廷官员的赞誉。

当然,红夷大炮的射速,始终是绕不开的坎,对于大量使用佛朗机炮的明军来说,这个时代其实对这炮还是觉得有些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实际上,若不是水师需要重炮,兵部是看不上这种火器的。

至少在没有证明他实战能力之前,是不会选择让工部大量铸造的。

但是这次西南潞江边一战,红夷大炮就用射程教训了明军,让他们第一次体会到红夷大炮对佛朗机炮在战场上绝对的碾压之势。

“善贷,可是西南出事了?”

魏广德看完文书久久无语,张居正开口问道。

“叔大兄看看吧。”

魏广德把手里文书递给张居正,让他也看看。

魏广德是支持铸造红夷大炮,说起来似乎这事儿又一次体现出他知兵的一面,但他却没办法沾沾自喜。

因为实战的效果,也冲击到了他的思想。

火炮射程,任何时代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此时,魏广德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

大炮被誉为战争之神,在战场之上可以摧枯拉朽,但即便都了后世飞机满天飞,导弹可以洲际打击的时代,大炮依旧在顽强的生存着,还在努力的提高射程。

从过去的十几公里到二三十公里,再到底部排气弹的五十多公里,并没有被时代淘汰。

魏广德也重视大炮,但相对他更重视射速,而不是射程。

现在,葡萄牙人算是给他魏阁老上了一课。

“这红夷大炮还是善贷最早提出来让工部铸造的吧?

虽然我们的工匠没有搞出来,但是从壕镜学到制炮手艺也是一样。”

张居正已经看完战报,知道明军又吃了个败仗,但还是奉承魏广德道。

“当初只是认为这种炮对于水战有利,倒是忽略了陆战之威,所以铸造出来的红夷大炮,优先供应给了南海水师,陆师给的不多。

现在看来,这炮工部还得加紧生产,各卫所也要装备一些才行。”

最早红夷大炮的思路提出后,工部是以将军炮命名。

但是因为需要熟铁精铸,一直没有成功,直到在壕镜发现葡萄牙人能铸造这类火炮,于是明廷才从那里学会了铸造之法。

于是,将军炮在明廷里也有了另一个名字,那就是“红夷大炮”,也显示出技术其实来自西洋。

“让他们多生产一些红夷大炮,减少一些佛朗机炮的生产?”

张居正问道。

红夷大炮既然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其实在张居正看来,似乎佛朗机炮就没什么继续生产的必要了。

不过他也知道,魏广德似乎一直很喜欢佛朗机炮,故而由此一说。

“嗯,是该如此。”

果然,魏广德当即就点头说道:“红夷大炮要多生产,各部都要装备,佛朗机炮射速快,也适合陆战使用,也不能少。

若非缅军之中混入夷人,何至于有此一拜。

这个战报,我还要让兵部发到各地卫所去,让下面的将官都知道此事,免得他们以为朝廷给了他们火器,就不可一世了。

当知道现在不同了,夷人西来,带来了太多新东西,对战争作战模式改变很大。

以前是用火铳和弓矢为主,现在变成佛朗机炮和鸟铳,以后或许还要增加红夷大炮的远程火力压制。”

魏广德嘴里不断吐出一些新词,但是字面意思,张居正大概还是能理解是什么意思。

毕竟,他也是军户出身,他爷爷可就是军队的指挥,虽然没打过仗,但耳闻目染还是有的。

再想到魏广德的话,张居正其实也很快理解了魏广德对战场的分析,那就是大炮打得远,先把敌人打一顿,放近点就是佛朗机炮轰,还有军中现在不少卫所都装备的虎蹲炮、鸟铳,最后才是真刀真枪的厮杀。

“嗯,有道理。”

张居正点头支持道,虽然这些火器制造起了很费银子,但只要能打赢,其实花钱都是小事儿。

对他们来说,打败仗是不可接受的,至于花银子,想点办法总是能办好的。

当即,魏广德就在值房里写了条子,让芦布安排人送到兵部和工部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