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二百零八章 历史上的清君侧

书名: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22

首先就是齐国公邱福,出生于1343年,号称靖难功臣第一。不过朱棣亲点的靖难功臣第一其实有三位,分别是邱福、姚广孝和张玉。

但邱福相比后两位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并不出彩,由于其资历最深,因而在论功行赏时排在第一位。邱福早年在燕王府打工,是燕山三护卫之一的燕山中卫千户。

按照明初制度,亲王可以统领三支护卫军看家护院,人数少则3000多则,这是朱棣造反的核心力量。

邱福在靖难前就已是三护卫的长官之一,在靖难之役时更是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论功行赏时受封齐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

从中级军官一跃成为明朝的顶级勋贵。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409年,朱棣派齐国公邱福讨伐鞑靼,邱福轻敌冒进,全军覆没,朱棣大怒,追夺爵位,全家流放海南。

第二位陈国公朱能,出生于1370年。在靖难之役开始时,他已经是燕山中尉副千户,因为他的父亲朱亮跟随朱元璋起兵,成为燕王府的护卫军官,在父亲死后就能继承父亲的军职。

年纪轻轻就可以和老资格的邱福平起平坐,除了根正苗红之外,朱能的作战也非常勇猛,曾经带着几十号人冲垮了耿炳文的数千大军。

在靖难之役进行到最后关头时,燕军疲惫不堪,众将士都想撤军休整,只有朱能劝朱棣不要放弃,让朱棣坚定信心。最终等到了朱高煦的援军到来。

朱棣登基后封朱能为陈国公。4年后,朱能奉命出征安南,行军至广西时病逝,年仅36岁。

第三位是追封荣国公张玉,出生于1343年,河南人。

本是元朝枢密院之裔,1385年,张玉带着儿子张辅投奔明朝,曾随蓝玉出征捕鱼儿海,后来被调任到燕王朱棣府上,成为燕王的心腹大将。

英军教士称张玉善谋,朱能善战。靖难之役开始后,张玉作战骁勇,屡立战功,在白沟河之战中大败李景隆。

然而正当燕军士气高昂时,朱棣却在济南受挫,在东昌之战中,朱棣被盛庸围困,张玉为了掩护朱棣撤退而战死,终年58岁。

朱棣非常哀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登基之后追封为荣国公。张玉之子张辅则被封为新城侯。

张辅在父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陈国公朱能病逝之后,他接过兵权继续出征安南,为明朝吞并安南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被封为英国公,子孙世袭。

第四位就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法号道衍,本是医家子弟,少年时出家为僧,跟随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对兵法韬略颇有研究。

袁珙曾惊叹道,你这人长得像壁虎一样,以后一定是刘秉忠这样的人。姚广孝听后不但没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因为他的志向就是要向刘秉忠那样辅佐明主,做出一番大事业。

虽然当时正是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群雄并起,但是没有人对道衍买账。在朱元璋统一天下后,道衍作为通儒僧人参加考试,但是没有被重视。

公元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要给儿子们挑选高僧为马皇后祈福,道衍一眼就被燕王朱棣看中,我要送大王一顶白帽子。

李景隆大清见此人谈吐不凡,就将他带回王府。可以说整个靖难之役都离不开道衍的鼓动,但是除了鼓动朱棣造反之外,道衍还是朱棣的军师和定心丸。

在朱棣外出征战时,道衍为后方保证燕军后勤供应。在朱棣苦于被济南城阻挡时,道衍出奇谋让朱棣绕过济南,直击南京。

朱棣登基后分封功臣,但是道衍仅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后晋封为太子少师,教导皇太孙朱瞻基,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而且本人也非常恭谨,拒绝朱棣赏赐的府邸宫女,平时仍居住在寺庙,穿着僧衣。公元1418年,道衍病逝,终年83岁,追封荣国公。

最后一位就是追封定国公徐增寿。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靖难之役,而且死在朱棣登基之前,但是他的后人却成为靖难之役最大的受益者,受封国公,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朱棣的妻子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而徐增寿就是徐皇后的亲弟弟。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徐增寿作为幼子只能挂一个闲职。

不过徐增寿和姐夫朱棣的关系一直很不错。在建文帝怀疑朱棣会不会造反时,徐增寿向建文帝打保票,姐夫绝对不会造反。但是没过多久,朱棣就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起兵了。

作为朱棣的姻亲,徐家兄弟建文帝信任,贵族为表忠心,与姐夫划清界限,还多次自请率兵阻击燕军。可徐增寿却一直暗中替朱棣传递消息,通风报信。

在靖难之役进行到最后关头时,徐增寿被建文帝抓了个现行,打入天牢。此时燕军即将兵临南京城下,只要燕军进城,那么徐增寿就是朱棣的从容功臣。

然而建文帝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为了泄愤,建文帝将徐增寿亲手杀死,随后在皇宫点燃熊熊大火,从此消失了踪迹。朱棣登基后,囚禁了大舅子徐辉祖,追封小舅子徐增寿为定国公,命其子徐景昌世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皇后担心徐景昌年纪太小,骤然受封国公,会恃宠而骄。1420年,朱棣迁都北京,定国公府地也随之北迁。4年后朱棣驾崩,定国公徐景昌在朱棣丧礼上遭到言官弹劾,被明仁宗赦免。

【盘点华夏历史上的清君侧#历史#华夏#帝王#小知识】

清君侧这套组合拳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打过无数遍了,而以这套拳法打赢中央的却寥寥无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华夏历代的清君侧。

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清君侧是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互换的根源其实早在汉初的时候就埋下了。当时刘邦给刘氏子弟升职加薪,让他们当诸侯王保卫中央。

但他的这次分封非但没能守卫汉室江山,反而为未来的叛乱埋下了一个雷。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刚一登基就不得不面对诸侯王逐渐做大的问题。

对此,汉景帝开启艰难困苦的扫雷活动。他和士大夫晁错唱起了双簧,晁错负责挑诸侯王们的刺,而景帝就借此今天是一块藩王的封地,明天再去一块封地。

汉景帝钝刀子割肉的举动,彻底让诸侯王们背后发凉。他们觉得与其等中央的屠刀落到头上,不如主动出击,踹掉boss自己当大王。

就在此时,吴王刘濞向这些诸侯王们伸出了橄榄枝,他秘密遣使,拉来六国诸侯王做队友,静待造反的良机。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下诏从吴王嘴里抢豫章郡和会稽郡的时候,吴王刘濞就冲冠一怒,起兵清君侧了。

他们清君侧轻的就是主张削藩的《头号玩家》晁错。叛军打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见此,汉景帝选择将晁错推出去当挡箭牌。

既然诸侯王们恨晁错,那他索性先将晁错诛了,这样诸侯王们要是还不退兵,那就是造反。至此,汉景帝棋高一招,率先占据天下大义,将吴王刘濞从道德制高点上挤了下来。

然而晁错死了,叛乱却远远没有结束。汉景帝只好派周亚夫率兵前去平叛。面对齐国30多万的兵马,周亚夫明白硬碰硬肯定是给叛军送菜。

想要取胜只能出其不意,于是军事鬼才周亚夫决定让梁王刘武先拖住叛军,自己借机切断叛军补给。叛军没米下锅,自然一击必溃。

局势果然如他所料,叛军断粮只能打闪电战。他们连夜向汉军大营东南方杀来,就在此时周亚夫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派兵固守汉营西北。

事实证明周亚夫果然是神级预言家。东南方向的进攻不过是虚晃一枪,而当叛军集中火力攻打西北的时候,却发现周亚夫早已立在阵前,等他们来送人头了。

经此一役,叛军大败,吴王刘濞也领盒饭下线了。七国之乱也以汉景帝的完胜而告终。

汉初的清君侧中央尚且能胜利收官,而东汉末年的清君侧中央就只能落得个惨淡收场。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承皇位。

然而当时掌握国家大权的却不是这位少帝,而是外戚何进以及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这两拨人互相看不顺眼,怎么都想干掉对方,把对方手里的权利变成自己的私人财产。

其中外戚何进率先动手了,本着打不过就请外援的原则,何进须以重力以上帝的名义颁发圣旨,让董卓进京勤王清君策干掉张让。

这道圣旨,带着近亲掌权的馅饼砸到了董卓。他大喜过望,亲尚书少帝,表示要逐君侧之恶,随后就收拾东西往京城洛阳赶。

没想到他还没到洛阳,何进就被张让一党清离了人间。

此时的张让没想到何进死后马上就有人向他发难了,这个人就是袁术。得知何进离世的消息后,袁术一把火烧了南宫,随后千里迢迢追杀张让,张让不得已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与袁术展开了你追我逃的游戏。

等董卓率军赶到京城的时候,何进和少帝已经逃到了黄河边上,碍于追击张让跳河自尽,董卓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少帝,自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清君策事件中少帝说不上话是局势所迫,而西晋八王之乱中晋惠帝说不上话就是他自身的能力问题了。

公元290年,晋惠帝登基,但这位晋惠帝可谓是西晋皇帝智商低谷。此时掌握朝政的是太后杨芷以及他的哥哥杨骏。

杨家兄妹把持朝政引起了皇后贾南风的不满,这位皇后虽然长得丑,但是想得美,也想尝尝权力的滋味。于是她暗中联系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要他们率兵清君侧诛杨骏。

公元291年,皇后贾南风让晋惠帝下令给杨骏扣上了一口名为谋反的黑锅,随后楚王司马玮前往杨骏府上,亲自为这位大权臣送上了盒饭。

杨骏死后,贾南风大权在握,升职当太后不过是时间问题。然而很快她就发现自己的升职加薪路上还有一块绊脚石,太子司马遹,太子的母亲和贾南风势同水火。

如果让太子登基,自己未来的日子可能不会好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近此贾南风又开始搞事情,她先灌醉太子,随后令太子抄了一份让晋惠帝退位的申请书。申请书递到晋惠帝眼前之后,废太子的旨意也紧随其后,快递到了太子手里。

太子被废,司马伦和孙秀看到了掌权的机会,他们先颤抖贾南风干掉太子以除后患。但太子死后,他们又扯着为太子报仇的大旗继续起兵清君侧。

只不过这次贾南风成了被亲的那个,公元300年贾南风被司马伦所杀,西晋的局势自此彻底乱成了一锅粥。

华夏历代清君侧的案例不少,但是堪称历代清君侧模板的海底是靖难之役。

公元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此前朱允炆看各地藩王不爽很久了。这一登机他马上就联合齐泰、黄子澄两位主张削藩的官员收拾自己那帮不听话的叔叔们。

随着周王、代王、齐王、襄王先后被废,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坐不住了。再不动手,屠刀就要落到自己头上了。

但此时朱棣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建文帝叫板,于是他连放大招为自己争取时间,做战前准备,连装病装疯的手段都用上了。

公元1399年,朝廷下令让张信逮捕燕王朱棣,然而朱允炆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关键时期张信竟然跳反了。

他站到了朱棣那一边,把朝廷的谋划全抖了出去。得知消息后,朱棣让大将朱能、张玉率兵800埋伏在燕王府。

随后贾谊毁了自己帐下的官员,请带兵来燕王府的官员进府,亲自检验朝廷官员一进王府就被伏兵包围。

当夜朱棣就攻下北京城,打出“周祁清君侧”的旗号,向朱允炆发难。朝廷派耿炳文迎战,但耿炳文战败后,建文帝竟然临阵换将,让一无是处、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李景隆率兵平叛。

李景隆率兵50万,在军队人数上妥妥碾压朱棣,但是他把上必败的5个雷点全踩了一遍:政令不休、粮草不足、孤军深入、求胜心切、部队不团结。

在这样的局势下,朱棣轻轻松松打败了李景隆,随后一路乘胜追击,打败朝廷军队,把朱允炆从皇位上踹了下来,自己登基称帝。清君侧完美收官。

您还知道历朝历代哪次清君侧,欢迎评论区留言。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