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章 永乐大帝

书名: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22

朱元璋倾国之力攻打洪都,意图夺回江西,但却再次遭到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强力阻击。三个月后,经过充足准备,朱元璋率船队救援南昌,并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决战。

鄱阳湖水战是中世纪最大的一场水战。36岁的朱元璋率领20万人与陈友谅的60万人,利用火攻的优势打起了消耗战。

一开始战局十分焦灼,但随着风向的转变,整个战局也随之改变。鄱阳湖上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抓住机会派敢死队步入敌军纵火,一时间鄱阳湖上全是火焰,把湖水映成了赤色。陈友谅在退潮时被流矢射中,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不久之后,朱元璋攻破了陈友谅的首府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一年后,朱元璋自称吴王。为了与张士诚区分,我们将张士诚称为东吴,将朱元璋称为西吴。

张士诚其人精于算计,时而向元朝称臣,时而又自立称王。元朝对此人也是毫无办法,只能任由他占据着最富庶的江南割据一方。然而张士诚目光短浅,只想在江南做土皇帝。

朱元璋手下的不少将领都折于张士诚之手,就连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也想叛逃到张士诚那里。因此朱元璋对张士诚恨之入骨。

在消灭陈友谅的5年后,朱元璋发兵灭东吴,攻破了张士诚的首府苏州。在押送张士诚至应天的船上,张士诚自尽身亡。

1368年,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南郊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同年8月,明军攻克元朝首都大都,元顺帝带着宗室匆匆北逃,不可一世的黄金家族就这样被赶出了中原。

经过数次北伐,明军相继消灭了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也消灭了南方的各支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统一。

但是随着明朝统治的日益完善,政治斗争也越来越激烈。淮西功臣在军中声望太大,在地方胡作非为,使得朱元璋十分恼怒。而基层官吏的欺上瞒下、贪污腐败也让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痛恨不已。

朱元璋吸取了前朝宰相权力太大的教训,逐步架空了中书省的权力。在朱元璋53岁时发生了胡惟庸案,让他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后世的内阁大学士虽然职能于宰相类似,但是权力远不能与宰相相比。

为了整顿吏治风气,朱元璋又先后发动了空印案和郭桓案,数万名官吏被牵连其中,朝廷为之一空。

由于涉事官员太多,朝廷难以快速补充官吏,只好让一些罪名稍轻的人带着镣铐上班。然而相比之后的李善长案、蓝玉案和郭桓案,这些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在明朝完成全国统一之后,淮西功臣就成了朱元璋的清洗对象。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太师李善长。在胡惟庸案的10年之后,63岁的朱元璋下旨再次追查胡惟庸案,以李善长为首的20位淮西功臣都被卷入其中。

两年后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伤心不已,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给孙子铺路,朱元璋在次年发起了蓝玉案,将淮西功臣一网打尽。除此之外,军中还有不少中低层军官也被指控为蓝玉乱党,他们的家人或死或流,打入另册,不得翻身。

在这样血腥清洗之下,朱家的天下倒是稳固了,但是朱允炆的皇位却远没有稳固,因为朱元璋的众多儿子还在虎视眈眈地盯着皇位。但是朱元璋却已经来不及再管这些了。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谥号太祖,葬于明孝陵。朱元璋的一生极具争议性,他出身低微,17岁就成为孤儿,凭借自己的才能在乱世中扫除群雄,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华夏5000年历史中,只有刘邦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同时他又极为残忍狠辣,发动洪武四大案,杀得血流成河,人头滚滚。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地工程要的何止是万古。在朱元璋死后,明朝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下期再看。

——“哪残忍了,杀得都是贪官污吏,又没祸害百姓,残忍个勾八。”

——“可能很多人羡慕他的剧本,可是他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只有朱元璋承认自己是底层出身,就这一点就很厉害了。”

——“额,其实他想认朱熹当老祖宗来着,结果离的太近了,人家家谱记载的很明确,后来干脆就谁都不认了。”

——“出生低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位丈夫。”

【天子守国门的开创者,一口气看懂明朝皇帝朱棣#朱棣#明朝#历史】

他五征漠北,六下西洋,戎马一生,开创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迁都北京,修筑《永乐大典》,威德遐迩,致使四方宾服。

然而其残忍厮杀又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争议。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起走进永乐大帝朱棣的一生,看看大明王朝最鼎盛的永乐盛世。

朱棣出生在南京应天府,按照明朝官方记载,朱棣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但是后世对朱棣的生母是谁颇有争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人说他的生母是元顺帝的妃子,也有人说他的生母是一位高丽女人。但不管怎么说,后世正史都公认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在朱棣8岁那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将自己的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并为诸子命名。

此时的朱棣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20字辈分,朱棣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因为朱元璋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所以对几个儿子的教育非常上心。

不仅请名师教儿子们好好读书,还让儿子们去老家凤阳体察民情,忆苦思甜。

在26个兄弟当中,燕王朱棣算是其中的异类。他既不温良恭俭,也不飞扬跋扈,肆意欺压百姓。相反,他很注重培养自己的声望,在军中影响颇大。

但朱元璋还在为老四给自己省心而欣慰的时候,他还想不到这个儿子将会在日后掀起怎样大的风浪。16岁那年,朱棣在父皇的安排下娶了大将军徐达的长女为妻。6年后,他带着妻儿前去北平就藩。北平曾是元朝首都,大都。

1368年,曾鲁大将军徐达攻克大都后,朱元璋将其改名为北平。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首都BJ市则是由朱棣推翻元朝旧城重建的。

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北方已是一地狼藉,人口稀少,土地荒芜,而蒙古人还时不时的南下骚扰,试图卷土重来。身处南京的朱元璋为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北方拱卫边塞,就将9个儿子分封到北方边塞重镇,号称九大塞王。

朱棣作为九大塞王之一,自1390年起,多次率军出塞征讨,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也为他日后起兵造反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也不是没想过藩王们会生有异心的可能,因此他在多方面限制了藩王的权力,同时又让诸塞王环环相扣,互相钳制。

一人造反,其他藩王会群起而攻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三年后,秦王朱樉去世,又过了三年,晋王朱刚去世,燕王朱棣已然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藩王,没有之一。

39岁这一年,朱元璋去世,时年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对周王十分忌惮,刚登基不久,迫不及待地下旨将朱棣的堂兄周王废为庶人,流放云南。紧接着又连废带降齐、湘、代、岷四王,其中襄王不愿被建文帝羞辱,竟引火自焚。

建文帝大为震怒,给襄王赐了一个恶谥。晋文帝如此作为令宗室诸王都寒了心。朱元璋所设想的九大塞王互相钳制也落了空。

40岁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诸王都作壁上观,等待这场皇室内战决出最终的胜者。面对久经战阵的朱棣,一直在读圣贤书的建文帝显然是没有什么军事经验的。而明朝开国名将早都被朱元璋清洗得所剩无几。

建文帝先是找到了老将耿炳文去讨伐燕王。没想到却在真定被朱棣打了个大败,耿炳文转攻为守,而建文帝却等不及命令耿炳文回朝,派曹国公李景隆率50万大军前去讨伐。

这个李景隆的来头可是大的很,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开国名将。李景隆作为将门之后,在朱元璋晚年深受器重,是当时冉冉上升的一颗新星。

然而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却是颜面扫地,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当朱棣得知李景隆率50万大军北上时,直接把北平城交给了王妃和世子,自己则带兵去宁王那里借兵。燕王妃也不愧是将门虎女,动员城中老幼趁着天气严寒往城墙上浇水,使北平变成了一座冰城。

而朝廷大军都是南方人,因为水土不服,缺少御寒衣物,不仅攻不下北平,而且冻死冻伤者甚多。等到朱棣借兵归来时,朝廷的50万大军已成强弩之末,李景隆匆匆排兵列阵,结果不出意外的被朱棣击溃,全军覆没,留下粮草辎重无数。

经此大胜后,朱棣志得意满,自认为天下无敌,王位近在咫尺。没想到在南下进攻济南时被铁铉和盛庸挡了回去,在东昌之战遭遇一生之中最大的失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痛哭流涕。

在此之后,朱棣与朝廷围绕着山东进行拉锯,僵持不下,战事进入焦灼之中。朱棣毕竟只有北平周边一隅之地,若是打持久战,很难耗得过坐拥全国的建文帝。

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建文帝也快灵璧之时,在灵璧之战中彻底击溃了朝廷大军,俘虏了平安等人,朝廷再无一战之力,沿途守军也不再抵抗,纷纷倒戈投降,燕军顺利地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

此时建文帝还抱着固守待援的心思,只要燕军久攻不下,勤王大军及时赶到,那么南京之围自解。然而南京城内的宗室勋贵早已是各怀鬼胎,虎王朱慧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城,建文帝绝望之下在宫中点燃熊熊大火,从此失去了踪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棣对重于建文帝的文臣进行了血腥清洗,对投降的武臣虽然表示既往不咎,甚至还加以封赏,但是在皇位稳固之后还是将他们逼死。

1402年,43岁的朱棣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永乐,废除建文年号,将一切政令恢复到了洪武时期。朱棣登基后首要大事就是安抚宗室多加封赏,同时逐步削除藩王的兵权,使他们变成富贵闲人,无法对皇位产生威胁。

这样虽然能让皇位在自己的子孙中传承,但也给明朝留下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自明朝开国伊始,朱元璋就有迁都到北方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施。明朝首都依然是南京。

到了朱棣这里,经过30年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明朝的国力已经达到鼎盛状态。朱棣下旨将北平升格为BJ,开始迁都做准备。为了扩展朝贡贸易,宣扬大明国威,自46岁开始,朱棣派郑和六下西洋,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和红海。

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上航行,也是古代朝贡贸易的顶峰。浮云之广,远迈汉唐。成功训练着呼胜意,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次年,朱棣又下旨修撰《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典籍大成的中国古代第一大类书。

全书总计卷,收录图书七八千种。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保存至今的只有几百卷而已。

在文化和外交领域取得显着成就后,朱棣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明朝的疆域。他派遣大军远征安南,成功将其纳入明朝版图。但由于不断的叛乱,明军疲于应对,最终在宣德年间不得不撤军。

——“可惜了永乐大典了,这可比鞭子那破四库全书强太多了。”

——“确实可惜了啊,古今第一奇书啊。”

——“征讨安南是必须的,因为要为下西洋打前锋。”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