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1254捷报到京

书名: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冯保离开了,但是围绕着魏广德值房的消息,却在内阁飞速传播。

张居正还好,知道消息后只是微微一笑了之。

他是大致能猜出冯保来意的,只不过这次唯一有点差错,就是他没想到冯保这次过来其实不是告诉魏广德慈庆宫的态度,而是他想插手缅甸的宝石矿,去赚那些红红绿绿的小可爱。

但是张四维听到消息就不同了,因为在此以前,他知道张居正是和冯保关系密切的,魏广德和冯保的关系虽然表面看上去很好,但实际上因为一些原因,两人已经渐行渐远。

但是这次,冯保来内阁不是找张居正,甚至那边面都没有露就离开了。

他就不得不思考,三个人的关系,是否真有表面上那般。

其实说到底,张四维更像是一个政治上的投机者,政客。

看到张居正掌握大权,自然主动投靠到张居正身边。

而在此之前,掌握大明朝权利的人是高拱,他也是百般讨好高拱。

可以说,隆庆年间,张四维的处事之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没办法,张家生意越做越大,以往张家及他们身边的大家族所仰仗的朝廷大员老的老,病的病,急需有新的官员上到台面,继续为家族遮风挡雨。

张四维就是被选中的人,也是他们把张四维推到高拱面前。

自此以后,张四维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寄情山水之间,而只能想方设法往上爬。

现在,他前面就剩下张居正和魏广德两座大山,偏偏这两人的关系,张四维就很难琢磨透两个人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初入阁时,张四维以为张居正要借助他之力压制魏广德。

首辅和次辅,历来都应该相互提防才是。

首辅要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位置,次辅则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想取而代之。

但是,从他入阁这段时间观察,张居正和魏广德之间的关系,似乎很微妙。

最麻烦的还是,张居正似乎没有要动魏广德的意思。

首辅和次辅,再加上一个内相都出自裕袛,都是老相识,这样的铁三角构成,还真是让他伤脑筋。

“看来,还是得好好想想怎么和次辅相处才是。”

想到魏广德经商,张四维不由得想到从中插手,私底下也和魏广德拉近些关系才好。

现在魏广德身边的商人,以江西、辽东、北直隶和福建商人为主,山西商人和两淮盐商几乎都没有往来,这可不行。

而此时京城西边的阜成门外,一匹快马正在官道上奔驰,马上驿卒胸前挂着竹筒,身后背着三杆小红旗不时抽打马匹,催动胯下马匹顺着大道冲向城门。

此时阜成门正是人来车往密集的时候,进出城的百姓商贾如云,那些守门的军士哪里能够看到。

只感觉远处官道上似乎发生了轻微骚乱,都只是好奇的张望过去。

隐约间,能够看到有快马过来。

“又不知道是哪家的公子,直接在大道上奔马。”

一个看守城门的小兵不满的嘟囔道。

四九城天潢贵胄太多,随便来个人,都不知道是不是和城里哪家勋贵权臣家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平素里,这些人家的公子哥在城里城外这样奔马也不是一次两次。

就连大人们看了都头疼的御史,对这些公子哥其实也是毫无办法。

毕竟家家都有这样的崽儿,今儿看热闹是别人家的,安知明日会不会自己家的就上去了。

所以,四九城官员对这些府邸里出的哥儿们都还是很宽容的。

“快,清空城门。”

就在几个小兵嘻嘻哈哈念叨远处奔马之人时,头顶城楼上的军卒对着城门下面大声喊道。

“怎么了?”

城门外,一个小兵听到头上喊声,抬头看向城楼。

高大的城墙上面,一颗脑袋漏了出来,还在对他们大喊道:“清空城门,有军报。”

普通文书,驿卒背上只有一杆小红旗,三杆小红旗说明驿卒身上的文书是军报,还是紧急军报。

“坏了,快拦住城里的人,清空道路。”

小兵听清楚“军报”二字,就是一个激灵,随即带着周围几个人开始拦住想要进城的百姓和车马,把他们挡在路两边。

城门里的的军卒也听到外面的喊声,立马拦下城门里的人,依旧是往路两边驱赶。

有了城门内外军卒的齐心协力,瞬间以城门洞为中心,两边的行人自觉分开,留出路中间的空间。

而此时,远处的快马已经冲到城门前。

毫不停留,马上驿卒如一阵风似的催马穿城而过,进入四九城。

顺着笔直的阜成门街一直冲到广济寺才南折,差不多就是绕着皇城直到西长安街。

顺着西长安街继续打马飞奔,把个京城内城撵了个鸡飞狗跳。

终于,驿卒还是很快冲到了长安街上的兵部衙门。

在快马冲过来的时候,负责在衙门口接收文书的主事就已经出了兵部大门。

毕竟这里是长安街,就算是京城里那些王公大臣家的公子,也是不敢在这里放肆的。

能够奔马而来的,只有传递紧急文书的驿卒。

“西南战报,大捷。”

快马奔到兵部大门外数步,驿卒勒马翻身就跳下来,边跑边接下胸前的竹筒,半跪在地双手捧着竹筒高举过头顶,嘴里大喊道。

那主事接过竹筒,先是检查了竹筒的封漆,这才从怀里摸出一块牌子递过去,嘴里说道:“拿着。”

这就代表着文书已经送到,驿卒的差事儿算是完成了。

那主事已经听到手里是西南战报,还是大捷的好消息,所以马上转身就往衙门里跑去。

主事进去了,看门的衙役马上就凑到一起议论起来。

“嘿,看样子缅甸已经打赢了。”

“缅甸算个屁,弹丸小国,那什么和我大明打。”

“可别这么说,听里面大人说,人家缅甸可是调动了三十万大军。”

“缅甸有三十万军队?”

“没那么多,据说二十多万人,我可是听职方司刘大人说的。”

“怪不得前段时间大人们好像都很紧张,缅甸有这么多兵马,这仗打的可不小。”

“那是,以往闹得最厉害的北夷,每次出动兵马也不过几万,十万人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谁能知道缅甸这样个小土司就能调动二十多万大军,也是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兵部门口的差役在小声议论,而兵部里消息也飞速传播开来,很快就沸腾了。

兵部各司的官员纷纷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往大堂涌去。

之所以消息传递这么快,还是那个主事一路小跑往里送,见人就晃晃手里竹筒,说是西南捷报到了。

两天,兵部内气氛其实比较压抑的,因为朝廷又同时进行两场战争。

好像在此以前,兵部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不说魏阁老主管兵部,这种两线开战的情况,还得追溯到嘉靖剿倭的时候,南边打倭寇,北边打虏骑。

至于此时大明除了西南战事,哪里还在发生交战,那自然是辽东的戚继光率部攻打红力寨和沙济城。

王杲早就死透了,可他两个儿子依旧不服王化,还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不断在辽东招兵买马,盘踞在红力寨和沙济城。

辽东明军早就发现了端倪,只是秘而不宣,悄悄派人顶住两城,要看看辽东女真各部哪些和他们有来往。

与其剿灭一盘散沙,当然是不如让他们把反明的女真部族聚齐以后再一网打尽轻松。

于是张学颜和戚继光就选择“姑息养奸”,任由他们在辽东蹦跶。

京城那边已经下了文书,让他们自行处置。

现在好了,感觉时机成熟了,戚继光带着三部人马就发动对两城的围歼战,誓要把王杲余孽一网打尽。

现在最近的辽东战报还没有回来,没想到西南,被认为最难打的缅甸那边,倒是先把捷报送到兵部了。

此事兵部大堂内,谭纶高坐堂上,接过主事递过来的竹筒,先眼看了封漆,这才打开竹筒,倒出里面卷起来的军报。

竹筒放到书案上,谭纶快速展开军报阅读起来。

这份军报其实只是向京城汇报战果,详细的军报应该还有几天才能到。

毕竟十万人的会战,最后清点战果所花费的时间,特别是辨认缅甸高官的身份,都需要做许多事儿。

朝廷虽然从未公布,但是朝廷高层和军中重将其实都听说了一件事儿,那就是当初俞大猷参与围剿的所谓飞龙国匪首张琏,身份可能是假的,真的张琏死在南洋。

这可是一件大丑闻,当初为了抓获张琏的所谓首功,闽粤明军和俞大猷带领的江西卫所可发生过不小的冲突。

好在这次大家都选择息事宁人,都一起把盖子捂住,没有把消息传播开来。

毕竟人已经死了,死在海外,也算是死无对证。

“大人,战报上怎么说?”

谭纶看完战报微微发愣时,兵部侍郎殷都在一旁开口询问道。

“哦,战报,自然是捷报,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一战擒拿逆贼莽应龙,李成梁之后督军抓住其子莽应里,缅军主力已经大部被剿灭,现在缅甸主要的官员和土司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活捉。”

谭纶晃晃手里战报说道,随即就把战报递给他,让大家也传阅下。

殷都接过战报快速浏览后,脸上兴奋神情溢于言表。

刚才谭纶发愣的时候,可把他吓坏了,以为战报里出了什么问题。

“你们也看看。”

殷都看完以后,高兴的把手里战报递给其他人,让他们也看一下。

“抄送一份报到内阁去。”

这时候,上首的谭纶开口吩咐道。

“是,谭大人。”

殷都答应一声。

因为张居正早前奏疏的原因,现在大明兵部的侍郎轮换比较快,一般一个侍郎在位不过一年半时间,就会外派接替总督巡抚之职。

这也是辽东巡抚张学颜有心进京的原因,按说他也有资格从辽东进入京城,到兵部担任侍郎。

不过,他当然不甘心正在兵部做个二把手,所以才会想到对刘台穷追猛打,希望获得张居正好感,在他进京安排职务时加以提拔。

不做侍郎,那可不就奔着尚书去的。

张学颜也是人精,因为这个政策,他早早就在京城安排了不少人手打探朝中消息,知道吏部尚书张翰致仕,空出一个尚书位置来。

虽然吏部不是他能染指的,但官员互调后,总有那么一个希望不是。

而此时内阁张居正值房里,他把魏广德叫到这里,也正在商议吏部人选。

昨晚有冯保在,他当然不好说出他最后的决定。

“善贷,我打算让王国光接替张翰,出任吏部尚书。”

“叔大兄,那户部准备怎么安排?”

魏广德微微皱眉,小声问道。

说实话,他没想到张居正会用王国光替代张翰。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吏部显然比户部更加重要,那可是掌握官帽子的地方。

王国光这些年在朝中完全仰张居正鼻息,算是张居正最信任的人之一。

“殷正茂。”

魏广德好奇张居正怎么安排户部人选,没想到张居正想都不想就说出一个人名。

“他啊.”

听到张居正打算让殷正茂当然户部尚书,魏广德的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没办法,朝野都传这个殷正茂贪财,要是把他放在户部

“嘶”

魏广德倒吸一口凉气,不敢继续往下想了。

“怎么,善贷也担心养实品性。”

张居正乐呵呵笑着问道。

“呵呵,叔大兄言重了。”

魏广德舒展眉头笑道。

明人对殷正茂的评价呈现两极化现象,一些人坚定赞许他清廉正直,另一些人则抨击他钻刺贪虐。

两派人各执一词,未知孰是。

不过魏广德听说不少殷正茂贪财的故事,但也多当做消遣,不过多少还是潜移默化让他对殷正茂有所偏见。

“叔大兄,如果给他封疆之权,我绝无二话,可户部.”

魏广德,谭纶其实都认可殷正茂的军事才能,特别是俞大猷,就在他手下干过。

不过和胡宗宪、戚继光等人差不多,殷正茂贪起军饷来也是厉害。

俞大猷过去不贪,现在也会拿点,要做到和光同尘。

“那不一样,若是让他掌兵部,他会和子理一样处事,让他掌户部亦然。

但你担心他会把太仓搬回家,那就多虑了,他没那么傻。”

张居正笑道。

兵部、户部都是出银子的地方,漂没是潜规则。

张居正话里的意思很明确,殷正茂会拿规则里的银子,但不会动不该动的东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