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六章 春秋时期名将

书名: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22

【一口气盘点春秋名将#春秋战国#历史小知识】

这是一个战神辈出的时代,斩敌百万的白起、横扫三界的王翦、百世兵家之师的孙武、后使匈奴10多年不敢再犯的李牧,谁才是你心目中春秋战国的第一猛将?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盘点春秋战国的那些名将。

第一位:司马穰苴司马穰苴,又称田穰苴,是继孙武之后又一位承上启下的着名军事家。他曾率齐军击退了晋国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被称为司马氏。

作为齐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史书虽对其率军征战的记载不多,但他留下了一部中国古代重要的兵书《司马法》。

司马穰苴统兵作战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法治军。他首次受命率军与晋国作战时,齐景公曾派其宠臣庄贾担任监军。两人约定次日中午与军门相会,但庄贾倚仗自己是齐景公的宠臣,将约定之事置之脑后。司马穰苴遂下令将庄贾斩首。

当齐景公得知此事后,急忙派出使者持节至军营,命令赦免庄贾。穰苴以“将在军,军令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了景公的命令。

侵占齐地的晋军,得知司马穰苴治军的威严,立即收兵撤走。燕军也慌忙渡过济水而退,司马穰苴率军收复了全部失地。到了唐肃宗时期,还将田穰苴等历史上10位武功卓越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

第二位:孙武他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后,孙武离开齐国,移居到了南方的吴国。伍子胥推荐孙武,使得吴王阖闾同意接见孙武。在隐居时,孙武已经写成了《孙子兵法》。孙武为吴相的30年,为吴国的称雄争霸立下了卓越战功。

公元前506年,吴军采取孙武避实击虚的策略,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5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功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阖闾去世后,由夫差即位,孙武、伍子胥等大臣继续辅佐夫差。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

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直到孙武50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最终在公元前480年左右病逝。

第三位:伍子胥伍子胥,因其封于申地,故也称为申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吴王阖闾即位后被任命为大将,与孙武一起共同辅佐阖闾30多年,统帅大军攻克越国,使吴国威震中原。

他智勇兼备,战功赫赫,成为春秋时期的名将。伍子胥是姑苏城的营造者,也就是如今的苏州。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争霸中原,宫崎吴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却遭到了拒绝。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传言,称伍子胥阴谋依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第四位:吴起吴起,春秋末至战国初之卫国左氏人。他先为鲁国的将军,后在魏国为西河郡守,是位长达25年。由于受奸臣的排挤,最后去了楚国。

他在楚国期间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使楚威震诸国。据史书记载,吴起在鲁国为将时,鲁国虽国小,却能大败强敌。在任魏西河郡守期间,与诸侯大战76次,全胜64次,其余战成平手,魏拓地千里,魏国极盛一时。

吴起在楚国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三晋,西征强秦,饮马大河的强盛局面。但随着楚悼王逝世,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了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第五位:孙膑孙膑,这位在孙武死后100多年出世的孙武后代,生于齐国。由于受过膑刑,故名孙膑。他辅佐齐威王,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战国中期继孙武之后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在着名的围魏救赵,也就是桂陵之战中,孙膑提出了避实击虚、急走大梁、攻其必救的作战方针,使魏军中计,急忙解除了对赵都邯郸的围困,回军南返急救自己都城大梁,结果被齐军截击于桂岭,一战之下,魏军惨败,魏统帅庞涓也被齐军俘获。

在公元前340年,魏国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时,作战中孙膑又巧施减灶之计,诱使魏将庞涓轻兵急进,中计被擒,演出了战争史上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一幕。他所创造的《孙膑兵法》也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兵书。

第六位: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赵国的第六位国君,即位之初,赵国还是一个实力较弱的二等国家。西北有强秦,东聚于齐,南面受魏之逼,中山国又在其心腹为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消除自己的心腹之患,吞并中山国,赵武灵王分五次出兵,前后历经7年,充分利用其他诸国交战,无暇他顾之机,逐次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赵武灵王还从北方诸部族和中山国的作战中深感华夏服饰十分不利于作战行动,难以与胡服骑射的军队匹敌,于是他力排众议,坚决把胡服推行下去,用不足一年的时间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连破中山,临湖楼反,赵国开始显名于诸国。

第七位:白起白起,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人。他在战国七雄兼并战争中统率秦军征战30多年,指挥大战10余次,中小战斗不计其数,他屡战屡胜,取胜如神,成为秦国和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赫赫战将。

在长平之战中,尽管土地方圆5000里,人口数百万,白起仅率数万士卒,也改于相楚信息,《孙子兵法》曾说“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白起用兵深得此理,故其在征战中着眼于获取全胜,全部歼灭对手。长平之战,白起率军一举歼敌24万之众。

长平之战后,秦军又在白起的统帅下全歼赵军45万,成为战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歼灭战,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第八位:李牧李牧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曾长期驻守北部边疆,挫败了匈奴的大举进犯,又两度击败强大的秦国,为赵国立下了卓着战功。

当时赵国对匈奴的进犯已无法阻挡,急忙派李牧出镇边关雁门代郡。李牧到任之后给予匈奴挑战,但他不许部将出战,并下令违命者斩。

赵王得知李牧的行动,认为李牧怯战,于是便撤了他的职,另派将领前往,结果赵军屡屡被匈奴击败。赵王不得已又请李牧出阵雁门。

李牧为了彻底打败匈奴,先派少量部队出战,故意战败,骄纵敌人。结果匈奴倾全国之兵而出,李牧抓住战机,一战而将匈奴十几万大军全部歼灭,匈奴元气大伤,10多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率军继续攻赵,赵国节节败退,又是在此危难之时,赵王急调李牧抗击秦军。李牧突然率大军而出,攻击秦军大营。

秦军只知李牧专守不攻,没料到赵军会突然猛攻而来,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惊慌溃败。然而李牧这位持重稳健之将,后来却被赵王身边的奸臣诬陷谋反之罪,挑唆赵王将其刺死。

第九位:蒙恬蒙恬的祖先为齐国人,从蒙骜起三代均为齐国重要战将。蒙恬帮助秦始皇灭齐,抗御匈奴,修筑长城,为秦王朝的统一立下了功勋,成为战国末期的名将。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命蒙恬等率军灭齐。齐国得知秦军来攻之后,便大大加强了西面的防御,与齐军在西面决战。但蒙恬却将攻击的方向选在了防守薄弱的北面,挥军而下,直扑齐都临淄。

大出齐军意料,猝不及防,秦军一举将齐国并灭,使秦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北方的匈奴不足又强大起来,对秦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秦王朝为彻底战胜匈奴,命蒙恬统率30万大军北进,巩固边疆,抗击匈奴。蒙恬用了长达5年多的时间,首先集中兵力收复了河南和渝中一带的广大地区。

接着渡过黄河,继续北进,冰封横扫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决定性胜利,自此匈奴不敢南面而望10余年。

第十位:王翦王翦在秦并列六国的战争中北战南征,屡立战功。公元前229年,王翦利用赵王疑心重的弱点和奸臣郭开的贪财好利,施展反间之计,派间谍携带重礼收买了郭开,通过郭向赵王进谗言,削去李牧兵权,并迫令他自杀。

这样王翦轻而易举地除去了对手,顺利击破了赵军。攻占邯郸后,王翦乘胜挥军西进,不久韩国也将灭亡。当秦朝决定出兵灭楚时,楚国远不是秦国的对手。青年将领李信自信地说,最多用20万人便可灭楚,秦王遂用李信为主将,王翦则忧虑,以养病为名回至家乡休息。

结果李信军被楚将项燕打得大败,狼狈逃回。秦王为了挽回秦国的颓势,亲自去王翦家中恳求王翦率兵出征,并亲自将王翦送至坝上。

王翦到楚国后让士兵整日休整,自由嬉戏,楚军挑战日久,见秦军拒不出战,部队日渐松懈,便决定撤走。

王翦抓住这一天赐良机,率领养精蓄锐的大军突然追杀而来,楚军无法抵挡,惨败溃逃,主将项燕身亡,楚国灭亡。

【一口气看懂周朝灭亡商朝的全过程#周商#历史知识】

这是一场被后人视为替天行道的战争,此战之后人间再无暴君,作为商朝的最后一代君主,他更是被后人以神话故事描绘成荒淫无度的暴君。

但是真实的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商朝究竟是如何灭亡的?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看懂周灭商全过程。

公元前1075年,商王朝君主帝乙驾崩,此时的商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内有王室大贵族集团和宗教神权集团争权夺利,外有各方国和外族的叛乱入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如此危急之下,由于王长子微子启是庶出,无权继承王位。加之其过于忠厚,根本无力面对王朝内外的复杂局势,于是帝乙的第三个儿子受德即位,是为帝辛,他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商纣王。

帝辛这个人文武双全,太史公在《史记》中称他是“资辩捷疾,闻见甚敏,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而他的武力更是恐怖,少年时期就曾只手托梁顶柱,甚至可以徒手与猛兽搏斗。

“托梁换柱”这个成语故事就是来自于帝辛。面对数百年兴盛之后疲态尽显的商朝,帝辛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先是提拔了一批非世袭贵族的人员,任用外来的飞廉、恶来等围剿,牢牢掌握军队;提拔费仲等人主政务。又任命西伯侯姬昌,逐渐衰败的商朝军事实力得到了恢复和增强。

可就在帝辛如火如荼的备战出征东夷之时,却发现正有人在帝国的西方搞小动作,这个人就是姬昌。他先后征大戎、攻崇、攻黎,俨然在搞统一西方的大业,这引起了帝辛的警觉。

于是便以军事演习为由,将姬昌诱骗到殷都,然后将其囚禁在羑里。西部的威胁解决掉之后,帝辛便先征西北的黎,在南方九苗,随后开始东征东夷。

东夷之战中,商军启用了新型作战方式。作战时,商军先用远程弓弩对敌人进行远程打击,随后在远程火力掩护下向敌人发起冲击。

这些士兵训练有素,且披挂了由青铜和硬木制成的护甲,面部则带有护面,背上还背负了一个木质战楼。上面有一名长戟手、一名弓箭手,各两名在楼上的士兵远用弓弩射击。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