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二百零二章 王安石变法

书名: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字数:4.2千字 更新时间:01-06 17:22

【一口气看懂王安石变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历史#小知识#王安石】

这是历史上最着名的改革变法,千百年来争议无数。有人认为它导致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有人认为它扫除积弊,富国强兵。

那么王安石变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会引来这么多的争议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出生于公元1021年。其父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一生辗转于各地州县为官。

王安石自幼聪慧,写得一手好文章,少年时就随父亲周游各地体验民间疾苦。17岁那年,王安石随父亲来到北宋首都开封,与出身名门的曾巩结为挚友。

二人日后一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通过曾巩的引荐,王安石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5年后王安石考中进士,坊间传闻王安石本应是状元,但是因为文章惹得宋仁宗不高兴,所以错失了状元。

述职淮南节度判官,在任期满了以后,王安石放弃了留京的机会,仍然在地方为官。每到一地为官都爱民如子,得到百姓的爱戴。

公元1058年,王安石鉴于宋朝积弊百年,厉政丛生,便向宋仁宗上了一封万言书,提议改革变法。然而万言书递上去以后,如泥牛入海,了无回音。

但是在10年后,王安石会得到实现自己规划的机会。而能给他这个机会的就是宋仁宗名义上的孙子,宋神宗赵顼。宋仁宗子嗣艰难,三个儿子先后夭折,因此不得不收养堂侄赵宗实,改名为赵曙。

宋英宗在宋仁宗驾崩后,赵曙与群臣展开了濮议之争,要将自己的亲生父亲追认为皇帝。濮议之争耗尽了宋英宗的所有精力,在位仅4年就驾崩了。

王安石没有参与这场争论,他的母亲在宋英宗登基的4年就去世了。王安石回乡守孝,等他重回官场时,皇帝已经成了宋英宗的嫡长子赵顼,是为宋神宗。

此时的宋朝财政亏空已经十分严重,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王安石再次向皇帝上书,分析了北宋的现状,即改革科举教育、励精图治、农业等多个方面。

年轻气盛的宋神宗早都听说过王安石的名声,于是在神宗的老师韩维的举荐下,将王安石召入朝廷,拜为参知政事。与此同时,宋神宗又启用司马光为翰林学士,

让他主持裁剪财政支出的改革。然而没过多久,司马光就和王安石因为财政经费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而且这样的争论在之后的北宋朝堂上将会上演无数次。

公元1070年,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在变法之前,王安石就派人去各地考察民情,针对宋朝当下的冗官、冗兵、冗费进行改革,涉及军事、农业、科学等多个方面,除弊兴利,富国强兵。

然而新法一发布就遭到大量反对派的攻击。王安石的新法主要有10项,首先是保甲法,这是王安石推行的第一个新法。

在变法初期取得了很大成绩,紧接着又颁布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其中青苗法争议巨大,引起了朝中官员铺天盖地的反对,因为青苗法是由朝廷在荒年对农民提供一笔借款,这让富户豪强失去了向农民放高利贷的机会,因而反对声音最大。

为了平抑物价,减轻百姓的赋税,王安石又颁布了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军事方面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公元1071年,王安石又颁布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废除诗赋歌词,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科试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的这些变法措施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是却遭到朝野上下铺天盖地的反对,朝廷百官分立为新旧两党,互相争吵攻讦。

同时由于新法推行时出现了大量问题,使得民间出现怨言,玩而使发布了控诉王安石乱天下,让宋神宗也产生了动摇。

王安石性格执拗,有“六相公”之称,面对汹涌而来的反对声浪,他坚信“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但是宋神宗并没有王安石那样坚定的决心。北宋素有议论相较的政治传统,所谓议论相较就是使士大夫之间产生不同的意见,从而相互制约,达到维护皇权的目的。王安石对此颇为反感。若朝廷人人议论相较,即赤道河游城。

作为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宋神宗在每一个新法颁行前都要经过一个充满信心到犹豫不决、相信相宜的过程,这让王安石感到非常痛苦,他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让皇帝相信自己。

然而他的政敌们却是天天对着皇帝说不要相信王安石,就连皇亲国戚也向宋神宗进谗言。王安石无奈只好在公元1074年自请罢相,去江宁做知府。

在赴任途中,王安石路过瓜州,有感而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0个月后,宋神宗再次召王安石回朝拜为宰相。宋神宗此举并不是回心转意,而是政治斗争的结果。王安石临走前推荐韩绛为宰相,吕惠卿为副相。

朝中党争非但没有因王安石罢相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就连新党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吕惠卿处处讨好宋神宗,打压王安石,将新法层层加码,使百姓不胜其扰,怨声载道。

宰相韩绛只好请皇帝再把王安石请回来。于是在王安石罢相的10个月后,宋神宗再次请王安石入朝为相。王安石回来了,吕惠卿难以自处,被贬至地方为官。

而王安石此时已经有病在身,与神宗的关系也日渐疏远。王安石提出的建议,神宗都不听从,让王安石非常失望,就算只听一半也可以啊。

不久,王安石之子王雱病逝,年仅33岁,王安石心灰意冷,再度辞去相位,回到江宁度过余生。

虽然王安石走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新法就此终结。公元1078年,宋神宗改年后元丰,亲自主持变法,加强新法力度,改革官制。

不久,西夏发生政变,梁太后囚禁其儿子李秉常,独掌大权。宋神宗决定趁机讨伐西夏,但是无功而返。

公元1082年,宋神宗再次出兵,在西夏境内筑城而守,没想到全军覆没,宋神宗大受打击,对着朝臣当众痛哭了起来。

公元1085年,宋神宗郁郁而终,年仅38岁。年幼的太子赵煦继位,由祖母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滔滔重新起用司马光,废除新法,打击新党。

王安石听闻自己的一生心血毁于一旦,后忧郁而终,终年六十六岁。在王安石死后,新旧党争还远没有结束。

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太皇太后高滔滔死后,宋哲宗赵煦亲政,新党再次得势,打压旧党,甚至还要追废高滔滔。

然而宋哲宗英年早逝,神宗的另一个儿子赵佶登上皇位,是为宋徽宗。赵佶任用出身新党的蔡京为相。

然而蔡京上台后无论对新的还是旧的,只要是得罪过他的都会大加迫害,在这样乌烟瘴气的环境中,北宋走向了灭亡。

南宋建立后,宋高宗赵构认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是王安石变法,将王安石的新法几乎全部废除,只保留了几项实行较好的新法。

【一口气盘点鬼谷子的弟子们#历史#春秋战国】

未曾出山,座下弟子却将战国赛场搅得天翻地覆,把六国相印为合纵之盟,破强秦、迁都、灭魏国,只要回国一死,世,中原局势就会随之一变。

那么鬼谷子究竟都有哪些弟子?他们又在七国之中搅动过什么样的风云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盘点鬼谷弟子。

鬼谷子最早闯出名声的是庞涓,他出师后就前往了卫国,在魏惠王手下做了一名将军。

公元前362年,卫国迎来了一次重大危机,少梁之战中,赵、韩两国在东线战场上牵制卫国,西线战场上秦国则趁机偷袭卫国,卫国老将公叔痤以及卫国太子在秦国的攻势下战败被俘。

而东线作战的庞涓却一战成名,不仅打败了韩赵联军,还让他们割地求和。随后庞涓又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因功在卫国朝堂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魏国的盟国,魏国出兵干涉,王军在此战中设立攻无不克的魏武卒,一路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此时是庞涓的高光时刻,也是他战败的前奏。

而让他从高峰跌到低谷的人正是他的老熟人孙膑。孙膑也师从鬼谷子,还是庞涓的同窗,他运筹帷幄,奇谋百出,连庞涓都不得不承认他的才能。

可就是因此,庞涓也对他越发忌惮,为了不被孙膑压下一头,庞涓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假意请孙膑来为魏惠王共谋大业,但孙膑到达之后等着他的却不是加官进爵,而是庞涓的陷害。

受到陷害的孙膑被施以膑刑,自此无法站立。他忍辱负重,终于等来了自救的机会。孙膑秘密拜访了齐国使臣,使臣被他的才华打动,偷偷带他回国。

很快孙膑又在赛马中抓住了机会,他让田忌用上等马迎战对手的中等马,再用中等马迎战下等马,最终三局两胜,成功夺冠。这次出谋划策,使得齐国大将田忌注意到了孙膑,并将他引荐给齐威王。

公元前353年,也就是魏国包围赵国都城的一年之后,赵国终于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共同救援赵国。

行军过程中,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战略,他建议田忌与其直接和魏武卒正面PK,不如趁魏军围攻邯郸国内空虚之际攻打魏国都城大梁。

这样邯郸之围可解,魏军也不得不撤回。田忌从善如流,一面派人围攻大梁,一面又按照孙膑的建议派出少数人马与魏军交战,同时故意示弱,让庞涓轻敌。

魏军果然上当,为加速援救都城大梁,庞涓决定边跑边爆装备,丢弃辎重轻装行军,昼夜兼程赶回大梁。而孙膑要做的就是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一举抓住这位昔日同窗,今日仇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前341年,魏国终于撤出邯郸,与赵国缔结盟约,庞涓也因此被放回魏国。然而此次归国并非他噩梦的结束,而是黄泉路的开始。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爆发,韩魏两国之间硝烟再起,韩国五战五败,只能向齐国告急求援。面对两次坏自己好事的齐国,魏惠王决定让他们好好吃个教训,于是他任庞涓为将,率兵同齐国一决胜负。

而庞涓的敌人还是老对手田忌和孙膑。当时的魏武卒凭借魏武卒越战越勇,以为齐军在他的追击之下已经逃亡过半,于是再次丢下步兵和辎重,率领轻装骑兵昼夜追击。

随后孙膑又在马陵撤下1万弓箭手,同时派人拔掉一棵树的树皮,在树干上刻下“庞涓死于此树下”的字眼。

当庞涓率兵追入马陵的时候,他的部下发现树上有字,忙请庞涓去看。当他看清树上所刻的字后,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败局已定,拔剑自尽,真的应了孙膑那句预言:“庞涓死于此树下”。

如果说庞涓、孙膑出师下山撼动了魏国的霸主地位,那苏秦、张仪入室就是直接搅动了七国的风云。苏秦原本只是个平民百姓,家里以务农为生。

不过他早年求学时,机缘巧合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后外出游历,四处投简历找工作,没想到一路走下来,钱花光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苏秦只能回家,在家人的嘲笑声中继续深造。

公元前334年,深造结束后的苏秦终于找到了她的伯乐——燕文侯。

见到燕文侯后,苏秦凭借100分的地理成绩指出了燕国的战略问题,他劝燕文侯与其担心千里之外的秦国,不如担心近在咫尺的赵国,肖华燕易如反掌。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